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惠崩,太子立为帝。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帝废位,太后幽杀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译文:
惠帝去世,太子立为皇帝。后来皇帝略微懂事时,偶然听说自己的母亲已经死了,自己并不是皇后的亲生儿子,就口出怨言,说:“皇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却把我说成是自己的儿子呢?我现在还小,等长大成人后我就造反。”太后听说这件事以后很担心,害怕他将来作乱,就把他囚禁在永巷宫中,声称皇帝得了重病,左右大臣谁也见不到他。……于是废了皇帝的帝位,太后又在暗中杀了他。
一
吕雉,字娥姁(后面那个字念“虚”),通称吕后,刘邦的结发妻子。
《史记》中专门用来记载皇帝政事的体裁叫做“本纪”,可是司马迁老爷爷把吕雉的事迹归入了“本纪”,认为她就是实际上的政权掌握者,班固跟着照抄。
由此可见吕雉厉害的地方,说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不为过,只是没有放在台面上罢了,距离也就只差一张窗户纸。
二
说到吕雉,就不得不说到她的无赖丈夫刘邦。
刘邦这个皇帝,有人评价他说,除了会耍无赖、脸皮厚之外,就剩一堆狗屎运了。这虽然是调侃之语,但从刘邦发迹前的经历和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来看,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一个游手好闲的亭长。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在乔迁之喜的时候,与吕雉老爸关系莫逆的县长安排了后来成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负责安排座位,因为想借机拍县长马屁的人实在太多,萧何就把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客人都安排坐在院子里。根本就没带钱来的刘邦厚着脸皮打了一张“贺钱一万”的白条,就想往屋子里走。
吕雉的老爸带着怒气出来,想把这个不开眼的芝麻绿豆官赶走,没想到见了面却如同吃错了药,认定刘邦将来一定是个不凡的人物,不仅引入雅座,还死乞白赖地要把宝贝女儿嫁给刘邦。很落魄的刘邦好比天上砸馅饼,乐呵呵地接受了。
三
不到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大她十五岁的中年亭长刘邦,而且,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有了一位非婚生子。估计人们在大跌眼镜的同时,都会觉得吕雉的老爸神经搭错了。
吕雉嫁给刘邦之后的人生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颠沛流离狂攒人品的阶段。
吕雉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或者和狐朋狗友聚会,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之后,只好自己带着孩子,还要孝顺父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后来,历史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刘邦的汉军屡败屡战,刘邦睢水大败之后,包括吕雉在内的刘邦家眷都被项羽活捉了,关押了差不多两年才被释放。
第二个阶段是独守空房锋芒初露的阶段。
回到刘邦身边的吕雉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宠幸的戚夫人。后来,吕雉因为年龄比戚夫人大,常常作为留守。陪伴刘邦南征北战的是戚夫人。后来刘邦登基以后,吕雉也一直得不到刘邦的宠幸。
如果说独守空房已经让人难以忍受,那么“夺嫡”的威胁才是更大的隐忧。
戚夫人自恃得宠,经常在刘邦面前哭闹,史书记载已经达到了“日夜啼泣”的地步,戚夫人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替代吕雉的儿子刘盈,当上皇太子。好在一众老臣的一致反对,加上张良献计,请来四个隐居的老头出山辅佐太子,最终没有让戚夫人得逞。
四
吕雉的厉害之处并不是在刘邦“嗝屁”之后才显露出来的。《史记》在《吕后本纪》的第二段就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汉朝初期,有两个举国瞩目的人物先后死在了吕雉的屠刀之下,这两个人都为大汉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一个是军事才能盖世无双的淮阴侯韩信,另一个是勇冠三军的一代骁将彭越。
更为残虐的是,彭越被杀后被捣为肉泥,这些肉泥被分赠给各诸侯王,并警告说,“有不从吾命者,如彭越。”致使当时的各路诸侯王心灰意冷,人人自危。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先后拥兵与朝廷分庭抗礼。英布造反,临阵时就说:乱天下者必吕后也!
