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宋元丰六年宋神宗批准执行拆迁补偿条例(北京市拆迁补偿办法?)

历史典故 2023-07-20 20:06:06

北宋元丰六年,宋神宗批准执行“拆迁补偿条例”。该条例规定,对拆迁户,给予另处同等面积住房,供其居住。或者估算待拆房屋的价格后,政府出资补偿。此年六月,平均每户获得补偿170多贯,在当年京城能买几间不错的房屋。

北京市拆迁补偿办法?

北京市拆迁补偿办法规定了拆迁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应获得的物业权益等,保障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北京市拆迁补偿办法》是为了保障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主要规定了拆迁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应获得的物业权益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拆迁补偿对象包括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房屋租赁权、房屋抵押权等,对不同的拆迁补偿对象,补偿标准也有所区别。例如,对于房屋所有权的拆迁补偿,应该按照被拆迁的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评估。在物业权益方面,拆迁人可以获得的物业权益涵盖房屋、配套设施、小区公共设施等,应当与新建楼盘的条件相当,并且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此外,《北京市拆迁补偿办法》还规定了拆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求拆迁单位在拆迁过程中充分向拆迁人介绍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在拆迁决策和补偿安排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拆迁人的意见,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在补偿执行过程中,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拆迁人的监督权。

拆迁补偿标准有哪些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拆迁补偿标准也不断变化。此前,2017年《北京市城市更新和改造实施方案》提出了“以货币补偿为主”的原则,承诺最高100%的房屋市场价值作为货币补偿,并且对物业补偿比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也逐渐向着“以物补偿”倾斜,即将货币补偿和物业补偿进行结合,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拆迁补偿办法》是为了保障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其中规定了拆迁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物业权益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要求拆迁单位在拆迁过程中充分向拆迁人介绍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在拆迁决策和补偿安排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拆迁人的意见,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在补偿执行过程中,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拆迁人的监督权。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拆迁补偿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法律依据】:
《北京拆迁补偿标准》 第一条 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作者是谁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编辑本段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窗,(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月光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
编辑本段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欲:想要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窗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行:散步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就。 至:到。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寝:睡,卧。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编辑本段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编辑本段古文整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口技》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编辑本段文言文赏析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
文章特点
1、比喻、错觉、联想 2、动静结合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编辑本段入选语文教材
本文已选入: 人教版 八年级上 语文课本 第27课 课改版 八年级下 语文课本 苏教版 八年级上 语文课本 第17课 上海二期课改教材 九年级下 语文课本 鲁教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课本 第27课 北京课改版教材 八年级下 语文课本 第28课 吉林长春版教材 八年级下 语文课本 第18课 语文版 八年级上 语文课本 第22课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元佑更化时,苏东坡认为新法并非完全不符合实际,故又反对彻底废除新法。绍圣绍述时,苏轼更被一贬再贬,最后直到现在的海南省。苏轼的失意与他的政治选择有很大关联。 他学识渊博,多 才 多 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杰出的散文作品标志着从西魏发端、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的胜利结束,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 派词人。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诗还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诗还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深厚友谊与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5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读苏轼的一篇散文(吴功正) 该文所以能写得字约义丰,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特点,然后运用经过认真提炼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情绪因之荡起微澜。经过转折,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古代如何处置暴力拆迁?

