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疆域最南端曾经到达了哪里呢?最南端曾经到达了赤道附近,这就是明朝在今天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设置的旧港宣慰司。
明朝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不如唐朝、元朝广阔,但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视经营东南亚的一位皇帝,明朝在极盛之时,疆域的最南端一度到达了赤道附近,旧港宣慰司不是明朝的藩属国,而是明朝直接管辖的区域。
清朝人是这样评价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的:“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可以说,在明成祖时期,东南亚地区几乎成为了明朝的势力范围,明朝的海军舰队可以自由驰骋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洪武、建文、永乐年间,在今天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菲律宾群岛,有占城国、暹罗国、满剌加国(马六甲苏丹国)、三佛齐国、满者伯夷国和苏禄苏丹国等国。
永乐年间,明朝在东南亚地区的经略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第一,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了稳定的朝贡关系;第二,直接控制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
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前,明成祖还派遣他出使了日本和暹罗,琉球、日本、暹罗先后有使节来中国朝贡,明朝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宗藩关系,郑和到达日本以后,还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明成祖要求足利义满自行剿灭倭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在明成祖面前则自称自己为“臣源义满”,也就是说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日本、琉球、暹罗等地的海域已经处于安定的状态了。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农历六月十五,郑和、王景弘率领一支人数为28000余人的庞大舰队出使西洋,郑和一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沿着海岸线南下,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一带),在此作短暂停留之后,往爪哇岛方向继续南下,在爪哇岛的三宝垄(今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登陆,此时已经是1406年的农历六月份了,郑和到达爪哇岛之时,适逢爪哇内战,西爪哇与东爪哇之间攻伐不已,西爪哇杀害了170名明朝士兵,国王害怕明廷追究其责任,遂向郑和献上了六万两黄金作为遇难明朝士兵的赔偿费,获得赔偿以后,郑和一行才离开了爪哇,继续前行,来到了三佛齐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南苏门达腊省巨港)。
旧港原来是三佛齐的统治范围,三佛齐最盛之时,控制了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明朝洪武年间,兴起于东爪哇的满者伯夷国迅速强大起来,攻灭了三佛齐王朝,苏门答腊岛中部和东南部一带遂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当时在三佛齐的华人拥立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国王,于是梁道明就在旧港一带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
旧港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一季种谷,三季收稻”,物产丰盈,梁道明担任三佛齐新国王之后,有大量的华人移民来到这里开垦土地,安家落户,他们大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梁明道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对抗北方的满者伯夷国。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派遣使节来苏门答腊岛招安,梁道明与郑伯可遂前往明朝向明成祖朝贡,梁明道受到明朝政府封赏以后,就衣锦还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再也没有前往三佛齐,三佛齐由其副手施进卿管辖,郑和来到旧港之时,正是施进卿管辖三佛齐期间。
更多>>(接下文评论)
1、在明朝建立的前期:900万平方公里疆域。
2、明朝前期的疆域包括“两京一十三省”、奴儿干都司、关西七卫、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旧港宣慰司等。其中两京一十三省还包括长城以北的河套平原、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约50万平方公里土地。
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扩展资料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秩序由于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故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
——郑和下西洋
《明史·卷8·本纪第八·仁宗》 记录 : “永乐二十二年 (1424) 春正月癸巳,郑和复使西洋。 ”1424年,旧港宣慰使施进卿去世后,其子施济孙请求承袭父职,朱棣派郑和去旧港宣旨任命施济孙为新一任旧港宣慰使。 《明史·卷314·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郑和》也记载 :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进卿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赉敕印往赐之。 ” 《明成祖实录·卷128》永乐二十二年甲辰条 : “正月,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成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命济孙袭宣慰使,赐纱帽给花命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令中官郑和赉往给之。 ”
郑和船队从占城出发,驶往目的地旧港。航行中,郑和船队“遇夜泊,船听中军船招宗喇叭响,各船依序随宗安插,不许私求稳便远泊,因而疏虞” (明《纪效新书》 ) 。所经地区, “番人皆张目结舌,悉皆称赞天兵之力、之神,蛟龙走兔虎奔” ( 《星槎胜览》前集《九洲山》 ) ,国外民众看到中国气势磅礴的大型战船群和船上精良的武器装备,都不禁慨叹 : 其“威武之振,前代罕见” (明末陈子壮 《昭代经济言·卷3》 ) 。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这支水上亲兵部队,也是跟随他在明初多次战争和 “靖难之役” 硝烟中锻造出来的精锐之师。
船队来到目的地旧港,今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的巨港,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近印度洋,东临南海和爪哇岛,军事和经济地位重要。 1407年明太宗朱棣在旧港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明朝的这一宣慰司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国和菲律宾一部分。
