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戊戌六君子是真的该死吗,为何被杀时百姓会纷纷叫好唾弃

众妙之门 2023-06-13 16:54:54

戊戌六君子是真的该死吗,为何被杀时百姓会纷纷叫好唾弃

对戊戌六君子被处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悲壮的留下这般壮志名言,慷慨赴死,这样的英雄气节,世间少有。

但纵然谭嗣同意图用鲜血唤醒当时中国人民麻木的思想,却也未能如愿,甚至在戊戌六君子赴死之时,得到的只是百姓的交好唾骂,更有甚者是向刽子手扔赏钱。为何是这般炎凉之况,值得众人深思。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作百日维新,这场在晚清不过持续了百日的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次变法的主旨是意图拯救腐败的清王朝,是一场政治变革,但是最终在慈禧的强权碾压之下,一败涂地。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改变晚清的败局,摆脱被列强压迫的命运,此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但是因为严重侵犯了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根本利益而遭到残忍扼杀,最后落得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外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国之大义选择慷慨赴死的悲惨下场。

当时之中国,可谓千疮百孔,列强用炮火炸开了中国的壁挂锁国之门,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百姓民不聊生,但因长久的封建统治,思想早已被愚化,固化且盲目的思想是清政府对百姓们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其实,谭嗣同等人原是可以逃离死亡命运的。康有为、梁启超获得慈禧秋后算账的消息,他们通知了谭嗣同,欲图让其一同出逃,但是谭嗣同断然拒绝,英勇赴死。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和康广仁六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赴死是想震醒麻木不仁的百姓,他愿做变法牺牲的第一人,只为了国之崛起,民之醒悟。但是,悲壮如此,却只换来观刑百姓们的唾弃和交好,还有给刽子手扔赏钱之人。

观此情此景,难免为谭嗣同等人扼腕叹息,但也不能全然怪罪当时的百姓们。

叫好缘由

百姓们为何纷纷叫好唾弃,是因为他们认为戊戌六君子该死吗?

并非如此。当时的中国长期处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闭关锁国让中国错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清政府国力衰弱、技术落后,并且统治阶级腐败。百姓长期受到清政府的思想控制,不会自我思考,容易被清政府怂恿渲染。

所以在当时,清政府在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把持之下,一味的宣传戊戌六君子等人乃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

人云亦云,没有被启发过多自我思考能力的百姓们自然是盲目的信赖和跟从清朝的统治,长期的奴役变成了一种正常的生活现状。于是,被套上"乱臣贼子"性质的戊戌六君子,即便于历史上如何的悲壮伟大,都无法撼动当时百姓的内心。

百姓们还未了解戊戌变法的内核,这场变法便失败了,他们依旧没能摆脱被控制、被摆布的命运。戊戌六公子的死,在当时百姓们看来便是罪有应得。观看罪大恶极之人被处死,这于百姓们而言是件大快人心之事。

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谭嗣同应当要如何的悲痛欲绝。明明是意图以死明志,但他的鲜血无法唤醒百姓被麻痹的精神世界。而他所主张推崇的变法在慈禧等上位者眼中不过是"动摇国之根基"的叛乱,在民众眼中更是"叛上作乱"的十恶不赦行径。

百姓们有错吗?自然是有的,长时间的精神统治令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但孰能忍心怪罪那些不明事理之人。他们遭受了如此长久的思想统治,俨然是最可怜的受害者。

百姓们挣扎于生活的漩涡,选择盲从,或者是选择随波逐流。那便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是,历史的进步是少部分人推动之下的进步。

总有先觉醒之人,他们前仆后继,希望改变那个腐朽的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觉醒之意义,那么一往无前之人便会越来越多,众志成城,一往无前。

赴死者与旁观者

悲壮赴死的戊戌六公子和拍手叫好的百姓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是忧国忧民之心,他们率先觉醒,看着日渐没落的国家奋不顾身,一方是麻木不仁,得过且过,饱受了封建统治和压迫。这二者的区别,便是觉醒的早晚。

作为率先觉醒之人,戊戌六君子无疑是身死明志的,而被思想控制的百姓们,一场鲜血无法唤醒他们封闭的思想。可造成这一切的,是上位者的昏庸腐败。

受教育在今日是普及化的,但是在晚清的中国,只有上流阶层可以享受。清政府方方面面控制着百姓们,包括受教育的程度和消息来源的渠道。这样的控制,导致了百姓们的愚化,他们用已知的知识无法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只能顺从或者是恐惧于统治阶级的权威。

