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王旦、宋子明,真宗三年时,受命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曾有大群蝗虫为害,朝廷派人去探察灾情,结果在郊野发现死蝗,皇上让拿来给众臣看。
第二天宰相就带着死去的蝗虫上朝说:“蝗虫确实都已死了,希望将死蝗摆在朝中,让百官来庆贺一番。”王旦却奏请先不要庆贺。第二天,朝中正进奏事务,却见飞来大批蝗虫遮蔽了整个天空。真宗看着王旦说:“假使百官正在庆贺,而蝗虫却像这样蔽天而来,岂不是要让天下人笑话了?”
书接上回:老子英雄儿狗熊:虎爹唐太宗李世民的犬子们
随后,李世民亲御两仪殿,让群臣暂时退朝,只留下李治、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五人。
他伤心地对五人说: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 说罢,竟“自投于床”。长孙无忌等人慌忙上前搀扶。李世民又抽出佩刀想自杀。褚遂良眼疾手快,上前一把夺下佩刀,递给了李治。李世民明白,褚遂良也是支持李治的,说道:“我欲立晋王。”长孙无忌等的就是这句话,马上接道:
“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拢共三个嫡子,李承乾和李泰都出局了,只能是李治了。房玄龄和李勣纵然心头另有所属,也不敢做声了。
李世民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李治竟然真的当场拜谢了长孙无忌。
李世民接着说:“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
还是长孙无忌接话:“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
于是,李世民亲临太极殿,召见朝中所有六品以上文武,对他们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都这个节骨眼儿上了,傻子才敢说别人,众人高呼: “晋王仁孝,当为嗣。”
李世民转悲为喜,看来我这个仁善的儿子还是很得人心的。
太极殿的事情刚刚发生,李泰就知道了,他不甘心,率一百多随从入宫,想做最后的争取。但李世民已经不给他机会,敕令禁军拦截,将李泰幽禁于北苑。
初七一大早,李世民亲临承天门楼颁敕,册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大赦天下,饮宴三天。
高明与蓝鸟争来争去,争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结果反倒是根本对皇位毫无兴趣的鸡仔登上了储君之位。命乎?运乎?
做出这个决定,李世民是如释重负,不无欣慰地对诸重臣说:“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他想的可真美! 孰不知,他对得起父子情深,却对不起江山社稷。没有李治,哪来的武则天?!
初十,又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勣为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任太子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太子宾客,配齐了李治的东宫班底。
对李承乾、李泰的处置接踵而来。
李承乾比较简单,一来已经定罪,二来其党羽早已被团灭,所以直接发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了事。但是,有一活一死两个人,却成了李世民泄愤的对象。一活,就是毂州刺史杜正伦。当初,李世民让杜正伦兼任太子左庶子时曾叮嘱他:“吾儿足疾乃可耳,但疏远贤良,狎昵群小,卿可察之。果不可教示,当来告我。”杜正伦严格落实首长指示,就任后屡屡劝谏,却不为太子所接受。实在没辙了,他脑子一发昏,竟把李世民的原话告诉了李承乾。这李承乾听了就不干了,马上“抗表以闻”,父皇,您真说过这话?搞的李世民很没面子,把杜正伦提溜过来一顿臭骂。杜正伦委屈地说:“臣以此恐之,冀其迁善耳。”盛怒的李世民就将他外放为州刺史。现在,李承乾谋反被废,李世民又想起这件陈年旧事了,七月又将杜正伦贬到更远的交州(即越南)。杜正伦被贬,还连累了他的伯乐魏征。当初,魏征最看重两个人——文臣中的杜正伦和武将中的侯君集,屡屡向李世民推荐。李世民就纳闷了,怎么你推荐的人都如此不堪,难不成你老魏头也结党营私不成?然后,又有人进言说,魏征病倒后,将自己所写的全部谏辞统统交给了起居郎褚遂良,让他秉笔直书。这下,可捅着李世民的腰眼儿了,不仅宣布衡阳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取消,而且还把他手书制成的魏征墓碑给推倒了。
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李泰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他是有错而无罪,所以不能以对待罪人的方式对待他。李世民褫夺了他的各类官职,并由亲王降为郡王,远徙均州(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安置。关于原因,他是这么向群臣们解释的:“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但对于李泰的党羽,他就没这么客气了。除岑刘马三人外,其余魏王党人均遭到清算。杜楚客因为是杜如晦的弟弟,得以免死,废为庶人。崔仁师由给事中降为鸿胪少卿。韦挺由行黄门侍郎降为太常卿。其余党徒“皆迁岭表”。
尘埃落定了吗?不好意思,还木有!
