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我的孙子一般大
1897 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大使施阿兰。施阿兰的态度傲慢,顿使李鸿章心生不满。见到对方比较年轻,李鸿章便故意问他:“你今年多大了?”施阿兰告诉了他自己的年龄。李鸿章遂笑着说:“你只和我的孙子一般大啊!记得在贵国时,我曾经和你的祖父交谈过呢。”此语一出,弄得施阿兰面有愠色,但又不便发作,真是“哑巴吃黄莲”!
2、让俄使者陪同过年
某年岁末,俄国使者请求拜见李鸿章,李鸿章同意第二天接见。李鸿章手下人说:“明天就是除夕了,难道您不准备过年吗?怎么还有空见俄国人呢?”
李鸿章不动声色地说道:“虽然说是过年,我的家人也不在我身边,我一个人怪无聊的。不如明天把俄国人耍笑一番,就当是他们来陪我过年了。对了,明天你们都不用参加,我一个人就够用了。”
3、有冷有热
某次,李鸿章去某外国使馆赴宴。饭后上冰激凌,李鸿章看见冰激凌冒着气,以为是热乎的东西,所以就先用嘴去吹。不料,吃了一口,发现竟是凉冰冰的,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气。外国人忍不住笑起来。李鸿章装作不在意,说作为答谢对方的盛情,明天要回请大家吃中餐。
第二天,外国人来赴宴。吃了一会儿,上来一锅汤。外国人一看,这是凉汤,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大吃起来。结果都被烫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上面是厚厚的一层油,油下面是滚烫的汤。李鸿章故意这样安排,不过是对吃冰激凌遭嘲讽的报复。
3、李鸿章杂烩
李鸿章备宴回请洋人。成套的席面在花厅里摆开,酒过一巡又一巡,菜上一道又一道,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总管对李鸿章附耳低言:“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含笑而去。
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洋人说的是蹩脚汉语,李鸿章虽然听懂了,但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只好答非所问:“好吃多吃!”
谁知这一下歪打正着,汉语的“好吃多吃”与英语的“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此后洋人吃中餐,每宴必点此菜,不过再不是残菜混合,而是各种原材料的精心组合了。因为此菜肇自李鸿章,所以称之为“李鸿章杂烩”。今天,有些饭店,特别是经营安徽菜的饭店,仍然保留着这一道菜。
4、“谬”饮洗手水
1896年,李鸿章以七十高龄出访在柏林觐见过德皇以后,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探看业已退休的世称“铁血宰相”的俾士麦,李鸿章在中国一度权倾朝野,老外恭维他是“东方俾士麦”。史载,东西两“俾”“彼此闻声相思,一见如旧识”。俾士麦遂举办盛大宴会,款待远方贵客。各国驻德使节应邀而来,宴会大厅成了“模拟联合国”。
俾士麦与李鸿章居中而坐。觥筹交错间,侍者以小银盏盛着,给每人送上吃过水果以后洗手白开水——吃过水果以后洗手指用的。李鸿章不知西人习俗,端起小银盏呷了一口。李鸿章“谬”得如此出彩,把盏呷水姿态之优雅雍容,将“铁血宰相”给镇住了!须知,对于李鸿章的精神风貌,梁启超曾作如此描摹———李鸿章待人接物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基于对李鸿章风度的衷心折服,俾士麦模仿李鸿章的把盏姿态,照样端起小银盏,把用以洗手指的白开水呷了一口。宰相引领,心照不宣,朱紫满堂,尽皆把盏!
5、国技表演
一天,几位英国外交官来访,李鸿章奉命接待。这些英国人用惯西餐,从未吃过中餐,不知道该怎么吃。于是心想李鸿章怎么吃,我们就怎么吃。
酒过三巡之后,侍者端上一盘饺子,李鸿章边招呼“请、请”,边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一不小心饺子滑掉,正好掉在桌子上的酒杯里。几位英国人见状,纷纷把饺子夹起,然后将其掉到酒杯里,顿时溅得满席酒水。李鸿章赶忙解释一番,几位英国人听后拍手大笑。
不一会儿,侍者于端上面条。李鸿章吃着面条,想着刚才吃饺子的事,愈想愈觉得好笑,不由得“噗哧”一声笑出声来。这样笑不打紧,一根面条从李鸿章的鼻孔里喷出。几位英国人一看就傻了眼,连忙摇头说:“学不会,学不会。”弄得满堂哄然大笑。
共2页:12下一页
李鸿章,这位晚清的支柱大臣,被日本伊藤博文称之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争长短之人”,只不过李鸿章生不逢时,坐上了晚清这个摇摇欲坠的破船。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主持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的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等等。晚清没有外交之说,所有的事情都归洋务管,所以李鸿章成了著名的“外交家”。
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完败,这是李鸿章一生中遭受最大的挫折,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束,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清朝满朝震惊,最后又是拍李鸿章去日本和议。可是不料,李鸿章在和日本和议的时候被刺客给行刺了,子弹打在了李鸿章左眼下的骨头缝隙里,顿时间是喷血如注,当李鸿章从昏迷里醒来时,对身边人讲,“此血可报国矣”。
子弹卡在骨头里,医生无法取出,关于这次遇刺,李鸿章给清朝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仅六个字,让人不禁能够感受到,当时李鸿章内心的悲痛之情。
更让李鸿章悲痛是日本漫天要价,而清 *** 给的回复却是模棱两可:“鸿章酌量办理”,也是六个字。1894年4月,当李鸿章回国后,朝廷却是怒斥其办事不利,百姓也骂李鸿章丧权辱国。
可是有谁知道李鸿章在日本的境遇呢,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呢,所有的事情都是压在李鸿章的身上,所以人们说李鸿章是“黑锅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一生都在为晚清政府服务,他也提出了很多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比如洋务运动是李鸿章的变法活动,李鸿章是因为洋务运动而试图改变清政府的现状,提高国人的综合能力,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首先是由洋务派的阶级性决定的。
李鸿章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朝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两派。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进而掌握军事、政治、外交大权的洋务地方实力派李鸿章认为,火器若能赶上西方,“中国有余,外敌不足”。现在注意了,终于可以实现自主了。洋务派的一群掌管军政的大官僚,虽然在对待洋物上与顽固派大相径庭,但阶级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都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只是想在封建制度中加入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独立自强,保证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其次,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洋务运动发动这场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政局岌岌可危。鸦片战争后,清朝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劳苦大众起义风起云涌。除了太平天国运动,还有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对清政府打击较重。所以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镇压人民的反抗。因此,洋务运动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和建立新的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安庆军械所。
李鸿章
