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元年腊月廿六,胡人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生子。5年后,父子迁蜀地经商,因胡人姓名不通于内地,国人都以“胡客”呼之,逐为己取名李客,儿子取名李白。李白从小读诸子史籍,并游历祖国河山,27岁经好友孟浩然撮合,娶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为妻,做倒插门女婿,从此步入主流社会。
李白生死考证
762年10月22日,李白因饮酒过度,患“腐胁疾”(慢性脓胸穿孔)而病逝,年仅61岁。
上世纪9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除了许多佛教文物,他们还发掘出一块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又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的说法。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评价: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诗中写道:“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称李白诗作清新、俊逸、飘纵不同一般,诗坛中无人可与匹敌。
贺知章誉之为“谪仙”(《本事诗》)。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明时期,开始扬杜抑李。
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也是一个历代诗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刘希夷被人用土囊压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匿不知所终等诸多传说。只有杨炯死于官,还算死得其所,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诗仙李白之死也是其中的一个。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众所周知,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但是《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就有点让人费解。他自称“五岁诵六甲(道家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未免有自夸之嫌,但足以证明他从小就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他留下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也可以佐证他曾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为李白日后妙笔生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开创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李白寓居安陆达十年之久,并成为安陆的女婿。此后十年间,他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流,写下不少诗文。传闻初至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
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完善了。想“优而则仕”的士子,几乎都得通过科举以博取功名。封建统治者也通过此种途径,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但李白走的则是“终南捷径”。由于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使得道教在唐代盛极一时。于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纷纷入居名山,扮成道士或隐士,等着当朝天子诏见。我们可以通过终南捷径典故的来历窥见一斑。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卢藏用想做官,就假装为隐士,住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里,希望被皇帝征召。后来果然被召去做了官。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曾用同样的方法取得官位。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回答说:“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之捷径耳!”《旧唐书》说,李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也有人说,天宝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荐举,李白才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但是不管是谁举荐的,都是因为道教的缘故,而不因为他的诗才,这对李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对世道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只是当时的李白已无暇顾及这些,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以为从此可以一展“辅弼天下” 的弘愿。其实,李白因为道教而进入宫廷,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曾给当时以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请求引荐的信,这就是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因为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为了能得到韩的引荐,孤傲的李白甚至不惜吹捧,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肉麻的话。但是不知何故,结果心愿未遂。以至等到得以被人举荐时,李白已是四十有二,诗酒年华也流走了三分之二。
但是唐代设翰林院,不过是养一批能做文章、懂经学、擅书法和会下棋的人以至卜祝、僧道之流,等待皇帝随时召唤,李白不过是其中的一名普通的待诏翰林罢了。只不过凭着“斗酒诗百篇”的诗才,依旧受到特殊礼遇,经常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诏见。但此时的李隆基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李隆基,一个杨贵妃早就让他神魂颠倒,长期不理朝政,大权早已旁落于杨国忠与高力士之流之手。李隆基诏见他,不外乎写写歌功颂德的应景文章和怜香惜玉的艳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其中一例。而此时的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是“倡优同畜”,“辅弼天下”的弘愿早已化为泡影。于是,他不再安于充当侍臣,整日与长安的文朋诗友在酒肆呼酒买醉,这其中就有四明狂客贺知章。由于不愿催眉折腰侍奉权贵,加上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促使他离开宫廷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等放肆之举。后人又演绎成另一种传奇。说某国前来下战书挑衅,而且偌大唐朝只有李白一人识得该国文字(因为他出生在碎叶城,自幼精通外语)。于是他耍足了威风,玩够了味,让杨国忠给他戴帽,高力士为他穿靴,并由杨贵妃为他磨墨。结果,李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言词尽显大唐威严,导致该国从此俯首称臣,不敢造次。不言而喻,这是一些好事者为了突出李白非凡的能耐,而作的善意杜撰,只能姑妄读之。其实,李白做出让皇帝的宠臣脱靴的放肆之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白虽然整天侍奉在皇帝老儿身边,但依旧不过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御用文人”,而杨氏兄妹的飞扬跋扈,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专权,等等,诸多官场黑暗,让“不得开心颜”的他早就想一走了之。于是文人那种自视清高的德性也就日益暴露无遗,为了自己一时的得意,不惜作忘形之举。
离开长安后,李白“浪迹江湖,终日沉饮”,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李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李璘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因此受牵连坐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李白不接受李璘的邀请,他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至少可以寿终正寝的。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请,足以证明其时他“辅弼天下”的弘愿还没有完全泯灭,以致归为永王幕下后,还抱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幻想。更为可叹的是,当李璘公然与肃宗对着干的时候,李白作为幕僚,居然还没有看清他的真实嘴脸,糊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贼船,落得个让后人哀之的结局,实为可叹。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白也诗无敌”,但是李白只适合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而不是翻云覆雨的政治家。因为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适合在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官场混。历览前贤国与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场,似乎注定没有好果子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能通过科举考试,捞得一官半职,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窝囊。陶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证。偶有位居显要的,只是此时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经过官场的摸打滚爬,早已脱胎换骨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员。江淹为什么会才尽,不是因为传说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笔,而是违背了“穷而后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场上实现“辅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变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结果也只能借诗抒怀,“痛饮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灵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岁的好友杜甫所言,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那也不过是“寂寞身后事”了!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一说为突厥人,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7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宦官边令诚开门纳贼被唐肃宗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