经过半年的观察,李世民还是觉得鸡仔太仁弱了,不适合当皇帝。他忧心忡忡地对长孙无忌说: “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 其实,他心里憋得慌,对谁说都可以,唯独不应该对长孙无忌说,尤其是不应该说下面这句话: “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长孙无忌听了,心中暗暗吃惊,他苦心孤诣这么多年,安肯坐视外甥的皇位被外人夺走?因此,“固争,以为不可”。
李世民倒也直接:“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长孙无忌当然不会承认,侃了一通大道理:“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其实,李世民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一国之君,金口玉言,怎能出尔反尔? 李治刚当上太子才几个月,又不曾犯错,突然换他,何以服众?天下人又会怎么看他。行吧,好赖都只能是鸡仔了。
他甚至专门告诫李恪:“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只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竟然间接害死了这个儿子。
(未完,待续)
本文系系列作品《唐高宗李治传》第一章第六节
更多精彩,尽在公众号“李三鉴说”
唐高宗李治死后,由其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显继位,封号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
扩展资料: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656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圣历二年(699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参考资料:_李显
《李德裕·丹扆箴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臣闻《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②。”此古之贤人所以笃于事君者也。夫迹疏而言亲者危,地远而意忠者忤。然臣窃念拔自先圣,偏倚宠光,若不爱君以忠,则是上负灵鉴③。臣顷事先朝,属多阴沴④。常献《大明赋》以讽,颇蒙先朝嘉纳。臣今日尽节明主,亦犹是心。昔张敞之守远郡⑤,梅福之在遐徼⑥,尚竭诚尽智,不避尤悔⑦。况臣尝学旧史,颇知官箴,虽在疏远,犹思献替⑧。谨稽首上《丹扆》六箴,具列于后。仰尘睿览⑨,伏积兢惶⑩。
一、宵衣箴(11)
先王听政,昧爽以俟(12)。鸡鸣既盈,日出而视。伯禹大圣(13),寸阴为贵。光武至仁(14),反支不忌(15)。无俾姜后(16),犹去簪珥(17)。彤管记言(18),克念前志。
二、正服箴
圣人作服,法象可观(19)。虽在宴游,尚不怀安。汲黯庄色(20),能正不冠(21)。杨阜毅然(22),亦讥缥纨(23)。四时所御(24),各有其官。非此勿服,惟辟所难(25)。
三、罢献箴
汉文罢献(26),诏还騄駬(27)。銮辂徐驱(28),安用千里。厥后令王(29),亦能恭己(30)。翟裘既焚(31),筒布则毁(32)。道德为丽,慈俭为美。不过天道,斯为至理。
四、纳诲箴(33)
惟后纳诲(34),以求厥中(35)。从善如流,乃能成功。汉成沉湎(36),举白浮钟(37)。魏明侈汰(38),凌霄作宫(39)。中虽不忤,而善亦从。以规为瑱(40),是谓塞聪。
五、辨邪箴
居上处深,在察微萌。虽有谗慝,不能蔽明。汉之孝昭(41),叡过周成(42)。上书知诈(43),照奸得情(44)。燕盖既折(45),王猷治平(46)。百代之后,乃流淑声(47)。
六、防微箴
天子之孝,敬遵王度。安必思危,乃无遗虑。乱臣猖獗,非可遽数。玄黄莫辨(48),触瑟始仆(49)。柏谷微行(50),豺豕塞路。睹貌献飧(51),斯可诫惧。
【注释】
①丹扆(yi):丹屏,常借指君王。扆: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按:李德裕的《丹扆箴》,是献给唐敬宗的。《旧唐书·李德裕传》:“敬宗荒僻日甚,游幸无恒,疏远贤能,昵比群小。坐朝月不二三度,大臣罕得进言。海内忧危,虑移宗社。德裕身居廉镇,倾心王室,遣使献《丹扆箴》六首……”各首的大意是怎样呢?《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意在切谏,不欲斥言,托箴以尽意。《宵衣》,讽坐朝稀晚也;《正服》,讽服御乖异也;罢献,讽征求玩好也;《纳诲》,讽侮弃谠言也;《辨邪》,讽信任群小也;《防微》,讽轻出游幸也。”唐敬宗“虽不能尽用其言,命学士韦处厚殷勤答诏,颇嘉纳其心焉。”“帝手诏答曰:“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诸部,肃清全吴。化洽行春,风澄坐啸。眷言善政,想叹在怀。卿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果能激爱君之诚,喻诗人之旨,在远不忘忠告,讽上而常深虑危。博我以端躬,约予以循礼。三复规谏,累夕称嗟。置之座隅,用比韦弦之益;铭诸心腑,何啻药石之功?卿既以投诚,朕每怀开谏。苟有过举,无忘密陈。山川既遐,眷属何已。心当克己,以副乃诚。”
②此句出自《诗·小雅·隰桑》第四章:“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③灵鉴:英明的识见。
④阴沴(li):指天地四时阴气不和而产生的灾害。
⑤张敞:字子高,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初为太仆丞,宣帝时任太中大夫,出为函谷关都尉,后任京兆尹。被罢职,起任冀州刺史。直言敢谏,所至有治绩。张敞在任山阳太守、胶东相期间,数上书言事,请求罢免霍光的子孙霍氏三侯,谏阻太后游猎。