此后,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正义市场,对原有的自然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中国边境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洋务派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适应当时的形势,在经济上,以“求财”为口号,兴办民企。一方面是“分外商利”,保护利益,解决军工资金困难;二是为军事工业提供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减少对外依赖。比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其生产的煤炭不仅供应各局,还投放市场。由于质优价廉,很快打开了市场,逐渐取代了外地煤在天津的地位。军事上,洋务派除了继续在各省设立兵工厂,扩充原有军事工业外,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立数支海军的建议,向英德购买舰船,积极组建训练海军,加强海防;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国防力量,抵御外敌侵略,还编制了不同于湘军的新军。
再次,从洋务运动的内容来看,其真实意图也很明显。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洋务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在所有制方面,它采取政府经营和政府监督企业经营的形式。就军工行业而言,资金来自国库,经营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和获利,而是直接武装军队。经营管理也是遵循封建衙门的一套规章制度,实际上是清政府封建官僚控制的官营行业。至于洋务派创办的民间企业,无论是官办、官商合资还是官督商办,大多是由封建官僚官方控制的。洋务派除了控制其企业外,还压制和打击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绝不会允许阻碍他们统治的经济存在。洋务派虽然把留学生、进修生送到国外深造,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但他们只想培养洋务运动所必需的技术人才。他们不敢也不想从根本上废除科举制度,因为这是他们做官的方式,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方式,他们害怕新思想、新事物对他们的统治产生冲击。
最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可以突出其根本目的。
李鸿章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著名的儒家思想。所谓“西学”指的是西方文化,但主要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中国的名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东渐”就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模仿西方国家在教育、税收、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持新洋务政策,以挽救日渐衰落的清朝。
这说明洋务大臣仍然崇拜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不可能也不愿意接受现代西方民主制度。这一点,李鸿章在洋务事业创办之初就说得很清楚,“中国的文武制度,一切都远超西方人,光靠火器什么也做不了”。总之,洋务派企图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简单嫁接到封建主义的“身上”,以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当然,这必然会导致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封建的“体制”承载不了新生产力的“使用”。这条路肯定走不通,根本目的也实现不了。甲午战争和中国的惨败也证明了这一点,预示着洋务运动的结束。
二、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洋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以“练兵造兵器”为中心,为军队服务平民百姓;以技术为中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改变专制制度和文化传统;官办为中心,进行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管理、产品配送等。基本走官方路线,不是市场经济。总之,李鸿章作为中国现代化实践第一人,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可以说,现代化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彻底衰落,资本主义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在洋务企业的吸引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现代工业。因此,可以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刺激和诱发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兴起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封建官僚的李鸿章对现代化的认识非常有限:他的洋务事业虽然在经济上诱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僚色彩;政治上,洋务运动根本不涉及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文化上,中国的儒家思想还固执地认为是奇妙的,所以它的现代化还停留在“器物”的层面,对外国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这一点远不及他同时代日本杰出的改革家,比如伊藤博文,他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然而,李鸿章30年的洋务努力未能培养出战胜日本的实力,其原因在于改革的局限性。
有人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李鸿章的洋务本可以先“器物”,再“制度”,逐步完成中国现代化的使命。但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作为封建官僚的李鸿章在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如此长远的战略眼光。甲午战争是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试金石。结果中国惨败,日本大胜。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大获全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政府的高效和廉洁。因此,李鸿章作为中国现代化第一人,艰难地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步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拖着清政府千疮百孔的机器往前走。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也要充分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但是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垃圾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有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历史学家早已经对他做了评价:
请看李的一生故事:/view/21591.htm
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伟大的彻底伟大,没有一丝人的瑕疵,卑鄙的彻底卑鄙,没有一丝人性的光辉.我们历史书上所描写的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的近代史上对于李鸿章的描写综合起来只有一个字:卖国贼!
