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匡衡生平简介匡衡是好人还是坏人,

历史典故 2023-07-22 02:52:05

匡衡,西汉著名经学家,也是“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但是此人长大后却走上了贪赃枉法的道路,人无完人,不能尽学啊!

匡衡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出过什么读书的好苗子,到了匡衡这里,匡衡竟意外的好学,他十分痴迷于《诗经》,对《诗经》的理解之深,就连汉元帝也赞不绝口。

少时的匡衡身上的那股子勤奋好学的劲儿,的确值得后人学习。他家里穷,无法拿出多余的钱来送他读书,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的那双手,边打工边读书。同乡有个富翁家里的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他从不收工钱,只希望富翁能借书给他。富翁被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打动,答应了匡衡,借给他书看。

可是匡衡白天要做工,根本没时间看书,就只能趁着晚上休息的时间看书了。问题来了,他家没有那么多钱去买蜡烛,他就只好另辟蹊径,把自家墙壁凿了一个洞,借助邻居家的光看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书的少年长大了,他要去参加考试了。

令人意外的是,对《诗经》掌握得最好的匡衡连着考了9次才得了一个丙的成绩。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匡衡生平简介故。匡衡就是从文学掌故步入仕途的。

当汉元帝刘奭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匡衡了,但是匡衡前期的仕途并不顺利,刘奭继位以后,就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恰好,汉元帝在位时期多灾多难,既有日蚀,也有地震,匡衡就上书汉元帝,引用元帝最喜欢的《诗经》来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倡导节俭和礼让仁和之风。汉元帝听从了匡衡的劝谏,将匡衡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的官做得越来越大,他开始打压异己,走上了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歪路。著名的抗匈大将陈汤就是被他打压,晚年郁郁而终的。陈汤是武将,他的奏章中第一次出现了那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一位为国尽忠的将军,匡衡却因为政见不和,而极力打压他,导致陈汤晚年过得极其不顺,最终郁郁而亡。相反,要是站在匡衡这边的人,要是犯了错,匡衡还会替其遮掩。

当时汉元帝封匡衡为安乐侯,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却利用郡图失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匡衡吗?

不过,在匡衡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还是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除掉石显这个大奸臣。汉元帝后期,石显凭借元帝宠信,结党营私,怂恿元帝加重百姓赋税,没有人敢招惹石显。汉成帝刘骜继位以后,匡衡第一个站出来弹劾石显。可是不久以后,匡衡非法扩大国界的事东窗事发,也遭到了弹劾,丢了官职,没过几年就死了。

纵观匡衡的一生,前期勤奋好学,中期忠君为民,后期徇私舞弊,末期走回了正道。人,谁能没有错呢?匡衡最终还是冒着被处死的风险对付石显,他做了其他人不敢做的事,虽然最终他也被弹劾了,但是此时他无愧于心,和之前陈汤一事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汉书》中,匡衡还是被认为是一代名相。

匡衡长大了是坏人吗

匡衡长大后是否成为坏人不能简单地以他的成长为依据。一个人是否是坏人取决于他的价值观、行为和决策。匡衡作为一个人物,在历史中被描述为一个有才智的政治家和谋士,他有着一定的智慧和远见。然而,他也被批评为奸佞和机智过人,因为他可能采用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他是坏人还是好人,而应根据他的行为和决策来评估他的品质。

凿壁借光中匡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什么体会?

匡衡(生卒待考),字稚圭,西汉经学家。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驺县羊下村(今属邹县城关区)。

匡衡出身于农家,非常贫穷,但他自幼好学,不为家贫所误。匡衡年少时,经常给人家当短工而不取报酬,只以借主人的书看作为交换条件。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聪颖好学,精力旺盛,他非常喜欢探讨诗句的含义。众儒生曾编出顺口溜,说匡衡"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当时大文人萧望之、梁贺曾与匡衡对诗,匡衡谈吐有据,言语深美,深得萧、梁二人的赞赏。于是,萧望之亲自上奏折,请求皇帝任用。

汉元帝即位,赐匡衡为郎中,后升迁博士给事中。匡衡曾先后出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汉元帝在位时,还曾让匡衡居于殿中为师,为朝内官员讲授诗赋,不少县官也前往旁听。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死,匡衡代之为相,赐封乐安候。

元帝死,汉成帝即位,匡衡上疏建议:"戒妃匹,劝经学,学威仪之则",皇帝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建始四年(前31年)因奏本石显之事未成,遭贬,免除丞相之职。几年以后,其子匡昌为越骑校尉,醉后杀人,匡衡免冠待罪。后辞官还乡,病死家中。

请简介匡衡

匡衡
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典故: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5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