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开宝三年(970),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广州兼市舶使、兼任岭南道转运使。
开宝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太平兴国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征范阳,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雁门关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并护送寰、朔、云、应等四州百姓随军内迁。
在护送边民内迁途中,潘美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从祀于帝王庙。
人物生平
侍奉柴荣
潘美(925—991),字仲询,汉族,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美少倜傥,隶府中典谒。潘美年轻时风流倜傥,附属于府中典谒。曾经对家乡人王密说:“汉代(后汉)将要结束了,奸臣恣肆行虐,天下有改朝换代的征兆。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碌碌无为与万物一并灭亡,直是羞耻啊。”
后汉乾佑三年(950)冬,后汉枢密使郭威兵变。次年(951)正月称帝建立后周,柴荣任开封府尹,任柴荣的侍从。广顺四年即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世宗柴荣即位,潘美补供奉官。是年三月,北汉与辽国联合攻打后周,周世宗迎战于泽州,在高平大败北汉刘崇。从征髙平,配潘美精卒数千扼江渚岭,虏果由其路来援,美坚壁不与战,虏遁去,以功迁西上阁门副使。不久,后出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监军,改任引进使。当柴荣准备用兵于陇、蜀二地时,命潘美统率永兴的屯兵,管理西部战事。
开宋元勋
赵匡胤对潘美待遇很优厚,陈桥兵变以后,命令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宣谕圣旨于中外。陕州主将袁彦凶悍,信任奸佞小人,喜欢杀人贪财,而且修理兵器,太祖怕他叛乱,派潘美监视他的军队准备处置他。潘美一人骑马前去宣谕,认为天命既定,应当克守臣职,袁彦于是入朝。赵匡胤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让他来晋见,实现了我的愿望啊。”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李重进叛乱,赵匡胤亲自征伐,任命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行营都监做他的助手。扬州平定后,潘美留任为巡检,以行使镇抚之事,因功授为泰州团练使。
乾德元年(963),宋王朝平定湖南叛将汪端后,人心不安,于是任命潘美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防御使。南汉后主刘鋹几次侵犯桂阳、江华等地,潘美把他们都击败。溪峒蛮獠等民族从唐朝开始,时常侵犯内地,成为百姓的一大祸患。潘美追剿到他们的老窝,诛杀俘获了很多人,对其余的人加以慰抚,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才安定下来。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潘美又随从兵马都监丁德裕等人率领军队攻克郴州。
攻灭南汉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宋朝下令征伐南汉,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今湖南常德)团练使,尹崇珂为他的副手。军队进克富州(今广西昭平县),刘鋹派其将领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增援,潘美与他们作战,大败南汉军,于是攻克贺州。十月,又攻下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桂州(今广西桂林)、连州,西江各州相继投降。潘美因为战功移任南面都部署,进驻韶州(今广东韶关)。
韶州是广州的北面门户,敌军十余万人聚结在这里。潘美指挥军队乘机进攻,韶州于是被攻下,斩杀俘虏敌军数万人。刘鋹穷愁急迫,派遣他的大臣王珪到军营来请求和好,又派他的左仆射萧漼、中书舍人卓唯休奉表请降。潘美对他们宣谕赵匡胤的意思,认为能战就与他们战,不能战就让他们守,不能守就让他们降,不能降就让他们死,不能让他死就赶走他们,除这五种结果外其他不得接受。潘美就命令殿直冉彦衮指挥押送萧漼等人到朝廷。
刘鋹又派他的弟弟刘保兴率领军队抵抗,潘美就率领军队兼程行军赶到栅头,离南汉都城广州仅一百二十里远。南汉军队十五万人凭借山谷坚固阵地等待宋军,潘美于是构筑壁垒休整部队,与将领们计议说:“敌军用竹木编为栅栏。如果用火攻,敌军一定溃乱,趁机用精锐部队夹击敌人,是万全之策。”于是分派丁夫几千人,每人拿着两个火把,秘密地行军到达南汉军的栅栏。
