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西汉末年权臣,勋贵家族王氏子弟,太皇太后王政君侄子。王莽在西汉末年受王政君信任,逐步掌握朝政大权。不可否认在王莽执政期间,推行了许多于国家有利的政策。如果只是如此,王莽可能会成为与霍光齐名的大臣。但是后来他篡权多位,推翻汉朝,建立新朝,则成为乱臣贼子的象征。
本文不探讨王莽掌握大权之后,有哪些功绩,又有哪些过错。也不会分析他所施行的政策,到底与今天的政策有多么的相像。
你想不到这位权臣,在掌权之后,竟然不放过一个死去的女子,命人开棺,将她尸身穿着的珠玉之衣除去。死后不得安宁的女子,便是定陶恭王刘康之妾丁姬。
丁姬身份不高,定陶恭王刘康,在还是山阳王的时候,纳了她为妾室。当时刘康子嗣不丰,后院的一干女子都盼着为刘康生下儿子。原配张王后,甚至还求神告佛,吃各种药物,最终却是丁姬生下了儿子刘欣。
产下王子不见得是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没有多久,丁姬的儿子便被傅太后夺走抱养。丁姬一位妾室,身份卑微,不能说什么,只能忍受母子分离之痛。
刘欣出生不久,刘康就去世了,三岁的刘欣继承王位。后来汉成帝刘骜因为无子,刘欣又被立为皇太子。但是这一切都与丁姬无关,因为身份卑微又是太子生母的关系,她甚至因此经常受王太后的指责。
汉成帝去世之后,刘欣继位。王政君升为太皇太后,立祖母为皇太太后,而丁姬则因为是新帝生母的关系被封为帝太后。
丁姬的日子,一直等到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之后,才多有改变。而原本并不出彩的丁氏家族,也因此而进位。
丁姬的两个哥哥,因为是汉哀帝舅舅的关系,纷纷被封侯爵。丁姬的叔父担任左将军、丁宪担任太仆,丁明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族人得以入朝为官,官职高低不一。
建平二年,丁姬去世。汉哀帝心疼自己的生母,说:“朕闻夫妇为一体。《诗经》上说:‘生则异室,死则同穴。”于是废了大力气,将丁姬的遗骸运到定陶,与生父刘康合葬。
这和王莽有何关系?丁姬的下葬不仅和王莽有关,其实和整个王氏家族都有关。
傅皇太太后,因为自己的孙子做了皇帝的关系,就不将王政君放在眼里。她为人又嚣张跋扈,没有宽容之心,在后宫中经常和王政君对着干。
在傅家和丁家得势期间,王家的子孙都被打压。所以等到王莽重新执掌朝政大权之后,丁傅两家自然便在打压之列。
王莽不仅打着王政君的旗号,罢免丁傅两家所有人的官职,将他们赶回老家。同时还上奏贬去傅太后和丁太后的尊号,又说傅太后和丁姬两人不遵臣妾知道,墓葬等级不合礼制,应该按礼改葬。
所以早已下葬多年的丁姬,被扰了安宁。不仅挖开坟墓,去除所穿珠玉之衣,还被改葬到刘康姬妾墓地中。
《论衡·死伪篇》记载,王莽将丁姬棺椁打开后,地下突然冒出四五丈高的焰火,周围的数百兵士,纷纷被烧死。可见当时民间,对于丁姬的遭遇,是抱着同情之心的。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公元后23年),汉元帝皇后侄,新朝建立者(公元8——23在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祖居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 75里),汉族。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至公元9 年元旦,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崩。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崩。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极度膨胀,与汉平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5年,汉平帝被王莽毒杀,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居摄二年(6年)有人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作皇帝的先河。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王莽代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虞所杀,新朝灭亡。
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这五侯之间互不和睦,其门客之间也不敢互相往来。汉成帝以大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凡是以正义为立场而不附和王凤的,轻则被逐,重则被杀,外朝诸臣,唯王凤之马首是瞻。中央政府既是王凤的势力圈,地方政府的人事,也逐渐布满了他的党羽,郡国的守相,各州的刺史,都出王凤之门。这样,便奠定了王氏在汉家政府下的实际权力的基础。王凤在职十一年而卒“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接替而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而辅政者,为其从弟王音。王音在职七年,王凤之弟王商接替辅政,为大司马卫将军,三年而卒。由王凤之弟王根为大司马骁骑将军辅政,在职四年而病免。
