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要倾全国之力去打东吴,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归结一下几个原因:
一、战略上比进攻魏国更可行
从实力和地理位置上来讲,蜀国如果倾全国之力去进攻魏国,获胜的几率不能说没有,但一定是极小的,但面对吴国就不一样了,蜀国居于吴国的上游,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进攻吴国是以上击下,虽不能一定成功,但是至少比进攻魏国要几率大的多。
二、理论上必须有所行动
刘备整天喊着复兴汉室,蜀国称帝都称了如果再没有行动的话,这大汉皇叔,复兴汉室的口号本来在曹丕称帝之后就没多大号召力了,如果再不表示表示,不就成抹布了吗,而且这个表示做好是表示到位的,所以就选吴国表示一下。
为什么选吴国,内部矛盾引起的,早年追随自己的兄弟,都是现在的股肱之臣,眼瞅着东吴背盟偷袭,斩杀关羽,心中早已怒火中烧。不发兵国内最初跟随的众将之怒难平。尤其是张飞。
大家应该知道刘备最倚重的都是荆州派系,荆州一失,荆州派系无根据主场,那荆州派系在蜀国里的话语权肯定会降低或者丧失。
各方大员具是荆州派系将领,不发兵回夺荆州,势必导致益州派系和东州派系等压制荆州派系。内部必生祸乱。
为了各方大员荆州派系在国内的利益,必须要发动这场战争。
三、关羽,不比他人
军区总司令被人杀了,为自己浴血奋战几十年,征战天下的兄弟,千里护嫂寻兄的义薄云天的二弟。
依稀还记得那一年的桃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若不报仇,非英雄也,刘备自诩英雄,仁义之名更看重,二弟被害若不报仇,天下人眼中刘备是有多绝情寡恩。
还记得刘备的名言吗,兄弟是手足,女人如衣服,手足断了安可续?
有人断你一臂,换做是你,报不报仇?
四、轻视陆逊
魏国良将颇多,而刘备手下最牛的统军之才关羽已被杀害。手上剩下的能统御大军团作战的人没有几个。赵云第一个排除,经验不足,之前没有独自带过兵,魏延、马超、张飞之中
马超智谋有限,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老爹给坑死了。老爹在魏公然反叛,害死亲爹。魏延、张飞对上张辽、张郃、徐晃、曹仁等,怕是也没把握大获全胜。毕竟魏延、张飞军事能力应该是略逊于二爷的。
二爷尚且没拿下。虽说战绩辉煌。
反观东吴吕蒙已死,早年跟随孙策的名将所剩无几。只剩甘宁。而甘宁和魏国五子不同,并无统御三军之能,陆逊年轻书生样,刘备觉得陆逊能力也就一般,若真觉得不亚于当年周郎的话。谨慎一点不至于大败,和关羽犯的错误一样,致命的。
陆逊这个初生牛犊,吃了几只猛虎,功勋直逼周郎。
关羽,这个纵横天下,罕逢对手的是世之虎将。
闻其名,魏国胆寒,吴国战栗,威震华夏的军区司令,就这样被一个黄口孺子玩死了。
湘水划界之后,刘备控制了荆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关羽失荆州后,这三郡被东吴孙权全部占据。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东吴,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就是打痛东吴,然后在谈判桌上与孙权讨价还价,其目的还是在荆州上。
孙刘联盟及荆州利益的争夺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主要是孙吴出的力,刘备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功劳。
但刘备却趁机占领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南四郡。而孙权仅仅是控制了江夏郡的江南部分,并没有占据多少地盘。
就当时的局势,孙权能够打败曹操,保住了江东,在战略上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已经是超出了战役预期,也没有奢望有更大的战役收获。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孙刘联盟继续合作,打败驻守南郡的曹仁,占据了荆州南郡。
但时间一久,孙权对于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获取的利益,就有了觊觎之想。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提出要回荆州。在遭到刘备拒绝后,孙权恼羞成怒,派兵进攻关羽把守的荆州五郡。
刘备亲自率领数万大军,从蜀中赶来援助关羽,与孙权对抗。
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刘备与孙权的决战拉开了序幕。
如果这场战役最终打起来,两败俱伤,曹操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但这种联盟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缓则两斗,急则两和。
曹操趁着孙刘两斗的时机,出兵平定了西凉、关中、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益州。
面对老窝被抄的局势,刘备无奈,只好做出了妥协,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了孙权。刘备仅仅控制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之后,关羽坐镇南郡,尽管与孙吴屡有摩擦,但没有大的战役出现,基本还维系着联盟的存在。
汉中之战,刘备打到了?男战女运?的地步。在关羽攻打襄樊时,刘备已经无力支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孙吴把荆州全部占领。
汉中之战后,刘备经过战略调整,恢复了一定的军事实力。