到了晚上,万余火把一齐发攻,正好天气刮着大风,火势很强。南汉军受到惊动来进犯,潘美急忙指挥军队迎击,南汉军大败,宋军斩首数万人。潘美指挥军队长驱直入攻到广州,刘鋹把他的府库都焚烧了,宋军于是攻克广州,擒俘刘鋹押送到京师,并向朝廷报捷。当天,朝廷任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五月,任命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开宝五年(972年),潘美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土豪周思琼纠聚民众依仗海域叛乱,潘美讨平他们,岭南于是安定下来。
从平江南
开宝七年(974年),宋王朝计划征伐南唐。九月,派遣潘美与刘遇等将领率领军队先头到达江陵(今湖北荆州)。十月,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一起出发,进驻秦淮。当时船只没有准备好,潘美下令说:“我接受诏令,指挥骁勇善战的军队数万人,期望能够一定获胜,怎能因为一条浅水所限而不敢直接渡过去呢?”于是指挥军队渡江,南唐军被击败。到采石矶浮桥做成时,南唐用二十多艘战船敲响战鼓溯水而上乘机来攻。潘美指挥军队奋勇而战,夺取南唐军的战舰,擒获南唐军将领郑宾等七人,又攻破南唐军城南的水营栅栏,分派水师驻守。
潘美上奏朝廷,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使者赶快迁移战船,以防变故。潘美接到诏令马上迁移部队。这天夜晚,南唐果然来攻水营,未能成功。潘美进军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水军、陆军共十万人在城下摆下阵势,潘美率领部队袭击,把南唐军打得大败。
南唐后主李煜非常着急,派徐铉求和,赵匡胤没有答应。李煜连夜派部队数千人,手持火把击鼓来攻宋军。潘美率精锐军队与南唐军短兵相接,趁机与大将军曹彬率领军队黎明攻城,分多道一齐进攻。平定南唐后,因为战功潘美被封为宣徽北院使。
病死,时年六十七岁。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潘美是一个奸臣,这都是小说、戏剧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潘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去研究历史事实,而不应该主观臆断、人云亦云。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人物。不能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等同于真实的人物。《邯郸晚报》记者赵明信的文章《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就是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写成的。请各位网友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以正视听。
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
赵明信
邯郸一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涌现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对不少的历史人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和褒扬。而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则长期被混同于文学艺术塑造的反面人物潘仁美,家喻户晓,千夫所指,似乎他真是作奸弄权、陷害忠良的大奸臣。这就需要翻历史,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介了。
据《宋史》记载,潘美在晚年确实有一严重错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要夺取幽燕、征服辽国。这次北伐,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潘美为首,取道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北),意在功占山后诸地(军都山以西广大地区,军都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一开始,潘美的西路国军进展顺利,很快拿下寰(今山西省朔县东北)、朔(今朔县)、云(今大同市)、应(今应县)四州。不料,以曹彬(今灵寿县人)为首的东路军失利,潘美军回到代州(今山西代县)。朝廷下诏,令西路军护送四州之民迁居内地。这时,“明达治道”、能“驾驭臣工”的萧太后率兵十余万突然杀来,迅速夺回寰州。杨业提议,避开辽兵锋芒,设计接应朔、云、应三州之民。但监军王侁、刘文裕极力反对,诬篾杨业胆小畏懦、对朝廷有异心。潘美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令杨业正面迎敌。杨业不敢违抗命令,要求潘美伏兵陈家谷口予以接应。杨业与强敌交锋,虽寡不敌众,仍拼命力战,一直打了一个下午。退到陈家谷口,潘美的伏兵则早已撤出。杨业受十处重伤,仍砍杀几十名敌人。儿子杨延玉战死,坐骑受了重伤,杨业被擒,绝食三日而死。为此,潘美被贬官三级,由最高级别的检校太师降为四级官检校太保,王侁、刘文裕被除名。第二年,潘美又官复原职。后来,当过真定(今正定)知府,并州(今太原)知州。加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数月之后病死,时年六十七岁。
