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魏三国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何最先亡国,

人生百味 2023-07-20 17:59:05

曹魏(三国时期政权)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由于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在疆域上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版图,南部诸州大致以秦岭淮河与蜀、吴为界。公元263年,攻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曹魏国土约达四百万平方公里。

三国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何最先亡国?曹魏灭亡原因

对于这样一个题目,可能有不少人会提出疑问:在历史上,蜀国亡于263年,魏国亡于265年,吴国亡于280年,三国中最先亡国的应该是蜀国,不应该是魏国,是不是搞错了?其实,魏国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轮番辅政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第四任皇帝,司马师独掌大权;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马昭派人杀死了曹髦,另立曹奂为魏国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奂名为一国之君,但皇权旁落,他们不过是司马氏兄弟及司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魏国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名存实亡。

经过数十年的战争消耗,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减少,当时蜀国仅有二十八万户,人口约九十四万;吴国只有五十二万户,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魏国有一百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三国中,魏国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广,吴蜀两国人口加起来,也不如魏国多。然而,实力最强的魏国却最早亡了国,这让很多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感到不可思议。

笔者认为,魏国之所以先亡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负面影响。

魏国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开始是东汉的官员,但后来却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把持朝政,让汉献帝沦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虽然迫于形势没敢称帝,却暗示让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其位,便强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于他。尽管曹丕在篡位过程中,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三番两次的表示谦让,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终还是颠覆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自己当上了魏国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这种作为,为后来逐步崛起的司马氏做出了榜样,只要实力强大,条件允许,就可以取而代之。后来,曹氏衰败,司马氏崛起,司马炎依葫芦画瓢,像当年曹丕那样篡夺神器的恶性循环再次上演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人才的严重匮乏。

曹操在位时,很注意招贤纳士,文臣武将蜂拥而至,且多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时代,他们则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将才,没有及时发掘外姓的能臣,人才变得比较匮乏,军事指挥上几乎完全依赖司马懿,甚至出现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马懿一人支撑的尴尬局面。魏国的将才或者说是人才虽然不少,但称之为曹氏的心腹却很少,他们绝大多数都站在司马氏这一边,唯司马氏之命是从。后来的邓艾、钟会,则是司马懿父子发掘的杰出军事人才。人才由谁推荐提携,必然心向之,魏国在人才方面已经被司马氏垄断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

魏国地处广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经济强盛,是每一个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历来被看作是正统。可以说,谁占领了中原,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国、小国都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发起战争。诸葛亮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

姜维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灭了公孙渊以后,司马懿得知曹睿病危,没有在辽东那个破地方久住,就忙着班师回朝,急匆匆的赶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这个好地方被他人占了去。如果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中原就是杰出政治家的首选良所。

其四,用人的严重不当。

曹操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了曹丕,并安排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四人辅政。曹操对司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虑到司马懿军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后儿子篡位,势必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激愤,如果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就很难对付,只好派曹洪、陈群、贾诩来制约司马懿,即使司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气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辅政。

司马懿虽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亲教诲,对司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陈群来制约司马懿,也是正确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芳,却安排了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辅政。曹睿在这个问题上就显得不是很聪明了,不但把司马懿定为主要辅臣,而且只安排了一个无能的曹爽来牵制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和影响是无人能及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付一个曹爽简直是绰绰有余,于是借曹爽外出之机,抓住机会一举消灭了曹爽,终于掌握了大权。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肆无忌惮,索性把废了曹芳,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魏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三国历史上,为何曹魏选择先灭蜀汉,而不是先灭东吴?

是蜀国最先灭亡。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魏蜀吴三国,为何存在感最强的蜀国第一个先被灭掉呢?

导语:从公元220年,魏国曹丕篡位称帝开始,随后刘备和孙权依次称帝,标志着历史的车轮正式迈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曹魏占据中原大部,实力最强,东吴占据江东及荆州,实力次之,西蜀占据益州和汉中偏僻之地,实力最弱。到公元280年,晋国灭掉吴国,这六十年间,魏蜀吴三国争斗了几十年,最终三家归晋。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为什么只有最强的魏国发生政变,名存实亡,可以说最先?灭亡?的?

