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节楷书《诗稿册页》,卷首有残损,改装成册页14页,末页空白。纸本乌丝栏小楷书,纸高22.7厘米,横12厘米。残存诗21首,内五律11首,两首有残损,七律十首。此作未见著录,尾题“呈太常袁相公刊定,壬申(1572)三月一日居节顿首上”。左二印,上白文“成节印”,下朱文“士贞父”三字平列。时居节46岁,画、诗、书俱臻成熟佳景。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参观完洛阳博物馆有什么感想呢?不如给大家分享分享吧。
篇一:洛阳博物馆观后感 元旦期间,我和妈妈参观了洛阳博物馆新馆。
博物馆从外面看象一个巨大的烽火台,进去后里面宽敞明亮。
博物馆共有四个展区。看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使我更多的了解了外国的珍贵文物;看了中国《古都文明展》,使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看了《大遗址保护成果展》,使我了解到世界各国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视;看了《洛阳珍宝展》使我感到很自豪。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和而不同。在世界大家庭里,我们虽然相貌不同,语言不同,文明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看了四个展览,我感到了祖国特别强大,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人勤劳智慧,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钻研,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出这么辉煌的历史。同样,作为文明古都的家乡人,我也有一份责任感,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文物保护好,对于我们的后人,就是一种犯罪。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可能他们就只能从长辈那里听文物的传说了,比如曹魏时期的玉杯,对我们和后人来说,这种玉杯会越做越好,但那是三国时期的人做的,来之不易呀!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学习,让科技水平更进一步,保护更多的文物,不能让他们受到损害,这样,我们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留下遗憾。
参观了这些展览,不仅让我开了眼界,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这一生,如果不为祖国做一些贡献,是没有意义的。
篇二:洛阳博物馆观后感 走进洛阳博物馆新馆, “河洛文明”四个大字首先触动了我。洛阳——十三朝古都,正如校歌所唱的那样,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称为“天下之中”。洛阳又有“千年帝都”之称谓,并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说法,足以显现出洛阳所独具的重要性。因此,要领略“河洛文明”,当然也只有走进洛阳,感受河洛文明,感受千年帝都的魅力。
站在一楼,看的最多的就是石器、化石,更为珍贵的是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鸵鸟化石,可谓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陶背壶、陶灶等,足以看出,在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
进了宫廷文物展厅,就联想到了北京故宫的宫殿和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幅的慈宁宫平面图和相关文字介绍,让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慈宁宫的结构布局,便于我们参观。接下来看到的是礼佛大堂和一批藏传佛教的造像、佛塔。让我们大家好像领略到了皇宫皇太后及太后礼佛的场景以及佛像的传神。后又观赏了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宫廷家具的木工工艺与雕花、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形成宫廷家具的创新风格。
在石刻馆的门口,可以看到和洛阳老博物馆差不多的`辟邪“巨物”,东汉石辟邪,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整个展厅分为“宗教石刻|”和|“碑碣墓志”两部分。“宗教石刻”以佛像居多,看石刻和被截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受到了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上了二楼的洛阳珍宝馆,心里就更期待看到更多更加精美绝伦的珍宝。在古代壁画馆,看到了许多幅珍贵的墓葬壁画。壁画的绘画技术和艺术价值之高、画幅之大,大家都惊叹不已。像一些天界图局部、北魏武士图、女主人宴饮图也可谓珍品。
书画珍品馆里,更多像王铎、吴昌硕、任伯年、康有为这样的书画名家的真迹也在展出,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他们的真迹。王铎的《诗稿册页》《行书轴》,吴昌硕的《枇杷图》《葫芦图》《秋菊图》等书画作品,样样精绝,令人赞叹。
这里我最喜欢的尤属唐三彩专题展厅,唐三彩独特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宫廷的御用物品。听同学说唐三彩的制作工序是很繁琐的,三彩馆的展品主要是俑像和生活器皿,俑像类的展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不管是妇女、文吏官、武官俑,还是三彩马、三彩骆驼,个个都形象逼真、各具风姿。
洛阳博物馆新馆,着实让我们领略到了“河洛文明”和洛阳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
篇三:洛阳博物馆观后感 昨天是第一次去参观洛阳博物馆,让我对洛阳十三朝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对洛阳历史的辉煌有了更大的体会,也让我能学习生活在洛阳感到了无比自豪。
博物馆位于古都洛阳市中心繁华地段,西临王城公园,是一座优秀地市级博物馆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 她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看到了许多的尊贵文物像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 博物馆运用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赋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览具有雄浑大方、精巧典雅的气势和风格,再现了千年古都特殊的历史地位。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铜钟,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钟。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最需要这种乐器。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和象征的反映。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利用神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历代所铸的钟里,间或有铁铸的,但绝大多数还是铜铸的钟。古代铸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参观结束后,更加激发了我学习中国历史的激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化,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参观了这些古代的文物,既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又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多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骄傲!
