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吴王刘濞造反,吴国一位年轻的桓将军建议吴王说:“吴国多步兵,在地形险恶的地方作战比较有利,而汉朝王室较多战车和骑兵,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作战比较有利。希望大王一路上经过城镇的时候,如攻不下,就直接放弃,赶紧往西占据锥阳储备物资的武库,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隔着山,占据险要的地势,来号令诸侯;如此虽没有入关;天下大局却定下了。大王如果慢慢行军,滞留部队,攻打城镇,一旦汉军战车、骑兵到来,长驱直入梁、楚的郊野,大事就不妙了。”吴王于是征询其他老将领的意见,老将领都说:“这位将军年纪轻,对敌时能挫杀敌人的锐气,却怎么会有什么大谋略呢?”吴王因此不用桓将军的计策,最后失败了。
“七国之乱”是爆发在汉景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诱因是削藩。
七国,是以南方的吴国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吴王刘濞策划、主持这起大叛乱,七国联合反抗中央政府。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刘濞的儿子被汉景帝打死,双方积攒了很多矛盾。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对刘濞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安抚。而汉文帝去世之后,汉景帝继位,在晁错的建议下削藩,结果惹出一七国之乱。
所谓削藩,也就是要通过削夺他们的土地,一步步来削弱他们的实力。在晁错的削藩策中,刘濞的吴国首当其冲。
晁错,聪明有才干,颇得汉景帝信任。晁错鉴于当时诸侯王势力太强的局面,建议汉景帝削藩。
他认为诸侯王的势力就很强大,对中央政府存在潜在威胁,尤其是吴王刘濞,对儿子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刘濞招纳亡命,蓄养死士,刘濞恐怕迟早是要造反的。
反正他迟早要造反,不如逼着他早点反。早反,他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的祸害小。等他准备好了再造反,主动权就被他掌握,酿成的祸害大。
晁错给出的削藩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文帝御驾亲征,他留守善后;一个是再给吴王刘濞两个县,这两个措施均被否决。
可惜晁错给出了削藩的建议,却没有可行的削藩施行措施。以至于削藩一开始,汉景帝就很被动,还被迫杀了晁错,示好以刘濞为首的诸候七国。
后来,幸而在梁王和周亚夫的通力作战下,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朝建立以后,诸侯王的势力就很强大,汉文帝时,著名学者贾谊分析天下形势的《治安策》,就提出了削藩。
汉文帝的策略是安抚,到汉景帝时代这个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通过平定七国之乱,汉朝中央政府最终掌握了主动权,从此以后地方诸侯再也没有能力以军事叛乱的形势反抗中央了,为汉武帝时代能集中精力对付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日学习总结:
1、“谋始尽善,克终已稀,始而不谋,终则何为!”很多事情,一开始就筹划得很好,但要坚持到最后,得到一个好的结局都很困难,更何况一开始就不谋划。
更何况,一开始就没有筹划好,计划不周密,行动没有可操作性,又不能善始善终,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2、晁错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有了好的建议,却没有可行的实施措施,是个不称职的谋士,落得悲惨的下场。
3、文帝时最好的政策是安抚,景帝时矛盾暴发,战争不可避免,削藩势在必行。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稳如泰山出处“稳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稳如泰山”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西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chiculture/1212d01/1212d01 古人望着高耸入云的泰山,认为它是接近天神的最佳阶梯,这样,泰山就成了受人崇拜的神山。在古代,泰山南北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成为中华一统天下的精神支柱。泰山曾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齐国人认为泰山是天地日月等「八神」之一的「地神」,鲁国人也把泰山当成崇拜对象。泰山是雄伟和庄严的化身,是崇高与坚定的象征,因此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泰山压顶」、「国泰民安」 等说法。 图片参考:chiculture/1212/picture/1212pic11170 泰山南天门
形容非常安全、稳固,人们常说「安如泰山」或「稳如泰山」。《汉书·枚乘传》载,枚乘给吴王刘濞(bi)上的谏书中,曾说过「安于泰山」这样的话。枚乘,字叔,淮阴(今属江苏省)人。汉景帝时,他曾担任吴王的「郎中」(官名)。吴王刘濞对汉景帝刘启心怀不满,暗中联络楚王、赵王等阴谋反叛(参看「舐糠及米」)。枚乘不同意刘濞的谋反,便上书劝谏,但是刘濞不听他的劝告。他就离开刘濞,投到梁孝王刘武那里去了。枚乘给刘濞的谏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
参考: 百度
分类: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他的造反是何原因?为子报仇?对于皇位的贪恋?被晁错逼的?
解析:
唐代赵蕤在所著<帝王学>中说过:高祖善面相和堪舆,他看刘濞鹰鼻狼眼,是反叛之相,就对他说,东南方将有大乱,难道是你吗?这个天下都是我们刘家的,希望你不要造反.
如此看来,刘濞是早有反相,只是高祖在位时不敢发作.
<帝王学>中又曾将汉文帝和汉景帝做过比较,这两个都是中兴守成的明君,但是汉景帝不如汉文帝,并且柔弱,错杀晁错.
如此看来刘濞造反其实不关晁错的事情,晁错只是他们起兵的借口.晁错死了他们依然不罢兵,充分说明不是晁错逼的.
景帝做太子的时候杀了吴世子,是因为俩人下棋吴世子耍赖,而且态度十分骄横无理.
由此看出是吴王刘濞的骄纵造成的,他儿子死了只是助长他反叛朝廷的气焰,也更多了些借口.
所以我认为是刘濞自己想皇帝,所以才造反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0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元方:十一岁能说理
下一篇: 刘邦颠倒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