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5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参见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其实我们看安史之乱,明明很快就能被平定的,但是因为猪队友唐玄宗和宦官的不断助攻,导致名将大批死亡。最后使得安史之乱不断蔓延,甚至动摇了整个唐代的根基。下面日航君将带你看看被唐玄宗坑死的名将。
一、封常清、高仙芝
高仙芝、封常清在安史之乱中退守潼关。潼关是通往长安的最后一道关口,十分重要。可以说,在安史之乱之中,封常清、高仙芝二人最初的表现都是中规中矩的。面对着第一次的失败以及损失惨重,高仙芝整顿军队,准备器械等,大大恢复了军队的士气。
其实以潼关之利,封高之勇,守住潼关不是难事。此时,宦官出来闹妖了。宦官边令诚因为与高仙芝有冲突,因此向唐玄宗进谗言说封常清害怕叛军的势力大,高仙芝放弃土地而且还克扣士兵,中饱私囊。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谣言,信以为真,杀掉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此二人一死,军心大乱,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二、哥舒翰
哥舒翰也是唐代名将,为李白等人所敬佩。可以说是当时整个唐朝的偶像级人物。但是后面哥舒翰因为沉迷酒色掏空了身体,中风瘫痪。哥舒翰也因此告别了战场生涯。
在玄宗处死了高、封二人后,手中无将可用,只得派出了老将哥舒翰。可怜哥舒翰一代老将,已经中风瘫痪,还有领军出征。哥舒翰出征之后,因为身体原因难以处理军务,导致军中出现了严重的内斗现象,军心大散。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哥舒翰的部署下,潼关依然是安禄山难以逾越的障碍。当时全国各地都传来了胜利的消息,安禄山的军队士气也一天天消沉下去,眼看胜利就在眼前了。又有人出来闹妖了,这一次是杨国忠。杨国忠说马上就要赢了,让哥舒翰出关作战吧。求胜心切的唐玄宗同意了。
面对着前有封高二人惨死的事情,后有宦官督战,哥舒翰只得率军痛苦出关作战,果不其然,大败而归,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禄山,晚节不保。最终哥舒翰被安庆绪所杀。一代名将在胜利前夕因为大臣陷害、皇上昏庸而死,也是令人唏嘘了。
三、总结
不得不说,终唐一代,无数名将为宦官所陷害,这些宦官还都是大宦官,如边令诚、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人,这些人后面甚至可以操纵禁军,更替皇帝。后面还有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大将被宦官所陷害,这宦官+皇帝的组合,可以说是坑死了无数名将的猪队友啊!
原文+翻译
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
关羽 简文 李密 刘文静 李金才 李靖 郭齐宗 唐休璟 李尽忠 封常清
李光弼
关 羽
蜀将关羽善抚士卒而轻士大夫;张飞敬礼士大夫而轻卒伍。二将俱不得其中,亦不得其
死。(出《独异志》)
西蜀大将关羽善抚慰士卒而轻视士大夫,张飞则尊重士大夫而轻视士兵,他俩的作法都
有些偏颇。他俩的死,就是因为他俩的偏颇作法而促成的。
简文
晋简文道光武云:“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高祖则倜傥疏达,魏
武则猜忌狭吝。”(出《简文谈疏》)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评论汉光武刘秀说,汉朝历代皇帝之中,他才智出众。具有贤能通达
之风。汉高祖刘邦也卓越不俗,通明畅达。魏武帝曹操则多疑嫉妒,心胸狭窄而且吝啬。
李密
唐高祖报李密书曰:“天生蒸人,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
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冀早膺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
唐,斯荣足矣。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密得书甚悦,示其
部下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可定。”后密兵败,王伯当保河阳,密以轻骑归之,谓伯当
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伯当抱密号叫。密复曰:“诸公幸不相
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伯当赞其计。从入关者尚二万人。高祖
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吾虽举事不成,而恩结百姓。山东连城数百,
知吾至,尽当归唐。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礼数益薄,执
政者又来求财,意甚不平。寻拜光禄卿,封邢国公。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高
祖复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其将士敌时者。以经略王充,王伯当为左武卫,亦令副密。行至
桃林,高祖复征之。密惧,谋叛。伯当止密,不从。密据桃林县城,驱掠畜产,直趋南山,
乘险而东。遣人使告张善相,令应接,时史万宝留镇熊州,遣盛彦师率步骑数十追蹑。至陆
浑县南七十里,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之,遂斩密。年三十七。时徐勣在黎阳,
为密坚守。高祖遣使将密首以招之,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大具威仪。三军
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呕血者。(出《谭宾录》)
李渊复李密书中说:“天生众民,必须有人治理他们,这治理人,不是你是谁!我已年