似乎<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将李鸿章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是卖国贼么?我认为不然.
历史要综合起来看,历史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叙述性的史实呈现在人们面前,由每个人自己根据看到的历史做一个评价,而不是武断的隐藏史实,让评价性的语句覆盖了历史.
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在那个历史时段,梁启超可以说是和李鸿章同时代的人物,他的言论应该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当时的现状,且他的政治立场应当属于李鸿章的对立面,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但一家之言不足恃,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李鸿章的生平.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要从戎?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运动对于中国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窃认为太平天国除了她的反抗精神以外,其他的真的没有值得赞颂的地方(详情请见拙作:晚清三大名臣之曾国藩).再综合当时中国的现状,中国处在列强环伺的一个危险的境地,急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来带领中国走出困境,无疑,太平天国不具有这样的性质,而且容易造成中国的分裂,因此,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不会坐视事态的发展,必须要维持统一,再谋求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
淮起源于湘,如果说曾氏兄弟的湘军是剿灭了太平军的话,那么李的淮军就是在剿捻中发家的.
在同治中兴的时代,李鸿章以最大的能力和热情开展和支持了中国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国四大军工企业有三个是他创办的,他还支持盛怀宣搞邮传,在中国大力修筑铁路,将一个千年古国奋力的带入现代化.
大家都明白洋务运动是没有办法救中国的,但这个结论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鼓吹变法革命.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而且他当时从强国防的角度出发,创建了中国第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僚的惧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被日本打败,李鸿章在海战中坐失战机,的确是他的责任,但是如果换上你你又能怎么样?定远号是当时中国主力战舰,航速是15.5节,日本的吉野号是多少?22.5节.而且双方炮弹的射速相差25倍.这样的战怎么打?再加上中国政治的腐败,军费的拖欠,弹药的缺乏,在黄海的一战,可以说北洋海军打的相当的出色了.一个持重的将领只能选择守势.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缺口并不是从海上被打开的,而是从陆上被撕开的.这个责任难道也要李鸿章来背?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一个最大的骂名,请问一下,当时在中国发号施令的人是谁?好像不是李吧,而是那位著名的老太后,李鸿章仅是一个办事的而已,决定权在北京.而李鸿章在得到全部授权以后依然在争,为中国争的一分是一分,条约签订一直拖延了数月.导致李的日本被刺.请问一下,签订条约的日子好过么?难道说他在日本是度假?不是吧,谁都知道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战胜国的土地上滋味并不好受,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拖延数月?在为中国争?要知道,他事前就已经得到了授权了,大可以一签了之.所以说这个骂名不应当由李来背,要背的是北京城里的老太后,还有腐败的清政府.
至于辛丑条约的骂名更是荒唐,事情完全是由慈禧太后引发的,滥用义和拳,和八国开战,以一群土匪乱民和西方的列强对战,以至于围攻一个小小的使馆都攻不下来,最后让人家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期间李并没有参与,到最后中国已经糜烂到无法收拾的时候,必须要有个人出来收拾局面,所以李鸿章出来了,他明白他要出来,这个卖国贼的骂名就背定了,但是他不出来,请问一下,中国难道就任由八国联军赖在北京不走么?这个国家是大家的国家,所以他毅然出来了,纵然有人骂.这个需要多大的勇气?
这个让人回想到明朝末年皇太极攻打北京的时候,袁崇焕以9千人马和皇太极10万大军在北京城下血战,清军打不过袁军,就滥杀北京郊外的居民,北京市民居然把怨恨记在袁的头上,这个公平么?这个是无知的小民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发泄自己的私愤,而辛丑签订以后所谓的全国皆曰可杀的舆论,也正是这个情况.
李鸿章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觉醒了,明白他一生所致力的洋务运动是没有办法救中国的,所以康梁变法的时候他毅然以维新同志自居,到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下令诛杀维新党人,当时康有为就藏在广州,可是李鸿章就是不杀,并且以:我不做侩子手顶了回去,请问一下,这个也值得骂么?
自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的谋求救中国的道路,他们大部分都失败了,但是没有他们的摸索,中国就不可能成立后来的共和国,他们也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
李是人,并不是神,他身上也有人的弱点,他和左宗棠的一世冤家,他有自私一面,他有高傲一面,他也有失算的一面,但是人都有缺点,试问一下天下有哪个人会没有缺点!
所以我说,我们历史上的李鸿章,要改,不仅要写他的缺点,更要结合当时的实际,了解和评价一个人,不能如此的武断,毕竟他也是为中国尽了最后一点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10大处世哲学
下一篇: 晚清广州官员因情色落马为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