中国伪劣零件混入美战机?【辣观点】走形式的听证会何用?·阶梯电价如何争取民意·有毒的世界如何吃?【财专题】文化新政:文化治国?文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的财富... 强制拆迁是最近几年网络比较热的词语,众目所见,纷纷扰扰,心中别有说不清酸甜的滋味。在城市发展和改建的过程中,拆迁在所难免,在政府公权力与百姓合法权益的博弈中,百姓往往处于劣势。 杀死“强拆”者不受惩罚 相比于今天,古代拆迁过程更为暴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要用哪里就用哪里。即便如此,随着古代法律的逐步健全,保护百姓合法居住权益的规定日趋完善,这一社会思潮在文学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西游记》中孙悟空用金箍棒将八戒老巢云栈洞洞口打得稀烂。八戒大怒,走出来如此责骂悟空:“你这个弼马温。着实惫懒!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 故事虽是虚构,但其社会背景却是真实的。打破人家大门而入,历朝律法对此处罚甚严。中国多个朝代都立法明确保护私宅不受侵犯,汉代禁止官吏夜入民宅,无故入人室宅庐舍,被主人杀死,主人无罪。 这一立法精神,后来唐、宋都两朝都基本继承下来。在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明代,《大明律》就规定:“凡夜无故入人家内者,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 古代版“拆迁补偿条例” 不仅如此,宋朝甚至出台了古代版“拆迁与补偿条例”,比现代社会早了近千年。 北宋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开封府推官祖无颇起草了一部拆迁补偿条例,宋神宗批准执行。该条例规定,对拆迁户,给予实物安置,或者货币补偿。实物安置:由京城兵马司负责测量待拆住宅,户部和左藏库拨款,将作监在别处建同等面积住房,供拆迁户居住。 关于货币补偿的具体事项,由一个称作提举京城所的机构,负责估算待拆房屋的价格,取房契上原价和房屋时价,折中作为补偿标准,由户部及左藏库出资补偿。此年六月,开封府拆迁户120家,共获得补偿“二万六百缗”,亦即20600贯(一千文为一贯),平均每户能补偿171.16贯。 171.16贯在京城开封能买到多大的房子呢?开封府房价的具体数值现在已难查实,但以苏轼弟弟苏辙在广东买房的价格,可推测一二。 苏辙贬官至循州(今属广东),当时朝廷规定,贬官不得借居寺院道观,苏辙只得用剩下的积蓄5万钱买民房大小10间。5万钱即50缗(贯)。当然像京城开封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必然是其数倍,但以171.16贯的补偿金额也能买到几件不错的房子。 “拆迁队长”镇关西的故事 虽然规定地很好,但实际上强拆的现象还是长期存在的,虽然强拆是官府极力打击的,但是由于涉及利益巨大,强拆一直都以一种半民间的形式存在,当然背后少不了那些权贵的影子。 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新水浒传》中,将闻名遐迩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进行改编,被镇关西欺压的金翠莲一家变成了钉子户,“开发商兼拆迁队队长”的镇关西要买她家祖屋,当然给的价格相当低,金翠莲当然不愿意,结果金翠莲还被镇关西霸占了去,被逼签了卖身契。金翠莲与其老父沦落酒楼唱曲赚钱赎卖身契。 酒楼里,鲁达和史文龙在喝酒,突然看见金翠莲啼哭,询问缘由。鲁达表示要替金翠莲伸冤,于是找到小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则表示无能为力,因为镇关西盖商品房背后是有势力的,动不得。商品房中很多官员都有股份,小种经略相公也有股份,伸冤不成,才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曲。 虽然是改编于原著,但是这种情形在古代社会中并不少见,阎王虽然吓人,但是对百姓的危害远远不及小鬼的难缠。虽是良法,但是有时落实不到百姓心里,与一纸空文无异。 顺治皇帝安置拆迁的良策 虽然古代是个极权社会,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也不乏慎重处理拆迁问题、顾及拆迁户的利益的。 清顺治帝时,北京曾有一次牵涉城内几乎所有汉族官员和民众的大搬迁。这次大搬迁处理得较为稳妥。当时顺治帝为避免清朝建立之初满汉两族矛盾纷争,决定推行满汉划城而居——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举措。 顺治五年(1648)八月十九日,皇帝下令:“……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充投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等,尽徙南城居住,其原房或拆去另盖,或质卖取价,各从其便。朕重念迁移累民,著户工二部详查房屋间数,每间给银四两。此银不可发与该管官员人等给散,令各亲自赴户部衙门,当堂领取,务使迁徙之人得蒙实惠。” 规定除编入八旗的汉人外,所有汉族官员及商民,一律迁移南城。原来居住的房屋,或者拆去重盖,或者将它卖掉。户部、工部查实房屋间数,每间给予四两银子的补偿。此银须由各拆迁户亲自到户部衙门领取,不得让有关官员发放,以防止这些官员克扣、吞没拆迁补偿银两。 而且顺治几次强调关于对拆迁户的补偿事宜,一定要先给银子,什么时候搬迁,悉听其便,只要在半年以内迁走就行。似没有催逼之意,较为尊重拆迁户。 就这样,一次本来极易引发风潮的拆迁,因为顺治帝妥善处理了拆迁补偿,得以较为顺利地完成。 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在像拆迁这样公权与私权的对抗中,百姓的私权显得羸弱,这时社会舆论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抵抗瓦刺的侵略,于土木堡大败被俘,瓦刺军随之挟持英宗进犯北京。负责京城防务的官员想把九门外的民居房屋全部拆毁,以利防御。但是,没有获得补偿的百姓,都不愿意搬走。眼看军情紧急,官府派出大量兵卒,准备强拆百姓的房子。 眼看辛辛苦苦建成的房子将被拆毁,拆迁户们都团结了起来,以实际行动抵制强拆,他们背着行李铺盖,从九门涌入北京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请愿人群。这只请愿队伍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很大的舆论支持。 接到隶属兵部的兵马司奏报,朝廷内部也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强拆,另一派则认为此时正是局势危急、民心浮动的时候,如果再违背民意搞强拆工程,很容易影响稳定。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暂停强拆的观点最后占据了上风,强拆计划随之被废止。 强拆的历史迷思 拆迁者与被拆迁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必然的利益纠纷。如何解决这种纠纷,或者说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古往今来都是一件头疼事。在这个时候,强势的一方如果知道退让、知道体恤弱者的艰难,能够对弱势一方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事情处理得好,皆大欢喜。 可是强势的一方一味地恃强凌弱,一旦处理不好,一座被强拆的房子,就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火药桶。对拆迁,怎能不慎之又慎?也许对于权贵来说,拆迁处理的过程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可是对比百姓来说,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孰轻孰重,值得每个时代的执政者好好地掂量。

某户部主管财政盈余八十九根象牙,宋神宗如何处置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八月,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君相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因而使皇权更为集中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