北宋朝廷这样处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小说家、剧作家们加以演义,塑造了一个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个反面家庭。“杨七郎打擂”、“潘杨讼”等故事妇孺皆知,世代流传,以至于杨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结亲。这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潘美决不等于潘仁美。把历史人物等同于艺术形象潘美冤枉矣!实际上,历史上的潘美应是一个正面人物。潘美,字仲询,生于五代时期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其父潘瞒在常山(今正定县)当过军校。潘美青年时期有大志向,并有政治眼光。他看到后汉王朝政治腐败,断定很快就要改朝换代。曾对家乡人说,此时不应平庸无为,而要立志建立大的功业。果然,后汉只坚持了四年。公元951年邺都(大名县)留守郭威起兵夺取汴京,建立后周。954年郭威养子柴荣继位,即柴世宗。一开始,潘美尽心为柴世宗服务。柴世宗即位之初,北汉企图趁郭威新丧之机灭掉后周。柴荣以很高的胆略对抗北汉,果断勇敢地指挥了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之战,并取得了胜利。潘美在高平之战中初露头角,并与赵匡胤建立了密切关系。
潘美对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帮助宋太祖夺取王权,建立北宋。柴世宗不幸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恭帝没有能力领导后周旧臣。潘美参与政变,使赵匡胤皇袍加身,北宋得以开国。
第二大功是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宋统。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柴世宗的将领文臣都能拥护他南面称尊,对此潘美作出了重大贡献。潘美宣旨游说,一一成功。陕帅袁彦,重兵在握,十分凶悍,又宠幸小人,要与北宋分庭抗礼。潘美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去见袁彦,说服他入朝归顺,清除了宋太祖心头之患。
继而在削平群雄割据之中,潘美英勇善战,多次建功。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当时南汉王刘鋹占据岭南,并不断出兵北犯。潘美迎头痛击,接连获胜,一直攻克广州的北门韶州。刘鋹在距离广州一百二十里处屯兵十五万,借山谷之险,编竹木为栅栏,森严壁垒,阻挡宋军。潘美派出数千兵丁带火炬抄小道秘密埋伏在栅栏附近。夜间,万炬俱发,大风刮起,栅栏起火,潘美率兵急袭,一举占领广州。开宝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潘美与曹彬分别带兵到达秦淮河。当时,渡河的战船没有备好,潘美说:“岂能因为这一衣带水而不赶快进攻?”身先士卒,带领大军涉水而过。接着,夺敌战船,破敌水砦。潘美与曹彬(今灵寿人)指挥将士猛烈攻城,夺下金陵,平定江南。
北汉依据太原顽强对抗北宋,宋太祖赵匡胤未能平定就驾崩。在宋太宗赵光义下了大决心之后,又是曹彬和潘美率军攻坚。北汉号为无敌的骁将杨业归降,大原得以平定。接着,潘美率军平定山西北部,巡抚代地(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抗拒辽兵。因功被封为代国公,后又改忠武节度使并封韩国公。
《宋史潘美列传》字数不算太多,综观全篇,在北宋建国、统一的各个关键环节,潘美无不功勋卓著。明朝著名学者贯道周编著《广名将传》,从姜子牙到戚继光,共选170位名将,潘美位列其中。北宋被选名将12位,潘美位居第四,杨业未被选进。潘美不愧为北宋重要的开国功臣,其功是大于过的。用唯物史观分析当时的历史,经过五代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向的。潘美是为结束长期战乱、实现祖国统一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而且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之两个小孩子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作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潘美刚烈质直,从不迎奉,但领兵打仗时发起怒来,动辄下令杀人。主刑的是信都(今冀州市)人李超,遇到不该杀的,李超便暗中拒不行刑,等到潘美心平气和了再去解释。潘美对李超言听计从,使很多人幸免于难。