五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即位当上了皇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华丽丽地站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大权独揽霸气侧漏的阶段。
也许是当年“易储”的经历太过惊心动魄,吕雉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杀赵王刘如意,并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消除了心头大恨。当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残忍的名声。
公元前188年,被母亲的残忍吓到的刘盈病逝,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连垂帘听政的虚头也没有。还借此机会把自己的亲戚吕台、吕产、吕禄等扶到把持军队的关键位置,吕氏的权势从此开始。
吕雉对政权的掌控欲望很强,儿子刘盈没怎么发挥皇帝的作用,孙子刘恭口出怨言也被吕雉暗中杀了。
六
强势的女人,家族貌似都不怎么强,没什么可托付的人才。后来的武则天是这样,吕雉也是这样。
吕雉的两个哥哥早就死了,剩下可以依靠的只有几个侄子,可这几个侄子基本上都是废材。吕雉虽然打破了刘邦“非刘氏不王”的规矩,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但吕雉自己在公元前180年死后不久,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群起而杀诸吕,吕雉费尽心思构建的吕氏势力轻易地被扫除。
七
吕后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但实际上,她还是做了很多好事的,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司马迁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雉统治期间,大力推行黄老之术,倡导“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历史学家施丁这样评价吕雉——
“关于妇人之道,吕后相夫卖力,教子有成,可基本上肯定;但她强制联姻,大封诸吕,乃妇人之识、裙带之风。
“关于为人之道,为人处世,应重情义。吕后对待功臣或老将张良、陈平、周勃、灌婴等还是可以的;而对异己分分子或政敌则很厉害,手段卑劣而毒辣。
“关于为政之道,吕后掌皇权15年,用人得当,为政平稳,与民休息,社会安定,很值得称道。她在政治上基本上成功。只是晚年重用吕禄、吕产为吕氏遗下后患。”
周朝受分封制影响,纷乱了近千年,秦王赢政善用人才,砥砺奋斗十年,消灭了所有对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从根本上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一统,赢政认为他所做的事就算是三皇五帝都没有做到过,自己已经远远超过他们了,不能再叫秦王了,得有了响亮的称呼,三皇五帝加在一起的"皇帝"由此而来。这个称号着实霸气,直至清朝最后一位君主溥仪,各朝各代共400余位统治者都沿用"皇帝"这个称号。这400余位皇帝中却仅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为什么只出了这么一位女皇帝,请看下文。
一、武则天的称帝之路
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也就是太宗皇帝的女人,太宗病重的时候,太子李治床前侍疾,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两人暗通款曲,到了太宗驾崩后,李治登基,把她弄到寺庙当了一段时间尼姑,想着过了这阵风头再接她入宫,可皇帝都是多情的,皇帝很快就被后宫中的娇娇艳艳吸引住,把她遗忘了,她并不甘心下半辈子就这种青灯古佛了,她一边使人打听宫中消息,一边把这些情报进行整理和总结,很快她判断此时的后宫王皇后不满淑妃专宠于皇帝,她马上让人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皇后,皇后正被淑妃压的很是憋屈,一筹莫展之际得此良方,就开始去做皇帝工作,把她召回了后宫。
武则天虽然人回到了后宫,但是皇帝的心没有回到她的身上,她就在皇后和淑妃的斗争中紧密的靠向皇后,借助皇后的力量不断发展,站稳脚跟,这个两人小组斗跨了淑妃后,内部矛盾显现出来了,后宫里只能有一个声音,武则天这些年早已把王皇后摸的透透的,王皇后最大的依靠就是皇后这个尊号,其他什么都没有,她很容易就赢了王皇后,并且自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称武皇后。
后宫已经没有她发挥的空间了,她的目光开始放在了朝堂,耳边风是最强风,她利用皇帝对她把宠爱,把手伸向了政务,帮助皇帝扫清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把朝中第一权臣长孙无忌弄死了,皇帝尝到了唯我独尊的快感,也看到了自己皇后的才能,加上皇帝这些年多近女色,身体多病,就不断地让武后帮忙处理一些政务,武后的学习能力在那里摆着,现在给了她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她很快就把各种政务处理的得心应手,慢慢的从幕后转向了前台,和皇帝一起被并称二圣,为后面的称帝夯实了基础。
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太子李弘虽很有才能,但是体弱多病,20来岁就去世了,紧接着她建议皇帝立了自己的次子李贤为太子,不过很快她就后悔了,她的这个次子精明强干,很愿意做事,也很有自己的看法,时不时就和她对着干,她无法容忍,就联合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把李贤给废了,这样她最有才能得两个儿子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了。
三子李显贪玩,四子李旦是个老实人,对她的权势都没有威胁了。皇帝眼看武则天的权势日重,一方面想着太子还是她的儿子,再揽权,以后皇位还是自己儿子的,另外一方面自己的身体确实是不中用,儿子又还顶不上大用,交给其他人嘛,势必让武后不痛快,现如今的武后不痛快,皇帝也别想太痛快,皇帝也就这样听之任之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一手成全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因为在此之前没有过,他没有概念去这样想。这么多年的国事家事处理下来,武后的班底是越来越雄厚了,以她为核心的利益团体越来越壮大。
到了皇帝去世的时候,已经充斥整个朝廷了,待到他的儿子当皇帝,她来当太后的时候,她很不适应,她已经习惯了坐在台前指点江山了,而她的这个强大的团队也想着能不能让她再进一步,这样大家都能进一步,她开始想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她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当皇帝,难道就因为自己是女人吗?她从来都不是向命运低头的人,她开始进一步扫清障碍,一切都造成后,让自己的儿子下台,自己改国号为周,称帝了!