先觉者多数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拥有开拓的眼界,他们心怀家国,不忍国之灭亡,一心寻求出路,牺牲在所难免,但亦前仆后继毫不畏惧。戊戌变法固然是失败了,却并非一无所成,这场变法影响了许多受教育的知识分子,让他们为了国之兴亡而不懈努力。由此看来,戊戌六君子的牺牲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鲜血或许没能第一时间唤醒国人昏聩的思想,但让无数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后人摸索成功之道之时,此次变法让他们规避了错误的摸索,更快的通向了成功。

随波逐流或许是大部分人的本性,但历史讴歌的是那少部分逆流者。逆流不代表叛乱,而是在民不聊生之际,为了国安上下求索的决心和心动。

百姓们在戊戌六君子死时叫好唾骂,那只是暂时的被蒙蔽,随着先进之士的不断努力和奋斗,人民思想得到解放,在回顾那场悲壮的戊戌变法,心痛之余不经心生敬佩。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为何百姓要纷纷叫好呢?

我觉得对于那段历史的分析,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当时的中国被东方岛国日本给击败,举国哗然,变法的浪潮已经波及整个朝野,很多的爱国人士从国家出发,希望通过变法来进行救亡图存,于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进行了一百天就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扑,最终失败了。

当时的六君子当年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此六人均与当年之维新运动有关,其中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四人乃光绪皇帝戊戌年新任命之军机章京;杨深秀乃山东道监察御史;康广仁乃康有为之胞弟。 

1898年9月28日,朝廷下达杀害“六君子”之圣旨,称:“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圣旨上说: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说他们惑世诬民,是一群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结一些乱党谋围颐和园,欲劫制慈禧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再加上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因为很多的人们群众看到圣旨后就理所应当的认为他们是造反派,因此百姓纷纷叫好。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何百姓纷纷叫好呢?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秦有商鞅变法,最后被五马分尸;明有张居正变法,后被万历皇帝刨坟;清有戊戌变法,康有为逃之夭夭,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呜呼哀哉。

戊戌变法始于自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终于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在近代史中影响深远。

01戊戌变法的起源

公元1895年,康有为带领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廷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知道虽然千人上书,但光绪皇帝一定看不到。为何康有为还要做这件事呢?

因为公车上书这件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读书人都知道康有为是他们的头,大清如要强大,改革变法势在必行。

果不其然,康有为一下子成了读书人在民间的意见领袖,他的影响力大了,清廷看不下去了,不能让他在民间胡言乱语。怎么办呢?只能将他安排到体制内,让他来到北京,暗中操作让康有为中了进士,封了个六品的工部主事。

02康有为创立强学会

康有为上任后,他也不正经上班,反而开始在京城宣传变法,这次被朝廷封官,相当于他有了合法的身份。

他又创立强学会,顾名思义,大清现在很弱,我们要变强,欢迎大家踊跃参会,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她的哥哥智睿来入会了。珍妃和锦妃在娘家的老师文婷也来入会了,未来赫赫有名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也来入会了。

最关键的一个人,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也来入会了,但李鸿章没亲自来,派家丁送文银两千两,算是入会费,让我加入强学会吧。

康有为知道后,义正言辞地将李鸿章的家丁赶了出去,你家老爷是“卖国贼”,你家的钱也是脏钱,你你你……一顿污言秽语把李鸿章的家丁给骂了出去,大家都拍手称快。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分析出,康有为只是一个呈匹夫之勇的人,他完全不懂晚清的政局。康有为的一些变法和改革措施,好多都是不着调的。

如果他能邀请李鸿章入会,有李鸿章在他背后指点一二,他定不会这么幼稚,如果李鸿章指点他要紧密团结在以慈禧为核心的太后周围,不要跟着那个没权力的光绪身边瞎转悠,清朝的改革可能就成功了。

李鸿章当了一辈子的官,堪称官场上的不倒翁,他历经了几代帝王,可以说在官场上经验丰富,几乎成为官油子了。康有为把这么一个宝贝驱之门外,加以侮辱,这表明康有为这个人政治水平还有待提高。

03戊戌变法失败

强学会开始后,康有为等人联合光绪皇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戊戌变法。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晚清的朝廷内部,真正的掌权人是慈禧太后,老太太也支持变法,但有一底线,就是不能触动她手中的权力。

然而,涉世未深的光绪帝,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开除了慈禧身边的重臣,触怒了慈禧。

慈禧老太太从一大早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光绪帝连忙跪地认错,老太太怒责曰: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哆嗦着说:儿臣不敢,呸!老太太一口大浓痰吐光绪脑袋上。老太太又怒曰:时而今日无我,明日焉有汝乎?戊戌政变结束,一共两句骂街一口吐沫。

最后弄几个太监把光绪囚禁起来。皇上还是皇上,但是身体不好,太后从新垂帘听政。

04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

随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康有为、梁启超迅速逃亡日本,在逃亡时,梁启超曾劝说谭嗣同一起逃亡,但谭嗣同拒绝了。

谭嗣同等人当时是完全有机会可以逃脱的,但是他们六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英勇赴死。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被压在台上,准备行刑。

为何将地址选在菜市口?因为这里人多,慈禧借此六人树立典型,广为告之,有参与变法者,下场如此。

当时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大家都来看热闹,有的百姓拿着菜帮子扔向六人,朝着六君子纷纷叫骂,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更有人大喊:杀得好。

六君子也很惊讶,他们本想通过变法拯救大清,拯救陷入水火之中的百姓,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惋惜。

戊戌六君子中的康广仁在就义之高呼:“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05百姓为何如此?

