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忠宦王承恩简介王承恩最后怎么死的,

话历史 2023-07-20 21:59:30

崇祯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同年崇祯帝去世。

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崇祯帝却并不像大部分亡国之君那样,贪玩享乐,不理政务。相反他勤政爱民,将精力全都扑在国事上,一心想要挽救明朝败局。

崇祯帝上位之时,明朝已经日落西山,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他上位之后,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擅政,自号九千岁,大肆残害忠臣,打压异己。阉党气焰嚣张,朝政黑暗腐败。

崇祯帝上位之后,一步步铲除魏忠贤的势力,最终成功布局,铲除魏忠贤及一干阉党奸臣,朝政为之一清。

军事上,他重用洪承畴、袁崇焕等一干大将,多次阻击后金军队。

在政治上崇祯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如此勤于政事,为何始终拉不回明朝这驾走向深渊的马车呢?

内忧外患,明朝的局势不是那么好挽回的。内有起义军的燎原之火,外有女真虎视眈眈,更何况当时天灾不断。

几乎所有的负能量都倾注于明朝,只靠崇祯一己之力实难挽回。而且崇祯这个人吧,生性多疑,虽然一心想要做明君,但是却功半事倍。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位铁血刚强的帝王,挽救顷颓的明朝。

明朝到底还是在崇祯手中亡了,而他也硬气,下令后妃自尽,不愿意死的他提剑斩杀。等北京城破之时,他来到眉山,自尽殉国。因为这一死,崇祯在后世的评价到底挽回了一些。

崇祯帝上吊之时,其实不是他一个人,他身边还跟着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早先在曹化淳手下当差,累功到司礼秉笔太监的地位,成为崇祯帝心腹。李自成率起义军围攻北京之时,王承恩还曾率内官守卫宫门。

当时城中守军已经没有多少,西直、平则、德胜等三门,都受到李自成军猛攻。守城之时,眼见起义军爬上城墙,王承恩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形势危急,崇祯帝召王承恩,命他整顿内官,预备亲征。但是还没有实行,李自成部已经攻入城内。

当天晚上,崇祯帝与王承恩来到眉山寿皇亭。崇祯帝吊死在寿皇亭旁歪斜的老槐树下,王承恩也找了一棵海棠树上吊,殉主殉国。

历史上受到赞扬的宦官少见,大多数都是诸如魏宗贤、刘瑾这般多受批判的奸宦。而王承恩忠君殉国,使其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

福王时,谥忠愍。清朝之时,“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陪崇祯皇帝殉国的太监王承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太监在历史上似乎永远是搁在阴影里的灰色爬虫,满腹坏水、从精神到肉体都充满了霉味。其实他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人们的歧视、生理上的残疾引发的心理变化以及在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为保全性命而做出的必要防卫使得太监似乎越发可憎。就明朝来说又是宦官专权的极大成者,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其中,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人称“八虎”,已甚为嚣张,魏忠贤更是将厂卫(特务组织)的罪恶登峰造极,使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最终陪伴崇祯皇帝离世的仍为太监,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天道循环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的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则充分的展现了这个意义。偌大一个北京城、偌大一个皇宫只有白发飘飘的王承恩力护君王的一刻,谁还会想到他仅仅是一个年老的太监。
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王承恩为什么跟着死?

1.是一个臣子对帝王的忠2.他从小看崇祯长大,是一个对“父亲”对“儿子”的不忍3怕自己惨遭“闯王”一类人的折磨4求得心灵的安慰5与君同死,是古代作臣子的荣耀【以上为本人观点,绝无抄袭】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