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靖康之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都知道,“靖康之变”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终结了北宋长达167年的统治,并致使宋政权由北向南的转变!几百年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将徽钦二帝的昏庸无能作为靖康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不排除这个因素的存在,但是严谨来看的话,这已然是不准确的。那么,致使靖康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了,作者要想通过一篇文章就将“靖康之变”的整个战争过程叙述清楚也基本不太可能,实际上也没有那个必要。想要了解其中的要点,只需要将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四个关键点搞清楚就可以了!
北宋疆域
第一,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金朝在辽东地区崛起以后,便把辽国打得节节败退。宋徽宗得知消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便赶紧派遣使臣前往辽东和金国结盟,商议联合进攻大辽。宋徽宗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收回丢失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因为北宋自建国之初,就一直想将它收回,但是那个时候辽国强大,且北宋军事实力上的短板,使得一百多年下来还依然被大辽占据着。但是现在,辽国实力已经逐渐衰退,金国顺势而起,北宋朝廷自然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为此,宋徽宗表示,只要金国帮助自己收回燕云十六州,那么北宋朝廷就将原来每年给大辽进贡的岁币,转赠给金朝。这也历史学上所说的“将军事问题转为财政问题”。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的,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外交失误。为何呢?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金朝的实力远大于宋和辽。而且,辽宋之间已经“和平友好”了百余年之久,彼此都比熟悉。请注意,这里的熟悉,主要指的是对其国力和政治形态上的熟悉。但是宋金两国,就完全是两个陌生的国家。所以这个时候,宋朝的重点不应该是和金朝联合来对抗辽国,而是要和辽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金国。因为这对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是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了,如果辽国只有在宋朝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的话,那么宋朝则可以占据更为有利的形势,收回燕云十六州,那就是易如反掌了。
但如果宋朝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基本的处理办法,就是在两国正式谈判之前,宋朝就必须得做好和金朝开战的准备。可实际上呢?太过急功近利的宋徽宗,在初次见面时就将自己的全部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给了金朝。这样一来,宋朝的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策略的背后,不仅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同时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策略。简言之就是,宋朝企图将每一次的军事问题都转化成财政问题,只要花钱能摆平的事情,就坚决不动手!
第二,宋朝军事实力羸弱
在第一点中我们说到了,宋朝与金朝结盟,相约好一起攻打辽国。按照双方约定,金朝负责进攻辽国的主力部队,宋朝则负责进攻“燕云十六州”。换言之,虽然金朝答应宋朝帮助其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这一地区得需要宋朝自己去打下来。而正是这一打,完全将宋朝军事力量羸弱的一面暴露给了金朝。举个例子,当时枢密使童贯率领着二十万大军进攻大辽,结果却被辽国的三万老弱残兵打得落花流水。由此可见宋朝的军事实力是多么的弱。而这一切,都被金朝尽收眼底。
那既然自己没那个本事,那么就只好找自己的盟友金国帮忙了。而这个时候,金朝也渐渐熟悉了宋朝的外交套路,于是便想方设法地提条件——“原本已经约定好的,我去攻打辽国的主力,你去打燕云十六州,但是现在你没这个实力,那么我帮你打下来以后,你就必须得花钱来赎。”
最后我们也知道了,北宋最终花了一百多万两从金朝手中赎回了燕云十六州。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北宋的军事和外交弱点,全部都被金朝掌握了!而接下来就是开始谈条件的时候了。
宋徽宗像
第三,金朝的大举入侵
辽国被灭之后,金朝已经觊觎宋朝的富庶,于是便随即调转矛头,向南宋进发。对于来势汹汹的金国军队,宋朝根本无力阻挡。宋朝军事实力羸弱的结果,在这期间集中爆发了!为此,我们来举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第一个事件:黄河保卫军的溃散。在当时,黄河南岸原本有7000多守军,这是汴梁城最后的一道屏障。但可笑的是,这支军队却在连金兵都没有见到的情况下,就四处溃逃。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黄河防线完全失去作用,金兵只需要乘着小船便能轻松过河。金兵多半是骑兵,对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遗憾的是宋朝军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此时的他们早已经被金兵吓破了胆!
