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勇猛张飞醉酒丧命:一世英雄为何留千古笑柄

人生百味 2023-07-20 17:46:42

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事也能坏事。《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中的忠义酒;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动魄酒;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豪迈酒;还有张飞佯装酒醉战张颌的智慧酒……但杀猪出身的张飞成也是酒、败也是酒,最后身首异处,也在一个酒字上。

张飞爱憎分明,不遮不掩,喝酒也是这样,控制不住量,把握不住度。他不但好酒,而且成瘾,每喝必醉,不醉不休。

其实,张飞醉酒误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只要一见酒,他就忘了姓啥名谁。刘备跟着代天子曹操讨伐袁术,往南阳出发前,就把徐州交给张飞了。三天没过,张飞又忘了刘备少饮酒的吩咐,宴请部下众人轮流把盏,自己更是巨觥自斟,几十杯下肚不觉大醉,把拒绝饮酒的曹豹抽了五十大鞭。

人家说爱兵如子,可张飞只是把部下当成他任意宰杀的猪,这样的领导谁还跟着你干。果不其然,曹豹连夜差人给吕布送去密信,里应外合,让还在酒精浸泡中的张飞落荒而逃,曹豹报了酒宴受辱的“一箭之仇”。

本来,张飞如果以此为戒,也不致后来丢了性命。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张飞悲痛欲绝,喝酒更成了家常便饭,不分白天黑夜以酒浇愁,醉后不分青红皂白鞭打部下,结果被手下大将张达、范强所杀。一世英雄就这样稀里糊涂死于醉梦中,留下千古笑柄。

其实,在中国古代,醉酒误事以致丢了性命的大有人在。

“陈遵投辖”之典就是出自《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西汉哀帝末年,官僚世家出身的陈遵既有才又有能,就是后来专权的王莽也对他另眼相看。但陈遵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嗜酒如命,不醉不休。他每天觥筹交错,醉醺醺。

自己喝也就罢了,一旦地方官来访,为了留住客人,常常关紧大门,把客人的车轮卸下扔到井中,就像现在拔掉客人的车钥匙一样好客。后来因“饮酒饫宴无节轻辱爵位”被罢去河南太守后,仍不思悔改,我行我素,最后也在醉卧中被杀。

后人苏东坡“若见孟公投辖饮,莫忘冲雪送君时”,骆宾王“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用的就是这一个典故。

据《史记》记载,将门虎子灌夫嗜酒如命,还常常借酒耍疯,只要酒一盖脸,就辱骂那些皇亲贵族以及阿谀奉承拍马屁之辈。就连权倾一时的田蚡也不放过。终于引火烧身,被以“骂座不敬”、“侮辱太后”之名砍了头,并且祸及全家,一个没留。

点评三国主要人物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
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做嫁衣裳。
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
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