以下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目录 希望题主采纳给分哦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220.3 x 109.2 cm
传董其昌 诗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书道中诗 16.8 x 47.9 cm
元 传夏永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1.9 x 18.7 cm
元 传王振鹏 大明宫图 31.1 x 683.3 cm
元 传王振鹏 金明池龙舟图 34.3 cm x 53.8 m
元 传赵孟頫 花溪浴马图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图 106.5 x 24.8 cm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 59.1 x 31.1 cm
元 倪瓒 秋林野兴图 98.1 x 68.9 cm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马图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吴道子观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张雨双诗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马驼图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图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图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罗汉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图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莲池水禽图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诗扇
元 元人 释迦三尊图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观梅图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图 24.4 x 23.8 cm
元 吴镇 老松屈曲图 166.1 x 82.6 cm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31.1 x 53.8 cm
元 吴镇 高节凌云图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诘诗意图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归渔图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黄鹤楼图 20.6 x 26.7 cm
元 姚彦卿 雪山行旅图 98.1 x 54 cm
元 张可观 露台观月图 26.7 x 24.8 cm
元 张羽 松轩春霭图 92.1 x 31.8 cm
元 张逊 松石图 90.8 x 41.9 cm
元 方从义 云山图 26.4 x 144.8 cm
元 李尧夫 达摩渡江图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图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图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断桥香雪图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鹏 维摩不二图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叠图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图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图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钓图 25.9 x 27.4cm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刘满诗 36.8 x 283.8 cm
元 赵原 仿燕范山水图 24.9 x 77.5 cm
元 赵原 晴川送客图 95.3 x 35.2 cm
元 赵孟頫 即事绝句 133.4 x 53 cm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26.8 x 107.5 cm
元 赵孟頫 右军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赵孟頫一门 三世人马图 30.2 x 178.1 cm
元 赵苍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22.5 cm x 564 cm
元 边鲁 牡丹孔雀图 169.9 x 102.2 cm
元 邓宇 竹石图 135.1 x 42.2 cm
元 钱选 兰亭观鹅图 23.2 x 92.7 cm
元 钱选 梨花图 31.3 x 96.2 cm
元 陆广 丹台春晓图 61.6 x 26 cm
元 颜庚 钟馗嫁妹图 24.4 x 253.4 cm
元 鲜于枢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读经图 74.6 x 33 cm
元明人 云行雨施图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赵雍蒙人马戏图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钱选归去来辞图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宫苑婴戏图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诜秋林鹤逸图 24.8 x 25.4 cm
吴宽 喜雨诗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灵飞经墨迹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戏婴图 30.5 x 48.6 cm
宋 传刘松年 春山曛暮图 24.8 x 26 cm
宋 传夏珪 泽畔疾风图 26 x 27 cm
宋 传屈鼎 夏山图 45.4 x 115.3 cm
宋 传李唐 观瀑图 25.1 x 25.7 cm
宋 传李唐 重耳复国图 29.4 x 828 cm
宋 传李嵩 货郎图 26.4 x 26.7 cm
宋 传李迪 寒柯山鹧图 23.8 x 24.1 cm
宋 传杨邦基 聘金图 26.7 x 142.2 cm
宋 传江参 百牛图 31.8 x 221.8 cm
宋 传燕文贵 江邨图 24.1 x 25.4 cm
宋 传燕文贵 秋山萧寺图 32.7 x 321.3 cm
宋 传王齐翰 待诏挑耳图 25.1 x 47.6 cm
宋 传直翁 药山李翱问道图 31.8 x 84.5 cm
宋 传赵令穰 江村秋晓图 23.7 x 104.1 cm
宋 传赵克夐 藻鱼图 22.5 x 25.1 cm
宋 传阎次于 松壑隐栖图 21.4 x 23
宋 传阎次于 风雨维舟图 24.8 x 27.3 cm
宋 传陈居中 胡骑春猎图 24.1 x 27.3 cm
宋 传黄宗道 射鹿图 24.6 x 78.9 cm
