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距今9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岳飞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也是毋庸置疑的。与岳飞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名叫秦桧。秦桧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前几天,本人写了一篇关于秦桧的小文章,立即有人冲出来,以“还原历史”的名义,为秦桧翻案。
事实上,当今为秦桧翻案的所有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早都存在,至今没一点新鲜的。而且,为秦桧翻案,也经常伴随着贬低和批判岳飞。所以,我想从岳飞死后900年的历史中,岳飞所遭遇的历史评价的角度,说一说岳飞是如何被后人搞混乱的。同时也看一看,秦桧又是如何被某些人一次次试图翻案的。
批评岳飞,认为岳飞活该被杀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认为岳飞是一个不听指挥、妄自尊大的军阀。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就是秦桧及其党羽。秦桧为了给杀害岳飞找理由、找借口,和他的养子等人一起,大量篡改了历史,制造了岳飞是军阀的“定论”。但是,秦桧把岳飞说成是军阀,只在岳飞冤案刚刚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秦桧等人通过控制舆论而流行过一个时期。
到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这一观点基本上被抛弃。此后,隔了800多年,到了民国时期,西元1923年,历史学家吕思勉又重提这一观点,指出岳飞是军阀,同时认为秦桧被冤枉了。吕思勉当年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清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吕思勉批评军阀,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吕思勉先生胡乱借用岳飞的历史,甚至歪曲历史为秦桧辩诬的做法,在我看来,属于“借古喻今”用错了对象。虽然吕思勉先生在历史研究上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吕思勉先生明显错了。在此之后,关于岳飞是军阀的观点,虽然也有人说,但已经说不出什么新鲜东西。而且,这一观点被大多数历史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中国老百姓也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岳飞的治军严明和严格正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岳飞在南宋被平反后,在大约800年的时间里,对他的评价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上说,在清朝灭亡之前,岳飞整体上是被肯定的,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没有推翻岳飞的形象,也没有正面批评岳飞。南宋自宋孝宗之后自不用说,元代对于岳飞的评价有点暧昧。南宋是被元朝灭亡的,因此,元朝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地宣扬岳飞。
但是,元朝的官方史书也称岳飞是文武双全,是少见的人才。只是碍于元宋的关系,元朝没有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岳飞。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元朝对岳飞的态度。南宋给岳飞平反后,岳坟和岳庙都是岳家后人自己修建的。宋元战争时,岳坟岳庙被毁。
元朝初期,还是岳家后人重修了岳坟和岳庙,元朝政府并没有阻止。后来,岳坟岳庙再度荒废,元朝的地方政府出面,又主持修复了岳坟和岳庙。由此可以看出,元朝虽然没有全力宣扬岳飞,但总体上还是肯定岳飞的。
到了明朝,岳飞的形象被肯定和广为宣传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比很多当今中国人高明的地方。岳飞的事迹中,有明显抗击外族的事实,但是,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指出,蒙古等少数民族“皆吾赤子”。
为了避免民族矛盾,实现多民族融合,明朝时期岳飞虽然被大力肯定,但他的地位在关羽之下,关羽成为“军神”,而不是岳飞。明朝时期也出现了对以往秦桧评价的一点变化。例如,文征明提出,杀害岳飞并不是秦桧一个人所为,宋高宗是主谋,也难逃罪责。这一观点在后来被很多人接受并提倡,虽然它对减轻秦桧的罪责客观上会产生一点影响,但是,这一观点基本上没有损害岳飞的形象。
