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方孝孺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封建社会,各式各样的刑法确实是非常的令人发指的。其中有这么的一个刑法就是诛九族了,诛杀所有的家人和亲戚,诛杀人员之广确实是令人发指。
但是历史上确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十族之人,死法也是非常的惨烈。
他就是明代的一代忠臣,方孝孺。
在我看来,这样的一句话是对他一生最全面的概括。面对不公平,他迎难而上仗义执言,挑战帝王权威,死之壮烈,敢于面对诛十族之刑罚。
笔者认为,他确实也是才能有限的一个人,风骨和节操,并不能让他在历史上从此震名。
据后人更多的推敲与探测却发现,也许他这样的一个壮烈之死,并非是成就了自己的风骨。
其中还有许多探究之地,他的死还是存疑的。
年少成名,精敏绝伦
方孝孺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孩子,自幼非常的好学。明初的大学问家,翰林院宋濂就曾经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了。传闻他每天阅读书厚度超过一寸,在乡间有小韩愈之称。明代哲学家李贽曾记载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精敏绝伦,双眸炯炯,日读书积寸。为文雄迈深醇,乡人呼为小韩子"。
确实是非常的厉害。作为宋濂非常骄傲的学生,他不仅注重写文章,同时注重文章里面道义的宣扬。
在《方孝孺传》里曾经就有这样的记载,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明史·方孝孺传》)。
可见他对忠义的重视。其实在我看来,这在冥冥之中,也已经奠定了之后他悲剧的人生了。
不注重物质生活,但是却非常的注重名节,不怕贫困,但是却知天下为己任。在老师的看重下,也是在朝堂上面,得到了宋濂的进一步提携。
方孝孺血石
进入朝廷,平步青云
在恩师的引荐下,方孝孺很快就接触了朝廷的相关政务,并且被朱元璋看中。被引为器重之人才,25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召见,并且非常欣赏。朱元璋死后,继位之人为朱允炆,而其重视方孝孺,他也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学生。
作为帝王之师,在当时他一路高升进入了翰林院,在朝堂上确实是有着很大的权力的。
建文帝对他非常的尊重,也听从了朱元璋的建议,无论是文学上的问题还是国家的政治大事都要向其询问,甚至由其定夺。
在我看来,这是方孝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平步青云的一面。
作为一名帝师,他企图利用自己的学生朱允炆实现自己的终极抱负,也成全了自己一代儒家的大名。正在他全心全力准备辅佐新皇帝的时候,有了当时的朱棣之乱。
在我看来,而在朱棣之乱里,注定了方孝孺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办法成为其他儒家一样一世清白,成为一个绝对的君子。
影视剧中的方孝孺形象
机智用计,毕生之耻
当时的燕王之乱朱棣已经领兵南下,甚至已经来到了南京。当时的朱允炆就只能丢弃首都,逃亡在外了。
建文三年五月,朱棣派属下向当时的皇帝求和,在军事实力远远低于他的情况下。朱允炆杀死了使者,但作为帝师的方孝孺并没有阻止这件事,似乎还在暗中默许。
我们都知道,两国争战不斩来使,方孝孺为什么眼看着这么大的失误出现了?
其实参照方孝孺后来的行为,也可以窥见,在这件事情过去不久。方孝孺就向帝王献计,反间朱棣的长子朱高志,造成家族内部混乱。
在笔者看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上对于方孝孺本人也是一个很大的污点了。
虽然说反间计正是作为36计中的一种,但是确实是一种比较卑鄙的手段。
作为一代儒家,帝王之师方孝孺本应是以忠义屹立于历史之上,以风骨影响世人。
在笔者看来,他的这个行为确实是在他的人生中留下很大的污点。但即使如此积极的献计并没有挽回当时的朝廷,朱棣大军实在是太过强大,不久就攻破了都城。
在朝堂上穿孝服的方孝孺
壮烈赴死,成全忠烈
皇帝弃城而逃的时候,方孝孺却并没有跟随。
他是一代儒家,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于儒家而言,臣随君死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也是一件可以名留青史的事情。
他坚决的请求,带着为数不多的守卫等待援军,同时也是做好了随时为社稷而死的准备。
敌军入城的时候,朱允炆选择自焚,而方孝孺却被敌军所获。其实一直对于方孝孺都是非常的重要的,有着朱元璋在前面的认可。
所以说他想请方孝孺为其撰写登基诏书,如果方孝孺有响应的话,其实也是对于他的门生以及天下的儒家子弟有一个交代。
但是实际上方孝孺选择一种最壮烈的死法,同时他的死法也是在我们的情理之中的。
影视剧中方孝孺大骂朱棣的情节
在受到帝王召见的时候,他穿上了一身丧服跑到的皇宫,为朱允炆哭丧。帝王知道之后怒气丛生,方孝孺不仅不答应,随即开始穷尽毕生之文学功力,破口大骂。
帝王以九族之性命威胁,方孝孺答曰:灭十族又何妨?