关 羽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的期望,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垂怜,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被后世尊为武圣的关云长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军杀贼。
知识的有限性让他无法成为一方霸主,但思维的简单性又让他对忠孝仁义的古训不改初衷。读书的时候曾去过离学校很近的春秋楼,也就是当年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现代文明的都市里,里面武圣的塑像威严自不必言说。门口石碑上漫灭的碑文正是当年告辞曹操的留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站在碑前,一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义的穿透力可以带着思绪飞驰到千年前。
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灯烬念金兰。赤兔终携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面对曹孟德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今日主客离别,明朝战场厮杀,在名利和忠义之间,关羽的这一选择又该是让多少人汗颜呢?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寻借口的屑小之徒,他们又怎么会明白义之大者。尘土飞扬,骏马急驰,赤兔宝马在远天扬蹄嘶鸣的姿态,定是一种昂然的风景,青龙偃月刀映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华,也会刺得我们的眼睛流下怀念的眼泪。
记得有人说过“古人与我们现代人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难之时,壮士断腕,性命相赠,可以没有半点的疑虑!”,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大丈夫马革裹尸的豪气成了千古绝唱。不可否认关羽义举的表现在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现今许多神龛里供奉着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时空最有力的证明。
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殉主,执着得让人感动,这匹可以追风的宝马和一千多年后在黄海海面随“致远”号巡洋舰一起沉没的“太阳”(邓世昌的爱犬据说名为太阳)有着惊人的相似。自然,动物们那灰色的脑细胞中生存的法则的确简单,但在我看来,有些人却不如它们,真的。
知道自己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在现今的社会里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从这个世人景仰的汉子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一味的烧香叩拜也只是虚假的徒劳。
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诸 葛 亮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虽然她完美,但她毕竟只是古希腊人民一厢情愿的幻想构思。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他也许没有雅典娜那么神奇,但在历代人民的心中,他却有着同样让人景仰的地位。
小时候在田野间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曾不厌其烦地听老人们重复着他一遍又一遍的故事。长大后,学了历史,读了《三国》,有了与他近距离的接触,才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是个悲剧。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结孙权,修政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登上舞台,《三国演义》便围绕着他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剧。尽管他的辉煌表现足以照亮青史,但这也加重了他的负载,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先主刘备驾鹤西去,蜀国千万人唯武乡侯诸葛亮马首是瞻,以他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嗣子刘禅是扶不起的无能君主,他更不会不知道刘姓江山的气数,但三纲五常让作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如果他此时退去,只会加快蜀国灭亡的速度,他自身留下的将是千古骂名。明知无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澜,但他还是做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覆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他希望用一个臣子的忠心唤起嗣子平天下的雄心,但扶不起的刘阿斗眼中看到的,不是锦绣江山而是笙歌燕舞。他也只好把所有的责任背负在肩膀上,顶着艰难,踏上这条不归的路。七年北伐,犹未踏入中原半步,饮马黄河也只是南柯一梦,徒增后人一声长叹!
但是谁看得见他轻摇鹅毛扇背后的无奈,谁又听得到他遥望蜀道寒云那声辛酸的叹息呢?当五丈原的秋风吹落满树枯叶时,他带着遗憾走了,带着对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锦官城的片片降幡也宣告着他苦心经营的大蜀帝国瓦解了,如果先生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男蓝把所有保级的期望寄托在姚明的身上,过后姚明曾对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球靠一个人,只会把人累死。”打一场球尚且如此,哪打一个江山呢?
一个人可以谋定天下,却不可以成就天下。帝王之业也不是一个人可以确立的,他需要无数人的共谋、无数次的浴血纷争,才能成就寸土江山,但遗憾的是刘氏一家把一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这也就注定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而他骨子里那种愚忠的思想也让他把自己的一生缚在了刘氏天下的铸造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站在蜀庙前,望着先生那凝重的的面容,默诵着那篇永垂不朽的《出师表》,眼泪会忍不住滑落脸庞。
周 瑜

问起三国中谁是最让人惋惜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会答出同一个人——周瑜。虽然他统帅三军,却没有战死沙场,倒是被人活活气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龙凤,有“王佐之才”,在江东的三分天下,羽扇纶巾的他领袖群伦,定格了儒将神化的形象。及至后来,那份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潇洒神姿,不知成为多少女子“春闺梦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寻常江色,一时间多少风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也许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冥冥中自有安排。于是一切的尊荣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待别人的时候难免会养成“俯视”的习惯。火烧赤壁之后,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不与任何人商议便私自决定,便可足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为其主谋定天下的计策,然而历史这次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最终搞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
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想必他应该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韩信的十之一二,又怎么会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必将除之而后快。
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点,只为一句气话,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却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让后人笑话。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拳脚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修身养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人成材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如果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反倒会失去生活的真义,只是在你生气的时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气的价值意义,这也就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那段勾心斗角的往事也早已成为封尘的记忆,想一想,笑笑,也便罢了吧!

杨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纤指弹断;也有一个人望着苍穹惨然的发出了“夫复无罪,怀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愤慨,继而他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吟唱里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过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为他送行,换来的却是催泪滂沱;谱一篇悼念的词章为他留世鸣冤,却又写不出只言片语。也只好由那南归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划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杨修,那个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觑的狂客;那个经常在眉宇间流露出孤傲气势,曹操麾下的谋士。
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来,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更是让这个谋士以为自己认对了对象,以为曹操之后,曹植必为魏主,那么他们所推行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便可一举实现。然而他错了,错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错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
以仁义治理天下或许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个诸多霸主都想对中原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时对众人遗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业,而如果要让他把曹植立为嗣子,必是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样做无疑是给蜀、吴两国创造进军中原的良机,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划上饮恨的句号。至此,我们也只能用杨修生不逢时来给他个人做个牵强的定论。
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对花园门上的“活”字知晓其意,让曹操面喜心忌;对“一盒酥”的张扬更让曹操对他深恶痛绝;而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说出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让他死上十次了。
虽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态度还有待争议,但回到那个政治局势混乱、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属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义,而立天下靠的却是威严。
加上他小觑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为同僚所不容,这无疑也确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国未报而身先死,业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而拨断的琴弦,生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也终结了,一腔热血因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天边一只落单的归鸿,在苍穹下沿着祖先翅膀划过的痕迹,飞过这片浸润过他热血的土地,那声声啼血的哀鸣似乎在讲述着那个曾经无奈的故事。