清朝时期岳飞的地位,只要看两个人的评价即可。一是康熙,二是乾隆。清朝皇族满族人从血缘上说,是金国女真人的后裔,因此,岳飞抗金等于是汉人抗清,差不多就等于反清复明。即便如此,清朝皇帝也没有否定岳飞。康熙为了实现全国统一,批评宋高宗偏安江南,同时也批评南宋主张抗金的思想和势力。但是,康熙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矛盾,他肯定南宋主张与金国“议和”的势力,事实上又肯定了偏安江南,与他希望中国统一的想法是完全抵触的。然而,康熙对于岳飞和秦桧,只有婉转的意见。
康熙认为,岳飞抗金不可能成功,因此,明朝残余势力应该学习秦桧,放弃抵抗。但是,康熙矛盾在于:如果明朝残余势力放弃抵抗,康熙真的会让明朝余脉像秦桧和宋高宗一样,实现议和而偏安吗?因此,康熙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的确有贬低岳飞、肯定秦桧的倾向,但是,没有表现得非常露骨。康熙在“借古喻今”的问题上,像后来的吕思勉一样,用错了对象。
乾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康熙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乾隆充分肯定岳飞,多次写诗赞扬岳飞,还巡视了岳飞故里和岳坟岳庙。乾隆把岳飞视为同道,把他遥远的祖先金国皇帝视为外来者。乾隆的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正可乘机事恢复,谁知虚力废经营”,“万里长城空自坏,至今冢树恨难平”等。所谓“恢复”就是指南宋收复中原,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指杀害岳飞就是自毁长城,如今依然令人恨意难消。
岳坟岳庙在清朝乾隆以后,多次得到重修。乾隆改变康熙对岳飞、秦桧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与明朝皇帝异曲同工,都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实现多民族融合。但是,乾隆比历史上的其他人又多做了一些事,他把岳飞描绘成一个绝对忠君的形象,突出了“君臣之义”。乾隆对岳飞形象的这一加工,成为后世很多人批评岳飞“愚忠”的源头,以至于清朝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所供奉的主要是关羽,还不愿供奉“愚忠”的岳飞。直到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才改变了民间秘密结社的方式,在“驱逐鞑虏”的口号下,把岳飞当成了反抗满清的旗帜。
事实上,岳飞生前为了抗金多次抗旨,很多历史学家指出,把岳飞视为“愚忠”,至少是不准确的。我认为,在皇帝制度下,岳飞的确有一点“愚忠”的痕迹。但是,抛开皇帝制度,岳飞对于国家、对于文明的忠诚,是无可指责的。也就是说,岳飞的忠诚里面,既有历史条件下对于帝王的忠诚,也有千古不变的,对于人间正义的忠诚。仅仅把岳飞描绘为“愚忠”,是完全错误的。从上述简单的历史描述可以看出,南宋到清朝灭亡的约800年时间里,岳飞的形象其实变化不大,基本上以肯定为主,某些有否定倾向的观点,也没有彻底否定岳飞。与之相伴的,就是对秦桧的态度。自南宋以后,秦桧在历代官方史书上,都排在“奸臣”行列中。“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几乎已经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
有一个细节应该注意,在800年的中国历史上,秦桧大多只被称为“奸臣”,而较少像“民族败类”这样冠以“民族”的前缀。岳飞虽然被肯定,但是,也很少把岳飞称为“民族英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特征:只区分正义与奸佞,只区分君子与小人,而尽量避免区分族群的你我。然而,清朝灭亡至今已近100年,在这100年中,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人的思维和评价标准陷入混乱,对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进入了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最近这100年对于岳飞和秦桧评价的混乱,远远超过此前的800年。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为秦桧翻案。
南宋岳飞大战金兀术,800年后,他们的后人握手言和
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历来流传甚广,实在是太多了,最精彩的部分恐怕要数发生在他和金国主将金兀术之间的多次交锋中,金兀术连吃败仗,只打得金兵们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以说,他们两人代表了800多年前的宋金,互为仇敌,岳家和完颜家族也结成一对难解的冤家,而今他们的后人却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一时被称为美谈。
在分析岳家和完颜家族的仇恨是如何形成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两大人物的基本情况:
