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泰山最高,是“天下第一山”,所以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封禅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封泰山,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歌颂上天的恩德;第二部分:禅梁父(泰山下面的小山),打扫地面祭地,感谢大地的养育之恩。
封禅其实就是强化君权神授。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也想过把封禅的瘾,结果被管仲掐灭了念头。
当时,齐桓公东征西讨,“九合诸侯”,霸业初成,很是飘飘然,心血来潮要举行封禅。
君主要乱说乱动,一般人还真没阻止的办法,但是,这难不倒管仲。
管仲先回顾历史,说古时候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位帝王,有史可查的有十二个,看看都有谁?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言下之意是:你配吗?
齐桓公还是嘴硬,我也干了好些牛逼的事情,我觉得我够格。
管仲知道这时候的齐桓公很难用正常的说服办法,于是开始强调封禅的条件,用条件壁垒瓦解齐桓公的自信。
第一,封禅用品地区专属,需要用“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间,一茅三脊”,要用鄗上的糜子、北里的谷子来做祭天的贡品,要用江淮地区的三脊茅,编织祭神时用的席子。
第二,要有四方进贡的东西,东海比目鱼,西海比翼鸟。
第三,还至少要有十五种吉祥物,什么白虎啊,赤雁啊,灵芝啊,一株多穗的谷子、稻子啊,诸如此类。
管仲接着说,好吧,我说的这些都没有,反倒是田野里杂草丛生,怪禽恶鸟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封禅真的可以吗?
齐桓公想想,自己的打算实在不靠谱,就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齐桓公好大喜功,管仲想到的却是齐国的发展。这个时候封禅不是不能操作,而是得不偿失。
一方面,封禅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要准备,要彩排。另一方面,出头鸟总是不受人待见的,齐国过于招摇只会引发其他诸侯的反感。
管仲没有用什么“死谏”、“血谏”之类的极端方法,顺水推舟、和风细雨,就达到了目的。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1.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
2.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
3. 文言文《孔子论管仲》的翻译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二、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三、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4. 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文言文翻译 译文:管仲有什么达到这种地步啊! 出自苏辙《管仲》。
附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
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盖至此乎。
于乎,三归、六嬖之害,溺于淫欲而不能自克,无己则人乎!《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四方且犹顺之,而况于家人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闲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
《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岂必人人而诛之!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苏辙《管仲》)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 适:恰逢 B.乃属世子于宋襄公 属:托付 C.有君子以闲之 闲:清闲 D.且各疏其短 疏:说坏话 6.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①舜有天下,选于众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C.①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②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D.①知诸子之必争 ②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苏辙的文章伊始,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入题,亮明文章的观点,指出管仲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作为下文评述的依据。 B、苏辙的文章借管仲这一事例告诫北宋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显而易见,文章的寓意是相当深的。 C、苏辙在论证中,运用了丰富的史实多方类比,反复比衬,将道理剖析得十分精辟,独到。
D、苏洵的文章共分四层,运用了充足的史实,总结管仲临终不能荐贤自代的教训,垂戒后人。 8、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A、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B、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C、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D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9.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3分) (2)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
(3分) (3)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4分) 参考答案: 5.B(A.适:嫡,封建宗法制度下称正妻为“适”。
C.闲:让人清闲(空闲)。D.疏:分条陈述。)
6.A(A。都是转折连词,却。
B.①从, ②对;C.①表目的,来 ②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对于。) 7.A 8.C(参考答案: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