宋 周东卿 鱼乐图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岚图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鹭图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图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宫中图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钓图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寻庄图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驴图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宽山水图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松荫玩月图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洞天论道图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图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图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别院春山图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韩干圉人呈马图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谱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图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图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图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图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图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图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阳五老图毕世长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图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维摩诘经图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芦鹭图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风图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图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桥买鱼图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风雨拉纤图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骑驴图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双禽图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马和之 诗经国风画意 27.8 x 663.6 cm
宋 张即之 行书杜甫乐游原诗残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结 西塞渔社图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泽畔行吟图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云山图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 31.1 x 557 cm
宋 苏轼 墨竹图 54.3 x 33 cm
宋 赵孟坚 梅竹三诗谱 34 x 353.1 cm
宋 赵孟坚 水仙图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35.6 x 104.4 cm
宋 金处士 十王图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 32.4 x 1304.9 cm
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25.1 x 26.7 cm
宋 马远 观瀑图 25.1 x 26 cm
宋 马远 高士观瀑图 29.1 x 27.6 cm
宋 马麟 兰图 26.5 x 22.5 cm
宋 马麟 春山乔松图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宋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33.7 x 1840.2 cm
宋 龚开 壶天乐图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马图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联团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诗团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渔父诗团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诗团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诗团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诗团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声联团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联团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传宋徽宗 荔枝山雀图三幅
宋高宗 天山诗团扇 23.5 x 24.4 cm
张凤翼 七言律诗 15.9 x 49.5 cm
文彭 临献之地黄汤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诗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后书诗扇 16.2 x 49.5 cm
明 丁云鹏 十八罗汉图 21 x 233.7 cm
明 传仇英 星宿神形图 19.2 x 402 cm
明 传仇英 清明上河图 29.2 x 645.2 cm
明 传仇英 白描罗汉图 34.4 x 524.2 cm
明 传仇英 鞑靼狩猎图
明 传吴宽 扇面17.5 x 49.5 cm
明 传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传唐寅 冬景图 18.4 x 51.1 cm
明 传唐寅 墨竹图 29.1 x 150.2 cm
明 传唐寅 蕉叶睡女图 20.3 x 61.0 cm
明 传张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传彭年 书扇 16.5 x 47.0 cm
明 传文嘉 湖岸亭图 17.5 x 49.5 cm
明 传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传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传文徵明 玉兰图 27.9 x 133 cm
明 传王宠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传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传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图 25.9 x 219.1 cm
明 传蓝瑛 仿黄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传陆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传陈洪绶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传陈洪绶 花瓶图 162.2 x 60 cm
明 传陈淳 花卉图册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云石图 130.8 x 45.4 cm
明 刘俊 汉殿论功图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读易图 26 x 108 cm
