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指责包拯是小人,背后啥原因

以史为鉴 2023-06-13 17:31:27

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指责包拯是小人,背后啥原因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欧阳修,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北宋仁宗时期,可以说是名臣辈出,比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韩琦等人,其中以包拯在民间的影响力最大。众所周知,包拯是一代清官,不畏权贵,公正廉明,因此深得宋仁宗的赏识。然而许多人不知道,与包拯处于同一时期的欧阳修却不以为然,他不仅看不起包拯,还向宋仁宗上书,说包拯是小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包拯升官,欧阳修上书反对

事情发生在1059年的三月间,当时包拯官拜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主管监察部门。宋仁宗下旨提拔包拯,想让他担任三司使。三司使是什么官职呢?北宋时期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在政府机构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司使掌管全国的钱谷出纳、财政收支,号称“计相”。

也就是说,三司使是副宰相级别的财政部长,地位很高且有权势。就在包拯准备赴任的时候,时任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的欧阳修站了出来,上书反对这项任命,同时还向仁宗皇帝攻击了包拯。欧阳修在奏折中批评道“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伏望陛下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置之京师”。

二、欧阳修与包拯的恩怨

欧阳修毕竟是大文学家,说话水平很高,骂人都不用脏字,在奏折里他说包拯是“蹊田夺牛”。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有典故的,出自《左传》,意思是说种田人因别人的牛践踏了自家的田地,而把牛抢走,纳为己有。现实中这种人的行径无疑就是小人,欧阳修说包拯“蹊田夺牛”,显然是在皇帝面前贬低包拯。

其实,包拯与欧阳修还有过一段渊源,就在几年前,正是欧阳修上书推荐了包拯!1055年,包拯因举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第二年,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举荐包拯,还说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辅益。”按理说两人关系不错,可是欧阳修为何几年后又指责包拯呢?

三、欧阳修为何批评包拯?

在担任三司使之前,包拯的官职是御史中丞,主管监察部门。在此期间,包拯的工作很有效率,向朝廷弹劾了不少重臣。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坐买豪民产”,结果因包拯的弹劾而被免职。接任张方平的宋祁也遭到了包拯的弹劾,因此被免去职务。于是,宋仁宗才任命包拯为三司使。

欧阳修对此非常不高兴,因为他与张、宋两人私交颇深。他认为是张方平、宋祁是被包拯弹劾下台的,如今包拯却成为三司使,所以他认为包拯的行为是“蹊田夺牛”,事关“廉耻之节”。对于欧阳修的奏折,宋仁宗并未理睬,不过包拯却“家居避命”。宋仁宗依然不断催促包拯上任,直到第二年包拯才正式接任三司使。

欧阳修和包拯原本是朋友,为何最后却反目成仇?

在北宋之中,欧阳修和包拯都是同时期鼎鼎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一心为国尽忠的文坛巨匠,另一个是刚正不阿的包青天,按理说两人应该是能惺惺相惜的,但是缘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会非常不愉快,而且在包拯升官之后,欧阳修还向皇帝上书说,包拯其实就是一个小人。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不好的吗,为什么本该惺惺相惜的两人会闹到成为敌人的地步呢?



说起欧阳修就不得不提他写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了,而整篇文章除了描写了山林之间的美景之外,其实也抒发了他仕途不顺被贬官的自我排解心情。欧阳修的仕途非常不顺畅,不少时间都是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状况。而包拯也是更不必多说了,他一生之中秉公办案,敢于为百姓说话,对于那些想要拉拢他的权贵也是都不放在眼里,一心想要为国尽忠,所以也是一个流芳千古的好官。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可以惺惺相惜的,他们都是一心为朝廷尽忠,但是为什么两个人的关系会如此不好呢,这其中是有什么误会或是其他原因吗?



其实包拯比欧阳修还要大上八岁,但是他在朝中开始显露才学却是要比欧阳修晚上几年。包拯在刚开始做官的时候,被分派的地方距离父母太远了,但是父母年龄又太大了,所以也不能跟着他前去,他为了照顾双亲,所以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后来父母去世他又在父母坟前守丧,直到期满之后才又重返朝中。而当时的欧阳修已经开始在朝堂之上大展拳脚,只不过也是多次沉浮,最终才升到了一个勉强让他还能接受的官职。而包拯这次重回朝廷,因为不愿投靠朝中大官,所以也只能做一些小官。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们两个人结识了,有着相同抱负的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朋友,也同在朝廷之中相互帮扶。而有一次包拯在举荐官员的时候却发生了问题,也因此被判有罪,被贬到了外地去做官。而得知这件事的欧阳修,等待包拯在贬官之地做出了点成绩之后,很快就向皇帝上书,直言包拯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让他重新回来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欧阳修敢于为包拯说话,可见当时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包拯回来之后,却做出了一件让欧阳修无法原谅的事情。



包拯在朝中因为官职的原因,弹劾了不少重臣,其中有一个是担任三司使的官员,而这个官员也最终因为鱼肉百姓而被免官。为了嘉奖包拯,皇帝让包拯顶替担任三司使这个官职。而欧阳修跟曾经的三司使关系很好,包拯的继任让欧阳修觉得,包拯是为了自己升官,所以才去弹劾的,而包拯也不擅长解释,两个人就这样闹掰了。之后欧阳修也是气不过,所以上书给皇帝,直言包拯就是一个没有才学的小人。而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显然包拯是更合他的心意,所以也没有管欧阳修的说法,即使是后来的一年之中包拯一直在躲避上任,皇帝也一直等着。虽然这件事对两个人当下的仕途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却让两个本是志同道合的人就这样产生了误会,一生也没有再亲近。

包青天弹劾两前任当上三司使,欧阳修怒骂包青天,两人谁是谁非呢?