⑥梅福: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学于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里,数上书言宜封孔子后世以奉汤祀,并讥刺王凤。及王莽专政,福乃弃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姓为吴市门卒。遐徼(jiao):偏远的边塞。泛指偏远的地方。
⑦尤悔:过错和悔恨。
⑧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谓诤言进谏。
⑨睿览:圣鉴,御览。即请皇帝过目。
⑩伏:谦敬之辞。兢惶:恐惧。
(11)宵衣:天不亮就起身穿衣。旧时多用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12)昧爽:犹黎明。天将亮未亮时。《书·太甲上》:“先王昧爽,坐以待旦。”
(13)伯禹:即大禹。
(14)光武:后汉光武帝刘秀,后汉的建立者。
(15)反支:古代术数星命之说,以反支日为禁忌之日。王符《潜夫论·爱日》:“孝明皇帝尝问今旦何得无上书者?左右对曰:‘反支故。’”汪继培笺:“本传注云:‘凡反支日,用月朔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见《阴阳书》也。”
(16)姜后: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声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汉崔琦《外戚箴》:“宣王晏起,姜后脱簪。”
(17)簪珥:发簪和耳饰,古代高贵妇女的首饰。
(18)彤管:赤管笔。《后汉书·后纪》:“女史彤管,记功书过。”《周礼》:“女史掌王后之礼。”郑玄注:“亦如太史之于王也。”古代宫中有女官,称女史,记载后妃的功过。正象朝廷有史官,记载国王和大臣的功过一样。
(19)法象:事物的总称。《易·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北宋张载说:“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矣。”
(20)汲黯(?~前112),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汉武帝时任东海太守、主爵都尉、淮阳太守。好黄老之术,常直言切谏。庄色:面色庄重、严肃。《史记·汲郑列传》:“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21)能正不冠:《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青(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22)杨阜,字义山,三国魏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曾起兵反马超,赐爵关内侯。拜武都太守,征拜城门校尉,迁将作大匠。历事魏武帝、文帝、明帝,直言切谏。
(23)缥(piao):青白色的丝织物。纨(wan):白色细绢。《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常见明帝著帽,被缥绫半褏袖,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24)御:用,指穿的衣服。御是对皇帝所用物的敬称。
(25)辟:通“避”。
(26)汉文:汉文帝刘恒。时国家治理较好,史称“文景之治”。罢献:禁止贡献方物。《汉书·文帝纪》:后元二年六月,“令郡国无来献,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
(27)騄(lu)駬(er):亦作绿耳”、“騄耳”,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亦泛指骏马。《汉书·贾捐之传》:“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于是还马于道里费,而下诏曰:‘联不受献也。’”
(28)鸾:铃。辂(lu):车名。《论语·卫灵公》:“乘殷之辂。”刑昺疏:“殷车曰大辂,木辂也。取其俭素,故使乘之。”鸾辂,指皇帝的车驾。
(29)厥:其。令王:好皇帝。
(30)恭己:饬身克己,指帝王以恭敬严肃的态度约束自己。
(31)翟裘:用野鸡羽毛做的裘。指晋武帝焚雉头裘事。《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于殿前。”
(32)筒布:亦称“筒中布”。古代细布的一种。因多卷作筒形,故称。一说为放在筒中。
(33)纳诲:谓进纳谏诲。《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传》:“言当纳谏诲直辞,以辅我德。”
(34)后:王,指皇上。
(35)汉成:汉成帝刘骜,西汉皇帝。《汉书·成帝纪》:“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沉湎:沉溺,指沉溺酒色。
(37)举白;干杯,即举杯告尽之意。一说指举杯罚人饮酒。浮钟:谓斟酒满杯。
(38)魏明:魏明帝曹叡。侈汰:奢侈放纵。汰,亦作“泰”。
(39)凌霄作宫:《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凌霄:高入云霄。
(40)瑱(tian):以玉塞耳。
(41)孝昭:汉昭帝。汉武帝少子。
(42)叡(rui):明智,通达。周成:周成王。
(43)上书知诈:《汉书·昭帝纪》:“初,桀(上官桀)、安(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光(霍光)争权,欲害之,诈使人为燕王旦上书言光罪。时上年十四,觉其诈。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敢有谮毁者,坐之。’光由是得尽忠。”