过五十,想也做不到了。我高兴地依附你,唯一希望你早日接受上天的安排,以使万民安
宁。当年由于弟兄们的拥戴,我作了宗盟之长。你受封于唐,也是很荣耀的。推翻隋朝,象
过去周与殷战于牧野,一仗便决定了殷纣王的命运,现在还不能肯定;象抓秦朝的孺子婴在
咸阳那样,现在还不能想。”李密得书很高兴。把李渊给他的信让大家看说,唐公推举我。
天下不愁不安定。后来李密兵败,当时王伯当正保卫河阳。李密领几个随从归了王伯当。他
对王说,我失败了,这几年连累了你们,我今天自刎,感谢你们,向众位谢罪!王伯当抱着
李密痛苦号叫。李密又说,感谢你们没有嫌弃我,我们还应该同归关中,重建大业。李密虽
然无功,感觉很惭愧,但众人保他富贵。王伯当很赞许他的计谋。重入关中的人马还有两万
多。李渊派使者前去迎接慰劳,在大道上相见,李密很高兴,对手下人说,我虽然举事不
成,兵败了,但百姓还是拥护我的。山东几百个城镇,知道我来了,也都能归顺唐朝。我与
东汉的窦融相比,功劳也不小,岂能给我一个台司小官当呢。等李密到京后,待遇逐渐差
了,有权势的官,又向他勒索财物,他很不服气。不久,授他为光禄卿,封为邢国公。不
久,听说他的旧部将帅,都不听王世充的指挥。李渊又派李密领兵去黎阳,招蓦他旧部的将
士,来限制管辖王世充。王伯当任左武卫,辅佐李密。走到了桃林,李渊又令李密回去。李
密心怀恐惧,想谋叛,王伯当劝止,李密拒绝了。李密占据了桃林县城,抢掠牲畜粮食,驱
赶马匹,直奔南山,而后又东去,派人告诉张善相让他接应。当时,史万宝镇守熊州,派盛
彦师率数十名步骑追赶。在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在山谷中设有伏兵,李密的军队走过一
半,彦师拦腰出击,斩杀了李密,李密时年三十七岁。当时,徐勣为李密坚守黎阳。李渊派
使者持李密首级。去招降徐勣。徐勣为李密发丧,用君臣大礼,上表请求李渊答应收葬李
密,丧仪规模很大,军士都穿白衣戴孝,将李密葬在黎阳山南五里处。李密的旧部都大哭,
有很多人哭得呕了血。
刘文静
刘文静者为晋阳令,坐与李密连姻,隋炀帝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
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
人?禁所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故来与君图举大计。”文静曰:“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
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尹言正合人意。”后使于突厥,文静谓曰:“愿与可汗
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即遣骑二千,随文静而至。高祖每引
重臣同座共食。文静奏曰:“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
身。”(出《谭宾录》)
晋阳县令刘文静因与李密连姻获罪,被隋炀帝囚禁在郡狱中。李世民认为可以和刘文静
计议大事,便到狱中看他。刘文静非常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成汤(商)、武王
(周)、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东汉)那样的人才,是不能安定的。李世民说:
“你怎么知道无人?监狱不是谈儿女情长的地方。我是来和你商议大事的。”刘文静说:
“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用半年,帝业可成。”李世民笑着说:“你说的正合乎大家的意
见。”后来,让刘文静出使突厥,对突厥人说,我愿和可汗的兵马一同去京城,土地百姓归
入唐朝,金银财宝突厥可以随便去拿。突厥立刻派二千骑兵随刘文静进京。高祖李渊每次和
大臣们同座共饮时,刘文静便上奏说,皇帝的尊位,是至高无上的,您就象太阳一样,哪能
屈尊混同于一般事物?臣下感到震恐,都无法措手足了。
李金才
太宗尝进白高祖曰:“代传李氏姓膺图箓,李金才位望崇贵,一朝族灭,大人受命讨
捕,其可得乎?诚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以此求免,其可得乎?”高祖曰:“我一夜思
量,汝言大有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出《谭宾录》)
李唐掌权之前,李世民曾对李渊说:“相传李氏上应天命。当年李金才地位显赫,声望
很高,却受到灭族之祸。大人你现在奉命征讨追捕,能得到什么呢?就是你能平定了叛贼,
有功也不一定赏你。用此来免除灾祸,能得到么?”李渊说:“我思量了一个晚上,你说的
很有道理,从今天起,家破人亡由你,国家兴旺也靠你。”
李靖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降其王曲智盛,执之,献捷于观德殿。以其地
为西州,置交河、柳中等县。其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汉戊巳校尉之地。初突厥屯兵
浮图城,与高昌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其地为延(明抄本“延”作“庭”)州。突厥颉利
可汗使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为蕃臣。太宗遣唐俭等持节出塞安抚之。李靖、张公谨于定襄
谋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选精骑,赍二十日粮,乘间掩袭,遇其斥候,皆以俘随,奄到
纵击。遂灭其国。获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颉利乘千里马奔于西偏。灵州行军张宝相,擒
之以献。(出《谭宾录》)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虏高昌王曲智盛,绑送至京,在观德殿
献俘。改高昌为西州,设交河、柳中等县。其面积为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汉时此地即
为戊巳校尉之地。最初,突厥在浮图城屯兵,与高昌城相呼应,后来,由于惧怕才投降了。
其地为延州,突厥人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求做唐朝的蕃臣。唐太宗派遣唐俭等
