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庄子思想庄子的思想

人生百味 2023-07-20 23:31:07

庄子思想,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的思想

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

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齐物论。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
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庄子是战国中期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从生命的角度,庄子主张生命只是大道表现的形式,可以是庄周,也可以是蝴蝶。至于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道。
但大道与生命之间,内涵与形式之间并不能截然分际,本身是一体的。所以庄子认为,单拿生命来说,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生命与大道的统一,均齐万物,通为一,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于是庄子批评孔子不明白大道,一心去追求生命的价值,自陷牢笼而不自知。庄子说这是遁天倍情,叫作“遁天之刑”。

庄子的思想是什么?

在庄子的思想中,“道”的下属概念是“气”。以前,学界大多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是源于老子,其根据就是《老子》四十二章那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前后文互释,“道生一”的“一”显然就是指“气”。现在,郭店简本《老子》出土,如果说简本只是摘抄本,在此之前的《老子》足本中原有“道生一”一段话,只不过简本的编者在抄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后把“道生一”这段话给省略了或抄漏了,那么当然还可维持学界原有的观点。但是,“道生一”不仅在通行的《老子》足本中有与“道一同”(道即一)思想的矛盾,而且也与《太一生水》的思想相矛盾,《太一生水》的作者不可能说“道生太一”,也不可能在见了“道生一”这段话后再据此发挥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这样的宇宙生成论。如果说“道生一”这段话是后来加进《老子》的,这一“假说”在被新的史料予以证伪之前还可成立,那么庄子思想中的“道”或“无”生“气”的思想是否源于老子,就是一个值得重新考虑的问题了。庄子大约生存于公元前368年至前268年,郭店楚墓则葬于公元前300年上下,此时已是庄子的晚年,而当时楚地仍然流传着“太一生水”,楚简的抄手不以其与《老子》相矛盾,竟然把它和《老子》抄在一起。那么,庄子就一定能看到当时的《老子》传本中有“道生一”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