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后蜀国主孟昶创作96字24句的官箴

话历史 2023-07-21 23:22:46

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后蜀国主孟昶画像)

孟昶941年创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御制戒石铭,黄庭坚书写)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受朝廷的命令书写过一则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内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太平兴国八年颁示天下。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这一碑文被颁发到各州县,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门的大堂上,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这件事曾被后人传为佳话。

绍兴二年,高宗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清沿袭宋训,立戒石亭和戒石坊警示官吏。

延伸阅读:

成都地名来源

成都有2300多年的历史,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取名成都。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成都又得“芙蓉城”、“蓉城”的美名。

后蜀货币

广政通宝,五代十国后蜀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56年)铸币,较罕见品。

孟昶诗词两首

避暑摩诃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木兰花·冰肌玉骨清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孟昶作为后蜀末主,他的人生经历有多么的精彩?

四川,简称川或蜀,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论到地理形势,西有青藏高原为依托,北有秦岭隔绝中原,东面的大巴山、大娄山则像是两条伸出的手臂裹挟着长江天险将丰饶富庶的成都平原环抱于其中——川蜀地势之优越,以后人杜撰的“烧断剑阁七百里,蜀中别是一洞天”最可一言以蔽之。与之相比,号称“四塞之险”并被无数古人视作王霸之基的关中地区,无论在地理气候条件、人口基础还是物产的丰富程度上都差远了。可奇怪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崛起于关中、并以此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数不胜数,无论是两周、秦汉还是隋唐,都是中国古代王朝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说到军事地理优势,国内少有能跟四川比的

而在这方面,川蜀地区就乏善可陈得厉害了。

早在两万五千年前四川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古蜀文明甚至可与黄河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到了商周时期,古蜀族建立了蜀国,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四川盆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灭蜀,四川自此与中原王朝结为一体。

四川优越的地理形势,使得中原每逢分崩离析便必有豪强在此割据,然而其中就从没一个是有出息的。从秦到清割据四川的大小政权不下十余,然则却统统被两大“魔咒”缠身——享国不过50年、传承不超两代(成汉除外),就更别提挺进中原、一统天下了,这可是号称“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容斋随笔·卷八·第一则》宋·洪迈)的大才诸葛孔明都无法做到的逆天之举啊!


割据四川地区的政权,一般下场都不咋地

究其原因,可能是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既有好吃好喝、好山好水还兼有美女如云。然而温柔乡就是英雄冢,百炼钢也得化作绕指柔,所以古人之所谓“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忠告,也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所以蜀地能培育出“三苏”、“三杨”以及司马相如、李太白这样的天之骄子,却从来没有过诞生刘邦、李渊、朱元璋这类枭雄的土壤。


除了谯纵以外,那些在曾在四川称王称霸的帝王们,没一个是蜀人

即便能在蜀地称王称霸的,大多也是惯会享受生活的主儿。就算过不下去了,也得想尽办法苟且偷生,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著名的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述国亡诗》五代·花蕊夫人)

而这首诗说的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后蜀末主孟昶(音同“厂”)。

成也孟昶败也孟昶——先来简单说说后蜀的兴亡。话说蜀地虽然不盛产枭雄,但有一到乱世就自立山头的传统。所以到了晚唐中央政府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时,蜀地自然也不能消停,这回跳出来搞事情的是西川节度使王建。


王建名声不好,却是蜀地难得一见认真做皇帝的家伙

王建也是个有故事的人物。他出身寒微,祖上跟武大郎是同行(买炊饼),更因为从小就混黑道而且排行第八,所以被乡亲们嫌弃的称作“贼王八”: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后来王建把事情搞大条了要被砍头,幸得讲义气的狱卒兄弟相助才逃得生天,只好跑去当兵混日子。不过在乱世中当兵也是条发达的捷径,再加上王建脑子好、下手狠,很快就熬出头,到了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已经贵为西川节度使、爵封蜀王。

4年后朱温篡唐代梁,王建自忖山高皇帝远,便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王建的皇帝当得还不错,虽然税收得很重,但起码社会比较安定,号称“蜀中大治”。不过他的儿子王衍就是个昏君了,不但荒淫奢侈、滥用民力而且大臣们腐败得太不像话,所以当咸康元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大将郭崇韬发兵灭蜀时,王衍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只好投降。


更王衍这个昏君比,孟昶就是个弟弟

前蜀灭亡后,郭崇韬推荐孟知祥担任西川节度使。不过很快后唐爆发内乱,李存勖和郭崇韬先后身死,李亶(李嗣源)抢得帝位后又跟各种不服的诸侯打成一团,于是孟知祥便产生了割据自立之意。他先是拒绝向中央缴纳贡赋,又杀死了李亶派来的监军,随后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联手击退了后唐的平叛大军。

来自中原的威胁消除了,于是孟知祥又反手一击杀死董璋,终成川蜀霸主。明德元年(公元934年)、也就是前蜀亡国10年后,孟知祥趁着李亶病死之机在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蜀,史称后蜀。

不过孟知祥只当了114天皇帝就病死了,他的第三子孟仁赞即位,改名孟昶,即后蜀末主。

戒石铭的后代评价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宋太宗赵光义所首倡,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却是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乾隆《武安县志》衙署图在大堂前则标有“触目惊心坊”、“圣谕坊”、“天语坊”等名称。尽管名称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据说旧时地方官在上任时,要在戒石铭下举行祭拜仪式,并带领僚属宣读戒石铭内容。戒石铭的设立,对为数不多的奉职守法的官吏,也确实起过积极作用。历史上的包拯、海瑞、况钟、于成龙等,就是由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勤政廉政,为民造福而名垂青史。
但是,不能不看到,对于大部分地方官来说,虽也立了戒石,却只是一种欺世盗名的标榜而已,做的是表面文章,行的是贪赃卖法。就拿首创官箴的孟昶帝来说,亲政后,他着力整顿吏治,煞费苦心对下属谆谆告诫,也确实为国为民办了些好事。但帝位巩固下来不久,他骄奢淫逸的本性便膨胀起来,整日跑马打球,沉溺于园林池塘的美景之中,不理朝政。更有甚者,在迷恋女色方面,丝毫不比历史上昏君逊色。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他下令在全国挑选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美女入宫,引起全国的大骚动。不少人家害怕女儿被选中而急于托人说媒,出嫁闺女,时人称为“惊婚”。有孟昶作“榜样”,地方官遂肆无忌惮,赵庭隐久居大镇,积金帛数万,穷奢极欲,营构台榭,役使民夫一日数千人,极尽劳民伤财之能事。享受到了如此地步,岂有不亡国之理?所以北宋出兵仅用66天就攻下都城,孟昶投降,这正是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结局。
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己,而他自己却贪酷如故。当时就有人在其戒石铭下又附上四句话曰:“尔俸尔禄,难厌难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难欺,且待临时”。这就是古人对戒石铭的绝妙讽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对戒石铭,“对面警省者能有几人,殊不知上天固难欺,而下民亦难虐矣,民虽至愚,虐甚则变,欲安其上,复可得乎,戒之,戒之”。就像戏曲舞台或电影电视屏幕上看到的那样,不管是清官、贪官、庸官、糊涂官,公堂上总有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图和“明镜高悬”、“公正廉明”一类的匾额。但事实却是,古代的大部分官吏是从来不受那些约束的。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求它的解释

翻译为: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这句诗出自《述国亡诗》,是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

更无:一作“宁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费氏(一说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

参考资料:-述亡国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