继续大骂。
在笔者看来,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书生,在纸上大写的逆臣贼子4个字。
这件事情着实是触怒了帝王,让他死的非常的惨烈,同时也灭掉他十族。
一共杀了7天,整整873人,当时的明史曾记载。
《皇明表忠记》中记载:"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
孝孺之死在一时确实是被传为了佳话,但是他的死确实是值得的吗?在笔者看来,如果从他所接受的正统儒学思想来探讨的话,他的死确实是必要的。
因为在儒家所标榜的,就是一个文人的风骨,德行则是在首位。
孟子就曾经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为了国家大义,是可以不顾自己的性命的。而如果参照方孝孺祖上,其父方克勤也是因为一件冤案,选择了舍生取义,在狱中中被杀。
无论是从小接触的教育来看,还是从家族传统来看,方孝孺的舍生取义仿佛都是顺理成章的。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再回到这件事的本身来看的话,他的选择,却是让人觉得有一点残忍了。
民间曾有一句名言,一人做事一人当,方孝孺选择一人的忠义,想要成全自己的气节。但是却连累了无辜的700多个人为自己陪葬,这样的选择确实是不智。
胡适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其实也是可以看的出来,后代的一些文人,对于他的这样的平白无故的牺牲,确实是持一个反对的观点的。
方孝孺之墓
方孝孺临死前曾经泣血赋诗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孰不我尤!"
也许在当时那个时代面临皇帝的威严和朱棣的屠刀,他这样的大力凛然的行为确实是值得人的崇拜的,也确实令人钦佩。
但是在笔者认为,他仅仅是拥有一副诗人的风骨,却并没有一副灵活的头脑了。
在他身上仅仅是有文人的硬骨头,但是却并没有文人的内涵精神。
在没有办法表明自己的忠义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无所作为,用最没有用的一种方法。
后人仍对方孝孺忠义敬佩
在我看来,他声明出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愤懑,但是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所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方孝孺并不能算得上是一条英雄好汉。
他这样所谓的舍生取义的义,也并非是我们所认可的一个义。
方孝孺是宋濂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而且还是朱标的师弟。朱元璋有一次看到方孝孺的文章后,对他非常欣赏,还对朱标说方孝孺的人品好、学问高,以后可以辅佐你。虽然朱元璋赏识方孝孺,但因为方孝孺那时还很年轻,需要磨练,于是将方孝孺送回老家了。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非常难过,这是有人向朱元璋推荐方孝孺出来做官,但被朱元璋拒绝了。因为朱元璋向把方孝孺留在朱允炆身边。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后将方孝孺召回,封他为翰林侍讲。作为一个文官,别看官职不大,但方孝孺的学术造诣极高。朱允炆在治国方面,很多时候都是听取方孝孺的意见。甚至朱允炆要求众臣,在商议朝政时,要先通过方孝孺的批复才行。可见方孝孺的本事有多大。
方孝孺是一个高风亮节、宁死不屈的人。后来朱棣起兵谋反,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朱允炆自焚。因为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跟朱棣说过方孝孺不会投降,但方孝孺是读书人的种子,不能杀。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因为方孝孺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朱棣攻下南京后,很多官员都宣称效忠朱棣。但想要名正言顺的登基,就要把方孝孺拉进自己的阵营,让他为朱棣写登基诏书。遭到方孝孺的拒绝,朱棣又派方孝孺的学生去劝说,也没有成功。
于是朱棣派人将方孝孺押到朝堂上,想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写出:燕贼篡位四个字。并称就是死,也不会写这个诏书。朱棣生气的问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答道:诛十族有能怎样?还不断的斥责朱棣。此时的朱棣因为被方孝孺惹怒,已经忘了姚广孝的叮嘱。朱棣派人用到将方孝孺的嘴割开,一直割到耳朵。即便是这样,方孝孺仍然在骂朱棣。后来朱棣下令,诛了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的家人甚至是学生,全都给杀了。
因为方孝孺不肯为举兵篡位的朱棣书写即位诏书,从而引得朱棣不喜,方孝孺也因此被诛十族,而这多出来的一族就是方孝孺的学生。众所周知,朱允炆在即位之后因忌惮藩王的势力过大而采取削藩。其中实力最盛的燕王朱棣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率先对朱允炆发难,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最后南京城被破,朱允炆则命丧火海,明朝皇位就此易主。
南京城沦陷之后朝中绝大部分官员都见风使舵地改变立场,对朱棣表示臣服。但是方孝孺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对朱棣投降,他也因此被抓进牢房之中。因方孝孺本就以?忠诚?闻名且学生众多,所以朱棣便想让他起草即位诏书,想要借此来减少登基后的反对声。但是当他将方孝孺叫至跟前并说明这个意向时,方孝孺并不是很乐意。朱棣见状便为自己辩解说:?法周公辅成王?,结果方孝孺听闻这话之后接连质问了朱棣好几个问题。
在他的质问下朱棣被?怼?得哑口无言,最后只能用?此朕家事?将其搪塞过去。之后朱棣便命人拿来纸笔,要求方孝孺起草诏书。但是方孝孺在接过笔之后直接将它摔到了地上,并对朱棣破口大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他如此彻底被激怒,遂下令将他处以车裂之行。之后他的弟弟也被处死,他的妻儿则相继自缢或者投河自尽。
朱棣因为怒气太盛,还株连了方孝孺十族,这第十族就是曾被方孝孺教导过的众多学生。不过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并非来自于《明史》,而是来自于其它一些野史。不过朱棣对这位十分受人推崇的方孝孺终究是存有忌惮的,所以朱棣在他死后还将他的著作列为禁书,不许任何人收藏。
方孝孺夷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方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另解十族为:诛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诛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了,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说所有朋友门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曹操和孔融为什么会成为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