一、岳飞
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咱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二、金兀术
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女真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生于哈尔滨阿城区海沟河畔 ,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
中国历史上宋朝时期,岳飞与金兀术(完颜宗弼)之间牵扯不断的纠葛 一、国仇
少年时的岳飞,文武双全,以忠孝为大,表现出非常的才能。从20岁起,岳飞曾先后四次从军。1127年,靖康之变后,岳飞加入宗泽的部队,在以后军旅生涯的十几年间,率领岳家军和金军进行过数百次的大小战斗。岳飞还重视民间力量,深知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共同组成抗金的有生力量。他主张收复失地,是积极的抗战派。
岳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以一当十,“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一条铁的军纪,人数鼎盛时期一度达到10万之众。1134年春天,岳飞带领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2次大规模的战役中,金军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一时间金军死尸遍野,血流成河,岳家军开始进军朱仙镇,距离汴京(今开封)仅45里。让金兀术想有放弃开封,向北退军的打算。就在历史即将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岳飞却被12道金牌召回,宋朝从此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机会。
小结: 良将不遇明主,是个悲剧。岳飞生在一个君主软弱无能的国家,让他的一腔热血付之东流,更让人扼腕叹息。然而,恰恰是岳飞的悲壮的人生造就了他民族英雄的地位,他的大忠大孝照耀千古,激励后人,有利的证明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哪怕牺牲生命,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
二、家恨
金兀术看明的不行,就从“暗”出着手对付岳飞和岳家军。他用北宋老皇帝和皇室成员胁迫赵构进行谈判,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让无能的赵构和秦桧一干人等就范,金兀术提出的条件就是让岳飞死。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 *** ,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由于岳飞是主战派代表人物,这也成为他日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的最直接原因。赵构的父兄被金人掳走后,他在江南自称南宋皇帝,岳飞如果北伐成功,解救北宋的皇帝和势力,这让赵构的地位情何以堪,这不是明摆着没事找事吗?金兀术、赵构、秦桧一伙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共同参与陷害岳飞的事情。
小结: 自古强国欺压小国,两国对垒,双方良才大将各为其主。从当时宋代看,金兀术是侵略者,是非正义一方,岳飞是抵抗者,是正义一方,但把他们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范畴来看,他们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子孙,共同书写中国的历史,为中国形成多民族的格局做出了贡献,各民族的大融合更是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应该值得肯定。
岳飞和金兀术的后人1、岳姓后人
在河南 平顶山市 湛河区 北渡镇 有一支岳飞的后代,何时迁到了哪里?根据岳姓族谱记载,北渡镇的岳姓是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后代,历史上迁徙路线是河南汤阴——山西洪洞——河南新郑——平顶山北渡镇。
北渡镇北渡村的岳姓村民已经传至到岳飞的第28世孙。
公元1597年,岳飞十四世孙岳经、岳纶二兄弟由新郑迁居北渡镇。400多年来,北渡岳氏一部分先后迁居周边的40多个村庄。至今,北渡仍有岳氏人3000多人。从岳经、岳纶二兄弟起,岳氏后裔在北渡已经传了19代。
2、金兀术后人
在河南 汝州市纸坊乡 生活着金兀术的后代,该村还有一座坟墓据说埋葬着金兀术。河南省汝州市有完颜姓居民350余人,其中,纸坊乡完庄村有270余人,其余则零星分布于焦村乡和尚庄乡。他们自称是兀术之后,家族供奉的神主牌位上第一位是完颜阿骨打,第二位便是兀术(完颜宗弼),第三位是完颜正叔。
金兀术为什么会葬在汝州市,他的后人为什么又会聚居在汝州市呢?