二、武则天的称帝条件满足了天时地利人和
m行军打仗要打胜仗,就得充分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武则天就是满足了天时地利人和才当上了皇帝。唐朝是建立在五胡乱华结束没多久的时间,统治者身上都流有塞外民族的血,不同于以前的皇朝,唐朝的文化是建立在多族文化交融的基础上的,它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它能接受女性走向历史舞台,北魏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发生不远,人们欣赏,人们称道!武则天就是出生在这样的朝代。这是天时。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但是武则天更喜欢洛阳,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多次劝说皇帝到洛阳住,慢慢的长安成了陪都一般,皇帝皇后和朝廷大员们一年大部分的时候都待在洛阳。
长安从西魏开始就一直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大本营,唐朝自身也是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势力影响在长安乃至关中太大了,他们的利益是和李氏皇族捆绑在一起的,是和武则天站在对立面的,但是武则天经过多年在洛阳的经营,使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转移到了洛阳,避开那些阻力,她在洛阳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己的势力。这是地利。
首先,武则天是女皇帝吗?这个观点就尚无定论。虽然我们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从客观看待历史事实、公正评价男人和女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言,认为武则天是真正的女皇帝;可是,道理既然如此,那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里,为什么就没有武则天所建立的武周王朝呢?为什么要把武周王朝作为唐朝历史的特殊一段,而不单独列出呢?再则,武则天既然是皇帝,那么,她又是什么“周X祖”、“周X宗”、“周X帝”吗?并不是。 另外,如果说武则天是女皇帝的话,那么,她就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更不是第一个女皇帝了;在她之前,至少还出现了两个女皇帝:一个是北魏宣武帝之女、孝明帝之妹;一个是唐高宗时期的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她还是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所“钦定”的一位女皇帝)。若是武则天算数,那这两人(至少)也应该算数。 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孝明帝元诩之母胡太后将儿子害死,而另立一女为帝。但仅几天之后,这个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小女皇帝,就被性情恣肆、喜欢意气用事的胡太后给废黜了。 北魏宣武帝皇后、孝明帝太后胡氏,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北)人。有人说,其实,历史上最多欲求的女性,不是慈禧,她要的只是富贵和权势;亦不是武则天,她要的只是成就和天下;更不是赵飞燕,她要的只是肉体之欢——而是这个胡太后。她既有文才(据说还曾是个文学女青年,写过几首三流情诗),又贪武艺;既爱天下,又喜金钱;既信佛教,又善权术;既贪图玩乐,又耽于情欲……想把好处都占全,堪称“历史上最贪婪的女人”。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孝明帝年幼即位,胡太后在外戚协助下把持朝政,独断专横。后来儿子渐渐长大,胡太后担心于己不利,便在公元528年与人合谋,将年仅19岁的孝明帝杀死;先是立女为帝,几天后又改立临洮王子、3岁的元钊,尔致天下哗然。两个月后,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被兵势强盛的六州讨虏大都督尔朱荣杀进宫里,将其俘获,扔到河里淹死了。而北魏亦随之宣告灭亡。 至于另一位奇女子陈硕真,有人认为她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女皇帝”而已,因为她不过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一个“女土匪头子”、一个“女草寇”、一个“女山大王”。然而,这同样也只是站在正统的、守旧的、落后的立场来评价她。难道农民政权的领导人就不能称帝王?除了陈硕真,譬如洪秀全、李自成、张献忠、张士诚、黄巢……他们不是也都称过帝王吗?陈硕真这个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女中豪杰,曾率众起义,并自封为“文佳皇帝”(她还封章叔胤为尚书仆射、童文宝为大将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虽然她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了,但回顾中国历史,领导农民起义、又称皇帝的女性确实只有她一人,这样的壮举使她比很多男性领袖更有魅力。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是因其开天辟地般的壮举,而称她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她比武则天称帝要早几十年;武则天是在她称帝之后两年才被封为皇后)。说不定,武则天后来能以“女流之辈”而一定要打破中国男权的天下、决意称帝,便正是受了陈硕真之举的启发呢! 陈硕真(620?—653),又名陈硕贞,唐朝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人,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起义军女首领。她容貌艳丽,身材修长丰满;性情豪放,侠肝义胆,且精通武艺,善于运用迷信和传说发动群众。其起义虽只坚持了仅仅一个多月,但影响是巨大的。部队先后攻克多地,狠狠打击了李唐统治者,最后寡不敌众,陈硕真不幸被俘,遭到严刑拷打,英勇不屈,壮烈牺牲。 所以,若说武则天是女皇帝,那另两人也是;若说另两人不是女皇帝,那武则天也不是。武则天画像陈硕真塑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女人系列:这世道还是儿子靠谱
下一篇: 女人系列:在盘子上跳舞的骨感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