第二个事件:太原保卫战。太原是北宋的一个重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此时正被被六万多的金兵包围着。为此,宋朝紧急调遣了二十万的主力大军前往救援。按理说二十万打六万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更何况还是主力部队。但结果还是被打金兵打败了。
当然了,这里我们要补充一点,宋朝军队的连战连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上一文中说的“抑武政策”。当时北宋的军队虽然号称百万之众,但却是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即便是当时名义上的总司令李纲,他能直接调动的军队不过只有两千人而已。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北宋对武将权力的长期分散和抑制是导致它失败的直接结果(选自《靖康之变》)。
宋钦宗像
第四,北宋最后的保卫战
我把“汴梁保卫战”称作是北宋最后的保卫战,因为在汴梁城破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政权就正式告一段落了。在这场保卫战中,北宋朝廷完全暴露了中枢系统缺乏军事思维的特点。例如在金兵刚刚南下的时候,朝廷上的很多文官都一致主张弃城,只有李纲一个人主战,但是李纲也只是个文官。这也就是说,在北宋帝国面临危机的时候,朝廷里居然连一个能出来担当的武将都没有。
后来,汴梁城的军民在李纲的组织下对抗金兵,并且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上的一些文官又开始上书皇帝,主张求和,这样一来,就使得军事策略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皇帝本人也是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决定向金军求和,为了表达诚意,皇帝还将李纲这样的主战派全都给罢免了。而此时的形势也对宋朝越来越不利。最终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名武将站出来建议迁都长安,但可笑的是,受到了这些原本主张求和的文官反对,原因居然是说武将贪生怕死!
而北宋帝国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最后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汴梁城破,百姓被屠戮,皇帝被俘虏!
徽钦二帝被俘后的惨状——剧照
总结:
在我们大部分人看来,“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而导致这样悲剧的主要责任人是宋徽宗和奸臣蔡京、童贯等人。似乎北宋朝廷没有这一群“昏君佞臣”,北宋就不会灭亡。但是,严格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要知道的是,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很多时候得联系起国家最初的政治结构特点和历史大势来观察的。
当然了,宋徽宗等人确实应该为“靖康之变”负责,但是我们仅只要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知道导致这场变乱的更深层次原因。而这个原因便是北宋长期实行的“抑武政策”,导致了武官集团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军权和战争决策权。
综合来说,“抑武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这个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但是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却往往无力挣脱这一束缚。所以说,任何一项措施,在制定的时候,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而当特定的问题被解决之后,政策本身就应该被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推行下去(摘选自‘游彪’—《靖康之变》)。
史料参考:
《宋史》游彪—《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靖康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靖康之变可以说是北宋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最后宋军投入的兵力不仅完败,更是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首都开封,之前宋徽宗见势不妙还主动禅位太子赵桓,结果最后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掳走。此后金朝要求北宋赔偿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银币,还要割地,开封也是被洗劫一空,等于正是宣告北宋的灭亡。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靖康之变,有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1125年10月,金朝、北宋之间爆发战争,金太宗发兵10余万,兵分两路南下,准备一举灭掉北宋王朝。经过一年多的作战,金军于1126年11月攻破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在北宋与金朝交锋的过程中,有一场战役往往被人们忽略,但它却决定了北宋王朝的命运!
这就是爆发在山西境内的太原之战!河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是北宋的战略要地。宋人张确言评论道:“河东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无河东,岂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秦指的是陕西,是北宋最重要兵源地,汴指的是东京汴梁,是北宋的都城。所以处于河东中心的太原,更是重中之重!