据史料记载,金兀术于1140年率军南下,金兀术到汝州后,便在留王店(现在的 完庄 )南面修建 北岳行宫 ,家属安置在此,其后人遂在此繁衍生息。按照史料记载,金兀术去世时,当时的开封留守已是他的儿子孛迭,他把父亲葬于父亲生前建的行宫(北岳行宫)、又有亲族聚居的汝州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3、岳家后人和完颜家后人居住地相隔“近在咫尺”
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的岳姓后人,与汝州市纸坊乡完庄的金兀术后人相隔仅有几十公里,为两家的握手言和提供了良好契机。历史上两家历来相互视为世仇,不相来往,不能婚配。在800年后的今天,在媒体的牵线下,两家后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综述最后,借用鲁迅先生《题三义塔》这首诗里的一句话“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让岳家和完颜家族握手言和,皆大欢喜,共筑和谐中国,共筑和谐社会。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应该属于过去,进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新时代,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支持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的和谐,更应该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补充内容:岳飞的两首词作和同时期词人的年龄关系一、 2首《满江红》
1、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 、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凡是读过他的词作《满江红》的人,都会感到一种大气磅礴,浩气凛然,钦佩岳飞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
二、 和同时期的词人们的年龄关系
1、岳飞(1103年——1142年)
2、李清照(1084年——1155年),大岳飞19岁,岳飞被害时,李清照已经58岁。
3、陆游(1125年——1210年),岳飞大陆游22岁,岳飞被害时,陆游仅17岁。
4、辛弃疾(1140年——1207),岳飞大辛弃疾37岁,岳飞被害时,辛弃疾仅2岁。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岳飞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也是元代到清代,甚至辛亥革命时汉族反抗异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斗争的精神旗帜。 孝道 在所有的故事中,岳飞被同时描绘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完美军人与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模范。这些故事有的强调他与生具来的民族主义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这个民间杜撰的故事也体现了他的「孝道」,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寓意。 军事 有的故事强调他的军事天才,在《岳家军》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岳家军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让敌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他出师百战百胜,朱仙镇大捷,将金兵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着重描绘了他的个人悲剧,并把它和民族命运相联系。 政治 这些描写的共同范式如下:在战局顺利,本可直捣金国黄龙府的情况下,岳飞被南宋皇帝赵构十二道金牌招回,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这些描写体现了中国社会不自觉的「泛道德化」倾向,即用道德标准评价政治事件,把政治矛盾描绘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被诬陷至死而宁死不反,体现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时为这些作品所肯定。在明代话本《黄龙府》中,作者采取了反历史主义的立场,将历史改写为岳飞打败金朝军队,「直捣黄龙」。关于冤屈与忠诚的类似的命题也可以在《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中被发现
参考: ***
岳飞一生以还我河山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忠孝节义的高尚品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完美人格的化身,称他为中国人的民族英雄,实不为过。自古以来,忠臣遇上明君,就如伯乐与千里马,相知相惜。然而,生于危亡时代的岳飞,只能斯人独憔悴。《岳飞》网站带你历览岳飞短暂而无悔的人生,从他的出生传奇、沙场出生入死、文学与书法成就,到被奸臣杀害,我们看到了一个忠肝义胆、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领袖,要知道他的军事才能和抗金战功,可浏览「岳家军」和「抗金足迹」,以感受一代军事英雄的领袖风采。想亲身体验岳家军的威猛,不妨加入「战斗到底」问答游戏,与岳飞父子共同抗金。 英雄虽已作古,但情操长存。岳飞胸怀家国、重义轻利和克尽孝道的高尚品格实在是后人的典范,不妨浏览「思想情操」和「历史评价」,学习岳飞的爱国情操。 岳飞是宋代难得一见文武双全的武将,「互动文艺廊」带你欣赏这位抗金名将的诗、词、散文及书法 。
参考: chiculture/0111/enter/5
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投军,任秉义朗(下级军官)。南宋王朝建立,以上书高宗反对南迁,被革职。不久随宗泽守卫开封,任统制。泽死,从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他移军广德、宜兴,坚持抵抗,成为宋朝内部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次年,金军在江南人民的反击下,被迫北撤,他攻击金军后队,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绍兴三年(1133年),因平定江西地区叛乱,得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大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五年,又从张浚平洞庭湖地区之杨么叛军。后驻里军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屡次建议大举北进。绍兴九年(1139年),上表反对议和。次年,兀术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在郾城大败兀术部的金军主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义军纷起响应。这时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他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即被主和派诬陷入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宁宗时追封鄂王。有《岳武穆遗文》(一作《岳忠武王文集》)。