(44)照:察。
(45)燕:燕王旦。盖:鄂邑盖主,昭帝姊。鄂邑,所食邑。为盖侯所尚,故云盖主。燕王旦,昭帝兄。燕王旦、鄂邑盖主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阴谋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旦为天子。事觉,光尽诛上官父子、桑弘羊等,燕王、盖主皆自杀。事见《汉书·霍光传》。
(46)王猷(you):王道。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47)淑声:美名。
(48)玄黄:黑色和黄色。
(49)触瑟始仆:《汉书·金日磾传》:“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褏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
(50)柏谷:古地名,在今河南灵宝西南朱阳镇。《汉武帝故事》:帝即位,为微行,尝至柏谷,夜投亭长宿,亭长不纳,乃宿逆旅。逆旅翁要少年十余人,皆持弓矢刀剑,令主人妪出遇客。妇谓其翁曰:“吾观此丈夫非常人也,且有备,不可图也。”天寒,妪酌酒,多与其夫,醉。妪自缚其夫,诸少年皆走。妪出谢客,杀鸡作食。平旦,上去,还宫,乃召逆旅夫妇见之。赐妪千金,擢其夫为羽林郎。
(51)飧(sun):夕食,亦泛指熟食。
【译文】
臣听说《诗经》有:“我既心爱国君,哪能不讲出来呢?”的话,这是指古代贤人用来忠诚地事奉国君的事。如果跟国君疏远但说话很亲近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地处偏远而心怀忠诚的人,就会违逆皇帝的意思。但臣暗想自己是先帝提拔起来的,多受皇帝偏爱,如果不忠诚地热爱皇帝,就是辜负了皇帝的提拔。臣不久前事奉先朝,恰逢有很多自然灾害,曾经进献《大明赋》来讽谏,颇蒙先朝采纳。臣今日对明主尽忠,也还是这样的心。从前张敞镇守偏远的州郡,梅福处在边远的地方,还能贡献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对皇帝多所进谏,不逃避过错和悔恨。况且臣曾经读过历代史书,颇了解官箴,虽在疏远的境地,还是想进言。谨拜送《丹扆》六箴,详细地列在后面,请皇上观看,我很恐惧。
一、宵衣箴
从前的国王听政,天不亮就起来穿衣等候。鸡鸣正盛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就去听政。大禹是个大圣人,认为一寸光阴也是可贵的。后汉光武帝是最仁慈的,反支日虽有禁忌,但光武帝并不忌讳,照常去听政。不要让周宣王的姜后,再脱掉首饰。彤管是用来记言的,要思考前代的规矩。
三、正服箴
汉文帝禁止上贡,下诏把骏马归还原主。他说:皇帝的车驾走得慢,哪里用得着千里马。其后的好皇帝,也能恭敬严肃地约束自己。晋武帝把进献的雉头裘烧了,有的皇帝把进献的筒布毁掉。道德是美丽的,慈爱和俭朴是美的。不超越天道,这才是最重要的道理。
四、纳诲箴
国君采纳谏诤,目的是求得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无过分也无不及。从善如流,才能成功。汉成帝沉溺酒色,一天天举杯干杯。魏明帝奢侈放纵,修建耸入云霄的皇宫。内心虽然没有感到违逆,对善言也还听从。如果把规劝当作塞耳的玉石,这就叫堵塞了自己的耳朵。
五、辨邪箴
处于最高的地位上,居住在深宫之中,即使有谗言,也不能蒙蔽皇上的聪明。汉朝的昭帝,聪明超过周成王。上官桀等诬陷霍光的上书,他一看就知其中有诈,察明了奸贼,获得了真实情况。平定了燕王旦和鄂邑盖主,国家才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代之后,才流传他的美名。
六、防微箴
天子的孝顺,是要恭敬地遵循作为皇帝应遵循的准则。安必思危,才能没有想不到的事情。乱臣猖獗,历史上多得不能一下子数过来。忠奸难辨,莽何罗在触到宝瑟的情况下才跌倒,才暴露了 *** 。汉武帝到柏谷微服出访,遇到了坏人,旅店的主妇看他外貌不凡,才进献晚饭,这实在是可警惕和恐惧的。
霍光,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其父霍仲孺先在平阳侯曹襄府中为吏,与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私通生霍去病,后归家娶妻生霍光。至霍去病在京城任将后,方知他的生身之父为霍仲孺。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19年),二十一岁的霍去病以骠骑将军之职率兵出击匈奴,路过河东,方与其父相认,并为其购买了大片田地房产及奴婢。当时,霍光仅十多岁。霍去病得胜还京时,遂将霍光带至京都长安,将其安置于自己帐下,任郎官,后升为诸曹侍中,参谋军事。两年后,霍去病去世,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在跟随汉武帝时期,他谨慎小心,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同时,他也从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到锻炼,为他以后主持政务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末年,围绕继位问题的一场明争暗斗已经逐步展开。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事被逼自杀,这场斗争就更趋于表面化。汉武帝为了避免他死后政局发生变乱,抑制其子刘旦、刘胥的势力,将幼子弗陵立为太子,随即将其母勾弋夫人处死,以绝母后专权之患。