说起包拯,在后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后人的眼中,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屡断奇案,是为民做主的好官。百姓称包拯为包青天,后世也流传着很多包青天为民铲恶锄奸的故事。

包拯弹劾

  历史上的包拯也确实是个清廉的、不畏强权的好官。不同的是,包拯为官多年,虽大多从事的都是司法或监察类工作,但在一线破案的机会却不多。包拯于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到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这一年多的时间任开封府尹,民间大多数关于包青天的故事都是以这段时间为时代背景。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其职责是监察朝廷各类事务,参与治理案件,并谏议得失。宋朝是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为广开言路,御史可以风闻言事。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阳修与包拯发生了矛盾。

欧阳修

  嘉祐四年(1059年),三司使张方平私下以低价购买了一个破产土豪的房子。这事被包拯得知,包拯将张方平给弹劾了。三司使主管财政,权力是非常大的,张方平估计是利用职权低价买房,显然这是违规之举。被包拯弹劾后,张方平自觉无颜面再任三司使,于是请求贬职,调离京城。宋仁宗任命的新的三司使是宋祁,此前在益州为官六年,被宋仁宗召回京。结果宋祁还没上任就被包拯给弹劾了,原因是宋祁在益州为官时曾有铺张浪费的行为,包拯认为这样的人管理财政是不合适了。再者,宋祁的哥哥宋庠在朝廷中已是副相,两兄弟都在朝廷中任职高官,有犯忌讳。宋祁被撤,三司使空置,宋仁宗考虑了一下,居然任命包拯为三司使。

宋仁宗

  欧阳修听闻此事,大为恼火,指责包拯为了当上三司使,去弹劾张方平和宋祁,这是?蹊田夺牛?的行为。言下之意是说:别人的牛踩了你家的田,本来是小事,你却把别人的牛给没收了,这会让人觉得你是故意夺取别人的牛。面对欧阳修的指责,包拯很尴尬,为证清白,包拯拒绝接受任命,并躲在家中不出。后来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最终还是接受三司使的任命。

《续资治通鉴长编》(嘉祐四年):疏奏,拯即家避命,不许,久之,乃就职。

  欧阳修是写了篇名为《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的文章来指责包拯的,通过这篇文章的名字可以看出欧阳修并不是到皇帝那里上奏书弹劾包拯,而只是私下议论此事。欧阳修在当时本身就是大文豪,在士林中有一大批粉丝,他此举肯定会使包拯在声誉上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欧阳修为什么不去弹劾包拯呢?原因很简单,他挑不出包拯的错处。

大臣

  包拯官任御史中丞,其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甚至包括监察皇帝。当朝廷中有官员的做法有违法或不符合礼法之处,包拯都有权去弹劾,这是包拯的职责所在。

  包拯弹劾张方平违法有理有据。当时京城有一富户叫刘保衡,他取得朝廷的酒场经营权,并投入大量资金去经营。不料经营失败,无力偿还欠下朝廷的债务。刘保衡卖掉祖产,拿钱还债,买下他祖产的正是张方平。张方平身为三司使,不管是朝廷酒场经营还是房屋买卖,都是他的职权之内,张方平本应避嫌。刘保衡又是低于市场价卖房,受益的肯定是张方平,足见张方平可能存在利用职权压低房价,从中牟利。更要命的是,刘保衡卖掉的祖产在产权上是存在问题的,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把刘保衡给告了。张方平就算不买这个房,他也有失职之处,买了这个房,他自己已经身陷贪腐嫌疑之中。此事当时流传极广,人尽皆知,早已引起朝廷的注意。如果包拯或其他御史不出来弹劾张方平,那就是失职行为。

北宋时期的一代名臣,欧阳修曾上书诬陷忠臣?

对欧阳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其实北宋并不缺少名将,只是名将们很难在北宋生存下去,也可以说北宋没有名将生存的土壤,这当让与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比如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就涌现出了一位名将,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出身贫寒,十几岁时他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以“贼配军”的身份开始了军旅生涯。因狄青武艺高强,善于骑射,后被选入御马直。后来元昊建立西夏,宋夏之间爆发战争,朝廷“以(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在西北战场期间,宋军多次战败,但狄青所部却屡立战功,“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

西夏战事结束后,狄青“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成为朝廷重臣。此后南疆战事又起,“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狄青主动请缨,迅速将其平定,“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

狄青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得升高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因他出身武将,很得军心,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嫉恨,其中攻击狄青最狠毒的 莫过于大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先后给皇帝写了三篇极具煽动力的奏折,诋毁诬陷狄青。

比如狄青刚当上枢密使,欧阳修就上了《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使之任》的奏折。欧阳修不愧是史学家,在奏折中引经据典,不遗余力的攻击狄青,还说他“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轻描淡写,就把狄青的功劳给 说没了。又说“青本武人,不知进退”等等。

但欧阳修的奏折并没有打动宋仁宗,欧阳修呢,也没有放弃,趁着京城发水灾,又连上两封奏折,来诋毁狄青。欧阳修为了说服宋仁宗,搬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说为了“以塞天变”,当务之急有两件事,其一立皇储,其二罢免狄青。以欧阳修为首,其他文官们也纷纷上书, 掀起了攻击狄青的风潮。

宋仁宗没有办法,只得“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到陈州后狄青依然受到朝廷的严密监视,“每月两次遣中使抚问”,“青问中使来,即惊疑半日”,到1057年2月,狄青嘴生毒疮,一个月后抑郁而终。狄青这位堪称北宋第一名将的人物,就这样死在 了欧阳修这帮文人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