参考: 自己
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 *** 。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在宋辽金西夏这一时期中,岳飞是最出色的统帅。一般人只从说岳全传中知道岳飞是个英雄,并不确切知道岳飞的军事才能。但对军事有一定了解的人便会知道,岳飞在古代名将中,军事才能和军事业绩是最为全面的。善于野战、城邑攻坚战、山地攻坚战、防御战、水战、以步制骑等。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固石洞之战、洞庭湖之战、郾城之战尽皆令人叹为观止。名将宗泽称其:“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岳飞不但在战术上善于指挥,而且在战略上更为突出。当时南宋对金国采取的是防御战略,唯岳飞不受当时战略思想束缚,主张进攻战略,并组织多次成功的反击作战。这一时期的将领在战略、战术上都没有人能够达到岳飞的成就。
浙江杭州西子湖畔一直以来就以江南水乡独具特色的柔美倩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和游人。人间仙境,苏杭西湖不仅是一道绮丽多姿的风景,也是一种内涵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就在她的旁边,就沉睡着名垂青史的伟丈夫男子汉、令金人闻风丧胆的岳武穆----800多年前的伟大民族英雄----岳飞。, 这座"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岳王庙,数百年间屡毁屡建,它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和多少的兴衰更替,尝遍了中华大地的酸甜苦辣和辉煌流光。而那门楼上高悬着黑底镏金的“岳王庙”三字竖匾,更是显示出一种博大而辛酸的历史文化底蕴。门旁悬挂着岳飞名著《满江红》中的著名联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不断传唱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直观通达,悲壮粗犷,直抒胸臆,而又激越高亢。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民族英雄岳飞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誓不罢休的冲天壮志,其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千秋万代地激荡在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它唱出了英雄的大气磅礴,拳拳赤子的爱国之心,千古回荡,直至今日,永远下去。它无时不刻的激励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万民爱戴的民族英雄到底是被谁杀害的呢?
对于岳飞死因的解释,历来无论学界还是民间都争论不休,且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腹部了谁。当然,岳飞的英雄本质是大家所公认的。关于其思死因,有两种主流的观点:一是秦桧矫诏说,二是高宗主谋说。近年来,后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有渐成定论之势。
这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鉴于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危害和教训,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也以不太光彩的手段获取了北周的天下,建立起了封建王朝。他认为前朝覆灭的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一种新的政治、社会的特点由他而始逐渐的形成了:重文轻武。宋王朝自太祖赵匡胤开国始即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就是最还好的例证。他们防范武人坐大做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在大量的军人降职的同时,宋统治者改用文臣充当武将,给文臣以高官厚禄。给予重用,形成皇帝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局面。这样,文人就成了宋政权的主要依靠对象。文人知州,文人管辖军队,文人担任宰相,还可以比较自由的品评时政,总之,文人在宋代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优越地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文”。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恰恰是因为统治者的“轻文”。在赵匡胤等人的政治天平上,文人是无足轻重的,是易于控制和驾权的利用对象,几个书生岂能翻得了大浪?岂能毁我天下?赵匡胤就曾这样吐露真言:我现在用儒臣百余人分治百蕃,纵使都去贪污,其危害也不及一个武将。中国的封建士大夫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自然会对政治产生热情,对皇帝感恩戴德,尽忠效力。对此,宋朝统治者是深谙的。而岳飞屡屡触犯这个大忌,终于导致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功高震主”,“功到雄奇即罪名”的教训真是多得不能再多。岳飞这样的大英雄也难逃此劫,它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同时也酿成了流传千古的大悲剧。
当时秦桧逮捕岳飞时,与岳飞同为主战派的著名将领抗金名将韩世忠将军也曾责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支支吾吾的说:"莫须有吧!''(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有没有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掌握你命运的人说你有你当然有的。) 韩世忠将军忍不住大怒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当然不能回归到那个现场,但话又说回来:大英雄岳飞即便是握有重兵的实力派,又有广大官兵(岳家军)的支持,也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仅仅作为一介无能文臣的秦桧应不足以害死岳飞吧!由“莫须有”我们可以联想到奸臣审案的无耻,但这也是皇权社会的必然呀!法制屈从人治是可悲的。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人治的社会,是少数全力精英和政治领袖的天下。权力社会都有一个通病的:权力的可贵也就衍生了争夺权力手段的血腥的残酷。“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内斗争不断”(当然,彼党非此党也)。为了争到权力和皇位,什么手段都是用得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路线斗争”的残酷。然而,不管怎么说,秦桧“莫须有”的罪名还是不够慎重,这样的定性能交待得了皇家?