介绍十个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三国中的10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 司马懿 姜维

刘备: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后人称刘备为先主。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弘之子。早年丧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十五岁时从师于当世大儒同郡卢植,并结识了公孙瓒。
汉灵帝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以鞭督邮故弃官亡命。其后曾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之职。后为贼所破,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敌冀州牧袁绍,累次有功而实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相,期间曾派三千兵解孔融被黄巾围困之危。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借口为父报仇而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刘备以本部千余人从田楷往救之,也被曹操击败。恰好此时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曹操根据地失陷,于是回兵兖州。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使屯于小沛。
次年陶谦病故,遗命将徐州交与刘备。刘备又得到糜竺、陈登、孔融等人拥戴,遂领徐州。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这时,为刘备收留的吕布偷袭了下邳。刘备回军,中途军队溃散,乃收余军东取广陵,为袁术所败,转军海西,困顿至极,得从事东海糜竺以家财助军。于是向吕布求和,吕布让刘备驻军小沛。其后袁术派纪灵领步骑三万攻小沛,吕布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用“辕门射戟”使两家罢兵。不久,刘备再度召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恶之,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又益其兵,并给与粮草,让刘备屯沛地。至此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与曹操共同攻灭吕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与刘备密谋诛杀曹操。时曹操正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遂与董承等人同谋。恰逢当时曹操派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途中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己还小沛。东海昌豨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遂有兵数万,于是北连袁绍。曹操派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往攻,被刘备打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攻击刘备。刘备军败,北奔袁绍。秋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助之,不久为曹仁打败。刘备回到袁绍处,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斩杀曹操派来平乱的将领蔡阳。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屯于新野。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这个地方,夏侯敦、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劝谏,夏侯敦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末,徐庶往见刘备,刘备颇为器重他。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此时亲率大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长子刘琦联合刘备。刘备从新野撤往江夏,路经襄阳时,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到当阳时,竟有十余万众,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乃大败于当阳之长坂,此时恰好遇上前来打探情报的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刘备于是转从汉津港去往夏口,派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游说抗曹。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军率军三万,与刘备并力,在赤壁大破曹军,追到江陵。刘备迅速夺取荆南四郡,又与周瑜围攻曹仁于江陵。此时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投奔刘备,大大增加了刘备的实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琦卒,群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孙权稍畏刘备之势,将其妹嫁给刘备。
建安十五年,态度强硬的周瑜病逝于巴丘,孙权欲使刘备为自己挡住曹军,于是在鲁肃的建议下借南郡给刘备。
建安十六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因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事情太过仓猝,恐失人心拒绝。于是北到葭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建安十七年,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此二人亦降。刘备军力益强,乃分遣手下平定各个属县,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刘备进军雒城,庞统在攻城时意外中箭身亡,年仅36岁。雒城近一年才被攻克,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建宁督邮李恢刚好说降马超。马超于是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说降了刘璋,领益州牧,启用诸多人才。是岁建安十九年(214)。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南四郡,刘备率军五万下公安,与孙权连和,割江夏、长沙、桂阳给孙权。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起兵攻汉中,采纳法正的计谋,夜袭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亲自攻打汉中,刘备仗汉中天险,谨守壁垒不战。曹操进不能进,运粮困难,无奈退军。但此战对蜀中压力也相当大,一度打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青壮男子从军作战,妇女后勤运输)的地步,兵力疲敝不堪,且曹操虽退军到长安,犹虎视汉中,汉中压力依然不减。此时群下上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起兵围襄阳,水淹七军,抓住于禁,斩杀庞德,围困曹仁于樊城,自许都以南纷纷响应关羽,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不久曹、孙联合,先是徐晃率众击退关羽,羽退回汉水以南,以水军隔绝汉水,襄阳仍然被困。接着吕蒙白衣渡江,劝降南郡守将糜芳、公安守将士仁,兵不血刃占据荆州地界。关羽后方突失,走投无路,最后在临沮被俘惨遭杀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薨,享年66岁。次子曹丕继任魏王之位,其后废汉献帝,建立了魏朝,称魏文帝。当时盛传献帝已经遇害,甚至魏国边境大臣苏则也不知详情,误信流言为献帝发丧。
次年,刘备乃于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称昭烈帝,蜀汉国政权正式建立。
次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出兵攻打东吴(兵力不详,通常认为在5~10万之间)。其先,蜀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先后击破陆逊部将李异、刘阿等。陆逊坚守不战。
时过一年,蜀军士气低落。陆逊趁蜀军战意已无之时用火攻,蜀军大败,刘备逃至白帝城,在此驻扎。孙权为持续孙刘联盟,遣使求和。
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情恶化,从成都招来丞相诸葛亮,以后事、刘禅、江山托之。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故于白帝城,享年63岁。