此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称帝。曹丕面临着核心的问题是完成权力的交接,暂时还不能构成对汉中的威胁。
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
其战略目的有二:
第一,直接夺回荆州。
第二,打痛孙吴,与孙权讨价还价。
刘备虽然是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的战役,不能否认政治家也会有情感,但必须承认政治家首先考虑的利益。
夷陵之战开始,孙权就派人求和,刘备没有答应。
刘备清楚,就当时的能力,灭掉东吴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唇亡齿寒的联盟利益。
谈判是刘备希望的结果,关键是孙吴能够出啥价码。
孙权兴师动众夺取了荆州,自然不会再让出来。刘备得不到期望的结果,自然不会就此罢兵。
没有史料记载,孙吴能够做出怎样的妥协,但肯定的是没有达到刘备的要求,也就是不想把关羽原来控制的荆州部分,再还给刘备。
外交是战争的延续,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是没有发言权的。谁也不想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
那就只有决战,把孙吴打痛,再来谈判。
遗憾的是,夷陵之战,刘备打败了。刘备逃回了白帝城,孙权再次求和,刘备又是在无奈之下同意了。
孙权已经得到了利益,也取得了胜利,但不想跟蜀汉一直对抗下去。否则,对自己不利。
刘备战败了,已经没有跟孙权讨价还价的资本了,不妥协也得妥协。否则,对自己更加不利。
如果孙权也犯浑,乘胜追击,蜀汉就彻底结束了。
因此,从夷陵之战前后,孙刘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意图就是为了荆州,这毫无疑问。
至于开始不同意孙吴求和,最后不得已而同意求和,仅仅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已。
对刘备集团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
刘备建立的蜀国,是一个外来政权。而这个外来政权的成分却相当复杂,有初期便追随左右的关羽、张飞、简雍等老资历,有诸葛亮、蒋琬、马良等荆州系,有法正、谯周等益州本土人士,有吴懿、许靖这样的东州系,甚至还有李严这样说不清到底归荆州系还是东州系的外来人士。
对始终追随的老资历和荆州系来说,刘备必须为关羽的身死和荆州的丢失,做出一个交代。
而对益州本土士人豪强来说,关羽的失败,则更加剧了他们对蜀汉政权的不信任。
所以,刘备必须为这个新生的朝廷重立威信。
这一点,就连曹魏的刘晔都看明白了。他公开表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
因此,说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并不算错。但报仇只是手段,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重建朝廷的威望,巩固蜀汉的统治。
这是其一。
其二,是荆州对蜀汉的重要性。这个大家都知道,我懒,就不多说了。
总之,出于稳固政权和取得荆州的目的,刘备必须伐吴,也只能伐吴。既然出兵目的并不单纯,那么,刘备发动战役的动作,便更多的是在恫吓、威慑。
我们来看看吴、蜀两国的一系列动作。
221年6月,蜀汉前军开始向奉节集结,刘备率中军自成都出发;
221年7月,刘备前军击败吴巫山等地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
221年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投降,被封吴王;
221年11月,曹丕使者到达东吴,孙权接受封号,正式称臣;同月,孙权命陆逊为督,率大军西进迎敌;
222年1月,陆逊部将宋建反击蜀军于秭归一带;刘备返回秭归前线;
222年2月,蜀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战役开始。
从这张时间表里,我们可以看出:
六月,刘备决定出兵伐吴,七月,部队已经攻占巫山、秭归。这就说明,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蜀军便抵达了战场。
但七月攻占秭归之后,直到次年一月陆逊开始反击,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蜀军毫无作为。甚至刘备还离开过秭归前线,据三国志记载,直到正月吴军反击开始,刘备才“军还秭归”。
东吴的行为也不正常。
《三国志》记载,秋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可见,东吴早在蜀军到达战场之前便知道了刘备的伐吴计划。但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吴军却无动作。直到十一月,东吴才派出军队,率军抵抗。
这说明,要么是孙权的大脑反射弧太长导致行动迟缓,要么,是其中必有猫腻。
而这其中的唯一可能性只能是,双方在谈判。
《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过双方谈判过的任何证据。但有意思的是,夷陵之战结束后,邓芝出使东吴,得到了孙权的一个评价:
“丁友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丁厷,阴化,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不能“和合二国”;真正能“和合”的,唯有邓芝。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邓芝之前,双方一定有过至少两轮谈判,而这两轮谈判,蜀汉派出的使者,便是丁厷、阴化。
这两轮谈判又是否发生在蜀汉伐吴之时呢?