首先,魏国本身就是篡夺东汉的,做出了表率,而东吴和蜀汉是在曹魏篡汉后,自己称帝建国的。

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虽没篡位之名,可有篡位之实。他晚年被加封为魏王,加九锡,距离皇位只差一步之遥了,为他的儿子曹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在曹操死后,曹丕便迫不及待地逼迫汉献帝禅让给他,还多次假意推辞。

曹魏的这种做法给司马氏做出了榜样,曹魏的报应来了,曹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子孙也会享受汉献帝的待遇。公元249年,司马懿以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政变,除掉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这时候,曹魏其实名存实亡了。

其次,曹魏太强,东吴和蜀汉弱小,一致对外,没机会内讧。

?饭饱思淫欲?,个人是如此,国家也不例外,一个国家太强大了,外战无敌,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东吴和蜀汉比较弱小,只有团结一致,才可能活下去。曹魏占据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北方,想不强大都难。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可没撼动魏国的根基,一直很强盛。司马懿在平定辽东公孙渊之后,就萌生了取代曹魏的想法,因此暗中?阴养三千死士?,以图后事。终于在曹爽及曹芳去高平陵时,发动政变,一举掌握曹魏大权。从此,司马家取代曹魏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再次,曹魏皇帝都短命,政权更新换代太快,而东吴和蜀汉皇权稳定。

曹魏皇帝普遍短命,魏文帝曹丕40岁去世,仅当了六年皇帝,魏明帝曹叡死时才36岁,当了十三年皇帝,之后的曹芳是小孩子,大权旁落。再看看蜀国和吴国,蜀国刘禅从公元223年当上皇帝,一直到亡国为止,一共干了41年。即使刘禅再平庸,只要政权不变,国家就不会动乱。吴国孙权活了71岁,当了24年皇帝,掌权高达五十多年,因此吴国政权非常稳定。

最后,夏侯、曹氏宗亲武将第二代普遍平庸,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曹操的第一代宗亲大将,即?八虎骑?,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纯等为曹操南征北战,拱卫着曹魏江山。而第二代夏侯、曹氏宗亲武将就平庸多了,没有一个能上得了台面的。最后执掌军队的曹爽,也是仗着宗亲身份,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最后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算计。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曹魏政权更迭频繁,尤其是小孩子曹芳即位,主少国疑,导致皇权旁落,不管是曹爽,还是司马懿,都有可能篡位。在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灭曹爽三族,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那时候,曹魏已经?灭亡了?。北方已经是司马家族的天下了。

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为何落得被人篡权的下场


在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与曹芳离开了洛阳,并去了高平陵祭拜曹_。而就在此时,司马懿趁着这个时候将被软禁起来的郭太后给放了出来,并假借郭太后的名义发动了兵变,并迅速的掌控了洛阳。而此时的曹爽也没有采取恒范的建议,还幻想着司马懿可以给他一条活路,于是便交出了手里的权利。也就是这个时候,曹氏一族的权利都落在了司马懿的手中。
就在这之后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还逼着魏元帝退了位,于是乎这曹家的势力自然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的荣耀。然而让人十分好奇的是,在三国期间,曹魏占领的地区是最多的,而且拥有的人才也是最多的,那么如此有实力的魏国,为何被一个权臣给造反了呢?而且为什么其余的两个政权都是被灭国的,也没有出现权臣造反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蜀汉政权,蜀汉之所以没有出现权臣造反的情况,这是因为蜀汉之中权利最大的臣子是诸葛亮,他一生都在位中兴汉室而努力,而且他也被刘备授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而这样的形式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年,诸葛亮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于蜀汉之中,所以在蜀汉是不可能会出现这样权臣谋朝篡位的事情。
而东吴的孙家也在一直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因为东吴的孙家跟皇室沾不上边,更不是什么门阀世家,而且手中也没有汉献帝这个工具,所以孙氏只能依靠江东地区的大家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江东地区的大家族也可以从孙氏的身上捞到不少的好处,所以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之上,东吴的内部是三个政权里比较团结的一种,所以想要消灭东吴,只能是将其消灭,而不可能是从内部让其灭亡。
不过曹家不一样,曹操离世以后,曹丕并没有他父亲的那般能力到处扩张地盘。在面对北方地区各大家族的打压之下,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曹丕也只能做出很大的让步,并实施了九品中正制来获得各大家族的支持。或许在曹丕的眼中,只要他自身可以多活几十年,那么他就有能力削弱各大家族的势力,一次来减轻对魏国自身的影响。但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曹丕仅仅在40岁的时候就驾崩了,而这时候的他,仅仅才登基七年的时间。而他的继承人曹_也是个短命之人,年仅三十几岁就去世了。正是因为继承人的不稳定,也导致了曹魏政权的不稳定,最终是让司马家族钻了这个空子。
小编认为,曹魏的落败,是和帝王寿命不长有着很深的联系,频繁的更换领导人,可不是各大家族喜欢的事情。相比较之下,司马家族更加符合大家族们的条件,所以曹魏最终落得个被篡权的下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4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