关羽:关羽(?-220)字云长,号美髯公。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使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中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走麦城”等憾事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陆树铭饰)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张飞:张飞(?-221年六月),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张飞,身高八尺,专用兵器:丈八蛇矛。认识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强,强与疆很像)、张达刺杀。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现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待为宾客。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初战就获胜,崭露头角。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张飞庙“新家”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攻打刘备,争夺徐州。刘备派张飞守下邳,自己则将兵在盱眙、淮阴抵抗袁术,双方僵持了月余,互有胜负。下邳相曹豹是陶谦的旧部,与张飞不和,为张飞所杀,于是城中人人自危,颇为混乱。时袁术给吕布写信,劝其乘机袭下邳,答应事成后,援助吕布粮草。吕布很高兴,率军而至。刘备中郎将许耽开门投降,张飞败走。吕布俘刘备妻小和诸将家属。由于形势所迫,刘备、张飞只好暂时依附吕布,驻军小沛。吕布还刘备妻小。 刘备驻小沛,发展较快,不久便聚众万余人,吕布不安,又率来攻,刘备只得携张飞等投奔曹操,并与曹操联合,打败吕布。
197年6月,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出精骑兵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州四郡,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张飞《立马铭》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于次年(214年)五月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张飞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十二月,关羽被孙权所杀。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六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蜀汉怀帝刘禅于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张飞为桓侯。
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诸葛果(亲女) 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建安二年(197),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迁都,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的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全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额~~字数不够了,你找我联络我再告诉你吧 (*^__^*) 嘻嘻…… ,QQ:840025110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 ? 高一1班 李皓扬 13号

? ? ? 桃园三兄弟中,最为粗犷勇猛的当是张翼德张飞了。那个爱憎分明的黑脸汉子形象,对我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下文试浅析张飞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一)勇猛粗犷:刘备大败于长坂坡,只率数十骑逃走。赵云复杀入长坂坡,慌乱之际,刘备使张飞前去断后。魏军领兵杀将来追赶赵云,却只见一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的大汉立马桥上,据水断桥,不是张飞又是何人?无人敢应战,“曹军尽皆股栗不敢应”。张飞挺矛大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魏军中夏侯杰竟被惊得肝胆俱裂,应声毙命。这般威武不可一世的气势让人胆寒。张飞勇猛好战的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二)讲英雄豪气、惺惺相惜:蜀军入川进攻江州。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守城被破,江州被占,严颜遭生擒。帐前张飞向严颜大喝,质问其为何不降执意大战。严颜誓死不愿做投降将军,而宁做断头将军。本要将其斩首的张飞却被其拒降的豪气所感动,将严颜释放。可见看似笨头笨脑的张飞也有着柔的一面,那是英雄惜英雄的由衷敬佩。

(三)重于忠义,嫉恶如仇:《三国演义》第二回,已为结拜兄弟的三人跟随大哥刘备来到安喜县到任。三人感情日渐深厚,乃至“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督邮仗势欺人,逼刘备交贿赂的财物。张飞正直而又重情义,哪得见刘备受此枉责?又见督邮欺压百姓,大怒之下直入馆驿,捉住督邮缚住边打,直至刘备让其住手才停下。这样维护自己的结拜兄弟,不畏权势的直爽性格,是他被很多读者喜爱的原因。 (四)有勇亦有谋、颇有小智:张郃固守在宕渠山。张飞在山前扎寨,每日饮酒大骂,为的是迷惑敌人趁其酒醉下山劫营。果然,当夜张郃下山劫飞寨遭埋伏,退往瓦口关,又只坚守不出。又是张飞,亲自探得瓦口关背后的小路,以轻骑攻之,张郃军大乱,被张飞一举夺下瓦口关。张飞智起来的时候,实力不容小觑。

(五)颇为蛮横,脾气暴躁:张飞的缺点莫过于心性不够沉稳,做事较浮躁。虽也有细心之时,但终究还是个粗人。关羽死后,张飞下令末将三日备旗甲,即刻出征。两员末将如何办得?只被张飞处鞭挞之罚。两末将只怕完成不了难逃一死,趁夜晚张飞大醉酣睡时将他杀害。刘备曾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终究,张飞的暴躁让他惨死在其部下之手。? ? ? ? ? ?综上,张飞鲜明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一个敢爱敢恨、刚中有柔、粗犷暴躁的好汉子,一个重情重义、为先主两肋插刀的好兄弟。? ? ?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