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登门均无果,诸葛亮便写信劝说,而刘巴回信道:“这里的民众人心所向,归附刘汉,如今道穷数尽,我也只能远走高飞。”遂辗转进入益州。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12月15日T4版,作者:佚名,原题为:《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巴》
刘巴(?-公元222年),今湖南衡阳人,少便知名。207年,曹操征伐荆州时,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其命前往长沙等地,招降刘表残部。谁料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北归,劝降告吹,不过刘巴仍打算回去复命。
此时诸葛亮在衡阳催缴税赋,他早就听闻刘巴博才多学,于是来到衡阳寻访,找到其家时,刘巴却已外出。第二次去时,邻居说他在河畔钓鱼。寻至河边,见有三四人在垂钓,诸葛亮只得逐一问去。那被问的第一人正是刘巴,他却回答:我是刘巴之友,他今天钓够了鱼,已经返回。诸葛亮仍不死心,第三次访刘巴,半道上见算命先生正在为人测卦,只听得那人指责孙、刘造反。诸葛亮当即驳斥:“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刘豫州是景帝玄孙之后,起义师除叛逆,应天顺人,何谓逆命?”那人也不争辩,便匆匆走了。三次登门均无果,诸葛亮便写信劝说,而刘巴回信道:“这里的民众人心所向,归附刘汉,如今道穷数尽,我也只能远走高飞。”遂辗转进入益州。
不过,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终于归附,为刘备解决了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并与诸葛亮等共制了蜀汉法律文件《蜀科》。
(摘编自《衡阳日报》)
沈葆祯,是左宗棠三次请出来的,请出来出任船政大臣,左宗棠直接给他实际权利和君王的认可。
我们都知道刘备当时在非常困难的时期,去请诸葛亮来辅佐自己的千秋大业,而诸葛亮大概是为了考察刘备,一直到了第三次才肯相见,才肯出山。其实沈葆桢也是和诸葛亮一样,也是在考察左宗棠对自己的心意。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也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
当时,左宗棠在福州创建了福州船政局,制造兵船、炮舰。朝廷加任左宗棠为“饮差马尾船政大臣”。而当时的洋务派持反对意见,认为“船政未必成,虽成亦何益?”左宗棠也明白就想立马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担任船政大臣,使得福州船政局能够继续创办下去。
就这样左宗棠想起了,此时丁忧在家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左宗棠为了表示自己对沈葆桢的重视,于是就亲自前往两次宫巷去邀请沈葆桢出山,而沈葆桢却推辞说有重孝在身,不愿意赴任。
后来左宗棠心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沈葆桢不想出山,后来他想通了,船政大臣的级别不高,沈葆桢是担心任职后会遭到其他权势的牵制,办事是很难得心应手的。于是左宗棠立马向朝廷奏报,给沈葆桢申请了专折奏事的权力:“凡船政奏折无需经过巡抚衙门,仍由沈葆桢会臣领衔。”
左宗棠立马带着这个这个结果去请沈葆桢,沈葆桢听到这个结果后非常爽快地答应出山任职。沈葆桢的任职使得近代的造船,航运和海军建设取得很大的进步。
通过《三国演义》的描绘,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刘备一直靠自己单方面的势力努力拼搏。但是他也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他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帜,在外面到处拉拢人才。不过刘备在民间,还是深得民心的。
他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二人,他们三个在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系格外的深厚,刘备也在这两兄弟的帮助下,势力不断的扩张。但是要想成立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仅凭自己的武力值是不够的。
很快刘备就发现自己缺少一位运筹帷幄的军师,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了解了诸葛亮这样一位人才。为了得到这样一位人才的帮助,他更是三顾茅庐,花费了不少心思。但是刘备却不知正是因为自己当时的一腔热血,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诸葛亮的身上,自己却意外错失了另一位"绝世高人",这个人就是崔州平——诸葛亮的挚友之一。
说起这崔州平,虽是一位隐居山林的人士,但他的势力可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就说他的父亲名为崔烈。在东汉时期崔烈有着太尉这个职位,不过他这个职位却并不是凭他自己的本事拿到的,而是用钱来买到的。虽然用钱买官这件事情在古时候并不稀奇,但是要买到太尉这样高的官职,可谓也是花了不少银子呢。
如果当时崔烈没有雄厚的家底的话,那么哪来的多钱去给他买一个官职来"玩玩"呢?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崔州平一定有雄厚的家产。虽然崔州平打心眼儿里对他父亲的这个作为并不看好,但是他也不能让他的父亲做出什么改变。单说崔州平的话,他先后在位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等其他的职位,这些职位可并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他凭着自己的本事努力争取而来。