明 吴弈 篆书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霁集虎丘诗页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别意图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图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图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门生李子元诗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苇渚醉渔图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涛戏笺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观瀑图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风高节图 203.4 x 59.7 cm
明 姚绶 文字饮诗书画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诗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节 雨后诗 15.9 x 47.8 cm
明 张瑞图 后赤壁图 27.9 x 320 cm
明 张瑞图 赤壁赋 28.9 x 19.1 cm
明 张路 习画图 148.9 x 98.7 cm
明 恽向 山水册十开 26 x 15.2 cm
明 戴进 涉水返家图 167.6 x 82.6 cm
明 文从简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义 书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为项元汴作山水图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还闽诗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吴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东林避暑图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陆机文赋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园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潇湘八咏册页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斋图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隐居图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苏惠织锦璇玑图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吴镇墨竹图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长江万里图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传吴镇墨竹图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传李公麟神仙图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时山水图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乔 书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经图 147 x 104.5 cm
明 杨文骢 书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书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双诗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图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图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图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书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宠 致南村书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诗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残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书诗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书诗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牍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赠别诗 207 x 63.5 cm
明 范允临 书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龙 书花底诗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书谢惠连雪赋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册页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维五言绝句诗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陈继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荆溪招隐图 26 x 92.6 cm
明 蓝瑛 仿宋元图册 31.6 x 24.8 cm
明 蓝瑛 春江渔隐图 184.8 x 90.8 cm
明 蓝瑛 红友图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37.1 x 243.2 cm
明 赵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兰州诗 15.2 x 48.3 cm
明 邹之麟 书诗 16 x 52.4 cm
明 郑重 搜山图 27 x 847.1 cm
明 钱榖 兰亭修契图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铖 书扇 17.8 x 50.2 cm
明 陆应阳 书扇 15.1 x 46.7 cm
明 陆治 桃花锦浪图 16.5 x 46.7 cm
明 陆治 种菊图 106.7 x 27.3 cm
明 陈元素 书诗 17.5 x 53 cm
明 陈名夏 书扇 16.5 x 52.1 cm
明 陈洪绶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陈洪绶 扇面合册 24.1 x 52.1 cm
明 陈洪绶 摹古册页 17.8 x 17.8 cm
明 陈洪绶 林亭清话图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陈洪绶 画册 22.2 x 9.2 cm
明 陈洪绶 陈小莲 杂画册十一开 22.2 x 21.7 cm
明 陈淳 溽暑花卉图 320.4 x 99.7 cm
明 陈淳 重阳诗 17.1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李白登庐山观瀑布诗 18.4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诗 16.5 x 49.5 cm
明 陈继儒 刘敬仲记 30 x 15.6 cm
明 陈继儒 诗赠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项元汴 山水诗画 30.2 x 92.7 cm
明 项圣谟 山水花鸟册页 28.3 x 22.5 cm
明 项圣谟 梅枝图16.5 x 50.8 cm
明 项圣谟 秋景图页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图 31.3 x 1183.6 cm
