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牛的“枪手”当属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为他人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
科举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谈到科举考试,考场作弊绝不能不提。古人在考场作弊都有哪些方式呢?
借助作弊工具,考生在科考中可以有非正常的表现,不过,整个过程还需要与监考官斗智斗勇,这不仅要求作弊者要有发现监考漏洞的能力,还要求作弊者有毁灭作弊工具的应急措施,最重要的是在考试期间要有极其强大的内心,做到脸不红心不跳。
虽然现代考生已经可以熟练利用物理学、网络、电子工具等进行作弊,但是翻看古人作弊的手段,想必你也会为之惊叹。
概括起来,古代舞弊的手段(考生作弊方面)大概有如下几种:结朋、行卷、怀藏(小抄)、代笔(替考)、授义(传答案)、继烛(依靠蜡烛作弊)、飞鸽传书(场外答题)。
由于唐朝科举主要是考试和荐举相结合,所以结朋、行卷等在唐朝可行,但随着科举制度改革,这种舞弊手段并不通用,就不多介绍了。
首先说怀藏,顾名思义就是将小抄夹带进考场。随着反作弊的技术日益增长,这种作弊技艺也越发“炉火纯青”。以前科举由于可以携带吃食、蜡烛、餐具等入场,所以就有了把《四书》《五经》塞在馒头里、缝在衣服夹层以及塞在蜡烛里等比较“粗放”的作弊方法。
利用蜡烛作弊的操作方法是,先将蜡烛内部沿引线从底往上掏空,塞入纸条后再用蜡油将底部封平,然后带入考场。当然,这些纸条能够呈现的内容肯定没有现代缩印来得方便具体,所以应该是作为提示使用。
至于作弊工具,举《四书典仓》为例,全书长约八九厘米,宽约5厘米,书内浓缩了“四书”的精华内容,上、下两册共计11万余字。
书中的字用的是馆阁体,写字用的并非一般毛笔,而是用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作弊的技艺可谓高超,书写的人也比较厉害。
对利用这种作弊工具的人,《清稗类钞》中有一文记录了处罚方式,文中说阮文做学政时搜出有考生的夹带必仔细查阅,如果确实是考生亲自抄写,并且写得有一些条理的即允许入内,如果是别人抄录的则进行处罚。
另一种作弊工具也十分新奇。在唐代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用乌贼汁作为秘密书写的工具,这种方法当然也被应用在了考场作弊上。
作弊者用乌贼汁把需要夹带的内容书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入场之后烂泥巴干了之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现了。
而且据说乌贼汁还有个特点,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清洗,字迹就会自行消退。这种办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毁灭证据。
除了夹带,替考也是科举舞弊中比较多见的,这里仅举唐朝传奇枪手温庭筠一例。《北梦琐言》中记载温庭筠“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就是讲温庭筠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
唐朝枪手作弊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据说当时考场中冒名顶替者有一个专称“非正身”,民间流传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说法。
温庭筠是唐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才华很高,但是人品却不怎么的,每次考试都会因为人品问题被刷下。被刷下来也就算了,他还在考场上为人替考,所以考官对他一直很有防范。
据新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会试中,为了防范温庭筠替考,特地将他的位置安排在主考官办公的门口,当时他洋洋洒洒写了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提早退场,这让考官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但是事后才知道,就在这一次考试当中,温庭筠竟然帮助8个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这是隋唐以后,古代中国考生眼里最重要、也最受重视的一种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非现在的“中升大”考试。
古代“高考”有什么讲究?
预考未通过叫“落海”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乡试为全国性考试,也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因此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本文所说的主要是乡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
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廷试考场设在皇宫的奉天殿或文华殿内,故又称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就是令人羡慕的“进士”了,成为一名天子门生。其中的第一名,就是“状元”,如今称高考第一名为状元,便源于此。
古代开考定在哪几天?
每场考试时间长达三昼夜
作为一种全国考试,早期乡试并不像现代高考这样每年都举行,在哪一年举行也不固定,北宋赵曙(英宗)当皇帝时才规定三年一次,并成为惯例。自明代起,乡试一般在子、卯、午、寅年举行,雅称为“大比”,所以举行乡试的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说,
乡试要考三场,虽然场次没有高考多,可不像现代的120至150分钟一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9天7夜。
现代高考的开考日期是固定的,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这个时候正是大暑天,气温太高,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和录取工作,后来才提前一个月,为每年的6月。
乡试在南宋赵构(高宗)当皇帝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当年秋季,南方少数省份则安排在六七月份举行。时间不统一,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封堵漏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赵构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阴历八月十五统一开考。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元代规定更详细,但头场日期比南宋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的十二、二十二、二十六。明清两代头场开考时间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因为乡试固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预考多安排在当年的二、三月份。
古代考场什么样?
