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懿奔袭辽东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拿尸体做成“京观”

以史为鉴 2023-06-13 16:18:33

司马懿奔袭辽东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拿尸体做成“京观”

你真的了解司马懿奔袭辽东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的记载,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前者当中的记叙是司马懿屡战屡败,最后还闹出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话。而后者的记载中,司马懿在见到诸葛亮扎营留下的痕迹时,赞叹过诸葛亮治军有方。

吴秀波版司马懿

于是乎,很多人就对司马懿形成了“不如诸葛亮”或者“不敢出击的缩头乌龟”这类片面的印象,事实上,司马懿并非“善守”之人。恰恰相反,司马懿用兵在当时至少也是一线的水准——最好的例子就是司马懿奔袭辽东的战役。

新三国司马懿

如果大家玩过日本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游戏肯定都会记得,在那个大地图上东北方向有一个小势力,从群雄割据一直到三国鼎立都在那里存在,那就是世代镇守辽东的公孙一家。而这个公孙一家到了司马懿那个年代,当家的人名叫公孙渊,这个脑子有坑的人想出一条“妙计”:勾结东吴造反。当时曹魏拥有天下十分之七的人口,他一个小小的一郡之主,不知是不是从近两千年后梁静茹那里借来了勇气,企图与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东吴勾结造反。

而且这厮一开始勾结东吴被人觉察到异样后,还将东吴使臣的脑袋献给魏明帝曹睿,以表示自己的“忠心”。结果就是被率军来到辽东的司马懿两个月就击败了,不仅全家都被砍了脑袋,公孙渊的辽东军和一些百姓还被斩了脑袋,做成了“京观”。

什么叫“京观”呢?事实上这是中国古代军事的传统了,在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记载中就说这件事自古有之,早在《左传》等春秋战国时的书籍中也有记载。简单来说,“京观”就是将死人堆在道路两旁,筑成土丘,以用来炫耀自己的功绩,并达到威慑敌人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就跟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军没什么两样。

疑似京观图片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呢?有些人的说法是,司马懿这样做是为了威慑当时的番邦,也就是高句丽这些“朝鲜臣属”,事实上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以当时大魏的军力,边军的战斗力其实非常强大,对外几乎没有什么败仗。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手段来震慑敌人。

那么,司马懿这样做肯定是有别的想法的,这件事我们还得回过头来说一说公孙渊刚刚造反的时候。那个时候讨伐公孙渊的人其实并非司马懿,而是毌丘俭。这个毌丘俭是谁呢?是当时的幽州刺史,同时也是曹睿的心腹。为什么能够判定他是曹睿的心腹呢?因为他不仅是一州刺史,而且还是曹睿的心腹!

毌(guan)丘俭

司马懿很清楚毌丘俭是幽州刺史又是曹睿的心腹,所以他才要屠城、做“京观”。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能够拖住毌丘俭!司马懿是在公元236年平定的辽东,而且司马懿平定辽东没多久就回去做托孤大臣了,留下的烂摊子谁收拾?当然是毌丘俭这个幽州刺史!

司马懿这样做,不仅辽东百姓对魏国心生不满,就连和公孙家世代交好的高句丽等外夷也会对大魏心生畏惧!这就导致毌丘俭这个魏明帝的心腹,大魏的忠臣短时间内无法脱身归朝!而他司马家窃取中央权力,也才有机可乘!

老三国中的司马懿

事实上,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得权柄之后,毌丘俭才得以从辽东脱身,而在司马懿去世,司马家开始进一步夺取权柄,杀了当时朝中能够与司马家分庭抗礼的夏侯玄等人后,毌丘俭终于认清了司马师、司马昭的真面目,从而举兵讨伐司马师。

是司马懿之谋算到这个结局的吗?或许也不是,司马懿当时所想的,或许只是拖延一下毌丘俭归朝的时间,杀敌人,坑的是“政敌”。相较于司马仲达的用兵之法,他的政治手段或许才是后人应该鉴识的。

历史人物故事之“狼顾之相”司马懿......

三国时期,曹操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为了检验真假,曹操故意让司马懿走在前面,然后大喊一声:“仲达,请等一等!”突然,司马懿显出“狼顾之相”,脸正向后,身体却不动。曹操大惊,从此起了杀心。他对曹丕说:“司马懿必不甘于为人臣,今后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但是曹丕非常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曹操的话放在心上。

那么什么是“狼顾之相”呢?曹操为什么没有杀了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呢?

