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千年气象史上,出现过四个寒冷期,明清时期是第四个寒冷期。一年中有约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下,处于北方的故宫自然是寒冷异常。
乾隆曾有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可见皇帝在故宫生活并不觉冬日寒冷?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共有九千余间,但是在偌大的紫禁城却没有一个烟囱,古代没有暖气和空调,皇帝一家又是怎样取暖的呢?
太超前,故宫里早就用上地暖了。人们都以为地暖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地暖早在明代就出现了,只是叫法不一样,叫地炕。晚明太监刘若愚著的《酌中志》写道:
“乾清宫大殿… 右向东曰懋勤殿, 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 …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
可见,明代时就已经建造有地暖设施。到了清朝,地炕成为主要的供暖方式。故宫的地炕有个特点就是“无烟”你在故宫里是看不到一根烟囱的,分分钟打脸现在高污染的暖气啊。如果沿用现在,恐怕也就没有这么多雾霾了。
故宫里的地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切机关都在地下:在一些重要宫殿内,地面下建有火道,将引燃的木炭倒入地炕口,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顺着火道流动,慢慢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从而使室温升高。此外,这种火道还直通睡觉的炕下面,比较像东北的火炕。
既然燃料是木炭,怎么可能没有烟呢?
一方面火道的入口都是设置在室外的,叫火膛,太监在室外往火膛里添火加炭,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排烟孔,烟气向外排除。
另一个没有烟气产生的原因在于燃料。皇宫取暖材料主要是煤和木炭。煤多是来自宁夏的太西煤,太西煤乌黑发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无味,且有极高的发热量。故宁夏的煤曾被称为“御煤”。木炭叫“红罗炭”,用通州、大兴等近郊地区的硬实木材烧成,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运送到西安门外(今称此地为红罗厂)存贮,再送入宫内使用。如今西安门外红罗厂大街,就是当年存贮木炭的地方。如此一来,室内没有明火,便不会产生烟气。这可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因为故宫的宫殿都是木制的,防止烟灰熏黑宫殿。
但是“地暖”的施工难度系数大,需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且易引起建筑下陷,所以只有少数帝后起居的宫殿内建有地炕。如养心殿、坤宁宫内的东西暖阁内,就有“地暖”供应。每逢新年,皇帝一般在养心殿冬暖阁度过,乾隆皇帝之所以喜爱冬天,是因为她最爱呆的书房——西暖阁三希堂,有地暖设备。
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地炕,去故宫游玩时,还能在一些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和排烟口。
冬天用火炉取暖靠谱么?
在清代故宫中,火炉是一种常见的辅助取暖方式。不住人的宫殿,冬季一般用火盆或熏笼取暖。熏笼是一种炭火盆,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制作十分华贵精美。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还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
在没有地下火道的宫殿,均备有炭火盆。那时的炭火盆样式非常多,为了体现皇家的尊贵,这些取暖设备往往制作精美。如太和殿的两个炭盆,是用造价高昂的景泰蓝烧制而成,为防火星外溅,火盆外还加盖有金属网盖,既实用又美观。但是由于故宫楼宇建筑面积太大,火盆取暖的效果并不显著,比较适合在起居的宫殿。再者,火盆容易引起火灾。
有一次火盆起火,惹怒了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嘉庆二年,乾隆帝已经退位做起了太上皇,乾清宫太监看守火盆时,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使得火星复燃引起了一场大火。火势很快蔓延到交泰殿,眼看火舌就要到坤宁宫屋檐的时候,风突然转向,坤宁宫这才免去了一劫。但是,这场大火烧毁了乾隆皇帝苦心收集了五十多年的“天禄琳琅”图书,
乾隆极为不悦。此后,嘉庆对炭火盆格外注意。甚至还下令只许在太和殿两角安放两个火盆,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的火盆用完后一律撤除,并下令让内务府大臣每日查看一次,否则降级处理。
此外,火盆也容易造成人体中毒,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记载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
手炉和脚炉取暖作用有多大?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皇妃手中拿着精致的“暖手宝”,这是一种小炭炉,暖手的叫手炉,炉身外加罩,通常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随手可以提动。这可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制作精巧别致。
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脚炉要比手炉大一些,用锡或者铜做成,用时里面灌装热水,可随身携带,可以用来暖脚,或者放入被窝中。
宫墙是紫禁城内防寒的第一道利器,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而且,宫殿的墙壁和屋顶大都建的很厚,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在古代都会有火炉之类的取暖器具的,很好的做到了取暖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让自己觉得很冷的。