金朝人不仅骑马打仗厉害,在军事战略方面也很有眼光。金人南下之时,兵分两路,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由幽州进入河北,直取中原;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由大同出发,准备攻取太原,占领整个山西。金人的计划是,西路军占领山西后,攻取洛阳,阻截北宋陕西的援军,然后东西两路大军拿下开封。
金人的计划很完美,但第一次南下遇到了阻力,迟迟攻不下太原城,导致西路军无法及时南下,与东路军会和。此时北宋援军云集开封附近,金人只好与北宋议和,最终于1126年2月撤退。虽然完颜宗翰撤走,但他然留下军队包围太原。经过这次教训后,宋钦宗意识到了太原的重要性,积极调兵遣将,救援太原城。
第一次太原之战发生在宗翰撤兵之前,当太原被围后,北宋朔宁府守将孙益率兵两千,同时折可求、刘光世也调集两万军队,救援太原城。这场战争打的非常激烈,但宗翰宗翰在指挥上技高一筹,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而宋军则损失惨重,“自是河外兵将十丧七八”。
金兵撤退后,宋钦宗直接调兵遣将,组织了第二次救援太原的军事行动。宋将姚古担任河东制置使,率兵6万从河东出发,名将种师中率9万精兵,从河北出井陉,救援太原城。宋军在榆次遭遇金军,结果兵败如山倒,连主将种师中都被斩杀。接着金军回师太原,在盘陀击溃姚古的军队。
第二次救援行动失败后,宋钦宗决心孤注一掷,他任命李纲为宣抚使,“统兵十七万以援太原,又诏河东义勇、禁军五万,共二十二万”。李纲兵分三路,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想利用人数上的优势,一举将金军击溃,解救太原之围。结果宋军被金军骑兵各个击破,损失惨重,“相蹂践而死者数万人,坑谷皆满”。
在太原之战中,北宋先后组织三次救援的军事行动,投入兵力达40多万,但全部以战败告终,伤亡惨重,损失达20多万人。此后金朝援军抵达,宋朝再也无力救援。1126年9月,已经坚守255天的太原城被攻破。此后金朝西路军长驱直入,与东路军会师,于11月攻破开封。太原之战的失败,决定了北宋王朝覆灭的结局,南宋人陈规评价道:“京城之难,其源在于援太原之失利也”。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宣和七年1125年冬,灭辽后的金朝大举进攻宋朝。四十四岁宋徽宗退位,二十六岁的长子赵桓继位,后庙号钦宗。时金国对宋实行进攻和议和双管齐下的方针。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兵临国都开封城下,形势危急。宋钦宗欲帅满朝文武南逃,被尚书右丞李纲劝阻。李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持开封防御,指挥宋军几次打退攻城的金军。
同时陕西的老将种师道也率军回援。然而宋钦宗出昏招派宋将姚平仲夜劫敌营失败,宋钦宗无奈之下慌忙与金人订立城下之盟,同意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宋徽宗回到开封。 东路金军退走后,宋钦宗又翻悔割地。金国准备再次入侵中原。
靖康元年1126年10月种师道病卒。种师道是个良将,曾给宋钦宗提出过四次关键建议: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
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
由于北宋立国立国后倡导“以文治国”,养成了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种师道死后,面对金国的猛烈进攻,宋钦宗一时之间竟无大将可用。
11月金军精锐部队十几万人进入中原,并于月底攻至大宋京城皇开封。宋钦宗又想割地求和,他让宋徽宗劝说九弟康王(即后来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割地太原、中山与河间出使金国,同时又派耿南仲和聂昌出使,割让河北与河东。
康王与金军反方向行至河北相州,不理国事,与知州汪伯彦歌舞升平。后至磁州宗泽守地,宗泽劝其利用身份号召周围五州兵力出师真定,围魏救赵,分散金军进攻开封注意力。
然而康王不愿出兵,只求自身安全,重返相州整日花天酒地。奉命割让河北的耿南仲被卫州(今河南汲县)人驱逐,也来到相州,与耿延禧父子团聚,而另一奉命割让河东的聂昌却被当地人杀死。至此割地计划无一成功。
扩展资料
历史记载的相关重大事件:
闰十一月宋钦宗迷信,他不听监察御史张所的建议,命巫师郭京准备六甲神兵七千杀退金军 。闰十一月十三日,宋钦宗召见金使。
金使要求国相和皇帝亲临金营和谈,宋钦宗不愿亲往,随后金国要求国相前去议谈,太上皇,皇子,越王与郓王为质,可退兵,候河北、河东两路割地了毕,即送太上皇等归城。宋钦宗亦不与。同日金军展开进攻,宋军勉力抗斗,宋钦宗曾两次上守城劳军,期望振奋军心。此时内殿人心惶惶,众文武对是死战还是议和,众说云云,宋钦宗也犹豫不绝。
宋钦宗亦不与。同日金军展开进攻,宋军勉力抗斗,宋钦宗曾两次上守城劳军,期望振奋军心。此时内殿人心惶惶,众文武对是死战还是议和,众说云云,宋钦宗也犹豫不绝。
闰十一月二十四日郭京率其新征六甲神兵代替守城军大败,郭京只身逃跑。金军攻进开封。城内血流成河,尸横遍地。
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宋钦宗慌忙派景王和李若水出使议和,金军要求河东河北河中割让,并交付犒军金银。闰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军声明宋钦宗亲自出使达成协议。
十二月一日宋钦宗正式在城外上降表。同日宋钦宗被诱降至金帐被擒,废宋,至此北宋亡。
三月七日金朝对张邦昌行册命礼,国号为楚,以建康府为国都。在时百姓称之为“伪楚”。后于四月四日宣布了自己逊位,请孟太后主持大政。
三月二十八日金军撤离开封,宋钦宗和宋微宗被押解往代州(治今山西代县),随同一起被押送的有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虏,另有皇室少女,妇女、宫女、官女、民女等共一万五千多人,运至大金国土,大部分作妓女。
宋钦宗赵恒这位苦命的皇帝,做皇帝只一年多,被金人掳去,受尽折磨终身监禁达三十年之久。通常历史家公认北宋亡于1126年。此后徽钦二宗先后死于五国城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康之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