不久,便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嘱托霍光像当年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辅佐刘弗陵。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武帝病死,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石单)(音di)、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帝位的确定,不等于争夺帝位的斗争的结束。相反,更引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霍光辅政以来,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有关。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公主的宠幸,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昭帝的地位。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继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出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众所周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剥夺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
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闰十二月,霍光就派遣当时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国,察举贤良,访问民间疾苦、冤难以及失去职业的人,为召开盐铁会议做准备。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等人接入京城,由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正式开始了盐铁会议。霍光虽然没有亲临会场,参与辩论,但他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意图是很明确的。会议围绕坚持还是罢废盐铁官营、均输问题展开的辩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对待匈奴、国内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的总评价,也是昭帝实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讨论。因为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施,直接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贤良、文学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一政策;而代表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这一政策给汉朝带来强盛为理由,坚决反对改变这一政策。经过这场讨论,由汉昭帝下令,于是年七月,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从而,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愎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当时情况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
汉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辅佐,为汉朝的巩固,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础。昭帝死后,汉朝的政局曾一度发生混乱,但由于它的政治基础比较稳固,政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昭帝无嗣,他死后,由谁来继承帝位,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临的困难问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还有封于广陵为王的刘胥,但他行事不检点,有失皇家道统,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他们便选择了汉武帝之孙,袭封昌邑为王的刘贺,让他来继承帝位。但这个刘贺本是纨绔子弟,荒淫无度。汉武帝死时,他竟于服丧期间四处游猎,虽有属下苦谏不止,他仍放纵自若。昭帝死后,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义派车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胜。在进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间女子、财产,并让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进爵,任其胡作非为。看到这种情况,霍光等众大臣都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汉家天下断送到刘贺的手里。