人持使者印信出塞安抚。李靖、张公谨在定襄核计,说,朝庭的使者到了那里,突厥的戒备
必然松驰,我们选精良的骑兵,带二十天的给养,乘机出击。在路上遇到一个侦察兵,被俘
虏了。接近延州突然发起进攻。灭了突厥国,抓获了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人。可汉颉利乘
日行千里的好马跑到西偏,被灵州行军张宝相抓获后,献给了朝庭。
郭齐宗
高宗问:“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员半千越次对曰:“臣睹载
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也;地阵、山川向背也;人阵、编伍弥缝也。”郭齐宗
对曰:“以臣愚见则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阵也;兵在足食足兵,且耕且战,
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此人阵也。若用兵,使三者去一,其何以
战?”高宗嗟赏之,擢拜左卫胄曹也。(出《卢氏杂说》)
唐高宗问群臣:“兵书上说的天阵、地阵、人阵是指什么说的?”员半千超越顺序回答
说:“臣看典籍上所载,这方面事很多。有的说天阵,指星宿是否合宜;地阵,指山川向
背;人阵,指军伍布置是否严密。”郭齐宗回答说:“以臣的愚见,不是这样。出师要正
义,象天上降下的及时雨,才能得天阵;队伍中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士兵,能耕能战,得地之
利,这是地阵;士卒轻利,将师和睦,这就是人阵。若是用兵,三者缺一,就没法作战。”
高宗听后很有感触,奖赏了郭齐宗,提升郭齐宗为左卫胄曹。
唐休璟
西突厥诸蕃不和,举兵相攻。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天后命唐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
顷间草奏,使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奏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天后谓休璟
曰:“恨用卿晚。”因任之为相。(出《谭宾录》)
西突厥少数民族各个部落不和,经常用兵互相攻击,使安西的交通中断,奏章上表的很
多。武则天命令唐休璟和宰相计议此事。唐休璟顷刻之间写完了有关西突厥问题的奏章。武
则天派他按计划施行。十几天后,安西各州上奏说,兵马应接按期而到。正象唐休璟计划的
那样。武则天对休璟说,恨我重用你晚了。因此,唐休璟被任为宰相。
李尽忠
唐天后中,契丹李尽忠,万荣之破营府也,以地牢囚汉俘数百人。闻麻仁节等诸军欲
至,乃令守囚璟等绐之曰:“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其囚日别
与一顿粥,引出安慰曰:“吾此无饮食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众皆拜伏乞命。
乃绐放去。至幽州,具说饥冻逗留。兵士闻之,争欲先入。至黄獐峪,贼又令老者投官军,
送遗老牛瘦马于道侧。麻仁节等三军,弃步卒,将马先争入,被贼设伏横截。军将被索搨
之,生擒节等。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遗。(出《朝野佥载》)
唐则天皇后中期,契丹人李尽忠、万荣是这样攻破荣府的。先是在地牢里囚禁了汉族的
俘虏数百人,听说麻仁节等人要来此地,李尽忠便命令看守囚犯的狱卒欺骗囚犯们说:“我
们家里人忍饥挨饿,很难活命,等到大唐的兵一到,我们就投降。”每天给囚犯加了一顿
粥,又放出来安慰说,我们这里没有粮食养活你们,又不忍心杀了你们,现在把你们都放回
去。众囚犯跪拜感谢不杀之恩,便把他们假意释放了。到了幽州,囚犯们纷纷述说忍饥挨饿
的情形。兵士们听到后,很同情他们,让他们进去了。他们也就争先恐后地蜂拥而入。麻仁
节率军至黄獐峪。李尽忠又命令老年人投官军,并把老牛瘦马放在道旁。麻仁节等率军来到
这里,不步行都争骑道旁老马,被贼预设的埋伏截击,军将被绳索套住,活捉了麻仁节等
人。死者都填进山谷中,很少有一个遗漏的。
封常清
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为仙芝傔。会达览部
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
言,无不周悉。仙芝异之。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
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眺等揖仙芝,命
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仙芝每出征讨,常令
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德铨见常清
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
之。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
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因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
出。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谢。后
充安西节度使。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常清乃大言以慰
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于阙下。”玄宗忧而壮其言。至东都,
旬朔,召募六万。频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副荣王琬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十
日至陕州,十一日常清败于东京,十三日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以贼锋不可当,乃烧
