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孟尝君门下食客救主(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话历史 2023-07-22 01:26:54

秦王囚禁盂尝君,盂尝君于是派人请求秦王的宠姬为他说情。这位宠姬希望得到孟尝君白色的狐裘,可是狐裘己献给秦王,没有办法满足她了。幸好孟尝君门下食客有人善于偷盗,于是潜进秦王的库房将白狐裘偷出来,献给秦王的宠姬,她才求秦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才释放不久,秦王后悔了,又派人去追他。关防的地方规定,须等晨鸡叫了才可以放人。这时天色尚早,门下食客有人善于模仿鸡啼,当他啼叫数声之后,附近的公鸡都纷纷叫起来,于是孟尝君终于脱险归国。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读孟尝君传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传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2.称:称颂,赞扬。3.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5.归:投奔,投靠。6.卒,终于,最终。7.赖:依仗,依靠。8.其:指门下士。9.特:只,仅,不过。10.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11.雄:长、首领。12.耳:罢了。13.擅:拥有。14.宜:应该15.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16.制:制服。17.夫:发语词。

读孟尝君传相关评论 好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劈,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笔者的意见一致,因而不再赘论。问题是「冯驩之类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冯驩(又作冯煖、冯谖)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矫诏以债赐诸民」,为孟尝君「市义」,使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替孟尝君经营「三窟」,使孟尝君重返相位,而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但也仅此而已。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治国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绩呢?冯驩作为孟尝君的主要谋士,在治国安民方面给孟尝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债赐诸民」在客观上减轻了薛地人民的负担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而且「市义」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为了国富民强,而是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至于三次弹唱「长铗归来乎?」更不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只是为了冯驩自己生活上的满足。——正是根据冯驩的所作所为,王安石把「冯驩之类」逐出了「士」的范畴,而归之于「鸡鸣狗盗之徒」。在王安石看来,冯驩和「鸡鸣狗盗之徒」是同类,他们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而已。当孟尝君满足了冯驩「食鱼」「乘车」的要求后,冯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尝君客我!」——这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吗?《读〈孟尝君传〉》指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见,王安石所说的「士」,不是仅仅「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为国立功、为民谋利的人才算「士」,而为自己或为某一个人谋利的人并不算「士」。这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他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可见,王安石所谓「士」,是像他那样能为国兴利、膏泽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来,单纯为主子的个人安危荣誉出谋划策奔波效劳的人,如冯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史实,便合乎逻辑地否定了孟尝君善养士的说法。总之,《读〈孟尝君传〉》不愧为名家名作。其立论的精当,论据的典型,论证的精辟,「足以为后世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差评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翻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huān)、冯煖(xuān)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翻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据事实去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不值得学习。证论问题当然离不开推论,但推论的大前提必须牢靠、稳固才行。「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鸡鸣狗盗之力这个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论据完全是主观臆断。刘德斌却认为这个断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对不合理的论断为什么不可以辩一辩呢? 北宋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言简意深,历代传诵。对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无讹》一文中提出批评。他说:「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他的理由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 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来「翻上一翻」。

读孟尝君传赏析二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独出,直追根本,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谓「转」。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层,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驳首句所讲的「士以故归之」,下断语作结,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容置辩,此可谓「断」。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驳,一转,一断,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读孟尝君传赏析《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 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

2、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同上,引沈德潜语);

3、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李刚已语);

4、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王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

《读〈孟尝君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读孟尝君传创作背景王安石是 北宋 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嘉佑三年(1058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在王安石看来,士应是大则「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足以为天下国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而不是皓首穷经,从政时「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名为读后感,实则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诗词作品: 读孟尝君传诗词作者:【 宋代 】 王安石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读书】、【感想】

古代士的故事

1、两桃杀三士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帅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无礼统。甚至内结党羽,逐渐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齐相晏婴深感忧虑,想除掉,又担心景公不允许,反结怨于三人。

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请开园取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景公准奏后,晏子引园吏亲自监摘。摘得六个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礼,齐 鲁二国 君各享一个,齐鲁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晏子奏请赏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
2、田横五百士

