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代褚遂良《摹兰亭序》

历史典故 2023-07-20 19:17:05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意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兰亭序的五大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碑拓“神龙本”《兰亭序》 千百年来,《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然而,经权威专家王开儒先生考证,现存于天一阁博物馆内的《兰亭序》碑刻,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确认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一代书圣的书法神韵,堪称书法界的国宝。《兰亭序》由唐宫入宋宫,宋理宗传驸马杨镇,元朝时杨家又卖给郭天锡,明朝入丰坊万卷楼,丰坊于晚年刻于石碑之上。1562年万卷楼大火致原帖绝于人间,唯此石刻天一阁收藏至今。馆内的镇阁之宝,唯有此碑拓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欣赏,到了天一阁,不能不拜访一下“神龙本”《兰亭序》。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兰亭序》的相关资料 哪里有褚遂良摹的《兰亭序》

冯承素摹神龙本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六十九点九厘米,可以按照比例计算,比如第一个“永”字高一点八厘米

褚遂良临绢本如图,更多资料可以到书法江湖论坛搜索

褚遂良:悲惨一生

褚遂良《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 褚遂良是唐代书法大家,字登善,河南禹州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如此伟大的人物,却在绝望中走完了一生……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 ”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客死他乡,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褚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 01 拒绝李世民看起居注 魏晋以来,形成了「 ”学在家族”的传统,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 ”博涉文史”,擅长书法,「 ”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 ”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魏征听后,对他说:「 ”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王羲之的感觉。”唐太宗喜出望外,即刻任命褚遂良为「 ”侍书”。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 ”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 ”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 ”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唐禇遂良写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干这个。 有一天,唐太宗问他:「 ”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 他回答说:「 ”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 唐太宗又问:「 ”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他回答得十分干脆:「 ”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 ”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 ”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褚遂良草书临摹王羲之《长风帖》 02 武则天留下遗诏为他 ***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重的唐太宗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 ”当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 ”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前太子李承干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李泰。有一天,他对近臣说:「 ”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 ”您也是君王。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褚遂良行书作品欣赏《潭府帖》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年),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於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 ”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 ”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 ”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禇遂良楷书《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直言不讳地说:「 ”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伺奉过先帝,人人都知道,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做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说话。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 ”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 ”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显庆二年(657年),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唐代褚遂良书法长卷《褚摹兰亭序》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 ”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 *** 。武则天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 03 刘洎之死惹来是是非非 当然,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音同寄)之死。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高士廉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 ”圣体患痈,极可忧惧。”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 ”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褚遂良行书《家侄帖》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 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苏轼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褚遂良书法《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传) 然而司马光以人品立论,断然否认褚遂良有诬告之嫌,似乎并不太令人信服。褚遂良与刘洎虽然没有个人恩怨,但在政治见解上并不一致。前太子李承 *** 后,唐太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形成了支持魏王李泰与支持晋王李治的两大政治势力。褚遂良是李治的支持者,而刘洎则属于李泰一派,因此不能排除褚遂良除掉政敌的动机。 当然,以唐太宗的睿智,仅凭褚遂良的一句话,就杀掉刘洎这样的重臣,也是不太可能的。在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不得不考虑李治能否驾驭刘洎的问题,杀掉刘洎或许只是为太子扫清障碍而已,所以褚遂良的话,只是唐太宗找到的一个借口罢了。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这件事中,绝对没有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否则在武则天的问题上,褚遂良如果头脑稍微活分一点,懂一点见风使舵,也就保住了高官厚禄,不至于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 褚遂良书法作品《雁塔圣教序》 04 唐代书法的「 ”广大教化主”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 《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王氏书法的铁杆「 ”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小楷千字文 贞观六年(632年)正月,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1510卷,褚遂良自然是这次整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此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藏于内府。能够见识到如此之多的王羲之真迹,让褚遂良大开眼界,对他书风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 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4个字:清远萧散。他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虞世南书法讲究「 ”君子藏器”,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显露明显的运笔痕迹,褚遂良却不同,清代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 ”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他愿意展示这种痕迹,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明快的韵律。因此,有人说欧阳询是一位「 ”结构大师”,而褚遂良则是一位「 ”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 ”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 ”妍美功用”趋向「 ”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 褚遂良正书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有趣的是,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已经影响到褚遂良对纸墨的选择。书法家讲究纸笔用墨并不奇怪,然而纵观古今书家,褚遂良对纸墨之追求,却是非常苛刻的。唐代人裴行俭曾说:「 ”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没有好笔好纸,他宁可不写。 褚遂良对自己的书法要求很高。他和虞世南曾有一段对话,他问道:「 ”我的书法比得上智永禅师吗?”虞世南说:「 ”我听说他一个字值5万两黄金,你做得到吗?”褚遂良又问:「 ”那和欧阳询相比如何?”虞世南说:「 ”欧阳询写字不择纸笔,什么样的纸笔都能写得好,你难道能这样?”褚遂良有些气馁,说:「 ”那我的书法究竟怎样呢?”虞世南说:「 ”如果手顺而笔墨调畅,也能写得很精彩。”褚遂良这才高兴地走了。 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仅继承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北宋米芾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赞不绝口,说他「 ”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 ”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褚遂良楷书法帖《倪宽赞》长卷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赵佶等,也从他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 ”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 ”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唐代书法上的独特地位。 贞元五年(789年),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