明 黄道周 松石图 173 x 47 cm
明 龚鼎孳 书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莲社图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图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山阴修契图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相马图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阳辋川图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传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宫图 35.9 x 27.0 cm
明清人 传倪瓒九龙山居图并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传李公麟龙王请斋图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四松图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帆艇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 柳亭图 24.3 x 37.5 cm
明清人 传沈周 秋叶图 24.4 x 37.8 cm
明清人 传沈周 过桥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传沈周秋渚浴禽图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传钱选洗象图 34.0 x 57.2 cm
明清人 传陈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养正图十则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写经三卷
明清人 摹赵孟頫西成归乐图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图 32.9 x 199.7 cm
杨妹子 春日诗团扇 23.2 x 24.4 cm
杨妹子 蔷薇诗团扇 23.5 x 24.5 cm
沈周 为汉文诗 16.5 x 47 cm
清 传八大山人 书画册页 19.7 x 17.6 cm
清 传恽寿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传恽寿平 桂图 20.6 x 30.5 cm
清 传恽寿平 百花图 41.9 x 649 cm
清 传恽寿平 菊图 30.2 x 20.6 cm
清 传査士标 书扇 15.9 x 51.4 cm
清 传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 16.5 x 49.5 cm
清 传王时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传王翚 中秋夜景图 57.2 x 40.6 cm
清 传王翚 仿燕文贵山水 16.5 x 48.9 cm
清 传王翚 采苓图 17.1 x 50.8 cm
清 传王鉴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传王铎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与文玉书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双鹰图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册页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册页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戏禽图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鱼石图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声图 102.9 x 41 cm
清 恽寿平 临帖三种 17 x 50.8 cm
清 恽寿平 仿宋元诸家山水册 27 x 39.7 cm
清 恽寿平 夏夜荷塘图 209.1 x 98.3 cm.jpg
清 恽寿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为玉翁作山水册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册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画说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吴镇山水图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国垂纶图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辋川图 35.6 x 545.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子久山水图 134.6 x 56.5 cm
清 王时敏、王鉴 仿古山水册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贵山水图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霁图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图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图第三卷(济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霁图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过山图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时敏 仿古山水册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鉴 仿古山水册页 29.8 x 31.4 cm
清 王铎 尺牍 27.3 x 15.2 cm
清 王铎 山水图 55.9 x 27 cm
清 石涛 五诗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人物山水图 21.6 x 28.6 cm
清 石涛 十六罗汉图 46.4 x 598.8 cm
清 石涛 四季景观册页 21 x 31.4 cm
清 石涛 寻仙册页 14.9 x 27.3 cm
清 石涛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归棹册页 21.1 × 13.5 cm
清 石涛 游张公洞之图 45.9 x 286.4 cm
清 石涛 秋林人醉图 161 x 70.5 cm
清 石涛 重阳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涛 野色册页 27.6 x 24.1 cm
清 石涛 题忍菴画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涛 黄山三十六峰意图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笔虎 129.5 x 67.3 cm
清 郑燮 兰竹图 34.9 x 374.7 cm
清 郑燮 远山烟竹图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农 为马曰琯作画诗 16.8 x 26.4 cm
清 金农 册页 28.6 x 23.8 cm
清 金农 梅花册页 25.4 x 29.8 cm
清 髡残 石梁飞瀑图 125.7 x 61 cm
清 龚贤 云山居图 325.1 x 112.4 cm
清 龚贤 冬景山水图 165.7 x 48.9 cm
清 龚贤 十二月令山水册 30.2 x 62.9 cm
清 龚贤 山水册 22.2 x 44.1 cm
清 龚贤 树景山水册 15.9 x 19.1 cm
清 龚贤 水墨山水册配诗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诗两首 16.2 x 47.3 cm