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9.参考答案:(1)管仲有什么达到这种地步啊!(2)管仲病重将要死了,桓公问他有谁能出任国相。
(3)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评分细则:10分,(1)3分,“有以”、“致”、“此”,每个1分。(2)3分,“且”、“使”、句式,各1分;(3)4分,“逆”、“诞谩”、“足”、“信”,各1分。
5. 管仲之齐文言文课文带翻译和加点子意思 原文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翻译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6. 文言文翻译急求~~~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
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
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不灭亡的,从来就没有过。 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中,有一篇记载齐桓公和管仲谈“天”的文章。
原文如下: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这段文言文大体的意思是: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
(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 原文不足百字,可谓言简意赅。
“以百姓为天”之论,振聋发聩,难能可贵!在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闪耀“贵民”思想火花的言论,时有所见。《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明言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坦言人民最为重要,其次是国家,君主是最轻的。 。
你的问题不错。
看名字。
7. 文言文《管仲哭鲍叔》翻译 没找到原文,第二篇为史记中的翻译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齐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8. 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之功劳,更赞其“不以兵车”的手段。除了戎狄入侵之外忧,当时天下还有礼崩乐坏的内患。管仲其时,天下诸侯不再尊奉业已衰微的周王室,而是对外互相攻伐入侵,在内纷纷为祸作乱,将礼义规则践踏于脚下,导致各国的外交和内政都处于严重的失序中。而管仲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重建秩序,结束混乱。然而更可贵的在于称霸的过程中,强大的齐国只是使用了有限而必要的武力,之后就“隐武事,行文道”,使“天下诸侯称仁焉”。如此不可谓不仁德。
集结强大的武力消灭了华夏最大的外患,又用最小的内耗解决了天下内部的混乱。如此丰功伟业,当然不是“未能对一个已死的国家继承人保持忠诚”这一不完美的行为所能比拟的,况且如果当时管仲随召忽“死之”,又如何建此伟业丰功。故孔子赞赏没有“自经于沟渎”的管仲,认为其行不需要“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在评价其是否仁者上,孔子的眼光是长远、全面而实际的,抓其重大仁德而放其较小瑕疵,遂向子路称赞连连:“其仁也,其仁也。”
因小失大论其礼
孔子又认为管仲是个不知礼法的人,按《论语·八佾》的记载,有人问及,孔子举了两例作答,说桓公在宫里修了类似屏风的塞门,安放了礼待外君的反坫,管仲就依样在自己府里弄了一样的摆设。对这种有违礼法的行为,孔子嘲讽道:“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连管仲都算知礼之人了,那谁算不知礼的人。
模棱两可论其德
首先事是模棱两可之事。孔子直言:“管仲之器小哉。”不知是反感于其“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对物质基础的强调,还是厌憎于其治国称霸中一些为人不齿的手段和策略,但孔子始终没有给出裁定其器大器小的标准和论据,而史料中也难寻依据。在论其不俭时倒是给了两个例子“官事不摄”和“有三归”,即说管仲手下官员多不 *** ,且其拥有多处房产。从官员任命来看,也许是特殊部门需要专力专为,也许是管仲于公于私安排如此,官员不 *** 是否一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是有待考量的,而这是否能进一步证明管仲“不俭”更是有待商榷的。从个人生活来看,齐国在管仲的励精图治下经济发达,国富民裕,在整体生活水平很高的前提下,管仲所为正如司马迁所言:“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很难说是过分的要求。况且依《左传》所记,桓公曾筑小谷城赠与管仲,一座城池尚能见赠,何况几处宅院呢。
其实不止这两件事,就连管仲一生最大的黑点,即未殉前主而事桓公,也容易算成一笔糊涂账。一来是时杀身尽忠之观念未成,未能死节不算丢人;二来管仲早言小白能成,跳槽换主并不突兀;三来放箭伏杀中其衣钩险些成功,足以报之不算失职。然而召忽高尚,自杀成仁以殉之。对比衬托之下,就令管仲十分尴尬了。
其次人是模棱两可之人。按《史记·管晏列传》中所记,管仲曾托鲍叔牙的所谓知己之论,为自己高调辩护。由内容可知,管仲想多分财利就借口“我贫也”,谋事情办砸就埋怨“时有利不利”,做官数次被驱逐就赖账“我不遇也”,作战经常当逃兵就推脱“我有老母也”等等。这里既有情有可原之处,也可以看出其逐利而虚伪好诡辩的品质,即管仲的私德水准既非大奸大恶,也非大圣大贤,而是接近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而前文孔子对其仁和礼的评价都是不为正面典型即为反面教材的“标杆式”,对于管仲不上不下的道德水平,想要同样作出非黑即白的论断,是难免招人争议的。
写在后面
通过对孔子论管仲的分析可以看出,品评历史人物不仅要全面,更要分清其功过之主次,抓住要点,才能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而且每个人的所见都难保全面,所思都难保周全,对于有争议之处应当求助史料佐证,然后深入分析。
虽然与历史公论基本一致,但孔子又不打算完全掩藏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读罢思毕,一个率真可爱,谦虚之余而又略显倔强的老夫子之形象跃然书本之上。
鲍叔荐管仲出自《史记·管仲列传第二》。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但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2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