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瑾为何创办内行厂,内行厂权利有多大,

华里士 2023-07-20 21:53:12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时候正面的危险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行走在黑暗中的刀剑。如果说明朝官民最怕的机构是什么,那绝对是厂卫。

特务统治是明朝政治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在这之前的中国不是没有特务活动,但是从没有哪个王朝设置完备的特务机构。

明朝的特务统治起源于明成祖朱棣,这位夺了侄儿的皇位登基的皇帝。早在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曾暗中收买建文帝周边的宦官亲信,靠他们来传递情报。

在朱棣成功登基之后,不服他统治的人比比皆是。民间质疑他继位的正统性,建文帝未死的流言屡屡出现,朝中也有许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

朱棣的皇位不稳,而他对臣民也充满了怀疑。为了保证自己权利,揪出不服自己统治的人,朱棣在以前收买宦官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东厂。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爪牙遍布全国,甚至势力延伸到朝鲜半岛。随后的统治者,又在东厂、锦衣卫的基础上,设立西厂,特务统治加深。

朱棣设立特务机构,最早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机构,得以使宦官掌控大权,使得明朝出现宦官乱政的情况。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朝末年的大奸宦魏忠贤。我们都知道魏忠贤专权擅政,打压异己,朝廷成为他的一言堂,权势滔天,自称“九千岁”。

而魏忠贤得以实现这些的前提,正是特务机构。魏忠贤任东厂提督,而锦衣卫的都督,则是他的干儿子田尔耕。如此厂卫勾结,厂卫的权利握于魏忠贤一人之手。

因为厂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在抓捕臣民上有很大的权利,魏忠贤得以利用厂卫大肆残害忠良,打压排斥异己。

《明史》记:“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据传有一次京城有4个平民在家中喝酒,一人酒至酣处,竟然开始破口大骂魏忠贤。其余三人都被吓到了,没有一个人敢开口。

过了不多久,就有几个官差突然冲入,将四人捉了去。后来那位大骂魏忠贤的的被当场剥皮,而另外三人未曾开口的则得赏钱而回。

由此可见东厂和锦衣卫的嚣张气焰,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明朝还有一个机构,高于东西两厂和锦衣卫,见了此机构的人莫不心慌慌胆战战,便是内行厂了。

明朝有四个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以及为首的内行厂。

内行厂于正德年间成于刘瑾之手,当时他和宦官八虎其他人有矛盾,而东西两厂偏偏在其他人手中。于是刘瑾设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远超其余三个机构,除了监视臣民之外,东西两厂及锦衣卫也在内行厂监察范围之内,权势远高其余三个机构。

内行厂纯粹是刘瑾保证自己权利的刀剑,不过存在时间不短,随着刘瑾的倒台,内行厂与西厂一道被裁撤。

明朝的西厂和东厂是怎么形成的?有怎样的作用呢?

东、西厂以及内行厂,还有锦衣卫形成中国明代的厂卫制度,是为了将强中央集权,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与皇帝的重视程度。


机构的形成

最早成立的是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特令掌管刑狱,赋有巡察缉捕之权,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秘密审讯。

其次成立的是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置,全称?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除了有巡察缉捕之权之外,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第三成立的是西厂,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设,全称?西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权力超过东厂,之后经历了撤销、短暂恢复后又被撤销。

最后成立的是内行厂,是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1506年),由大宦官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设置,又叫?大内行厂?、?内厂?、?内办事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

终明一朝,只有锦衣卫、东厂制度持续到明朝灭亡;西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十年时间,内行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五年时间。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厂,首任提督汪直,成化十八年(1482年)随着汪直被调出京城被撤销,正德元年(1506年)再次复开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出任提督;同年由于大宦官刘瑾与执掌东、西厂首领不合,另行设立内行厂,权利在东、西厂之上,正德五年(1511年),随着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东、西厂的区别

东、西厂并行总共约有十年时间,分前后两个五年阶段。

第一个五年阶段: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

西厂是成化年间,随着京城内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出现,以及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网罗一批官员、宦官意图不轨,明宪宗朱见深感到消息闭塞,就让身边小太监汪直出道宫外打探消息,结果让明宪宗朱见深很满意,随之成立了西厂。由汪直出任首任提督,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然后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

西厂的职能与东厂基本重合,主要负责巡察缉捕、刺探消息,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首领,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东、西厂的权利大小主要取决于皇帝对首领宦官的宠信程度,无疑西厂的汪直更的明宪宗朱见深宠信。汪直利用西厂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打击京内外官员,后来随着汪直权力极度膨胀,引起皇帝朱见深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东厂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受到西厂制约而存在。

第二个五年阶段:从正德元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1年)。

宪宗的孙子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重新设立,首领为?八虎?之一谷大用,而东厂首领则为?八虎?之一马永成,东、西厂皆受?八虎?之首刘瑾的指挥。此时,东、西厂互相制约,两位首领都受新皇帝朱厚照的宠爱,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与刘瑾也充满矛盾,刘瑾另行设立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由于刘瑾朱厚照的宠爱,所以内行厂权利范围在东、西厂之上。


总体来说,在这阶段,东、西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争宠,同时受到内行厂约束,彼此之间权利平行。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各自是干什么的?

东厂是东缉事厂,而是是要负责锦衣卫的所有的东西,西厂是负责监视锦衣卫和东厂,刘瑾一怒之下,自力更生成立的内厂。明成祖朱棣也是个猜忌心比较强烈的皇帝。而且,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里夺来的,这让他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加不信任别人。对于这样一位皇帝来说,没有一个特务机构为他服务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他恢复了锦衣卫。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仅仅拥有锦衣卫是不够的。因为锦衣卫归根结底是外臣。朱棣对于外臣难以百分之百信任。

以锦衣卫为蓝本,朱棣设立了东厂——全称是东缉事厂。东厂最大的头目叫做“提督东厂”,由太监担任,下面人一般尊称其为厂公或者督主。东厂的职能和锦衣卫有点重叠,但有一点是不重叠的:东厂还负责监视锦衣卫。

明宪宗设立西厂,是因为对锦衣卫和东厂同时不满意。新成立的西厂,由当时的权监汪直担任厂公。汪直深受宪宗的信任,所以西厂的权势熏天,除了监视臣民外,西厂还负责监视锦衣卫和东厂。

五年之后,随着西厂的权力越来越大,明宪宗开始觉得不安。然后,他果断地把西厂给解散了。到了正德皇帝的时候,权监刘瑾兴风作浪。在刘瑾的建议下,西厂又复活了。刘瑾的本意,是利用西厂来牵制东厂,没想到,新成立的西厂和东厂一样,都不太听他的话。他一怒之下,决定另起炉灶,自力更生。

于是,“大内行厂”成立了,由刘瑾亲任提督。大内行厂,简称内厂。内厂是刘瑾的绝对心腹,它同时负责监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可谓任务繁重。明朝四大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都是皇权机构,为皇帝保家护院,采购物资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3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