我国古人的智慧是无可比拟的,在我国古代,故宫里面住的可都是皇室的人,吃的好用的好,小小取暖保温的事情就更难不倒工匠们了。
在东北就会有火炕,在故宫也会有类似这样的取暖方式来群暖的,就好像我们现在装修房子所铺设的地暖一样。到了冬天,暖气一开,就不会觉得寒冷了。
大家在各种古装剧里面都可以看到,到了下大雪的情景时候,宫里面的格格妃子们都会手捧一个精致的小炭炉。里面装的是暖暖的炭火,暖起手来不比现在的电暖宝效果差。
并且在居住的房间内都会有大一点的炭炉,里面是熊熊燃烧的炭火,屋子里面就会暖和起来了。
那时候的达官贵人们都会穿皮草的,皮草这种东西只有皇室跟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的,保暖性就像现在的貂皮大衣一样。
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就像现在的堂屋一样,阳光照射时间比较长,也不会太冷的。并且故宫的红墙都是厚厚高高的,很好的起到了保温的效果。
【第一道防线——宫墙】
故宫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此外,故宫内的大部分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建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也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宫墙
宫墙
【早期的地暖——火炕与暖阁】
故宫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是可以加热的,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室内
室内
【精致的“暖器”——熏笼与手炉】
故宫的宫殿内,冬季还会陈设火炉用来取暖,称作薰笼。薰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薰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薰笼。
除了大的薰笼,还有一种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火炉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好炉配好炭——红罗炭】
故宫内火炉中烧的木炭,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是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等县用硬实木材烧制的。成炭以后,运送到红罗厂(今西安门外),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故宫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服饰很重要——冬服】
在冬天自然要换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装,皇帝也不例外。在服装的纹饰上,冬夏差别不是很大,区别主要是在材质上。冬季的龙袍,会用黑狐皮制作,用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出众。帽冠则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清朝皇帝这样取暖
【舌尖上的温暖——火锅】
故宫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
火锅在清朝是著名的宫廷大菜,涮食的菜品也是非常丰富,其中以羊肉、鹿肉为主。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就曾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举办530桌的宫廷火锅宴。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皇宫中有数千个房间,鼎盛时期住着一万多人。比如在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皇宫中光宫女就有三千多人。到了光绪帝的时候,人数就比较少了,但也有近两千人之多。如果再加上侍卫和宦官等人的话,也有近万人之多。
当然了,作为皇帝行政和生活的场所,皇宫中的物品自然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上到金银珠宝,下到树木花草,都一应俱全。但你知道吗,在这偌大的皇宫中却看不见两样东西——烟囱和厕所。
这究竟是为何呢?难道皇宫里面的人不取暖吗?难道他们平时都不上厕所吗?这不禁让人觉得奇怪!
我们都知道,在冬天的时候,一般都会烧煤或木柴来取暖,而烟囱便是必备之物。如果没有烟囱排气的话,那么很容易造成室内的人中毒。但在紫禁城中确实没有一根烟囱的出现,这究竟是为何呢?
原来,凡是暖阁宫宇的金砖底下,都建造得有地道和烧炭的大炉子。每年霜降以后,立冬前后,炉子里便燃起了熊熊的炭火,而热气则均匀而柔和地扩及地面的每个角落。所以即便是在三九严寒集结,整个屋子里面也都是暖烘烘的,毫无寒意。
此外,故宫的地炉道口一般都会建造在房屋的北边,而进口处平日里都会用厚厚的木板盖着。另外设有一个出气口,但它并不是烟囱,而是用于平日通风供氧使用。
这种地炉其实跟北方地区烧炕取暖的原理是一样的,然而采暖技术又更为先进了。
那皇宫内没有厕所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皇宫内上上下下的人使用的都是“便盆”,所以自然没有厕所。而那些燃烬的炭灰,此刻又成为了除污纳便的最佳物。
所以没有烟囱和厕所,也成为了故宫中的两大怪事。不过在以当时的技术来看,没有中央空调和暖气的情况下,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取暖。至于说没有厕所,他们也修建不了现在的冲水马桶,使用“大众坑”的话则不利于管理,毕竟人员太多了!你们觉得呢?
《月曼清游图》册之十一月“围炉博古”,画面正前方和柱子后侧为清人冬季取暖的熏笼,由炭盆及制作精美的透气笼罩组成。
一到冬天,南方要求集中供暖的呼声就会此起彼伏,因为羡慕北方寒夜里室内的温暖如春,有媒体指出,南方供暖已成共识,取暖模式(集中、分散供暖)尚存争议。可见,暖气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过冬标配。可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人们如何过冬?