王凤一支:【阳平侯王凤——世子王襄——王岑——王莫】王凤,字孝卿,是王政君的同母弟弟,王禁的长子,嗣父爵为阳平侯。汉元帝竟宁元年,汉元帝卒后,汉成帝即位伊始,就封舅父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还增加了5000户的封邑。大司马、大将军是汉帝国军队的最指挥官,领尚书事则握有处理日常事务的行政大权,军权、政权集于一身的王凤在秉政的过程中,先后罢免了丞相王商,强迫定陶王回归藩国,处死王章。汉成帝阳朔三年八月,王凤病逝,他的长子王襄袭阳平侯爵,并担任卫尉。至更始元年,上邽人杨广斩杀王襄,王凤这个“嫡枝”家庭泯然无闻。
王曼一支:【王曼—世子王永、新太祖建兴帝王莽】。随着王鳯的飞黄腾达,王氏家族成为炙手可热的京城第一豪门,就连与王鳯毫无血缘关系的兄弟苟参都当上了侍中、水衡都尉。唯独有一家例外,这就与王鳯同父异母的兄弟王曼一门。由于王曼与王凤并非嫡亲兄弟,两家关系并不是很亲近,来往不太多。王曼的身体一直不大好,也没有得到出来做官的机会,全靠着其父王禁分给他的那一份遗产度日。世子王永年纪轻轻,就凭着恩荫以及自身的才能做了诸曹尚书,进入了朝廷任职。王永突然得病亡故,留下一个遗孤王光。王莽当权后王光被封为衍功侯。始初元年(戊辰,公元8年)司威陈崇奏报:王莽哥哥的儿子、衍功侯王光私下告知执金吾窦况,让窦况替他杀人。窦况替他拘禁了那个人,用法律把那个人处死了。王莽大怒,严厉地责备了王光。王光的母亲对王光说:“你看自己和长孙、仲孙相比怎么样?”长孙、仲孙是王莽长子王宇、次子王获的表字。王光母子便自杀了,连窦况也被处死。令王光的儿子王嘉继承爵位为侯。
王音一支:京兆尹王章曾被堂兄王凤举荐,但是王章十分不满王凤专权,密陈成帝刘骜,请求诛杀王凤,任用贤良。刘骜不忍杀舅。但是王音偷听到这个消息,赶忙报告王凤,王凤诬陷王章。王音因此得到王凤信任,擢升御史大夫。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病逝,死前荐王音代替自己的职位。王音于是接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八年后去逝。《汉书·元后传》赞扬他说:“王氏爵位日盛,唯音为修整,数谏正,有忠节”。其子王舜嗣侯。王莽建立新朝后,王舜被封为太师、安新公,居四辅首位。
王舜有三个儿子:世子王匡、王林、王延。其中王匡继任为太师、褒新公,王莽地皇三年,曾和廉丹一起率兵攻打青、徐一带的赤眉军。由于他治军无方,军纪败坏,当地民众纷纷编唱歌谣。结果兵败成昌,仅王匡单人独骑逃回。等到王莽败亡时,被汉军杀死。王林位居说德侯、卫将军,王林、王延兄弟二人在长安被汉兵攻陷后,缺陷了刘玄,后都被乱兵所杀。
王谭一支:王谭与王商都是王凤的弟弟,担任特进、领城门屯兵职务。王谭的四个儿子:世子王仁【王仁子王术】、王去疾、王闳、王向,都与王莽不睦。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袭爵为平阿侯,他只是消极应付王莽,暗地里与刘氏皇族交好,故当刘玄、刘秀大军攻入长安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直到东汉光帝建武二年才病逝,王向在新朝时被王莽排挤到边郡安定任太尹,后来新朝末年的群雄之一、起于天水的隗嚣率兵侵入安定时,王向死难,王闳在新朝时远离长安,担任东郡郡守,当刘玄的绿林军迫近东郡时,王闳便主动率领全郡30余万户吏民归附,受封为琅邪太守。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冬,王闳投奔刘秀,从而保住了性命和家族的地位。此后,史书对王闳及其家族的事迹失去了记载。
平阿侯王仁(?~ 公元3年),素刚直。世子王磐字子石( ? ~ 47年),是马援的侄婿,王莽堂兄王仁之子。王莽事败,王磐仍住在原地,拥有巨额资财。他为人任侠尚气,爱士好施,在江淮间大有声望。后来,又游历京都,与卫尉阴兴、大司空朱浮、齐王刘章结为朋友,日与往来。马援对外甥曹训说:“王氏,废姓也。子石当屏居自守,而反游京师长者,用气自行,多所陵折,其败必也”(《后汉书·马援列传》)。不出所料,过了一年多,王磐果然受司隶校尉苏邺、丁鸿一案的牵连,死在洛阳狱中。王磐的儿子王肃不知检束,又出入北宫和王侯府第。马援对吕种说:“建武之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汉书·马援列传》)!后来,郭皇后去世,有人上书,认为王肃等人出于被废黜的人家,恐怕借事生乱,引起像贯高、任章那样的变故。皇帝大怒,下诏命令郡县收捕各位王子的宾客,互相牵引,诛死千人以上。吕种也在处死之列。(《后汉书·马援列传》)!