不能确定,但有可能。
那么,建立在以上设想之上,我们推测一下蜀汉伐吴的真实情况:
蜀汉的战略意图:大军压境,以军事力量给东吴施加压力,迫使东吴屈服,划拨部分荆州给蜀,并就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一事道歉;
东吴的应对行动: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向曹魏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当确定曹丕不会威胁东吴边境之后,调拨军队抵抗蜀汉入侵。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蜀军初期攻占秭归、巫山之后便按兵不动的问题,也解释了东吴军事力量应对迟缓的诡异。
而且,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备决定伐吴时诸葛亮会保持沉默的原因。
众所周知,刘备决定伐吴时,遭到了一干朝臣的反对,甚至包括赵云。而奇怪的是,诸葛亮此时却未表态,只在战后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诸葛亮在蜀汉朝中地位并不突出的表现。但依我看,之所以诸葛亮没有表态,恰恰是孔明在蜀汉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证明。
前面已经说过,刘备伐吴,政治目的很大。而这种依靠军事行动提升朝望的行为,显然是不能明说的。因此,刘备伐吴,其真实目的非常机密,甚至机密到连赵云都不知道。而作为蜀汉二号人物的诸葛亮,显然对整个作战计划相当了解。
了解了整套作战计划的诸葛亮,恐怕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早在隆中对的时候,他便有过“跨有荆益、结好孙权”的构想。他与刘备共同的想法应当是,通过一场有限的局部战争,夺回荆州部分领土,只要运筹得当,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恐怕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孙权真的会那么下三滥,做出向曹魏称臣的行为(臭不要脸,哼);而曹丕也真的就借坡下驴,与东吴修好。
失去了曹魏对东吴的钳制,使荆州战场形势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备就此骑虎难下,他根本无法班师回朝,只得硬着头皮将战争打下去。
于是,章武二年,刘备进军夷陵。
八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仅以身免。
次年,刘备亡于白帝城。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刘备并没有拼死打东吴。刘备去东吴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留下诸葛亮等人防守,领兵征吴。他的行动中确实有冒险的成分,但并不意味着冲动和绝望的疯狂。要分析刘备伐吴的原因,首先要根据这个人的一些特点来看。
孙吴(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东南建立的政权,名?吴?,史学界称之为。它之所以被称为吴栋,是因为它处于与曹魏和蜀汉鼎立的地位,它统治的地区位于三国的东部。孙吴是三国中最古老的国家,历时52年(公元222年起59年)。魏、黄初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被封为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武正式立国,后迁至建邺(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魏文、诸葛起航到台湾(称为益州),这是中国政治势力第一次到达台湾。
孙吴的鼎盛时期包括汉末扬州、荆州和整个胶州,广州在胶州的东北部。孙吴大力发展经济,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天齐四年(280年)五月一日,孙吴死于西晋,标志着中国自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公元219年,孙权攻打荆州,攻取关羽,吴、蜀为敌。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年号章武。同年,刘备报复荆州、关羽,率军攻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之,遣人求和。吴楠太守诸葛瑾奏曰:?陛下乃关公之亲,如始皇帝也。荆州大,熟,国内?都应该是敌人,谁应该是第一?如果考察这个数字,很容易反转。吴人的言论只能激起刘备更大的怨念,不会有任何效果。张飞是蜀汉的领军人物,率领一万大军,从阆中到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离开之前,被部下张达和范强杀死。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数万军队,对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边境已经西移至巫山,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孙权奋起应战。他任命镇西将军、右后卫鲁迅为都督,命令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欢五万人到前线抵抗蜀军。同时又派使者对曹丕进行修缮,避免双线作战。
夷陵之战,鲁迅正确分析了军事形势,大胆撤退诱敌,集中兵力,先发制人,攻其不备,巧用火攻其不备,最终以五万吴军击败了咄咄逼人的蜀军,战败的蜀汉昭烈皇帝刘备逃往西方,但到达宜州以东的永安时,他停止了西行。孙权虽然赢了,但听说刘备驻扎在离边境这么近的地方,他还是害怕,派人去和谈。
被长期战斗和失败弄得精疲力尽的刘备同意停止战斗,并于次年4月去世。蜀汉的军政大权被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诸葛亮立即派他与东吴恢复联盟,与曹魏作战。夷陵之败给新建的蜀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还杀死了许多将领。次年国君刘备去世,建立在他功名基础上的国家土崩瓦解,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大概五年时间重建军队甚至这些叛乱,把国力提升到可以出兵海外的地步。史书上记载刘备攻打东吴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起兵,不顾百姓生死,不是一个皇帝的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王子们根本不会同意他的意见。再说刘备是这样的人吗?能够在乱世做出如此巨大的成就,从卖草鞋的小贩到有势力的割据皇帝,可以说刘备经验丰富,才会如此冲动。
综合各种史料和当时的背景地理环境分析,答案是刘备是为了荆州,是他晚年最后的机会。从军事地理上看,是以响水为界的荆州西南地区,也占有荆州近一半的土地。况且这个地方以江河丘陵为界,是个不错的缓冲地带,战略上比以三峡为界的易守难攻的局面要好很多。也就是说,如果零陵、武陵、江陵掌握在刘备手中,就能为刘备的蜀汉提供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和主动权。尤其是在南郡江陵,这个地方不仅可以控制所有三峡水路的必要出口,而且还是荆州的中心。得到这个地方后,能形成对孙权的压制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失去江陵后,屡败屡败,导致关羽在荆州的势力全面崩溃。所以刘备攻打东吴,就是为了恢复这个主动权,至少是为了恢复对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靖南四郡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魏晋何晏轶事典故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