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明朝的宦官专权干政一直为后世诟病,史上比较“有名”太监明朝就有好几个。不过,如世事都有异数一般,在宦官中居然还出现了一位相对正直的“人才”。
开始的时候,萧敬得到了明英宗的赏识,历经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虽其中由于受他人的牵连,暂离了实权的位置,但是,在这五任皇帝执政期间,由于其自身恪守了做臣子的“本份”,倒也无伤多少,最后,还是得以荣耀退休了。
明朝的历史有时读来还是挺意思的,就拿“宦官识字”来说,在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可是有明确规定的:宦官不能识字,不能有文化。不过,到了朱棣执政时期,这句话便形同虚设了。而之后的皇帝,还专门请人教授宦官读书识字。
在很小的时候,萧敬就入宫了。当时,由于他的悟性很好,就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所以,丰富的宫中藏书满足了他的阅读量,使得他的学识非常深厚,从而决定了他后来能被皇帝看重。
萧敬能被明英宗赏识,主要是因为发现他在登记、核算皇帝给近臣的赏赐时,不但高效而且从来无错,觉得此人很有点能耐。于是,明英宗就开始重用他,并升为太监,任佥书监事,每年给禄米若干石。
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下“太监”这个官职,管着宦官,并且,和我们现在的理解有些偏差。现在,“太监”和“宦官”有时基本是同义词,可以互换。但在当时,萧敬的官职就是个正四品,算不上多大的官,但却离皇帝很近。
到了明宪宗时期,萧敬被派到内宫监干活。在这里,笔者再补充一下明朝宦官机构的知识。明朝宦官的组织构架设为十二监、四司和八局,被称为“二十四衙门”。其中,以“十二监”的地位较高,掌印者就是“太监”。
那么,内宫监是干什么活的?
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是不是个肥差?
吃、用、度都包了,尤其是建筑方面。
都知道,明朝中晚期是相当腐败的,后宫的宦官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捞钱,尤其以内宫监为甚,盖的王府竟然都倒了。
而当时,萧敬主要负责的是仓储粮饷,他的账目很是清楚,将以往的一些漏洞也给剔除了。很快,他就被升为司礼监,任佥书。
在明朝初期,司礼监本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皇帝们不太爱管事,居然让宦官们“批”奏章。
于是,宦官的权力迅速膨胀,开始干政,当然,这都是皇帝放任的结果。根据一些资料记载,萧敬在任职期间,受命去地方查一些大案,倒也能秉公办事。
但当时,他和一个坏事做尽都的权宦尚铭走得很近。也因此,后来尚铭被抄家,萧敬为了避嫌,就主动提出去裕陵司香了。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萧敬是相当的明事理的。
按照一般的逻辑,他和被抄家的人员关系密切,应该是会受到相应责罚的,而他主动淡出,等于是一种认错的姿态。因为,皇帝一般都喜欢服软的臣子。
当然,萧敬的这些“错”,自然会有其他大臣弹劾他。
不过,后来的明孝宗却是很维护他,并启用他做了司礼监太监。那时,萧敬已经是宫中的一位“老人”了,经验丰富且熟悉各种典制,自然能为皇帝解决不少事情。
其实,在明孝宗执政时期,他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只娶了一位张皇后。不过,张皇后的兄弟们却非常跋扈。但是,明孝宗看在张皇后的面子上,没有追究。
之后,弹劾张氏兄弟的案子到了萧敬的手中时,他倒是一点都没有客气,按章办事。可细细想来,如果没有皇帝的“默许”,萧敬敢如此做主吗?
到了明武宗时期,在他即位的第七年,萧敬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后来,宁王朱宸濠造反,萧敬由于和宁王有过交往,便被罢职、罚钱。
当时,明武宗看在萧敬81岁的份上,并没有逮捕他。不过,到了明世宗时期,萧敬又被重新请了回来。当时,他的思维依旧清晰,精力好,行为举止挑不出任何过错。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大臣弹劾他。
大概是那时的文臣们受不了宦官专权,尤其是萧敬历经几朝,可以说是一个太有背景的大人物了,若是他想生出点是非,应该是非常容易。
于是,在这种环境下,萧敬主动提出了退休,皇帝倒也准了,并且,给的养老补助很是丰厚,超过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而一般的宦官当然没法和他比。
由此可以看出,萧敬在皇帝心中的位置还是很高的。
总结萧敬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很是清楚自己的身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虽然,得到过很多赏赐,但是,他的生活却很是朴素,没有添置什么产业。因为,他很懂皇帝的心理,明白只要不有所隐瞒,这份工作自然能做长久。
至于,萧敬和其他宦官、权贵的相处,何尝不是他的周全之法。因为,结交一些有权势的人,还可以或多或少的护着点自己。
虽说宦官阶级乱国,不是始于明朝,但确实历史上有严重宦官干政,也是在汉与唐两个朝代,在时间上与明朝相距较远。再加上明朝统治者有心扶持宦官阶级,所以明清两代宦官阶级会差距如此之大。
明帝国统治者的态度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弄了个特务机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与宗亲,其实就是因为朱元璋对官僚阶级没有好感度,所以才会弄出这么个特务机构。之后的明朝帝王,更是开发了东厂和西厂两大特务机构,也是为了在特务机构中,平衡势力,达到帝王牢牢将皇权握在手中,掌控全局的作用。最初的锦衣卫可不是太监掌管,可后来由太监掌控的东厂与西厂更加得到明帝王的信任,最终锦衣卫也沦为太监的手中之物。
其实明朝太监能够有这么大的权力,主要是因为明帝王有心扶持。朱棣时期就有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也的确用他的智慧为明帝国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而且郑和虽说权力不小,但没有干涉国政,更别说祸乱朝堂。也就是说明朝初期因为郑和出众的能力与十足的忠心,让明帝国的统治者对太监好感度颇高。后来明宣宗在内宫中设立学堂,专门教授聪明的小内侍文化,并且授予心腹太监批阅奏章的权力。宦官阶级就成为明帝王最信任的团体,没有之一。
以史为鉴的清朝清朝之所以可以入住中原,成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实也有捡漏的成分在内。如果不是明帝国内部党争夺不断,宦官阶级与士族大夫们都斗不可开交,没有人关心民生,不然也不会内部频频爆发民变,最后让李自成的农民军给灭了明帝国。而清朝正是趁着李自成没有站稳脚跟,策反了吴三桂,浩浩荡荡进入山海关,成功取代明帝国。所以清朝是见证了明帝国的陨灭,甚至说清朝就是明帝国灭亡的外患原因。
因此清朝建国之后,就汲取明朝灭国的原因,制定出宦官不可干政的金科玉律。清朝的宦官不仅不能识字有文化,而且严格限制宦官走出紫禁城,更是限制宦官担任前朝官职,等于说清朝从最初就堵死了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虽然慈禧早期宠幸的安德海曾经打破过对宦官限制的祖令,但很快安德海就被同治帝给处死,清朝最有希望乱政的宦官就这样死于祖令。清朝三百年间,几乎所有的宦官都被这条祖令严格限制,所以清朝的宦官才没有像明朝那样干涉朝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