施进卿死后,旧港宣慰使继承权发生争执。施二姐根据施进卿“本人死,位不传子” 的遗嘱,实际控制着旧港宣慰使的行政权限。施济孙为了抢夺权利,派丘彦成到明廷请封。郑和船队到达旧港后,了解了事情真相,没有封施济孙为旧港宣慰使,而是改封施二姐为旧港宣慰使, “是其女施二姐为王,一切赏罪黜陟皆从其制” ( 《瀛涯胜览·旧港国》 ) 。
船队到达旧港,进行了物资补养、船质检查和修补的工作。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 记载 : “中国明朝皇帝的舰队在三宝垄停泊了一个月,以休整船舶。 ”
船队的副使监丞、少监以及施二姐手下的华人技术官员等,一起查验了船队船况 :多数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趋事人众,纷匝往来,岂暇停憩” (巩珍 《西洋番国志·自序》 ) 。明朝晋江人李光缙在他的著作《景壁集》中记载相关海船 : “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双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鎏金筋之。 ”由于船体庞大,相关官员检查船只内部的横纵强度,包括横向的船隔壁与船肋骨、横向的船龙骨质量等,以保证船体在远洋航行中的安全。
相关官员还检查船体上层建筑的坚固情况 :船面有火柜、官仓、土墙等 ; 船体后梢部高耸,最上为望亭,梢部之门机板、关梢均全,最下置舵。这些船体上层建筑的构置情况按照 《龙江船厂志》 作者李昭祥搜集的海船遗制图而记录。李昭祥曾为主持建造宝船的龙江船厂的工部主事,整理 《龙江船厂志》 时距海船之革仅二十余年,对宝船的船型情况应能详知,虽然他在书中称 “ (宝) 海船已革,尺度无考” ,但他深知“海船之不可废” ,因此“ 访 其 遗 制图,以俟考焉。 ”据《塔兰华人编年史》记载,为配合郑和船队的船质检查和修补 : “沙林迪尔村的任务是为修理海舶提供柚木,塔兰村的任务是管理海港,而森坌村的任务则是管理灯塔。除此之外,这几个哈纳菲华人穆斯林村庄的共同任务,是为中国明朝舰队的船只提供给养。 ”
明朝宣慰使施二姐在旧港的统治一直到1440年。其辖制地区被满者伯夷接管。由于明朝在边疆实行土司藩王制度,只要各地区承认隶属于中央政府,那么不管下面各地区是互相吞并还是互相次级服属朝贡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区域混战伤害到中央政府的威信,明王朝都不会管。施二姐后移居爪哇的港口新村。她把那里建成了一个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施二姐因此被满者伯夷封为蕃舶长,管理此地海上贸易。
明朝时满剌加是作为与旧港宣慰司相配的御封军镇。明朝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满刺加建立城栅、仓库,以之作为经营西洋的中转站,是郑和下西洋的又一重大活动。
满剌加,位于今译作马来半岛的西南端,濒临马六甲海峡。现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所在地。中国史书称之为麻喇加、麻六甲、马拉加等,明代则称为满刺加。
满刺加本是隶属于暹罗的一个小国,每年要向暹罗缴纳金四十两,否则便遭侵袭。明永乐元年(1403年)冬,明成祖派遣中官尹庆出使其国,赠送其酋长拜里迷苏刺礼物,并“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拜里迷苏剌遣使随尹庆入朝.并贡方物。①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使者至京师,史载:“其国使者言,其王慕义,愿同中国属郡,岁效职贡,请封山为一国之镇。”②明王朝遂诏封其酋长为满刺加国王,其国之西山为镇国之山。
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特地到达满刺加,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再次对满刺加进行正式册封,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郑和一行启程回国,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一行前来中国访问,明成祖给予隆重的接待和特殊的礼遇,并赐予满剌加使团丰厚的礼物:赐王金镶玉带一,仪仗一副,鞍马二匹,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钞四十万贯,铜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绢千匹,浑金文绮二,金织通袖膝裥二;又赐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两,钞五千贯,锦绮纱罗绢六十匹,金织文绮纱罗衣四袭;赐王子侄冠带;其陪臣等各赐白金钞钱、彩币有差。①
郑和船队每次出使西洋,人数多在二万七八千人左右,历时一年半以上,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仅日常的生活消费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字。有人计算过,以粮食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粮,整个航行就需消费十五万石以上的粮食,需要几十艘大船运载。因此,亟须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一方面存放不急需的物资,减少运输船只,另一方面可以为郑和使团的主力船队和分往各区的分支船队不断补充物资。同时,由于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都是凭借海洋季风,在下西洋的途中很需要一个候风停泊地,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候季风,以便继续前行或者启程归国。再加上郑和使团出使的地区很多,除了主力船队在主航线上到达一些主要地区外,沿途还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队到达其他一些地区。为了回中原地区时间的统一,也需要建立一个返程集中地。由于以上诸种原因,在下西洋的中途建立一个中转站或者停靠站便成为郑和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满刺加国》中记载:
中国下西洋船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库藏完备。大宝船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先于暹罗等国回还船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入库内存贮。各舡并聚,又分次前后诸番买卖以后,忽鲁谟斯等各国事毕回时,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迟早不过五七日俱各到齐。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储,停候五月中风信已顺,结宗回还。①
郑和在这里建立摆栅城垣,立四门更鼓楼,晚上巡逻警戒。城垣里又设立重栅小城,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在这些仓库里存贮,以备随时之用。郑和去各地的船只,回航时都在这里聚齐,打整番货,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即刻起锚扬帆,开航回中原地区。
满刺加中转站的建立,既是郑和下西洋的必要,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没有中转站,势必要影响到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次数和到达地区的数目,也会因此而缩小郑和下西洋对海外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在满刺加建立中转站是明成祖朱棣发展大明海军的决心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重要体现。至今满刺加国的故地马六甲仍然留有三保山、三保城、三保井、三保庙等古迹,体现了当地人和中国人对郑和下西洋的怀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