王铎 临虞世南贤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书陈鹤诗 19.1 x 49.5 cm
董其昌 节书归去来辞 17.5 x 50.5 cm
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参观完洛阳博物馆之后,写一篇观后感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洛阳博物馆观后感,仅供参考。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篇一 走进洛阳博物馆新馆, “河洛文明”四个大字首先触动了我。洛阳——十三朝古都,正如校歌所唱的那样,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称为“天下之中”。洛阳又有“千年帝都”之称谓,并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说法,足以显现出洛阳所独具的重要性。因此,要领略“河洛文明”,当然也只有走进洛阳,感受河洛文明,感受千年帝都的魅力。
站在一楼,看的最多的就是石器、化石,更为珍贵的是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鸵鸟化石,可谓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陶背壶、陶灶等,足以看出,在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
进了宫廷文物展厅,就联想到了北京故宫的宫殿和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幅的慈宁宫平面图和相关文字介绍,让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慈宁宫的结构布局,便于我们参观。接下来看到的是礼佛大堂和一批藏传佛教的造像、佛塔。让我们大家好像领略到了皇宫皇太后及太后礼佛的场景以及佛像的传神。后又观赏了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宫廷家具的木工工艺与雕花、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形成宫廷家具的创新风格。
在石刻馆的门口,可以看到和洛阳老博物馆差不多的辟邪“巨物”,东汉石辟邪,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整个展厅分为“宗教石刻|”和|“碑碣墓志”两部分。“宗教石刻”以佛像居多,看石刻和被截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受到了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上了二楼的洛阳珍宝馆,心里就更期待看到更多更加精美绝伦的珍宝。在古代壁画馆,看到了许多幅珍贵的墓葬壁画。壁画的绘画技术和艺术价值之高、画幅之大,大家都惊叹不已。像一些天界图局部、北魏武士图、女主人宴饮图也可谓珍品。
书画珍品馆里,更多像王铎、吴昌硕、任伯年、康有为这样的书画名家的真迹也在展出,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他们的真迹。王铎的《诗稿册页》《行书轴》,吴昌硕的《枇杷图》《葫芦图》《秋菊图》等书画作品,样样精绝,令人赞叹。
这里我最喜欢的尤属唐三彩专题展厅,唐三彩独特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宫廷的御用物品。听同学说唐三彩的制作工序是很繁琐的,三彩馆的展品主要是俑像和生活器皿,俑像类的展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不管是妇女、文吏官、武官俑,还是三彩马、三彩骆驼,个个都形象逼真、各具风姿。
洛阳博物馆新馆,着实让我们领略到了“河洛文明”和洛阳千年帝都的文化魅力。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篇二 昨天是第一次去参观洛阳博物馆,让我对洛阳十三朝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对洛阳历史的辉煌有了更大的体会,也让我能学习生活在洛阳感到了无比自豪。
博物馆位于古都洛阳市中心繁华地段,西临王城公园,是一座优秀地市级博物馆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 她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看到了许多的尊贵文物像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 博物馆运用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赋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览具有雄浑大方、精巧典雅的气势和风格,再现了千年古都特殊的历史地位。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铜钟,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钟。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最需要这种乐器。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和象征的反映。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利用神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历代所铸的钟里,间或有铁铸的,但绝大多数还是铜铸的钟。古代铸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参观结束后,更加激发了我学习中国历史的激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化,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参观了这些古代的文物,既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又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多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骄傲!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篇三 国庆节假期间,妈妈怕我在家里寂寞,便带我去了洛阳博物馆,让我感受历史的苍桑。
下了火车,来到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成海的人群。我们先到二姑家,把一切东西准备好之后,便出发了。一路上的美景还没有看够,就到了位于王城大道上的洛阳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走在前面的妈妈惊呼一声:“看,一头大象……”我忙蹿到她身前,朝她所望的地方跑去。没错,那真有一头大象,不过,准确的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大象骸骨。如果将那副骸骨与现在的大象比较起来的话,我觉的这一万年前的大象的下腭比现在的大象的大一些。整副骸骨把古代大象的体貌特征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了:有长而锋利的象牙,如一对弯弯的镰刀;有强壮的下腭和坚硬的头部;几十根肋骨和粗壮的四肢,让我们足以感受到古菱齿象的强壮和凶猛。
(古菱齿象化石)
往前走,便到了展览文物的地方。有一种展品让觉的`很好玩:一个有着三只“脚”,却有着碗口大的容器,我想,这应该是一件乘东西的器吧!仔细一看,这个文物的表面还有一个下面是四个尖尖的,但上面却是平平的,一种我说不出来的白色的东西,宛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我看了看这件文物的介绍,原来,这个东西叫陶鬲。
(陶鬲)
再往下看,一块“玻璃”引起了我的注意,好端端的,这展览柜里怎么还放着一块“玻璃”,我往前探了探身子,这才发现,这是一块放大镜,在放大镜后面的中间,放着一件小小的微雕,还没有我的食指指甲盖大呢!这件微雕叫绿松兽,是夏代的文物,我想,之所以取绿松石兽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有着青绿色的身体吧!