不但潘美,他的儿子们更不象戏剧中潘龙、潘虎、潘豹那样坏。儿子惟德、惟固、惟清、惟熙都在朝廷为官。从子惟吉在大名府管理天雄军,对待亲属亲戚不讲私情,治军兢兢业业,朝廷内外都称赞他是勤敏之官。潘美和秦王赵德芳(也大不同于戏剧小说中的八贤王)是儿女亲家,儿子惟熙娶赵德芳的女儿为妻,后来官至平州剌使。和宋太宗也是儿女亲家。宋真宗赵恒为太子作韩王时,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聘为儿媳,封莒国夫人。但她二十二岁死去,赵恒即位真宗后谥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皇后)。潘美的子女和他本人一样,都没有为非作歹、为家乡抹黑。
关于潘美的故里,魏县政协的同志们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经过专家学者的缜密考证,结论地魏县边马乡李庄,历史上称为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师墟。边马是集镇,历史上曾作过繁水县城,过去有一石桥。明朝《石桥碑记》说,此桥“东至仓颉冢,西至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瑾墓”。这座石桥的位置,有人还能指认。由此向北有张公瑾墓遗址,向南有葛娘娘坟,向东三里即仓颉陵,向西一里就是李庄。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因为是国丈而被称为太师,但他的官级是检校太师,所以他的故里被称为潘太师墟。
但是,《宋史》上明确记载潘美是大名人。而且从《大名府志》、《大名县志》看,这里指的是大名县并不是大名府。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的辖区之内有元城县、大名县、和魏县。现在的大名县主要是宋代元城县的范围,西部一小部分当时属魏县,西南部一小部分当时属大名县。当时大名府大名县的范围,含今大名县的一小部分、今魏县南部和今临漳县东南部一部分。县治有时在今大名县城之南的旧治,有时就在府城之内。北宋时期,边马乡一直在大名县之内,《宋史》记载无误。这也正好印证,现在的边马乡李庄就是潘美的故里。不只是潘美,还有太平兴国初年被封为梁国公的冯继业、被封为太子太保的李继勋、雍熙三年同曹彬东路北伐的幽州道行营马步军水陆副都部署崔彦进,雍熙四年的左千牛卫上将军、死后谥为太尉的曹翰等北宋开国功臣,其故里都是当时的大名县,而不一定是现在的大名县。当然,宋太祖为太子时太子太傅的范质,《宋史》载为元城人其故里则在今大名县内。最近,福建省和海外的潘氏后裔要到大名寻根,我们可以有把握地介绍至魏县边马乡李庄。
从各种小说、评书的艺术作品上看,中国历史上皇帝都是“正确的”“圣明的”,所有皇帝做的事都是必胜的,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如果皇帝不圣明、不正确、作战失利的话就会影响皇帝的帝位,历史将会重演。
正所谓死人的嘴巴最老实,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找个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帅无谋累死千军”之罪就刚刚好,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后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杨家将》一书,《杨家将》的评书形式出现于市井,潘仁美就从红脸变成白脸了
《杨家将》相关的小说、戏曲将潘美的名字改为潘仁美(或虚构成潘洪,字仁美),进行了丑化,成为一代权奸,处处与杨家作对,并且勾结辽人,图谋夺取宋朝江山。这是传统文艺对潘美关于杨业之死的责任,无限的艺术夸张、扩大化的结果。
扩展资料
潘美,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一开始潘美围攻贺州。潘美设伏于南乡岸,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著连克昭、桂、连三州,进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汉后主出降,南汉灭亡。即日,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以雁门观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潘美
以下摘自《宋史 潘美传》打括号之处为他的官爵。
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秋,命副党进攻太原,战于汾上,破之,且多擒获。太平兴国初,改(南院使)。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四年,命将征太原,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部分诸将进讨,并州遂平。继征范阳,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边咽喉。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八年,改(忠武军节度),进封(韩国公)。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飨太宗庙庭)。
从上述官爵经历看,潘美除了对杨业之死负责降职以外,事情干得都很漂亮,官职也一直在升,最后“加同平章事”,已经与宰相平起平坐了。“配飨太宗庙庭”意思是与太祖赵匡胤一齐在太庙享受祭祀。也可见其地位之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