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范仲淹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少有人知的是,范仲淹也喜欢妓女。范仲淹曾和一个官妓打得火热,离任后仍恋恋不舍,捎去胭脂并题诗:“江南一美人,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范仲淹、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轼、苏辙的作品和他们面对逆境时的心境有一些异同。总体来说,他们的作品中都表达了对逆境的坚韧和积极的态度,但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
范仲淹的作品表达了一心为民、有良知的官员和诗人的特质。虽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积极面对贬谪,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逆境。
柳宗元在被贬后,作品中流露出一些抑郁的情绪。他的文章常常让人感到凄清寒苦,这可能是他在逆境中心态的反映。
白居易是一位我不是很喜欢的作家。尽管在被贬时他也有政绩,但他似乎无法走出自己的困境,始终保持着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欧阳修在面对逆境时,心态积极,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苍生。苏轼则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他在面对逆境时,虽然也有过痛苦迷茫,但事实证明他是生活的真正的强者。他每到一地都能造福一方,从未自怨自艾。
苏辙的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但他在面对逆境时也是一位很伟大的人。他很有责任感,但具体心态如何,在文中并未详细描述。
总体来说,这六位诗人在面对逆境时都展现出坚韧和积极的态度。然而,他们在具体的心境上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 ?弟子的文章,欣赏有加,故发出来共赏。
? ? ?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乎是宋朝以后每个士大夫都奉为信条的警句名言。而在
几百年前,临风吟咏出此句之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大宋仁宗朝名仕,一生三起三落,不过对于一个入仕为官之人而言,宦海沉
浮是为最正常不过之事,对于一个寒窗十几载得入凤凰池的人而言,在朝廷有一言之功才更有意
义。而范仲淹无疑做到了!
“任何一个时代,追逐名利的人必然是多数,这是人的本性,只要不
侵害他人、不危害国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能面对高官厚禄而不为所
动的人连一个都没有,或者社会的时尚是耻于清贫或嘲笑孤高,那么这个
时代必然是极端功利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范仲淹遇到了,正常情况下对于入仕之人不失为一种生不逢时,可它同时是一
种机遇。中国有句古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社会动荡之时,有志之士,有识之人往往
能发挥最大的优势与作用。百家争鸣是一例,而东汉末年则更能印证这一点,朝廷昏庸、宦官当
权、四野生灵皆为涂炭。此时群雄并起,智者尽谋、勇者竭力、仁者播慧、信者效忠。方促成魏
武挥鞭之宏图霸业。北宋此时官场颓靡虽不严重但士大夫间已然抛却孔孟老庄,追求起了功利。
如同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范仲淹也凭自己的忠直唤醒了宋朝士大夫的独立精神。
那年,范仲淹上疏刘太后欲使仁宗亲政不被采纳而求自贬以示抗议,临走那天,朝中同僚皆来
送行:“范公此行极光!这一去范仲淹开始了他三起三落的宦海之路,也为士大夫之独立埋下了
一粒种子......范仲淹的第二次贬谪也是因为他直言敢谏,这次刘太后已薨逝,他谏的是仁宗。
仁宗欲废郭后,范仲淹与仁宗不断抗争,这场抗争最后以范仲淹被贬黜为结束,“范公此行尤
光!”无疑与之前相比,这次范仲淹的独立谏言如一块石子投入了士大夫颓靡的湖面,溅起了水
花但这显然不够。不过在这次贬谪中他去了严子陵钓台,拜访了隐士崔少微,崔少微说:“天子
失德,未必失天下;士大夫失德,必失天下!”这句话振动了范仲淹的心,让他陷入深思:放眼
当下,有如此之见识者有几人?还需要多久才能出现有如此见识之人?待人人皆有此见识之时,
这江山还来得及传承吗?
......他临走之时在《桐庐局严先生祠堂记》中歌咏先贤“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
风,山高水长。”但我认为此句用于形容他本人也甚为贴切,大概正是出于“后之视今,亦尤今
之视昔”的感慨吧!
后来他又作了一首《咏蚊》其末两句“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既是咏蚊,亦为咏人。范
公之心,可见一斑。因为景祐三年与权相吕夷简的争论,让他遭遇了第三次重贬。“范公此行最
光!”三次贬谪终于让那颗早已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唤醒了北宋学子、士大夫直言敢谏、一心
为国的责任意识与独立精神。既然有了意识那么接下来的一切就会顺利很多。毕竟内因是根本,
外因只是影响因素罢了。范仲淹幸运的是,他得遇明主,仁宗虽然无甚政治远见,但他有一颗怀
仁之心,认真听取意见是一个君主最需要的特质。在宋朝文臣尤其是谏官是很受保护的,太祖曾
因怒杀谏臣而悔恨,故而立祖训“不得擅杀官员”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朝代,共十八位皇
帝,这些皇帝智愚不一,却没有杀过一个台谏官员,这无疑是个奇迹,更是一种胸怀!今人论宋
朝,多言其强干弱枝、积贫积弱,可这样的宋朝在金辽虎狼环伺之境地,其寿命比唐朝还长三十
年,所依赖的正是君主的胸怀。有了制度保障,朝臣才敢直言进谏进而集众臣之智用于治国理
政。如此,政治才可清明。
“如果有了道德觉悟而没有能力,往往会爱国之余误国;没有道德觉
悟却又能力很强,则会发挥他们以权谋私的特长;既无德又无能之辈,则
会让百姓对国家失去信心”
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良莠不齐之人,而君主对他们的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那些能人志士发挥
其作用。屈原就是个例子“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最终
屈原悲愤而自投汨罗,一代骚人殒身至此,这是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对国家,赵王听信敌军的
众口铄金,将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战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而对于范仲淹,饶是他
幸运,在仁宗身边也有其不小的阻力,譬如:吕夷简、夏竦、王拱辰之辈。吕夷简深得仁宗信
任,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并不是奸相,目的也不是祸国。但范仲淹在与他斗法中也损耗不少。直
到西夏入侵大宋边境,范仲淹才大显其才。
“在电光火石的时刻,一个人的本性与能力能够得到最真切的检验。
在这个时刻,不进则退、不生则死,任何虚伪的外表、空洞的言论都会被
即将坍塌的泰山压得粉碎。”
西夏李元昊大举进攻、势如破竹,三川口之战惨败,郭永等一干大将陨落使大宋形势雪上
加霜。但好在范仲淹的真知灼见终于被韩琦认同,两厢协作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范
仲淹所坚持的积极防御战略最终成功了,此次成功实为大宋之幸!