从火堆到火塘
对生活在温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尤其是距今约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来说,要度过一年当中最难挨的一段时光,唯有靠火。火的使用和控制,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有了火,先民们告别“茹毛饮血”,吃上熟食这一饮食习惯的改变,间接促进了人类大脑、体质的进化。据测定,金牛山人脑容量为1390毫升,比周口店北京人脑容量平均值(1088毫升)多,接近现代东亚人脑容量平均值(1415毫升)。他们虽然不会人工取火,但已想尽各种办法将火引入山洞,通过不断添加树枝、柴草的方式保持火的燃烧,并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借此抵御寒冷的侵袭与野兽的攻击。
考古学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仅灰烬堆就发现了11个,其平面、剖面都比较规整,灰烬堆周围,遍布烧骨和被火烧过的石块。专家推测,金牛山人经长期摸索,已学会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维持火势,保存火种。白天,他们出外打猎,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后,扒开封火的火堆,金牛山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烤好的美食,度过漫漫冬夜。
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烧烤、取暖生起的火堆被搬到了室内,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火塘的由来。
火塘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方形或是瓢形,位置一般面对门道,既有助于吸收氧气助燃,又能阻挡寒风。火塘边上有时还埋有陶罐,罐中满是火种炭灰,可随时将火塘的火重新点燃。人们的室内生活基本围绕火塘展开,烹饪、进食、取暖、议事、睡眠都在火塘边进行,商周时代也是如此。一直到现在,火塘仍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的核心场所,在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眼中,火塘不仅用来烹饪、取暖,也是最神圣所在,是家族昌盛的象征。
最早的壁炉和温室
春秋时期,出现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燎炉。从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青铜炉(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可看出,此时火盆腹部较浅,形制小而简单。与炉配套出土的炭箕或漏铲,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这种小型火盆虽然便利,提供的热量终究有限,如何让整屋暖和起来,达到温暖如春的效果,古人做出了很多探索。
有人发现地面被火烤热后不但不会潮湿,还会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热度,于是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种“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叫做柳的宦官就是通过上述方式赢得了宋元公的宠爱。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元公还是太子时就十分讨厌他,一度想置其于死地。宋平公去世后,失去靠山的柳想尽办法讨好元公。依规定,在寒冬十二月守丧,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元公的席位总是暖和的,原来是柳预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元公将至再将炭火去掉。屁股暖暖的元公一高兴,柳便保住了性命,再次成为宠臣。
不过,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小范围取暖,毕竟大面积烧地太过消耗能源,又会在屋内产生大量烟尘。为了解决寒热不均、乌烟瘴气的情况,秦代建筑师们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1974年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被发现。这些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由土坯砌造,炉膛呈覆瓮形,可使热气在膛内有充分回旋余地,便于炉烟迅速排出。“入”字形的炉顶有利扩大散热面积。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有存放木炭的炭槽,木炭燃烧时间较长,可长时间保持室温。壁炉被发现时上部建筑已被毁坏,无法得知烟道样式。专家推测,发现的3座壁炉有2座供浴室采暖用,1座似高级统治者专用。
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还“性温”,将其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可使人感觉到温暖,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温室”相继出现在西汉皇宫和贵族家中。典型代表如西汉未央宫里的“温室殿”。“温室殿”建于汉武帝时期,殿内“以椒涂壁”,设有壁炉,挂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铺放着来自西域的毛毯。皇帝经常在此与朝臣商议国家大事。因椒泥良好的保温性能,“温室殿”冬季还可陈列花木,成为一时奇观。
这种富贵人家在冬天“捣椒泥四壁”,布置温房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唐代。一到长安大雪天,豪贵家里“到处爇红炉”,夜夜弦歌宴饮。木炭为人工烧成,在当时仍属“奢侈品”,只有上层人士用得起。唐开元天宝年间,宫里曾收到一批从西凉地区运来的“瑞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于炉中,无焰有光,每条可烧10日,热气逼人使人无法接近。
居家必备神器
俗话说,人冷先冷四肢,今有火笼、暖手、暖脚宝等各种神器,古也有熏笼、手炉、汤婆子等小型取暖用具。如今常为南方所用的火笼很可能就是由熏笼演变而来。熏笼为先秦时的熏衣用具,人们用竹篾编作透空的网罩,其下置炉,炉上置炭,或添香草,用以熏香衣物。从出土实物来看,熏笼不大,高度在20厘米左右。南北朝出现的竹火笼与其类似,加上提梁后可随身携带,火笼内有红泥小炉,放置炭火用,将竹火笼放入衣袖内,周身可暖。
