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延续体现为皇位的传承,而权力转移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勾心斗角,刀光剑影。并非人性太过贪婪,而是封建社会的“人治”创造出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权力奇点,将其囊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原则,皇位、爵位等等的传承遵循实行相对公开的嫡长子继承制,即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嫡长子不一定是最有才能的儿子,嫡庶之间——甚至同母诸子间——往往会产生夺位之争。惨烈如隋文帝者,他五个儿子皆是一母所出,最后也是无法避免互相残杀的局面。
清代由于受满洲旧俗影响,对于所谓“嫡庶”观念和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不甚了了,清朝(含后金)历史上,前三代皇帝生前均未明确指定太子,立爱立少之举更是常见。
康熙皇帝希望仿效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于康熙十四年(1675)下诏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一朝胤礽两立两废。最后老皇帝心灰意冷,终其残生不言立储,社会上仍传言因为“皇长孙(弘皙)颇贤”,皇上可能三立太子。
康熙长寿而多子,过早地公开册立太子,造成了康熙和太子、太子和诸皇子间的矛盾纷争,矛盾甚至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号为所谓“九龙夺嫡”,使皇权受到了威胁,政局也因此动荡不宁。
康熙五十一年(1712)第二次废胤礽太子位后,皇帝再未公开建储。这直接导致后来雍正的即位充满疑云。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雍正帝到底成了康熙一朝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最后的胜利者。然而,这场同室操戈的争夺战,给新皇帝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雍正帝断然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实行秘密建储。
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
到了清代,从太祖努尔哈赤道康熙,一百多余年间,攻城略地,平藩戮乱,设署建制,励农经商,无论军机政务多么繁忙,越演越烈的皇权斗争却始终如影随形。
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登位之出都引起了不小的混乱,而秘密立储制度的创设就是为了解决皇权斗争。
说起秘密立储制度,似乎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正大光明匾后的密匣,似乎更为闻名。秘密立储制度由雍正皇帝首创,并为后世沿用。雍正在继位以前,就亲身经历了夺权斗争的洗礼,对诸位皇子之间险恶的政治斗争深有感触。
继位以后,雍正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创设了此制度。《雍正起居注》中记载了雍正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宫西暖阁向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务大臣、九卿颁布的谕旨:“我圣祖皇帝……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圣祖之精神力量,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神圣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主能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即将大事托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藏数十年亦未可定,尔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诸臣表示无异议后)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
这份圣谕表示了,从此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而是将皇太子的秘密谕旨一式两份,一份由王大臣见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一份放在皇帝身边。
等到皇帝驾崩以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取下密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当众宣布皇位的继承人,承继大统。
其实,秘密立储的形式以前就曾出现过,根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波斯传》记载:“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
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可见,在清代以前,就曾有人采取过这种方式选择储君。
由于秘密立储不会过早地宣布皇位继承人,也不是遵循“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所以,只有是有心帝位的皇子,从理论上说都有机会。于是,皇子们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力求博得父皇的欢心。
同时,在没有确立明确的竞争目标的情况下,不会形成庞大政治集团的结党行为。秘密立储的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开皇储后的众皇子展开的血腥斗争。
以及储权对皇权的威胁,削弱了帝位之争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权平稳过渡,也是以后的皇权斗争少了暴戾和残酷,多了一些幽默和算计,总体来讲温和了许多。
自雍正确立秘密立储制度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均按照这一制度继承皇位。但是,到了咸丰末期,由于咸丰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使秘密立储没实际意义了。
而同治、光绪两帝没有子嗣,宣统还没来得及亲政,清王朝就彻底覆亡了,使得秘密立储制度自然废止。
写的是“正大光明”,为康熙亲笔书写,后雍正规定将下一代皇帝人选名单藏于“正大光明”牌匾后。太和殿上写的是“猷绥极建”。
现在是不允许进入故宫拍电视剧的,电视剧中的宫殿场景都是在影视城拍的,所以不可信以为真。
不算秘密。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时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帝命诸王大臣共议这种做法,诸王大臣均无异议。雍正帝遂命诸臣退下,只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当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四子宝亲王弘历成为清代第一个以秘密建储制继位的皇帝,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在对历朝历代的建储法详加比较剖析后,认定秘密建储“实为美善”,进一步将秘密建储确定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乾隆以后,自嘉庆到咸丰,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秘密建储与公开建储相比较,避免了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的残酷争斗,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
康熙虽然被称为?千古帝王?,是个非常有文治武功的皇帝,但是他决定不是一个好父亲。康熙子嗣旺盛,共有35个儿子,但是他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方面犹豫不决。
康熙大婚皇后是首辅之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赫舍里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康熙非常喜欢她。可是事与愿违,在皇后生下皇子的时候就撒手而去,死的时候年近21岁,多么风采的年华。康熙就把对皇后的爱嫁接到了赫舍里所生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太子胤礽。
我们在说说这个胤礽,还真不靠谱,很不争气,经常给自己惹麻烦,康熙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给废掉了。但是康熙一方面害怕其他的儿子也想争夺皇位,造成兄弟相残,另一方面康熙实在是爱赫舍里皇后太深,等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了胤礽太子的地位。
可是这个胤礽还真不是个省钱的主,既然被废了一次了,就应该吸收教训,乖乖的等老爷子康熙归天之后,自己就当皇帝就成了,可是他还不老实。康熙恨铁不成钢,只有忍痛割爱,把胤礽再次给撸了下来打入冷宫再不启用。胤礽侧底失势,然其他的皇子都看到了一丝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各自占位,就形成了以雍正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王为首的?八爷党?。两党斗的你死我活。
四爷雍正在这次夺嫡之战中笑到最后。康熙死后,雍正继承皇位。因为康熙死的时候并没有留有遗诏,说传位给那位皇子,所以雍正这个皇位就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但是雍正就把这个事情记在来心中,为了防止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产生的兄弟相残事件发生,在雍正确定继承人之后,就把有关继承人的诏书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
雍正死之后,后继之君的乾隆、嘉庆(乾隆禅让给他)、道光、咸丰四个皇帝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皇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5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