王崇一支:【安成侯王崇——遗腹子王奉世——王特弓】公元前33年,太后母弟安成侯王崇去世。王太后非常悲痛。成帝为了安慰母亲,不仅让王崇的遗腹子王奉世继承其父的侯封。
王商一支:【王商——世子王邑——王奇——王况】王商在王音之后以大司马、卫将军辅政四年,晋封为大将军,加封2000户和赐钱百万。
他在政治上没太大作为,于汉成帝元延元年因病去世。王莽地皇四,王邑同王寻一起率号称百万的大军讨伐昆阳的汉军,因指挥不当而惨败,后来与王莽一起在汉兵攻入长安时,死于乱军之中,王邑之子王睦亦死于此时。王商这一支也断绝了。
王立一支:【王立——世子王融——王柱——王丹——王泓】王立是王根的哥哥,他与元城五兄弟同日封侯。汉成帝绥和元年,淳于长被王莽抓住把柄,上告到王政君、王凤那里,不仅推动了即将到手的大司马职位,连原有的卫尉的官职也丢掉了,最后落得个毙死狱中的下场。淳于长的母亲王君侠也被遣返魏郡元城故居。为这件事,王立受到牵连,其长子王融被逼自杀,他本人被赶回封地闭门思过。以后虽然在姐姐王政君的帮助下得返京城,但好景不长,王莽执政后,再次将王立逐出长安,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晋爵安汉公,怕有朝一日姑母起用叔父王立,而使自己失宠,就派人到红阳,逼迫王立自杀。王立作红阳侯30年,死后其子王柱袭红阳侯位。《功臣表》:“红阳侯王泓,以与诸刘结恩,父丹降为将军,战死。”建武元年,封王泓为红阳侯,治今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
王根一支:王根是王政君的异母兄弟,与同是王政君的异母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逢时于汉成帝河平二年六月,同日被封为列侯。王根在决定皇位继承人选上铸成大错,但他推荐侄儿王莽继任大司马辅政,对家族来说,却成为一着好棋,正因为如此,王莽执政后,追谥王根为直道让公,又让王根的世子王涉嗣受为直道侯、卫将军。不过王涉在王莽兵败昆阳后,跟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等人合谋,准备王莽以同刘氏和解,谋泄被杀。
王逢时一支:【高平侯王逢时——世子王置——王买之】齐人楼护谷永(字子云)同为王氏五侯(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的上客,当时有说:“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
元城王氏中的极顶人物——王莽
汉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于元城委粟里,这时,他的姑母王政群已经当了四年的皇后。不过,王莽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曼去世了。王莽13岁时,随着汉成帝的继位,王政君成为皇太后,王莽的伯父王凤也取得了大将军的显赫官位。他为人恭俭,勤身博学,尊长爱幼,汉成帝阳朔三年,当王凤卧床不起时,王氏子侄中唯有王莽一人始终在病塌前侍候。王凤临终前,向王政君和成帝推荐王莽,由是王先后做了黄门郎、射场校尉。同时担任骑者尉、光禄大夫、侍官,开始参预军政大事。到这时,“王氏亲属,侯者凡十人”,政治势力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并利用各种条件结交名士、宾客乃至将相、卿大夫。
在王莽向大司马这一最高职位迈进的道路上,王莽先后扳倒了王立、淳于长,清除了各种障碍。汉成帝绥和元年十月,年仅38岁的王莽,终于“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成为元城王氏家族中第五位登上大司马宝座的人。
王莽担任执政大臣后,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将皇帝的赏赐和封地的收入,全部送给贫寒的儒士。他的妻子身着粗布短衣。不到一年,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对元城王氏呵护有加的汉成帝暴病身亡,汉哀帝刘欣即位。刘欣的祖母是傅太后,母亲是定陶共王妃丁姬,这些人对元城王氏势力逐渐给予限制和削弱。当年秋天,汉哀帝抓住王根和王况叔侄的过错,将他们逐出京城。当年七月,准予王莽“止疏乞骸骨”的要求,免了王莽的大司马职务,以特进、给事中的虚衔闲居家中,直至回到封地南阳。从此,王莽开始了长达6年的蛰居生活。此后由于朝廷政局日益混乱,朝臣昏贵荒唐,人们不禁怀念起元城王氏家族辅政时那种上下相安的小康局面,于是要求汉哀帝重新启用王莽的上书不断投向朝廷。第二年六月,汉哀帝死去,傅太后、丁姬都先他而死,王政君当日驾临未央宫,收了皇帝玺绥,急如王莽入宫,连夜召开御前会议,第三天,正式重新任命王莽为大司马。