《兰亭序》真迹下落何方呢?

自东晋以来千余年过去,王羲之的亲笔墨迹已然只字无存。现存所有的王羲之作品都是后世的勾摹、临写和刻拓之作,《兰亭集序》也不例外。


现存《兰亭序》最著名、最重要也是最可信的,一般认为是唐代冯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三个临摹本。而即使是摹本,也未必就是这些书法家的亲笔,更有可能是出于专业的工匠之手。那么,这件稀世名作究竟下落何方呢?


王羲之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他赴入仕途后,成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给人以静美之感,被人惊叹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兰亭序》便是最好证明。其实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是偶然的神来之笔。据悉,在东晋时期有个特别的习俗: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人们必须要到河边聚会,一方面增进情谊,另一方面消除灾难。

先说一幅画《萧翼计赚图》。


据说此画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说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序》,密派御史萧翼假扮书生,接近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辩才,成为好友,一天,两人酒后谈论书法,辩才激动之下拿出了师傅智永传下的《兰亭集序》真迹,随即被萧翼用诏书收走。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朝夕观摩,赞叹不绝,曾留下遗言要将《兰亭序》带入墓葬中,于是,就有了《兰亭序》在太宗昭陵中的说法。


香港导演李翰祥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萧翼赚兰亭》,不过在电影的结尾却情节反转,辩才实际给萧翼的,是仿品,其实他早就知道萧翼是朝廷派来的,假装上当,为的是避免朝廷再来找麻烦。


另外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并没有将《兰亭序》殉葬,而是在临终之前传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的儿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是李治把《兰亭序》带入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而乾陵没有被盗掘过,所以这一说法不能验证。


第三种说法是《兰亭序》散落于民间。右军一生爱写字,挥毫泼墨何止千万,如今传世寥寥,大多散于民间自然消弥。兰亭真迹也并非一点没有这种可能。古代史官很会写历史,既然唐太宗自己都当成真迹一般收藏,那谁人又敢言有假,不仅如此,史官还会把故事写的很圆满、很漂亮。宋人有一种说法,《兰亭序》殡葬时,李世民的妹妹用伪本将真迹替换掉了,真迹应留存人间。


换一个角度,抛开《兰亭序》下落问题不说,为什么我们就不自问一下:王羲之是否真的写过《兰亭序》?历史上真的有过《兰亭序》吗?

这些疑问,不仅是国人,也牵动着国外学者的探求冲动。他们从《兰亭序》字迹的书写心理、状态、文章文风以及当时的书法风格等源头全方位进行了考证,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证据与推测,但还是没有解决这一疑问。


《兰亭序》的真迹已不可考,但围绕兰亭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国画,更有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的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