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太祖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人生百味 2023-07-20 20:32:00

宋朝执行时间最长执行效果最好的老规矩是宋太祖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王朝前后三百余年鲜见对文人和批评朝政的人开刀,甚至多次因为这条老规矩而朝令夕改,刀下留人。苏东坡反对神宗改革按罪当诛,神宗猛然想到祖训,只好强压怒火,把苏东坡贬官降级了事。苏东坡因此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

宋太祖为什么立碑不杀士大夫和提建议意见的人?

宋太祖为什么立碑不杀士大夫和提建议意见的人?
唐太宗命画师阎立本将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绘于凌烟阁中,希望后来的臣子们效法,为国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甚至永垂青史。与唐太宗的做法相比,宋太祖却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并首先确定了“任宰相当用读书人”、“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刻下石碑,传诏子孙,不管将来谁当皇帝,首先要将碑文牢记心中,不能违背,然后才可以去坐金銮殿,才有资格充任统治者,处理国家政务。如果忘记了祖训,那就是不肖子孙,连上天都不会保佑其皇位。
著名的“太祖誓碑”上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有很多学者出于求实的精神,拼命考证“太祖誓碑”是否真实存在。但是证物,也就是刻有太祖“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石碑,早已在金兵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的时候丢失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其实这块石碑是否能找到,或者是否真实存在,已经不关紧要了。关乎紧要的,是石碑上的誓词,宋、明两代文人都有相关的记述。石碑找不到不要紧,石碑上的话语却被记住并流传下来,丰碑早已矗立在人心之中。难道还有比人心中的丰碑传诵更加久远的石碑吗?
石碑上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文字的角度,似乎已不必说明,因为没有人看不懂这句话。但是这里所要进一步申说的,是碑文的历史性意义。

王船山先生说:“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说自从宋太祖定下“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铁令,并以诏令的方式严敕后世子孙,一直到宋代灭亡,几乎没有真正的读书人被杀的事情发生。船山先生认为这是一种以宽大的胸怀培养读书人正气的优异的政治方略。而这种“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的做法,原本出自“贵士”的初衷,也就是出于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优秀心态。
不得杀士大夫,就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分子。一个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时代,才会产生真正的大师。这里所说的尊重,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口号,更不是炫人耳目的说辞。
什么叫真正尊重?就是尊重知识分子的人格,尊重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尊重知识分子的做法,哪怕是很怪异的做法。使知识分子真正拥有独立的尊严,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品格。而不是告诉他们听话,只会听话的不是知识分子。不听话,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不以“好好听话”为直接目的,而以“建立独立不倚的人格”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与此相反的就不是教育,而只能叫做奴役。
只有在知识分子朝向理想道路前进的途程中,不必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等不必要的妨害,才能培养他们坚持理想的独立个性,才能造就他们为维护正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他们才会自觉地去承继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才会果敢地接续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生命,才会主动承担社会的责任,才会真正为朝廷效命,匡扶正义,关爱苍生,才能激发他们内心中对历史文化、对国家民族、对社会、对生民的由衷的热爱之情,才能使他们把生命中的全部能量释放并发挥出来。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真正向标,社会才能因为他们的倡导闻风而动,风气才能变好,人心才能向善,社会才有生气,才有正气,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国家、民族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士大夫是读圣贤书的,辱士人即是辱圣贤,辱圣贤就是辱历史文化,就是侮辱自己的祖先,就是侮辱自己的民族!读书人一定要受到尊重,这是民族存续和国家发展的首要的前提,没有什么东西比真正尊重读书人更加重要!

宋朝祖训不杀士大夫是不是误传?

宋朝不杀士大夫是来自于史书所记载的“太祖誓碑”,所谓的太祖誓碑在宋代许多史料都有记载,但多为文人的笔记小说,当然也有私家修史,但是宋史和长编这种权威的史书中并无记载,现在学者对此誓碑到底有无,也是争论颇多。
但是,宋朝对于士大夫的优遇是旷古烁今的,但是没有像你说的士大夫见皇帝不下跪,这是误传,斥皇帝如小儿更是无稽之谈,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皇帝仍然是主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宋朝宰相、枢密频繁更换的原因。
另外,你说说的大宋不杀读书人更是错上加错了,大宋杀的读书人多了去了,士大夫也被杀了不少,不是不杀,是慎杀,大宋一般很少杀官阶比较高的士人,如南宋权臣贾似道擅权误国,最后也只是被贬而死,北宋的权臣丁谓等等都是被贬最后死在贬途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岳飞官居枢密副使,被杀于风波亭;国相韩侂胄被杀枭首,都是反例。但宋朝的士大夫的确是地位奇高,宋朝是他们最好的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给后代子孙的遗嘱中,为什么不让杀士大夫呢?