于是在刘贺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将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宫,举行会议,当众宣布了要废掉刘贺,另选贤明的意图。与会大臣、博士等人一听这个消息,都感到意外,因为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看到这种情况,立刻站起来发言,假意斥责霍光,说汉武帝把汉家天下寄托给霍光,就因为霍光忠诚于汉室,能使深朝长治久安。现在如果继续维持刘贺的帝位,那汉家天下就会断送,你霍光将来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呢!他手握剑柄,严词厉色,声称如有人敢反对废除刘贺他就将其就地斩杀。与会者见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十五岁的上官太后,并将刘贺召至未央宫承明殿,宣读了这封奏章,即日将刘贺废掉,并将其所属官吏统统收捕,随后又将刘贺发送回昌邑。而后,又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皇后的曾孙、戾太子之孙,十八岁的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汉宣帝。
确立新主是当时安定全国的需要,然而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则又是关系到汉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霍光既考虑到前者,更考虑后者。所以他宁愿担负所谓擅自废立的恶名,也不愿使汉家王朝倾覆。这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也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事实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保持了兴旺的局面。汉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朝政,直到病死。
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颇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重的治国思想。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汉武帝所创立的业绩分不开,如果没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基础,霍光在政治经济上都很难成功。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才略和努力。
霍光善干用人,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急于奉公的政治团体。他辅政之初,大臣议事的殿中曾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很惊疑,他为了防止意外变故,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印玺,避免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不愿把印玺交给他。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顿时愤怒,按着剑柄说,我的头可得,印玺不能交出去!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国家需要的人材,因此,霍光很快给他增加了俸秩。他在平定上官桀等人政变后所用的丞相田千秋、太仆杜延年、右将军张安世等人,都是昭、宣之际颇有治略的人材,正是由于能够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的人物,才使他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推行。
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注意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一定规矩,都要合于礼法。这些从他废除刘贺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举的刘贺的劣迹,多数属于不遵礼法,不守古训的事情。他重视贤良、文学的作用,从思想意识上来说,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的。
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亦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
新即位的汉宣帝在民间时,娶了小吏的女儿许平君,即位后,大臣们都建议立霍光的小女霍成君为皇后,宣帝下诏寻找微贱时遗失的一柄宝剑,大臣们懂得了皇上的心意,便奏请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之妻名显,她一直想让她的女儿成为皇后,便买通御医,在宣帝即位三年之后毒死了已经怀孕的许皇后。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宣帝曾亲自前住探望。大臣魏相通过许皇后的父亲上了密秘奏章,指陈霍氏一门的骄奢放纵。霍光去世后,这种情况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密谋发动政变,最终在公元前65年被灭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