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中国古代名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太监。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一般来说大家对太监的观感都不是很好。毕竟在出名的太监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奸宦、权宦。
郑和能脱颖而出,青史留名,留的还是好名声,可见他功绩有多大。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听的一定都不少。本文不为大家介绍郑和的丰功伟绩,纯粹是前几天突发奇想,想郑和下西洋或者入宫前是干什么的,然后查了查资料,顺便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郑和原本姓“马”,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和忠实信仰的家庭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跋山涉水朝觐麦加,被当地人尊称为“哈只”,意为朝圣者。
郑和母亲温氏,是一个温和贤良的母亲,将他和哥哥姐姐都照顾的很好。马家在当地有些名望,所以郑和小时候的日子过的挺舒心幸福的。
别看郑和后来当了太监,但他不是因为家里贫穷。郑和祖辈上还是官宦家庭,元朝初年迁居云南,成为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出兵云南,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马家是元朝云南王麾下贵族,自然牵连其中。在战乱中,年仅十一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随后受阉割之刑,在军中做秀童。
14岁的时候,郑和进入北平燕王府。因为聪明邻里,朱棣觉得不错,于是就将他留在了身边。日子久了,更觉郑和不错,逐渐成长为朱棣心腹。
既然朱棣重视郑和,自然会培养他。在燕王府的时候,郑和得到系统的学习。因为得到朱棣允许,可以随意的阅读府中藏书,郑和进步飞快。
但凡有期盼之人,尽管跌入淤泥,也想爬出来。郑和虽然被阉割,但却抓住时机,勤奋学习,充实自己。
在努力学习之下,郑和成了学识渊博的人。聪明伶俐而又学识丰富,郑和总能出色完美的完成燕王委派的人物,得到朱棣重用,“内侍中无出其右”。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谋图江山的时候,郑和也立下大功。他在这场战争中有战功,所以战后得到朱棣封赏,赐姓“郑”,此后由马和改名郑和,以纪念战功。
除了赐姓之外,郑和还被升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朝中四品大臣,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受阉割之刑的时候才11岁,自然不可能留下子嗣。而他之所以会有儿子郑恩来,是他的哥哥马文铭怕他后继无人,所以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弟弟,这才让郑和得以享受子孙香火。
1、郑和是明朝的太监,大家都称他是三宝太监。此外,郑和也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历史上郑和曾七下西洋,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郑和本来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之战中立下了功劳,被赐姓为郑。郑和出生于洪武年间,之后因为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让他担任下西洋的正使太监。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也正是他,为明朝的外交做出卓越的贡献,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开创了全新的篇章,而历史上郑和也是在他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去世的。
3、郑和虽然是太监,但是他却有后代。郑和晚年的时候,为了延续香火,过继了兄长的儿子为嗣。所以郑和是有后代的,他有两个孙子,叫郑万选和郑廷选。
更多关于郑和是太监吗,有后代吗,进入:/ask/fbd7f4161610566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历史上真实的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确实是太监,是明朝的宦官。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郑和既然是太监为何有后代?
众所周知,郑和的身份是一名宦官,由此引出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郑和何来子嗣?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朱苏进在新作《郑和》一书中,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采取了?为郑和找了个老婆?的做法,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郑和和宫女谈起了恋爱,这就惹来很多的争议。书中,郑和老婆是宫女妙云。妙云原是明成祖朱棣妻子身边的侍女,在朱棣发现这件事后,将妙云嫁往北京,许给手下的大臣作妻子,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人。但不久,妙云之夫因陷于权利之争被杀,而此时妙云已怀了身孕。这样,郑和在有了老婆后,还有了儿子。在这一点上,郑家后人强烈的表示了不满。
事实上郑和兄妹共有六人,长兄马文铭,郑和为次子,另有姊妹四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败当时统治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事,十二岁的郑和被明军捉住,送到当时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一名宦官,因此郑和的确没有儿女。但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这在讲究?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当时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折衷做法,这便是郑和后人的由来。另据郑和第十八代孙郑留光介绍,当年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从此跟随郑和,他们及其后代也很可能被作为郑和的后裔。
此外,当年郑和深得明成祖信任,明成祖迁都北平之后,封郑和为南京守备,从此郑和终其一生定居在南京。而他所率领的部分舰队官兵,也跟随郑和留在南京,郑家将自家田地分给他们,他们从此定居下来,并且逐渐改姓郑,自认是郑家人,形成今天牛首山南面的郑村。
今天的南京,有郑和后人200多人,还有100多人分布在云南的玉溪,云南的沙甸约有70多人;还有一支郑和后裔分布在泰国。清末郑和第十七代孙郑松林跟随马帮来到泰国北部的清迈省,并娶了当时管理清迈的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今天这里的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身份,这部分人的数目很难统计出来。
郑和所在的明朝太监等级揭秘:
在我们统称太监的人群中,也是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的。据史料记载,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方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才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宦官的机构,各有分工,不但处理宫中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事实上,在这些宦官衙门中,也有冷热轻重之分,重者权倾天下,轻者轻如鸿毛。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代宦官李广简介李广结局为何自杀,
下一篇: 客印月是谁,客印月的最大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