太原仓,引兵退趋潼关,缮修守具。贼寻至关,不能入,仙芝之力。乃削常清官爵,令白衣
于仙芝军效力。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奔败之状。玄宗怒,
遣令诚斩之。常清临刑上表。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之上。令诚谓仙芝曰:“大夫亦有恩
命。”仙芝遽下至常请所刑处。仙芝曰:“我退罪他,死不敢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
物,则诬我也。”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岂不知乎?”兵士齐呼曰:
“枉”,其声殷地。仙芝目常清尸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引拔子,代我为节度。今日
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乎?”遂斩之。(出《谭宾录》)
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
的副将。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封
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高仙芝很惊异。军队回
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副手中哪
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
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
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
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
进,郑就很轻视常清。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
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
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
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凌辱。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
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后
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唐
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封常
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
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
万士兵。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
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
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
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
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
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
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
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
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
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
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
了。
李光弼
李光弼讨史思明,师于野水渡,既夕还军,留其卒一千人。谓雍颢曰:“贼将高晖、李
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至勿与战,
降则俱来。其日,思明召日越曰: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
命曰:必获李君,不然无归!日越引骑五百,晨压颢军。颢阻濠休卒,吟啸相视。日越怪
之,问曰:“太尉在乎?”曰:“夜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谓谁?曰雍颢也。”
日越沉吟久,谓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获颢,不塞此望,必见害,不如降之。遂请
降。颢与之俱至。光弼悉又尝伏军守河阳,与史思明相持经年。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
于河南,以示其多。光弼乃于诸营检获牝马五百匹,待思明马至水际,尽驱出之。有驹絷于
城中,群牝嘶鸣,无复间断,思明战马,悉浮渡河,光弼尽驱入营。光弼又尝在河阳,闻史
思明已过河,远回趋东京。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我军之败,难与争锋。洛城无粮,又
不可守。公计若何?”陟曰:“加兵陕州,退守潼关。”光弼曰:“此盖兵家常势,非用奇
之策也。不若移军河阳,北阻泽潞,据三城以抗之。胜即擒之,败即自守。表里相应,使贼
不敢西侵,此则猿臂之势也。思明至偃师,光弼令将士赴河阳,独以麾下五百余骑为殿军,
当石桥路,秉烛徐行,贼不敢逼。乙夜达城。迟明,思明悉众来攻,诸将决死而战,杀贼万
余众,生擒八十人,器械粮储万计。擒其大将徐璜、王李秦(按《新唐书》一三六李光弼传