后来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领导的庆历新政虽未成功却也激活了部分仁人志士的思想
所谓不朽者万世心,使民众感受到国家的安宁和谐,唤起一代人的独立之精神,范仲淹无
疑是伟大。但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以家财,资助宗族学子,开办义庄“祖宗积德百余年,才使我
有如今成就,而一族之人皆是宗族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这思想随着范氏义庄流传近千
年,所谓和光同尘应是如此,所谓家风传承,更应如此。饮水尚需思源,做人岂可忘本?家风
的传承,是将自己所推崇的思想,所践行的信条传承下去,范氏的“世济忠直”就是如此。孟
子曾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何会斩?家风传承断了,在此基础上的荣耀辉煌又可以靠
惯性持续多久呢?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罢了......
说回范公此人清风有骨、至忠至直,身上的品性道德其出人也远矣。可道德并非一个奢侈
品,并非一种被神化的品质,这种特质应流之于俗,传之于俗。如此才可让一个个部分构成整
体,让整体的作用远大于部分之和。
后人评价范公“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一个人生前让人敬佩,死后让人痛惜,永
远让人敬仰,这是他自己的骄傲,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一个时代如果能出现这样的人物,于那
个时代而言不失为一种幸事,那个时代也必让人神往!
此身虽陨
此意常在
先生之风
千古长存!
作为古典诗词的两种常见风格,在宋词中,刚硬和柔美似乎互相矛盾,彼此很难兼容。也正因为如此,诸如晏殊、张先、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词人,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归为婉约派词人。而像苏轼、辛弃疾、黄庭坚等,多数时候也都被看成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想到的是闺阁幽怨,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人想到却是英雄豪情。可是,文学的世界何其复杂多变,怎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就能概括得了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有些词人笔下,刚硬和柔美彼此融合,焕发出了别样魅力。
正如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绝唱《苏幕遮.怀旧》,从头美到尾,开篇惊艳绝伦,结尾催人泪下。这首词是范仲淹最唯美的一首词,刚柔并济,字字句句都美得心醉,堪为绝唱! 全词如下:
作为晏殊的挚友,范仲淹的一生既不“太平”,也不“富贵”,反而坎坷不平,屡遭贬黜。 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性格:刚正耿直,无私无畏。然而,他也因此成为北宋历史上有名的“直臣”。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让他名垂青史。
对后人而言,范仲淹首先是一位名臣,其次才是一位词人。与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相比,范仲淹的人生经历要丰富的许多。 他既可居庙堂之高,安定朝堂,又可处江湖之远,扬威边塞。 这首词就是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范仲淹在西北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时创作的。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乡思之情的词作,从内容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然而,在抒写宛转低回的愁思时,它笔力沉郁雄健,声情并茂,意境深远,与一般婉约词的风格明显不同。词作起首两句惊艳绝伦,被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写入《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中,作成曲子,传唱千古。
词作上片写景。首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意境辽远,从大处着眼描绘了一幅绚烂秋景图。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茫茫的大地上铺满片片黄叶。“蓝、白、黄”的三色搭配,鲜艳夺目,让人眼前一亮,只用6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清爽明朗的秋景图。
而后,词作由静到动,写秋色绵延伸展,融进川流不息的江水;江面波光粼粼,笼罩着缥缈迷离的烟雾,一片空濛,满眼青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词人视线由近到远。他极目远眺,看到落日的余晖正掩映着山峰,水天相连处,似乎成了一线。芳草连天,绵延不断,一直生长到落日都照耀不到的远方。
上片犹如一幅巨画,境界宏大,空灵辽远,不同凡响。词人由眼前的秋景触发了心中忧思,而心中的忧思又融进眼前的秋景,内外相融,物我合一。在词人笔下,秋景凄清衰飒,寥廓苍茫,绵延不绝,与词人心中的惆怅悲慨、寥落伤感和愁绪绵绵深深融合。
词作下片抒情。过片“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 ”紧承上片芳草天涯,暗合“怀旧”主题。这一句是说:自己十分思念故乡,内心黯然凄怆,而羁旅的愁绪也油然而生。而“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一句,则暗示了主人公羁旅异乡时间之长以及乡思离愁之深。
下片最后“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承前“留人醉”一词,是说:夜很深了,词人因思念家乡,愁绪满怀而不能入睡。此时,月光皎洁,如果登上高楼一定会看到很美的夜景。可是,他不能去观赏。因为夜深人静,如果他独自一人倚栏眺望,只会徒增更多怅惘。
写到这里,词作从开头就不断淤积的乡思旅愁终于达到高潮。至此,词作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回味。 作为词人,范仲淹毕竟也有一般文人的多愁善感。可是,与其他词人不同,范仲淹胸襟广阔,磊落无私,忧怀天下。因此,他笔下的愁绪柔美而有风骨,深挚而不颓靡,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北宋五子
下一篇: 古代监管官员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