半夜进场“臭号”不受欢迎
看考场,是现代考生开考前一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一直要到全场考试结束,饭食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乡试在考试前一天的子时(相当于23-24时)考生即可进场,随身允许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因为得半夜进场,考生在当天下午大多不敢外出放松,而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房间休息“补觉”,以保证夜里有精气神。
乡试的考场设在各省贡院内。贡院看上去就像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创建于南宋时期的这座考场号舍多达20644间,也就是说,可接纳20644名考生同时考试。
每排号舍有门,门额上悬挂粉牌,上书字号。字号用字来源于《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这类圣人名讳不用,数目字及“荒”、“吊”这类凶煞字也不用。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屈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考试期间,考生就在这样的鸽笼中度过,吃喝拉撒俱在其间。考场谈不上有卫生条件,在号舍巷道最后面,放置一只粪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温之下,臊臭难闻,蚊蝇乱飞,不要说考试,就是臭味也够考生受的。
靠近粪桶的号舍叫“臭号”,靠近做饭地方的号舍叫“火号”,均不受考生欢迎。当年在江南贡院乡试中,有一位成绩超群的考生,因为坐在“臭号”里考试被气味熏得发挥失常,不仅未能考中,回家后还大病了一场。
所以,考生都希望选到靠中间的号舍,生怕选在粪桶附近。因此看考场时要“抢号”,抢到一个好的号舍,考试心情也舒畅。考场龙门一开,早准备好的考生便会快速往里面跑,将占位置用的空考篮放在号舍的桌上,此号舍就属于自己的考间了。
古代考场怎么监考?
最牛枪手一场给八考生替考
号舍并没有门,号舍与号舍之间有砖墙相隔。没有门,是不是考生之间互相作弊很方便?非也。每一名考生都有一名“号军”监考,如有离开座位、串换答卷、私递纸条、出声通气等涉嫌作弊的情节,一经发现,“号军”可立即将其扣考,严重者可立即抓起来,戴上木枷示众。
在考试期间,整个考场顿成禁区,考场四周设有高高的围墙,墙头上布满带刺的荆棘,贡院又被称为“棘闱”,即因此而来。围墙四角还建有4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并调来士兵看考场。考试期间,考场内外都布满了兵丁,戒备森严。加上考官巡察,考生作弊并不容易。
古代对科场作弊的处罚尤其令人畏惧。考生作弊不仅会被取消和禁止再考资格,而且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明代风流才子唐寅就因作弊而终身与仕途无缘。有的甚至被处死,如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发生的丁酉科顺天乡试舞弊案,有7名涉案者被处死,不止受贿考官被诛,获益考生也被砍了头。
虽然管理很严,但古代考场上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多多。据《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代科举时
“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究究,而关节为甚。”
“枪替”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法之一。所谓枪替,就是找人代考,代考者便是枪手。古代有名的枪手很多,如晚唐诗人温庭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都曾当过枪手。温庭筠才思敏捷,有“温八叉”、“温八吟”等美誉,意思是两手叉八下,八韵诗赋就吟出来了。他自己平生虽然未曾中举过,但乐当枪手,帮不少考生圆了梦想。据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所记,有一次温庭筠在一场考试中给八名考生当枪手,堪称最牛枪手。结果,温庭筠事发后被贬,考官也跟着倒了霉。
古代考官怎么阅卷?
落榜考生可以查“落卷”
考试结束后,便是重要的阅卷工作,但古代送给阅卷人员的并不是考生的原卷。科举考试有一套严格的防止作弊规定,其中之一是将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录一份,以防考生在试卷上留记号,或是阅卷人员认出自己熟悉考生的卷子。
誊录员不是字写得好就能担任,为了防止誊录员作弊,一般情况下不用本省学官的人员担任誊录员,而是从各府、州、县的书吏中间抽调。各张卷子誊录所用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现在大家看到有的状元卷子是红笔作答,就是这么回事。
清代规定的阅卷时间大概是10天。这时间是很紧张的,因为誊录后还要进行对读,即校对,最后才能送给阅卷人员评阅。大部分阅卷时间都耗在前面这些环节上了,实际阅卷时间很少,也不过三四天而已。在没有现代电脑阅卷手段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细看考卷。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阅卷工作,阅卷人主要看考生的头场卷子,头场卷子也只能看个大概。一般情况下,如果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给了高分(好评),基本上便考中了;如果头场考砸了,即便后两场发挥再好,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戏,所以考生都特别看重头场考试。
虽然阅卷的主观因素对考生成绩影响很大,但比现代高考更人性化的地方也有:落榜考生可以查卷。未考中的试卷称为“落卷”,在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后10天内,落榜考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试卷。落卷上会有考官的简单批语,落榜考生一看就明白为何未被录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贪污胡椒的唐朝宰相元载
下一篇: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