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3、勇士朱亥
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公元前257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40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之围。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
4、季子挂剑
季札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和季札互相都非常倾慕对方,徐君很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宝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看出了徐君喜欢自己的剑,就打算把剑送给徐君,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提出来。打算回来时候再送给徐君,但是遗憾的是当他回到徐国的时候,却发现徐君已经死了,于是非常伤心的去拜祭徐君,在徐君的墓前 他解下自己的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表示把宝剑送给徐君。
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你这样做的话 这把宝剑不知道会落在谁的手里了,也不能算是送给徐君了吧?而且。。。何必呢?毕竟当初你和徐君都没有说起过要送剑的事情啊。”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这就是古人对然诺的看法一个许诺 哪怕没有说出口 但是只要认定了 那就都一样要去实现。 5、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薛国人(今官桥、张汪一带)。年轻时游于赵国,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做了个迎来送往,办点府中琐事的食客。3年之中,整日无大事可做,因此出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到楚国去求援,要求与楚国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
当时"诸候皆畏秦"。楚国能不能发兵来救赵,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于是平原君决心在自己的门客中选20名文武双全者同去楚国搬救兵。他们打算先用好言说楚王,若此计不行,就用武力威逼楚王发兵救赵。可是平原君在门客中挑来挑去只选了十九人,就再也挑不出合适人选了。正当平原君为差一人发愁时,毛遂站起来说:"现在仅差一人不能成行,就请算我一个,带我去吧。"平原君认为毛遂无出众之处,不想让他跟随前往。毛遂再三请求,平原君才向毛遂说:"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已三年有余。"平原君又问:"世上凡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一样,锋利的锥尖立刻会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有余,都没有人提起过你,我也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大本领,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便是大王所说的尖利之锥,今天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方能脱颖而出,展露锋芒。"平原君勉强答应了。其他十九人也都看不起毛遂,暗笑他自不量力,毛遂并不介意,跟着平原君前往楚国。
平原君见到楚王,说明了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谈判进行了大半天,毫无结果。这时毛遂握宝剑,走到楚王面前说:"合纵结盟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事,如今你们谈了大半天,还不能拿定主意,是什么道理?"楚王见上来说话的人这样没有礼貌,问平原君:"他上什么人?"平原君笑到:"此人姓毛名遂,是我的门客"。楚王对毛遂厉声说到:"我与你主人说话,哪里容得你上来放肆!还不赶快退下。"毛遂不仅没有退下,反而又持剑走近几步说到:"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呵斥我,无非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军队。但在这几步之内,你的性命却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公在这里你这样无礼,是何道理?而且我听说商汤王开始也只有七八十里的地盘,后来得到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有百里之壤,却能使众诸侯向他称臣,难道他们靠的是兵多地广吗。主要是根据时局而发挥自己应有的威力罢了。如今楚国方圆五千余里,精兵良将上百万,这都是你成就霸业的资本。这样强大的楚国,天下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呢?然而,秦将白起不过是个无能小辈,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国都,再战就火烧了楚王的祖坟,三战就能灭亡楚国,杀了君王的先人。这百世之仇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你不觉得可悲吗?合纵抗秦是为了你们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毛遂的话击中楚王的要害再加拔剑相威胁,大义之下,楚王考虑到本国利益和自己的生命安全,终于同意与赵国合纵抗秦,订立了盟约。
平原君一行返回赵国,楚王派兵救赵,这时魏国的援军也已到达,三国军队内外夹攻,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去,解除了赵国之危。
平原君非常感慨地对毛遂说:"我手下的士多者千人,少者数百,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以前不了解先生的才能,差点埋没了人才。这次去楚国借兵,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使赵国重于九鼎,达成合纵抗秦救赵之约,真是奇才。对当刮目相看。"于是将毛遂视为上宾。
从此以后,毛遂的名声大振,他的聪明才智被大家称赞。这种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才能的情况下,敢于推荐自己,承担重任的行为演化成"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毛遂勇于自荐的精神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冯谖客孟尝君讲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孟尝君喜欢广招门客,门下有食客三千。但是他食邑的赋税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于是,他就命人到封地薛邑放债来增加收益。但是,因为年景不好,很多借债的人都拿不出利息,孟尝君府的用度成了问题。

