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礼记》(《小戴礼记》)如何体现了儒家的礼治主义

历史典故 2023-07-20 23:40:27

《周礼》、《仪礼》、《礼记》被称为三礼。《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各种礼仪论说选集的著作,西汉戴胜编,共四十九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原为对《礼记》经文进行解释、说明和补充的参考资料,称作记。东汉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使之拜托附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至唐代被立为经,与《仪礼》、《周礼》并称为“三礼”。

《礼记》内容庞杂而丰富,四十九篇可分为八类:专记某项礼节的,有奔丧、投壶;专说明《仪礼》的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等,分别解释《仪礼》中的士礼冠、士昏礼、向饮酒礼等;杂记丧服丧事的;记述各种礼制的,有王制、礼器、郊特牲等;记日常生活礼节及守则的,有曲礼、内则少仪等、记录孔子言论的,有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另有解构完整的儒家论文,有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授时颁政的,有月令;为王子示范用的,有文王世子。

《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包含众多儒家思想史料,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儒家的礼治主义,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社会状况的必读书。

礼记的解释

礼记的解释[Li Ji(Book of Rites)]

中国 儒家经典 之一 。是战国至汉初儒家 礼仪 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 研究 中国古代 社会 、文物 制度 、典礼、 祭祀 、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 重要 参考书。《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名《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 著作 ,对后世 影响 很大 详细解释亦称 《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大都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由西汉戴圣 编纂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词语分解

礼的解释礼 (礼) ǐ 社会 生活 中,由于 道德 观念 和 风俗 习惯 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 利益 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礼治。克己复礼。 表示 尊敬 的 态度 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 记的解释记 (记) ì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取。记性。博闻强记。 把事物写下来:记录。记功。记者。 记载 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记。日记。大事记。 符号,标识(?): 印记 。标记。记号。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

礼记学记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艺术特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它的语言多用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得出简明的结论,而没有采取滔滔论辩的方法,但其论辩性仍旧可以觉察得着的。比如“大学之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段,开头用对比说明问题,先正后反,最后一句总结,条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学记》在论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简洁鲜明,不枝不蔓。比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一段,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的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扩展资料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

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⑵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⑶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⑷教学方法:

第一,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第四,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

-礼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8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