所以,光说是秦桧至岳飞于死地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说,秦桧背后应有更强大的支持者,他便是当时的皇帝赵构,但他为何要杀了自已的擎天之臣呢?这样谁来为他拒强敌,守天下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问题出在岳飞本身:其一是岳飞手握重兵,功高镇主,皇帝怕有尾大不掉之害,这要联系到宋王朝建国之初;二是岳飞的口号是"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帝''(这到最后在详细分析。)
“但是我们说精忠报国的岳飞大元帅也没有错呀!‘还我河山’的手书到今天也还让我们激动不已!铮铮铁骨,宁折不弯;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如果说有错,那错的是那个时代,错在君与国一体却利益不一,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相容,所以,元帅用死祭奠了他的信仰!面对着“莫须有”的罪名,元帅只是一笑置之,屠刀挥下去的一刻,我知道元帅的心里肯定是平静的。”
当然,岳飞父子长眠于生他养他的那片大地,肯定依然在自命忠臣,不敢言皇上的半个不字。因为他是忠于国家和帝王的,当然他也忠于自己的人民。家仇国恨也只敢朝着封建王朝的走狗秦桧发。同时,秦桧也是在为皇家行使使命呀!这对封建时代的忠君报国也是莫大的讽刺!
反贪官不反皇帝,反弄臣不反皇帝。这是古代农民起义等等推翻腐败政权的一贯作风。这也是政治大家聪明权术导演的历史悲喜剧。其实赵构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是他杀了岳飞。当然,他也是那个时代的制度的象征。这对现在的反腐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没有可比因素,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最后,我再说说那位因教导儿子有方而流传千古岳母与岳飞死因的关系。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岳母,就没有岳飞的辉煌,更没有他后来的悲剧。当然,历史是不容得假设的。那样的话历史也就不成为历史啦!
我们大家都晓得,岳飞小时侯很顽皮的,经常欺负小伙伴,并以此为乐。他的母亲看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那不成了混混和流氓了?因此,她就在他的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流传万世的大字。并且还给岳飞讲一些大的道理和追求,并促使他勤学知识和武艺,这才使得后来的岳飞成为抗击金国的大元帅,成为大宋王朝的一根擎天柱。
正因为有这位深明大意而有聪慧过人的伟大母亲的正确教导,才成就了岳飞的辉煌。应该说,他的母亲生错了年代,如果出生在今天的话,他的母亲必定是一个大政治家。她深谙封建制度内部的权力运行规则,又懂得历史上的功成身退的道理,是一位很难得的政治精英!
可是到了后来,也就是在岳飞最为辉煌的时候,他的母亲却永远的离他而去了。那个时时给他出主意,时时提醒他的好老师不在了。这时候他的弱点就马上暴露出来了。他是很谨慎的,特别是在军事上,但是他在军事战略上,或者说是战争的指导思想上却出现了问题。他的战争口号就是“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帝”,好大气的呀!是的,“捣黄龙府”没有错,这是大宋挽回败局,重整大业的任务所决定的。但是。“迎回二帝”却是万万使不得的,他有没有想到,一旦你真正的迎回了二帝,那现任的皇帝往哪里摆呢?要知道,古代围绕皇权的争夺是无时不存在的,也是最血腥最没有人情味的。我们又回来想一想,如果岳飞的母亲还在世的话,岳飞提出这样的口号她不反对吗?就是提出来了,能执行吗?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他又能不听他母亲的吗?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
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而且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岳飞的业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人物评价
岳飞的业绩不可磨灭。他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史书评价
《湖北转运司立庙牒》:“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历代评价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金章宗:“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乾隆帝:“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邓小平:“英雄永远为后人所纪念,坏人永远为后人所唾弃。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桧未满周岁的孙子中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