孟尝君只好派冯谖去收取利息。到薛邑后,冯谖将借钱的人集合到一起,收到了利息十万钱。但是他却没有将钱送回去,而是擅自酿造了很多酒,买了牛。他将那些欠债的人又集中起来,并将契据带来要核对一下。

大家来了之后,他就将牛杀掉炖肉办酒席。当大家吃肉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冯谖就开始和他们核对契据,如果此人有能力付利息,那么他就给这个人定下一个还款期限;如果此人实在太穷没有能力付利息,那么他就当场将契据烧掉了。

做完这些后,他对大家说:“孟尝君向大家贷款,是想要给没有资本的人提供资本让他能够生产;现在他向大家要债,是因为他没有钱财可以供养那些宾客了。现在有钱的要在约定期限还上债,没钱的就将契据烧掉不用偿还了。”在场的人对他很感激,都纷纷站起来向他连行了两次跪拜大礼。

孟尝君听说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生气。于是质问他,冯谖回答说:“您以前问过我您缺什么,我看了一下您宫中缺的不过是‘仁义’,于是我就用债款给您把‘仁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后非常不爽快。

没过多久,齐闵王听了秦国和楚国散布的谣言,认为孟尝君名声过大已经超过自己,就将孟尝君罢免了。那些门客看到孟尝君被罢免了,就纷纷离他而去了。

孟尝君此时只能到他的领地薛。在距离薛还有百里的地方,薛地百姓就全都到路上迎接他了,孟尝君看到这个情况就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仁义’,我今天总算看到了。”

冯谖继续为他出谋划策说:“俗话说:兔有三窟才可以免遭灾祸。如今,您才只有这一个洞,肯定还是不行的,我愿意再为您挖出两个洞。请给我一辆车子,我会让您得到更加显贵的地位,得到更多的食邑。”孟尝君答应了他,给他准备车子,还有黄金以及礼物。

冯谖来到魏国,对魏惠王说:“齐国国君因谣言将孟尝君罢免了,孟尝君肯定十分恨他,必会远离齐国。如果他来到魏国,那么魏国就相当于掌握了齐国从上到下的国情啊。

现在,您应该立刻带着厚礼暗中去迎接孟尝君,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假如齐王反应过来,重新用孟尝君,将来谁是强者就不一定了。”魏惠王认为很有道理,就立刻派了十辆马车带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了。

冯谖辞别魏惠王,赶紧在魏国使者之前赶回齐国,对齐闵王说:“大王,我听说魏国已经派出使者带着百镒黄金前来迎接孟尝君了。如果孟尝君到魏国当宰相,那么天下恐怕就是魏国的了。

大王应当在魏国使者来之前向孟尝君道歉,恢复他的官位,增加他的封邑。这样一来,孟尝君肯定很高兴,愿意回来。如此一来,魏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了,称强称霸的计划也就实行不了了。”

齐闵王听了冯谖的话,也将孟尝君官复原职,继续任宰相,还增加了他的封邑。冯谖对孟尝君说:“如今,你三个洞都已经建造好了,你也可以高枕无忧了。”果然,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宰相,没有任何的祸患降临,不得不说都是冯谖的功劳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这是《战国策》的又一名篇。属《战国策·齐策四》。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划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从而出现了“士”这一特殊阶层。

这段时期,风行养士(食客)之风,尤以四大公子为甚。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及吕不韦等。这些士大多是能辩善谋,有一定的政治见解,或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者。“食客三千”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士阶层,是当时的特殊阶层,有着一定的社会势力。他们依附于君主,不断地献计献策,为他们扩大政治影响,巩固权位。

这人中,龙蛇混存,既有鸡鸣狗盗之徒,也不乏有非凡胆识的人才,本文主角冯谖就属后者。文中即通过冯谖展现了战国时代士的才干和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面貌。

-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