王莽对政敌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就连王莽的叔父王立和堂兄王仁,也因为与王莽有过节而被撵出长安。王莽在刘氏宗室中选了一个年仅9年的刘衎kàn当皇帝。后来,在吏民的支持下,王莽立女儿为帝后,继而当上了宰衡。王政君也将自己的部分汤沐邑,奉献给国家,将当地收获的粮食,做为济贫的储备。在抗灾救灾上,也取得了人人交口称赞的成绩。
西汉末期,刘氏让位、易命受命思潮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王莽在数年内由“安汉公”而“宰衡”、“居摄”、“假皇帝”,直到公元9年,王莽正式宣布废除“汉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王莽代汉”。
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有三个:(1)土地问题:随着地方豪强大族势力的发民和自耕小农的大批破产,土地兼并,农民流亡,愈演愈烈;(2)奴婢问题:社会中存在着相当大数量由失掉土地的自耕小农而形成的奴隶,他们的存在和增多,既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减少了以自耕小农为基础的帝国的收入和实力;(3)货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商人势力膨胀盘剥小农的问题,商人依靠金属货币兼并小农,却又不承担租赋徭役,“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究则起为盗贼”。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儒生出身的王莽依据儒学的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所描画的大同世界来“托古改制”,以争取人心。他的改制首先从货币开始,随后,推出新的土地、奴婢政策,然后实行“五均”、“赊货”和“六管”等等。程序过繁,方式过时,封赏过滥,变化过快,步幅过大,法禁过急,树敌过多,在充满矛盾的社会中,采用了不合进宜的政策措施,再加上连年灾荒和异族入侵,流民发难、豪强反叛等因素,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在各地的武装反抗期间,汉更始元年(23年),新朝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的祖父、父亲、妻子和儿子的陵墓也被乱民所毁,他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的渐台被乱民所杀,落了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
王莽一支:王莽嫡妻王氏,于地皇二年正月病逝,所生的四个儿子皆未得善终——王获知早在汉哀帝时因私杀奴婢而为王莽逼令自杀;王宇则牵连逼王莽让权,于汉平帝元始三年被逼自杀于狱中;王临在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被王莽处死;仅存的王安也在这年因病去世;王宇子王宗因罪自杀。王莽的女儿汉平帝后在绿林军进攻长安时蹈火而死。另外,据说王莽在新都时,与三个侍女有染,侍女怀能有子王兴,增秩生有儿子王匡和女儿王晔,开明生下女儿王捷,但都留在了封地。直到24年后,王莽的嫡妻和嫡子都死完后,时已66岁的王莽才宣布了这些子女继嗣的合法权利。
王莽对西汉王朝的贡献与背叛,他的革新与复古,他的教学和迂执,他的光荣与梦想,既给元城王氏带来了波峰浪底的巨变,更为历史留下了永久的文化思索。元城王氏的兴衰荣辱,演绎了西汉末期至东汉被期近百年间非同寻常的一段历史,为中华名门望族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至新朝末年,王莽政权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推翻,元城王氏地位一落千丈。但也并未从此销声匿迹,如东汉东郡太守王闳和著名思想家王充,都是出自元城王氏。近代遍布海内外的王姓人中,也有一些人是当年元城王氏的后裔。曲阳侯王根封国在淮南(今凤阳县龙坝乡),此为王姓之源。王姓是淮南人数最多的姓。1990年仅18周岁以上的人,王姓就有43200人;加上陈、刘、李三姓,为淮南市五大姓氏。
王莽是谁呢?他怎么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上?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皇后的侄子,这个汉元帝喜欢儒生,一天到晚没事就大赦天下,结果弄得坏人们倒有恃无恐,西汉的情况便是一年不如一年,这个汉元帝不光对儒生有兴趣,还喜欢几个太监,就是不喜欢自己这个太太,这让这位皇后很是不满,结果汉元帝死了以后,太太升级成为皇太后,儿子汉成帝就完全成了傀儡,借此发泄一下自己以前的不满,这个儿子倒也乐得省心,把自各的力气就全花在女人身上,其中有个皇后便是赵飞燕。但是一个老太太到底不懂多少国家大事,也没有如来佛的能力,自然是需要帮手,于是便把自己家的兄弟逐个提拔起来,都是大司马、大将军等等的官职,也就是全国政府的头脑一级。可这个老太太自己虽然长寿,但她娘家这些个弟弟却不怎么高寿,等到自己的最后一个主持政府工作的弟弟王根病得快死的时候,把她的侄子王莽升成大司马。这老太太就是通过自己的几个弟弟和这个侄儿,成为了全国的主宰,王莽就是她最后一个提拔起来的娘家人,她的侄子。