作“徐璜玉、李秦授”)思明大惧,退筑城以相拒。光弼将战,谓左右曰:“凡战危事,胜
负击之。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事之不捷,誓投于河。”适城上见河稍远,恐或急
事难至,遂置剑于靴中,有必死之志。及是战胜,于城西西望拜舞,三军感动。移镇临淮,
舁疾而行,径赴泗州。光弼之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刘展后,逗留于杨府,尚衡、殷仲卿相
攻于兖郓,来瑱旅拒而还襄阳。朝廷患之。及光弼至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遽归河南。
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其威名,相继赴关。吐蕃将犯上都,手诏追光弼率众赴长安。光弼
与程元振不协,观天下之变,迁延不至。初光弼用师严整,天下服其威名。凡所号令,诸将
不敢仰视。及其有田神功等诸军,皆不受其制。因此不得志,愧耻成疾,薨于徐州,年五十
七。其母衰老,庄宅使鱼朝恩吊问。(出《谭宾录》)
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征讨史思明,到了晚上,军队撤回,只留了一千多人。李光弼对雍
颢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才能抵挡的人,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
我先走了,你领士兵在这等他们,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这
天,史思明召李日越说:“你领兵去野水渡,这次一定能抓住他,你派铁骑(披甲的战马)
晚上渡过去,为我抓来。又下命令,必须抓到李光弼,否则,你就别回来。”李日越率领五
百骑兵,早晨接近了雍颢的军队。雍颢的士兵在护城河边,只是互相看着喊叫。李日越感觉
很奇怪,问太尉(指李光弼)在吗?回答说,夜间走了。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回答说,一
千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颢。李日越沉思良久,对他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必须
抓到李光弼,现在抓到雍颢不能满足史思明的愿望,回去我必死,不如投降。于是李日越便
投降了,和雍颢一起到了唐营。李光弼曾经领兵守河阳,与史思明对持了一年。史思明有一
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
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
嘶鸣。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束,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又,李光弼在河阳
时,听说史思明已过了黄河,便从远道迂回赶到了东能守,你怎么想的?”韦陟说:“增兵
陕州,退守潼关。李光弼说,你这是用兵的常规,不是奇妙之策。不如移军河阳北边在泽潞
阻击,据守三城与他对抗,胜了就可抓住他;败了,则可据城自守,内外呼应,使贼不敢西
侵,这就叫“猿臂之势”。史思明到了偃师。李光弼命令将士赴河阳,以他的五百多骑兵殿
后。用石头挡住路和桥,只能打着灯笼慢慢走。贼不敢逼近,晚间到达城内。第二天黎明,
史思明率众来攻城,诸将拼死而战,杀贼一万多。活捉了八十人,缴获的器械粮食上万,并
抓住了大将徐璜、王李秦。史思明很惊慌,只好退回去筑城对抗。李光弼又要出战,对他的
部下说:“凡是战争到了最后的时候,都关系到胜利与失败的问题,我李光弼身为三公,决
不能死在敌人之手,若是失败了,我决心投河。”可是城与河离的稍远,怕到时候难到河
边,他便把短剑放在靴中,他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这一仗打胜了。他在城西向西方拜舞。军
中将士大为感动。后来军队转移到临淮镇守,李光弼带病而行,兵士们抬着他直接到了泗
州,李光弼没有到达河南。田神功打败刘展后,逗留在杨府;尚衡、殷仲卿二人攻打兖、
郓;来瑱军拒贼回到襄阳。朝廷深患叛贼未除,令光弼到徐州,史朝义退走了。田神功也很
快地归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都惧怕光弼,相继赴关。吐蕃进犯京都,皇上下手诏催
李光弼速率兵赴长安。李光弼与程元振二人不和睦,观察局势的变化,迟迟不到京城。起
初,光弼治军很严,威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有田神功等诸
军,都不受他的控制,因此,光弼很不得志,感到很耻辱,很惭愧,忧郁成疾,死于徐州,
时年五十七岁。他的母亲很衰老了。朝廷派庄宅使(唐宫内官名,管理两京地区官府,掌握
庄田、磨坊、店铺、菜园、车坊等产业,皆由宦官领职。)鱼朝恩去吊唁。
关于高仙芝怎么死的,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原因是被皇帝赐死。但是高仙芝为何会被皇帝赐死呢?用简单的话来说,高仙芝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诬陷而死,若非皇帝偏听偏信,也不会让唐朝的一代将领陨命,也不会让安史之乱成功。
按照史书记载,高仙芝死后,朝廷派了哥舒翰来镇守潼关。哥舒翰是唐朝的名将,但是他却是突厥人。很奇怪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将领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将领,据说,这是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而不被他人所夺取的阴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7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全世界第一份报纸–唐代《开元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