武则天时期,有人设计了一种迷你取暖神器,名“卧褥香垆(炉)”,其实就是香球与迷你火炉的结合。拿来放在被子里取暖、熏香用。它的构造十分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安装有置放木炭的容器,外面以镂空金属球包裹。神奇之处在于,任凭球体香炉怎么旋转,燃点木炭的容器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外泄,放进被窝里安全又方便。
铜的导热性能好,人们在椭圆形的铜质炉内放火或是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炉上加上小提手,便成了握于手中、暖手暖心的手炉。手炉是明清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神器,在清人陈枚为描绘宫廷嫔妃深宫生活所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嫔妃们手中的手炉,看起来跟小茶壶一样,金光闪闪。
民间常用的一种取暖神器则是起源于宋朝、名为“汤婆子”的金属圆壶,一般以铜、锡制成,使用方法与热水袋类似。冬天在圆壶里装上热水,拧上盖子,包上布,放入被窝中暖脚,又得名“脚婆”。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特别实用,有了它,宋人黄庭坚能“夜夜睡到明”。一直到现在,“汤婆子”都是南方很多家庭必备的过冬神器。
没棉花前穿什么取暖
冬季呆在室内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非要出门,古人如何保暖?靠羽绒服、棉衣?──这些在唐宋之前都还没有出现。那穿什么取暖?有钱人家当然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平民百姓则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以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唐宋时期,造纸业和造纸技术大为发展,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相继出现。如果拿现在又轻又脆的纸做一件衣服、一套被子,你肯定会严重怀疑它的可用性,更别提保暖了。可那时的纸不一样,多为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坚韧敦厚,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用料,主要为拉力强、耐折耐磨的楮树皮纸,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厚度和打浆度,就可制成既便宜又能挡雨露风寒的纸衣。
起初,穿纸衣只是无布可衣的穷人的无奈之举。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原始,就是拿几张纸粘结起来,围身挡寒。至宋代,制作纸衣已成为专门的行业,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首先为处理纸衣料,“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然后将纸卷在箭杆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它变得柔韧。接着才是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各种工序。纸衣里纳麻絮,便成纸袄。再往大了做,就成了纸被。
纸衣价廉,方便制作,严冬时节给流落街市的乞丐散发纸衣成为宋代官方济贫举措,有的机构直接散发纸被,节省经费。纸料的洁白轻软,“无声白似云”(陆游语)颇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趣味,着纸衣、盖纸被成为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尚。
对于纸被在大雪天带来的温暖,陆游深有体会,他曾写诗感谢赠其纸被的友人,赞叹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如果纸被变脏变旧,吱吱作响了,大生活家苏东坡教你应对方法,“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叶捣水,刷之,亦妙。”纸衣、纸被的最大问题在于不透气,长期用对身体不好,所以冬天防寒还得将布衣、纸衣换着穿。
紫禁城里的“地暖系统”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千年间火炕伴随北方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至迟在魏晋时期,东北地区已有使用火炕的记录,当时方法比较原始,白天,人们在灶台煮饭做菜,晚上撤去炊具,堵上火孔,置席睡卧其上。这就是原始的“暖床”。后来,暖床经过不断改造与完善,与灶分离成用烟道相连接的两体,烟道里的烟顺着屋外烟囱排出,火炕就此产生。
辽金之际,火炕技术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人们以土做炕床,一面连墙,一面有火门,炕内中空如盆。天冷时,开火门点火借以取暖;天热时,闭火门用以纳凉。”金人睡觉、饮食娱乐均在炕上进行,就连“金主聚诸将共食”,接见异国使臣大设国宴,也是在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
南宋文人朱弁(朱熹叔祖)曾自荐为宋朝使节赴金,在北方被扣留多年,当他看到火炕时,简直惊呆了,原来冬天可以这么温暖!不由得写诗感叹连貂皮衣服都无法抵御的北方严寒问题,就这样被暖洋洋的火炕解决了(“御寒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明清定都北京,偌大紫禁城里,如何取暖成了重要问题。建筑师们根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即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由此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从而实现地暖功效。
火地由烧火用的工作坑、炉膛、主烟道、支烟道、排烟道几部分组成。工作坑设在室外,深约1米,不用时用木板盖上,如平地一般,用时则掀开木板,由专管点火烧炕的太监下到工作坑里去烧炭。排烟道也在室外,如此一来可避免烟灰污染,又可保障炭火热气沿着主、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确保受热面积均匀、温和。如若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隔断将此区域包围起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暖阁,皇宫里东西暖阁取暖的奥妙就在此。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在紫禁城呆了13年,对宫中取暖方式印象深刻。他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