三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动荡,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一个席位,各诸侯可谓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笼络各地厉害人物。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身边的智囊团那叫一个厉害。在开始阶段,诸侯们气势汹汹,唯独刘备只有三兄弟,所以实力最弱,也最被各诸侯看不起,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备想方设法四处寻人。
那么,天下高士都在哪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备邂逅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指点刘备天下英才所在。刘备于是根据线索,谦卑去求取人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到隆中请他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躬耕陇亩,也就是在隆中过着亲自耕田的生活。但是,他的才智过人早就名声在外。于是,刘备就去见诸葛亮,结果头两次诸葛亮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失望中归去,遇到了一个器宇轩昂,相貌堂堂的人,刘备心中一惊,莫非此人就是传说中的诸葛亮,于是赶紧迎上去主动失礼。原来,这人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知道了刘备的来意后,哈哈一笑,不置可否,刘备虔诚求教复兴汉室的方法,崔州平风轻云淡的回答大汉气数已经尽了,天命不可违,这话刘备可不爱听,两人也就此别过。
三顾茅庐之后,刘备终于得以和诸葛亮相对而谈。诸葛亮很有见地,预料到了日后会有三分天下的大势,两人的这次谈话就是历史上出名的隆中对。当时,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答应出山,刘备如获至宝,也因此雄心勃勃,觉得复兴汉室胜利在望。
而那位曾经和刘备有一面之缘的崔州平,也逐渐被刘备淡忘,包括他的踪迹也一直没有人知道。虽然和诸葛亮曾经是挚友,但最终两人分道扬镳,一个选择入世,一个选择闲云野鹤,归隐人间。所以,虽然崔州平才华可能不输诸葛亮,但他却不屑王权富贵,不屑王侯将相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争斗,所以在纷乱的尘世红,他全身而退。
数十年之后,事实证明了他之前的预言。不管刘备多么苦心经营,诸葛亮多么鞠躬尽瘁,但终究大汉的命数是天定了的。眼看生命即将终结,统一中原,恢复汉室的夙愿终究没能得偿。此时的刘备,虽然有千百个不甘心,但是不得不承认崔州平才是最有先见之明的,错失崔州平,错失这个很有前瞻性的谋士,恐怕也成了刘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永远的后悔。
只是刘备还不知道,之后的岁月,曹魏政权结束了,司马政权又来了,不但大汉没有恢复,就自己的儿子蜀汉皇帝刘禅,还有万千蜀汉子民最终也成了亡国奴。
结语:大隐隐与野,小隐隐于市。但凡高人,不管隐身何处,终究掩盖不了他们的智慧。崔州平或许早就料到乱世纷争,就算选择明主,最终也拗不过天数,所以这才无欲无求,从而得以放任自流,潇洒度过一生,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境界高深的智慧吗?
三国是一个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的大时代。都说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就冒出了许多杰出人物,比如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家主公,各个是枭雄;无双战将吕布,一身武功无人能敌;再有魏国军师司马懿,晋王朝的奠基人。提到司马懿就会自然地想起诸葛亮。司马懿宿命的敌人,争斗多年,还是司马懿赢了。
而说到诸葛亮,都会想到诸葛亮出山,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流传至今日依旧是一桩美谈,但这却也是刘皇叔最懊悔的一件事。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错过了当时的一位高人——崔州平,这崔州平相信知道了解的人并不多,崔州平是一个官二代,做过太守,政治经验丰富,曾用山歌向刘备表达心意。
为什么说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错过了崔州平这个高人呢?先来看看刘备是怎么知到诸葛亮的吧。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先遇到了诸葛亮的诸多好友,有徐庶,崔州平,还有司马镜,哪一个都是当世英才,都有治国安家之大才,如果当时刘备留下崔州平,再凭着徐庶,相信诸葛亮会主动投靠刘备。
当时都说诸葛亮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试问哪个有大才之人甘心偏安于一山坳之中,想必诸葛亮早有出山的打算,只不过在等一个契机,想直接做大官,当然最后他等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直接请他做了军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信要是刘备留下了崔州平,诸葛亮也会前来投靠,而且崔周平对培养下一代更有心得,蜀汉也就不会后继无人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2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国曹操的笑:历史上曹操笑过几次,
下一篇: 盘点三国中最不该被人忽略的十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