王莽这个人,有一首诗深刻准确的刻画了他的一生。“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用这首诗来刻画王莽的一生就一个字:伪!为什么呢?因为王莽早年并没有和自己的几个叔叔一样早早被封候拜将,而是在家过着比较起几个叔叔来清苦得多的日子,而他本人,也是一种尊孔敬孟的面孔,引得许多的儒生投到他的门下,封建统治体制下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他也思考过,并且依照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所说的“百亩之田,树之以桑,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为自己的理想。孔孟之徒,一向保存着土地改革的理想,而王莽的朋友中更是不乏这样的人物。他后来逐步高升,也并没有多少改变,把朝廷的赏金都分给部下或者门客;自己的儿子卷入一件人命官司,他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的确为其获得了不低的名声和威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因为当时的学术界和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以为汉朝是火德,大舜是土德,火能生土,代替汉朝的一个朝代,必为大舜的苗裔所创。而王莽他自己就认为王家是战国齐王之后,也就是大舜之后,该轮到他当皇帝。当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当了三年的傀儡之后,王莽以他的名义,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自己。他进宫问老太太索取汉朝的传国玉玺,老太太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觉得自己的地位是靠了嫁给姓刘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娘家姓王,大哭大闹,骂王莽是奸臣拒绝要求。虽然最后不得不交出来,还是出了一口气,把李斯所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摔坏了一角。
王莽建立了新朝,但为什么短短十几年工夫,就以失败而告终呢?
王莽当初的许多做法,尤其是给他带来不少人气的做法,在他当上了皇帝之后,他便慢慢显露出自己的无能和自私来,而不再按照儒生所提的方法来做。比方说前面提到的土地兼并问题,还有奴隶问题,他都是马虎了事,不仅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而且因为种种苛法严刑,反而增加了不少奴隶的数目。他发行了很多大钱,定值很高,而实际的含量却不够,对人民又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匈奴自汉武帝的武力讨伐政策以后,也算是安稳了若干年,而他偏偏要收了他们的印信,换成小的,降低他们的称号,逼他们造反,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自己耀武扬威,打几个胜仗,来为自己留下可书的历史功绩,结果匈奴果然动起刀兵来,王莽动员了全国的兵,却一个胜仗都没打成。劳民伤财,使得国内盗匪成患,流民庞大。而这些流民在一些汉朝遗老和刘姓子孙的领导下,终于形成了质变,两大力量终于成为埋葬王莽的最后势力,这就是“赤眉”和“绿林”。王莽内外交困,而他却不觉得是自己的错,总是怪别人这也不少是那也不对,最后还怪老天不公。觉得是老天遗弃了他,于是率领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向天大哭,妄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挽回局面,哭的好的人封官加爵,为此好多人都成为了官爵,无奈的很,老天丝毫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他便在这样一个局面中自私的死去,死后尸身还被老百姓差不多可以算是锉骨扬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汉朝韩信萧何等开国功臣没有字,
下一篇: 鸣镝弑父—冒顿与头曼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