(绿松石兽)
还有一件文物值得一提,它叫铜斝(jia),是商代的文物。它的表面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花纹看起来特别复杂,最特别的是,它有两个蘑菇一样的把手,使整个文物都变得可爱了。
(铜斝)
下面就说一下洛阳博物馆的四件镇馆之宝吧!这四件镇馆之宝都在二楼的珍宝馆里。珍宝馆的地面都被铺上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第一件镇馆之宝是一顶爵,有“中华第一爵”的美称。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之一,而且外形美观,所以被当做稀世之宝。
(爵)
第二件呢?是一口鼎,叫做兽面纹铜方鼎,这一口鼎有着人的面貌,听讲解人讲道,这口鼎原来是一个怪兽,它特别喜欢吃人,不管它咬到什么东西,都不会松口,直到把东西吞到肚子里,但是,有一次,它在吃人的时候,不小心噎死了,所以它只留下人的样貌,却没有留下人的身体。
(兽面纹铜方鼎)
第三件是一匹唐三彩的黑马。这匹马膘肥体壮,尾巴被人修剪的短短的,是一匹军马。这匹马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下半身以及脖颈的下方用的都是黑釉。全国总共只有两匹黑釉马,一匹是现在这匹,另一匹也是在洛阳出土的,全身通黑,但被调到国家博物院了。因为黑釉特别珍贵,一般的釉色只有三种颜色:红、蓝、绿,而黑釉的烧成基本上纯属偶然,必须经过反复烧制,才可以烧成功。
(黑马)
最后一件是三层金丝楠木塔。这件木塔总共分三层,高约6米,重约4吨,是用昂贵的金丝楠木雕成的。总共雕刻了334尊佛像,每尊佛像的姿态各有千秋,各不相同,是一件特别名贵的文物。因为金丝楠木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木材,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古代封建帝王的宝座就是用上好的楠木制作的,还可以修建宫殿、陵寝等。但是它的生长周期十分缓慢几百年才能成材,所以该树种自清代起就十分稀有了。
(金丝楠木塔)
这次博物馆之往让我见证了夏、商、西周、东周以及其它朝代的灿烂历史。
虽然这些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根据它们的朝代,特征都能让那些离我们遥远的历史说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伟大的智慧。
我相信这种智慧一定会随着未来的脚步一步步传下去的。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篇四 昨天,我和妈妈、弟弟一行去了洛阳的博物馆,这里真大啊。
博物馆分一层和二层,一层是器具物品,二层是书画和佛寺类的。在一层,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时间、不同朝代、不同地方的东西都有,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层妖塔一样的塔,这个塔很精美,里面雕刻有数不清的佛像小人,每个小人看起来长的都不一样,整个塔是木的,颜色是暗黄色的,妈妈说这个塔是明贵的木材雕刻的,这样的塔很高有三、四米吧,而且在这里像有好几座,真的很漂亮。
在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其中最多的是陶罐,我给妈妈说,要是我家里也有一件就好了,真的没想到我们的文化这么发达,古代的人也很聪明啊。
姐姐看了她喜欢的书画,在很多作品前看半天,我也喜欢画上的牡丹,和真的差不多。在博物馆我觉得收获很多,我也要好好学习,做出更好的东西。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篇五 前几天爸爸说要带我去参观洛阳博物馆,我很高兴,乘车到了博物馆后,拿了票就进去了。
进去后我首先看到了洛阳的介绍,原来以前的中国只有洛阳这么小的土地,后来慢慢地扩大,成了现在的中国,还知道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比如夏、商、西周、东周、后晋、后唐、后汉等等,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夏朝的东西,在没见着以前,我以为夏朝的东西上刻有精美的花纹,而且看起来很美,但是一见到夏朝的东西我才发现,夏朝的东西全都是用陶做的,上面也没有花纹,酒壶是个圆柱体,然后在中间挖个深洞就成了,不用教我,我自己就会做,酒樽有点奇形怪状,它底下有三只“脚”,上面顶着个“鸟窝”,再在“鸟窝”上面做一个把和一条“河道”,酒樽就做好了,还有几口锅,大的惊人,最大的有现在三口锅那么大,但却有两个小小的把,这口锅得需要多少人才能提得动啊!我们看完夏朝的东西后又去看商朝的,商朝的东西精美了许多,我发现商朝已经有了镜子,它全身都是用铜做的,能照出人的影子,我见到官的印是用玉做的,而且很小,夸张一点。这印只有一粒豆子那么大,我看到了几把剑,是用铜做的,很锋利,只是有点生锈。我们转来转去,看到了一盏灯,上面有许多灯台,最上面是一个大灯台,还有几条龙,要是晚上点起来肯定很漂亮。接着看周朝,周朝的东西已经有点像现代的了,而且还有金的、银的、玉的,看了一圈后,我们上了二楼,二楼的马俑做的很精美,很漂亮,我在那里发现了两把剑,我拿起一把剑和爸爸假打起来,剑可真重啊!我好不容易才举起来,摇摇晃晃地打出去,打完后又转了会儿,玩够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博物馆里真好玩,我还想去那里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代魏学濂《荷花鹭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