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是清朝著名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最开始叫黄盛,后来改名为黄慎,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
黄慎既然是“扬州八怪”之一,这个称号就已经能够说明,黄慎本人在书画方面造诣很高,是当时名气很大的书画家。实际上黄慎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面都有不小的成就,他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
书画家在自己的画上题诗是十分普遍的事情,所以黄慎在诗词方面成就不小,也不是难以想象。观如今后世所存黄慎书画,他的诗情韵清远,如 岩绝 ,烟凝霭积,能非凡境。
就画作方面来看,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所绘大为工笔画,后来开始接触狂草。中年的时候,已经将写实工笔画的绘画变为粗笔写意,其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
从书法上,黄慎擅草书,法怀素,笔意纵横,一派潇洒不羁。
另外既然叫“扬州八怪”了,那么黄慎的性格中自然也就有着“怪”的方面。“扬州八怪”中的“怪”字并不是贬义,而是切切实实的表达。艺术家们都这样,性格亦或者是生活方式上总会与常人有所不同。黄慎与郑板桥交好,两人既然趣味相投,感情不浅,那么两人便都是追求自由,不喜拘束之人了。
黄慎晚年在离开扬州之时,郑板桥曾经作诗以赠,诗言:“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首诗,既肯定了黄慎住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品质,同时也毫不吝惜的夸赞了他在书画方面的专注于追求。
事实上,黄慎的确有着让人敬佩不已的钻研精神,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废寝忘食,苦心专研。早年之时,他寄居在破面之中,苦练画技。白天的时候专注画画,夜晚没有蜡烛就借着佛灯读书,这样日以继日的努力,终于使得他的画技有了不小的提高。
黄慎在回忆自己以前的时候,曾经说过:“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 蛇凤,调调刁刁,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画矣。”
从他的自述中,就可以看到黄慎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追求更高层次的绘画水平,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也正是他这样的苦攻不辍,才能让他从一个普通的书生,成为一位名誉古今的书画名家。
黄慎为福建宁化人,他之所以能位列“扬州八怪”之中,便是因为他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扬州卖画,其名享誉江南。后世就流传有黄慎四上扬州的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是却也能让人从侧面了解到这位书画名家。
黄慎刚刚到扬州之时,正是他师从上官周,小有成就之时。那个时候他的画作,多为工笔画,在追求写意的扬州并不吃香。在他愁眉不展之时,有人给他指明:“工笔人物,古人画得好的甚多,人们也看习惯了,你再走这条路子,怎能出人头地呢?不妨走写意人物的路子。”
黄慎听了之后,便回乡苦练写意,自觉有所进步之后,第二次来到扬州。这一次,仍然并不完美,虽然众人赞他画作不错,但是同时也有人提出,写意画上题的字太过端正,与画作不符。于是黄慎又离开扬州,开始专工草书。等到他第三次前往扬州,有人评价他的画:“人物造型大胆夸张、落款笔势生动有力,只是画上只有年号,缺少诗词文章,似乎美中不足。”
黄慎听见这个评价之后,当即收拾行囊离开扬州,又专研了几年的诗文,才再次回到扬州。等到他第四次来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诗书画”三绝。每一幅画作,都受到达官贵人的热烈追捧,其名声也越来越大。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号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艺理论家最后把“扬州八怪”归纳为15人。在扬州当地有纪念馆,就立着15人的雕像。
折叠编辑本段形成因素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