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兵败四川,曾经“江中沉银”,大量金银财宝沉入江底,但具体地点成谜。2015年底,一批权威考古专家聚集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这再次引发人们对张献忠“宝藏”的关注。
记载:张献忠沉银始末
张献忠是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号称“八大王”。1643年后,张献忠占据武昌、长沙,控制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区。1644年,张献忠攻破成都,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但张献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被箭射死。
关于张献忠沉银,《蜀碧》和《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在江口战败,船被烧沉,金银随船沉入河中,《蜀警录》则记载张献忠将搜罗到的金银在江口沉于河中。
发现:一级文物金封册
彭山江口镇是川西一个平常古镇,岷江在这里曾有一个古码头,“江口沉银遗址”就在古码头下游,分布面积100万平方米。
2005年和2011年,在当地岷江河道工程建设中,两次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更引人关注的是一页残缺的金封册,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金封册可能是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国后,颁布法令的第一页。”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说。
调查:“江口沉银”可信
2015年底,来自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综合考古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10余名专家,对沉银遗址、文物进行研讨后,出具意见书认为:通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基本可以确定“江口沉银”的记载可信,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我这几十年经历这种宝藏传闻太多了,基本上没有属实的,但这次是结结实实的。”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表示,一是银锭有大西年号,历史上只有张献忠用了这个年号;二是从文物等级来看,只有张献忠有实力拥有;三是历史记载中有依据。
揭秘:能了解明末社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说:“五十两的银锭、金板,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这么多有关张献忠的文物,形成证据链。”
专家表示,张献忠大西军是影响明末清初历史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从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银”实物来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社会层面。“沉银”面目的揭开,有助于了解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与地方官府的关系,乃至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江口沉银遗址”已发生多次盗掘,专家呼吁,宜尽快立项组织人力筹集经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岷江如果仅靠严防死守,要实现全面保护难度很大,而目前掌握的水下技术已具备发掘条件。”李季表示。
三大谜题
为何沉入彭山江口?
巴蜀文化专家、《张献忠传论》作者袁庭栋说,历史上关于张献忠沉银,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张献忠故意将宝藏埋藏在江底,以掩人耳目。二说其在彭山江口被杨展战败,船只所载宝物沉入江底。
袁庭栋说,张献忠作为流寇,一路杀烧抢掠,并靠沿路所夺,作为后勤储备,因此将财宝主动埋入江中,可能性不大。
袁庭栋认为,张献忠战败后,财宝落入江中一说更为可信。“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区最大的渡口,也是历代水战主要战场,最后一次水战,就是张献忠大战杨展。”袁庭栋还特别提醒彭山方面注意,“江底可能藏有当年掉落的兵器。”
沉江宝物共有多少?
据《蜀碧》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张献忠的部将刘进像吴三桂一样弃关,把清兵引进了四川,张献忠见势不妙,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10万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
《蜀难纪行》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 。但遭到阻击后,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累亿万,载盈百艘’。”
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认为,千艘金银比较夸张。“几艘是有可能的,但也是海量的,个人比较肯定的是,还在江里的宝物,肯定比已经出土的多。”
抢救挖掘能挖什么?
300多年来,垂涎张献忠这笔巨额财富的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费过一番脑筋。《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可见清政府这次大规模打捞行动确有所得。
“张献忠对于四川有深远的影响。”四川大学教授、四川民俗学会会长江玉祥认为,相比于文物价值,彭山江口抢救性发掘,对于四川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样不言而喻。
百年“寻银诀”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一首古老童谣,雷前银早已烂熟于心。
江口镇双江村,岷江主河道和府河在此汇合,江边一处茶馆内,82岁的雷前银老人望着江水,悠闲地喝着茶。千船沉银的传说,他曾听已去世50多年的父亲提起过: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候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
在明末清初时期,有两件关于宝藏的传闻,一个是李自成的宝藏,一个是张献忠的沉银,得到一个就可以成为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那这两个宝藏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从历史记载看来,应该是确实存在的。
首先是李自成的宝藏。话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
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 ;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
另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而从李自成搜刮天下金银到灭亡,时间极为短暂,这么庞大的一笔财富,显然是是不可能迅速消耗一空的;于是有人传言,李自成在败退的时候,担心带着这么庞大的财富不利于迅速逃离,就是就将这堆积如山的财富偷偷藏了起来,待日后反攻回来的时候再将这批金银取出来;却不料一败再败,知道藏宝地点的核心人物都战死了,因此李自成的藏宝之地也就成了一个迷。
也有人说,其实李自成很聪明,并没有将这么庞大的财富统一埋藏,现如今广东韶关乐昌的文史工作者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乐昌也有李自成宝藏。2001年,坪石镇遭遇暴雨袭击。肆虐山洪竟从一座深山中的凑云仙庙附近冲出了大量的银锭、银元等物,“足有数十斤之多”。附近村落大量民众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找到的银物。
但是,其实自始至终,李自成的宝藏,始终都只是存在猜测而已,并没有真正被证实,至少,乐昌的宝藏,也有人猜测是曾国藩等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后,将掠夺来的财富偷偷运至乐昌一代,进行掩埋。
第二件就是张献忠沉银宝藏,明清两代所著的史料中确有张献忠千船沉银的记载。据《蜀碧》记载:“献忠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大败,千船金银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蜀难纪实》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后来部队遭到阻击,江船阻塞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彭山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张献忠的沉银,《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如今,在有规模的科考挖掘下,当年名动一时的张献忠沉银宝藏,已经陆续和大众见面,很多都被搬进了博物馆。
张献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人物。他不但是农民军领袖,而且有许多奇闻异事流传,日前他的很多历史传闻都得到了证实,沉银就真实发生过。
说起张献忠,他的的资历比李自成。明末农民军分为13家,张献忠乃是与高迎祥平起平坐的13家领导人之一,李自成则只是高迎祥的部将。1644年8月,张献忠占领成都,3个月后,他在成都称帝,建号大西。那么张献忠为何要沉银呢?
称帝后不久,李自成进京,张知道自己日子不久了,就杀了许多官员,为自己预留了一条后路,带领极少数亲信,把历年所积的财富运出四川,准备到两湖或江南一带隐姓埋名做个大富豪。乘船出发至泯江,遭遇杨展伏击,引燃了张献忠的大船。由于岷江河道狭窄,张献忠的大船前后上千只首尾相衔,无法骤退,加上杨展部又从两岸用枪铳击打,张献忠的这支庞大船队,几乎被烧得一干二净,“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
剩余的金银不方便带,为此,他招集大批工匠,在锦江上修筑了一条大堤,使得锦江断流。在断流的河道内,他下令挖了一些几丈深的洞穴,“将所余蜀府金银铸饼及瑶宝等物”沉入洞中并盖上土石。尔后,扒开大堤,锦江复流。如此一来,大量金银财宝都沉入江中。至于参与工程的匠人,悉数处死。张献忠的意思很明确,我带不走的,其他人也不要想得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3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史可法说朱由崧七宗罪
下一篇: 南明福王朱由崧好色变态喜奸淫幼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