伟人有词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能入伟人法眼,确非一般人物。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是陈桥驿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因为当时北周“主少国疑”,赵匡胤被众将士拥戴,被迫做了皇帝。

本来大伙儿都这么认为,结果他老妈——杜太后听说陈桥驿兵变,不小心说漏了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赵匡胤的形象马上就变得伪善起来。

其实不然,自从盘古开天地,有谁不想做皇帝?连孙猴子都说,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赵匡胤做做又如何?

至于“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功臣们手握兵权,尾大不掉的问题,算是赵匡胤的创意之作,成本最低,也显示出他的宽容仁厚。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功臣的?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元勋,与朱元璋相比,赵匡胤简直是慈悲的不像个皇帝。

最有意思的是,赵匡胤最后居然把皇位没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又是什么操作?

据说,杜太后临死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夺得天下吗?”匡胤说“:是祖宗保佑我啊!”

杜太后摇头道,“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小,主少国疑,你才得以黄袍加身当上皇帝。所以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之后传给三弟光美,然后再让光美传位给你儿子德昭,这样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

匡胤于是叩头说:“一定遵照母亲说的做。”然后命在旁的宰相赵普起草了盟约,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

赵匡胤实在是太听妈妈的话了。后世很难想象,在皇权面前,亲兄弟都斗得你死我活,还会有这样的盟约?所以又引出了另一个著名的阴谋论:烛影斧声。

宋开宝九年10月的一天夜里,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远远看见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之状,又听见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第二天赵匡胤驾崩,晋王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

后世有人据此认为,是赵光义用斧头谋害了哥哥匡胤,又假造“金匮之盟”,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其实,赵匡胤生前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晋王,按五代时惯例这就是皇储的身份,证明这一盟约是存在的,他确实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另外,所谓“烛影斧声”中的“斧”,其实是柱斧,是水晶或玉做的小斧头,赵匡胤很喜欢把玩这种小饰品。

据记载,有一天赵匡胤闲着没事,就在宫院里拿弹弓打鸟玩。这个时候有臣子过来,说有要事相奏。

赵匡胤一听,赶紧停下来接见他。结果这个大臣说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赵匡胤不耐烦了:“就这么点破事说半天,你以为我的时间不重要吗?”

结果大臣回了一句:“我觉得这些事起码比打鸟更重要。”

赵匡胤恼羞成怒,用柱斧对着大臣的嘴就来了一下,把两颗牙给打掉了。这个大臣没说什么,弯下腰满地找牙,还把牙捡起来揣怀里。

赵匡胤一看更怒了:“怎么着,你还把牙捡起来,是想告朕故意伤害?”

大臣说:“我不敢告陛下,但是史官会如实记录这件事。”

赵匡胤一听马上没了脾气,赶紧安抚说这是朕不对,还赏赐这个大臣很多财物。

看来赵匡胤不仅听妈妈的话,还挺注重形象,特别是后世史书中的形象。举这个例子也说明,柱斧这种小斧头是杀不了人的,顶多打掉两颗牙齿。

所谓的烛影斧声,也就是捕风捉影而已。可古今中外,大家都喜欢听阴谋论,所以赵光义就只好背个弑兄篡位的黑锅了。

不过,这位宋太宗赵光义也有点不地道,原本约定他再传给弟弟赵光美,而后再传回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结果他即位后,再也不提传给光美的事,还找个借口把光美撵出开封,从魏王贬为涪陵县公,最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宋朝帝系就变成了赵光义一脉。

更有意思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北宋灭亡后,创立南宋的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女,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宋孝宗),而这位赵昚,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就这样,转了一大圈,皇位又重回赵匡胤一系。看来赵匡胤的仁厚,最终还是泽及子孙。

还原一下赵匡胤驾崩前那个晚上,大雪纷纷,他召来弟弟赵光义交代后事,没有什么烛影斧声,就是三条遗嘱:

一,保全北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

这三条遗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中国那么多封建帝王的身上,是很难看到的。从这一点来说,宋太祖赵匡胤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不是没有道理。

可赵匡胤的仁慈,宽厚与善待臣民,却成了封建帝王中的异类。他创立的不杀士大夫,广开言路并藏富于民的宋朝,被后世讥笑为重文轻武、积贫积弱,这真是历史的悲哀。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1)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原因: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封建特权色彩浓厚;官僚体系紊乱,腐败现象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科举制的影响。(10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
(3)进步性: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试题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的信息来概括即可,根据分值可以判断出4个要点,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宋太祖留下祖训:重视文人、宋真宗诏书被拒:对君权的制约、御史台和谏官主监察和参与决策、谏官牵制宰相和升降取决于皇帝、学者型官员为主:官员素质较高。
(2)原因依据材料二来归纳,并结合时间“19世纪中期”,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归纳,从材料二中“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 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的信息来概括归纳;再结合19世纪中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史实来分析归纳如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的壮大,19世纪中期代议制的完善,启蒙思想、中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等等。
(3)进步性从材料三中的史实中归纳其进步作用,注意寻找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对选拔官员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排除素质低下者进入文官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对考官有严格的规定,在考试期间如同禁闭,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监试委员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有利于公平公正;再从宏观角度来归纳可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0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