这要从乾隆时期说起,在清朝历代帝王眼中,大清都以“天朝”自居,在乾隆时期,更是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在民间,更是大搞“文字狱”,使统治者对百姓的思想、文化加以控制,借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也是帝王的权术。

至光绪年间,清朝的文盲率高达99.3%,可能还要多,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最多只能找出一个识字的。至于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老百姓根本不懂是什么,他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已经被清廷束缚了几百年。

老百姓只是来看热闹的,朝廷说他们六人有罪,那么老百姓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有罪。在他们眼里,这六个人不好好读书,出来搞什么变法,祸乱朝纲,理应当斩。

鲁迅先生曾一语点破其中道理,“先觉的人,历来都是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

所以,在处刑戊戌六君子时,他们与围观的百姓思想觉悟有很大的差别。戊戌六君子是作为已经觉醒的人,他们想用自己的热血去觉醒他人,而围观的百姓则是饱受封建压迫,思想已经麻木的未觉醒者。

其实,百姓是无知的,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腐败不堪的清廷。

0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之后,无数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清朝腐败的面孔。戊戌六君子的行为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整片草原。

继戊戌六君子之后,无数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路。

戊戌六君子在生前,他们的愿望没能实现,甚至在死的那一刻都感到无比的绝望。他们英勇赴死的那一幕,宛如一块掉入死水中的石块,激起层层涟漪,让一滩死水逐渐活了起来。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

满清的愚民而已,很正常。

满清之所以一败涂地,被列强两次攻陷首都,主要还是国内民众都是愚民。

愚民组成的国家,是没有什么能力抵御外辱的。

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大使游历满清后,就认为该国不堪一击。

他认为,西方各国在拼命教育本国公民,让他们有文化有素质,成为真正的人才,挖掘自己的潜能。


国家是人组成的,只有国民强了,国家才会强。

西方近代的工业革命,其实建立在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基础上。

相反,英国大使认为满清最大的努力,就是愚昧本国民众。民众被愚弄成冷血自私的文盲,不但没有文化且道德素质低下。

他们除了对朝廷随声附和以外,只是顾及自己的生计,其余一切不关心。

满清只需要这种人民,因为不会叛乱,不会惹麻烦,任由官吏欺压蹂躏。


然而,这些愚民也是满清衰弱的根源。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从广州杀到天津,又从天津杀回广州,最后又到了南京。

这一路上,满清老百姓基本对洋人入侵熟视无睹,毫不关心谁胜谁负。

他们被教育为不要管国家大事,莫谈国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更好了,很多中国老百姓选择和洋人合作。英国人有一个著名的中国苦力团,给钱让他们做后勤工作。

而地方上的中国老百姓,也给洋人提供包括后勤物资在内的各种帮助,帮着洋人打自己的政府。

至于对于所谓乱党,无论是最早的太平军、后来的维新派、革命党,民众态度都是相同的,就是比朝廷还恨他们。

比如徐锡麟刺杀了满清官员,被判处死刑。然而,官员的亲兵却在行刑之前,对徐锡麟施以酷刑,据说砸碎了他的睾丸。

显然,官员被杀,并不管士兵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么恨呢?

这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

洋人打过来,老百姓不关心,甚至合作,那是因为洋人很强大,老百姓不敢招惹。

相反,乱党的实力弱小,又是朝廷宣传的破坏国家的人。

愚民第一害怕国家的变革,他们不知道变革以后国家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宁可做太平犬,至少有口饭吃。他们畏惧革命党、维新派变革以后,会让他们连饭都吃不上;

第二欺软怕硬,发泄心中郁闷。

满清的行刑都是公开的,包括血腥的凌迟。这其实是一个嘉年华,一个秀场,让老百姓也充当杀人者的一份子,满足了心理的嗜血,发泄郁闷,同时不要承担责任。

第三恐惧心理。

目睹革命党维新派的惨状,愚民不敢和朝廷作对。为了不被当做革命党,愚民往往表现的比朝廷还狠,目的就是表忠心,以自保。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当时,满清朝廷说什么,愚民就信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