古代相书《相理衡真》这样描述“狼顾之相”:狼目,低头反顾,蹙眉而视,黑多白少,心毒多妒,贪婪好淫。

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内心凶险、狡诈多疑,不可信任;也有说“狼顾之相”说明此人有帝王志,常怀谋反之心。

司马懿年轻时便胸怀大志,才华尽显,那时候他还是个心怀汉室的好少年。为了拒绝曹操的征召,他故意装病卧床不起。曹操秉性多疑,派刺客夜半试探,利剑置于胸口,司马懿依然坚卧不动,曹操这才打消了疑心。

后来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为了保全家人,司马懿不得不屈节侍奉曹操。这时候他看出汉室确实气数已尽,便尽心侍奉曹操的儿子曹丕,跟曹丕打好关系。

曹操察觉出司马懿有“雄豪志”,听闻他有“狼顾之相”,一检验果然如此。后来曹操又梦到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心里非常厌恶。“槽”同“曹”,“三马同槽”意味着有三匹马要吃掉曹氏。曹操起初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后来又怀疑是司马懿父子,遂起了杀心。

曹操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话说得这么明白,但是曹丕就是不相信,还屡次替司马懿说好话。

司马懿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开始了影帝级的演技。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哪怕芝麻大的小事也要亲自过问,于是曹操才稍稍安心。

后来没几年,曹操过世了,司马懿才放下心来。

之后他的子孙果然篡夺了曹魏的天下,曹操的梦就此应验。

司马懿的“狼顾之相”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狼是一种谨慎的动物,行动时喜欢左右回头观望,以便于发现潜在的危机。因此“狼顾之相”常用来形容人谨慎多疑,心怀不轨。

司马懿是否真能将脖子180°转过来,而身子不动,不好判断。如果真能转过来,想想还挺吓人。

也许司马懿的脖子确实比常人灵活了些,但是因此却遭曹操猜忌,差点遭遇杀身之祸,委实有些冤枉。

古人迷信,喜欢通过一个人的面相来判断忠奸,这本不可取。但是对于司马懿这个人物,他到底是个忠臣,还是奸臣,历来也是争论不休。

《晋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司马懿确实是符合“狼顾之相”。他在平定辽东时,大肆屠杀,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死,做成京观;高平陵之变时,又对曹爽赶尽杀绝,不分男女老幼,连已经出嫁的姑娘也不放过。

后来他的子孙果然篡取了魏室,《晋书》言“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分析他猜忌隐忍的种种行径,大概真的是符合狼顾之相的特点。

随后,李世民又为《晋书?宣帝纪》作了长达600多字的史论,称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却“无殉生之报”,“辅佐之心,前忠而后乱” ,“贞臣之体,宁若此乎!”(难道忠臣会像这样吗?),为司马懿的狼子野心盖棺定论。

但是司马懿终其一生,并未称帝,而且东征西讨,平定孟达、公孙渊等叛乱,成功抵御吴、蜀的多次进犯,为魏室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对于魏帝的多次封赏,他也坚决固辞不受,因此后世毛宗岗、柏杨等人都认为司马懿是个忠于魏室的贤臣,至于篡夺魏室江山的事,都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干的,跟他没有关系。

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己的子孙们要干什么,司马懿竟然会不知道吗?

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向士族门阀的妥协,导致曹魏篡汉,然后司马篡曹,几乎如出一辙;司马家搞复古分封导致八王之乱,中华大地的大乱世之五胡乱华由此开始。

参考资料:《晋书》《世说新语》等。

成功抵御孔明的仲达,怎么会在古今64名将中落单?

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在这段历史长河之中,也涌现出不少的名臣良将,在唐肃宗时期,人们为了纪念,古往今来的贤臣名将,费尽心思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罗列出了排名,历史上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名将”能成为古今64名将之一,也确实是幸事。

在64名将之中,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却不在其列,照说司马懿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保住了曹魏的地盘,同时也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再怎么说都能排在左列吧!然而事实却是非常让人吃惊的,司马懿非但不在左列,连右列他都排不上位。不仅如此,当年司马懿提拔的小将邓艾都能排在右列,为何司马懿却无缘上榜呢?

司马懿

自公元234年,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以来其大名就被世人所熟知。曹操生前曾经说过,“司马懿非人臣也,必将干预我家事”曹操一向是肄人不用,用人不疑,在曹操在世之时,一直没有重用司马懿,或许就是忌惮司马懿的才能,倘若让其当权必将危害到自己的王权。

在曹操死后,曹魏大权慢慢转移到司马懿手上,因为要诸葛亮的威胁曹魏集团能与诸葛亮相匹敌者非司马懿莫属。虽然此前,司马懿将蜀汉的威胁解除,然而还有东吴这个大患,公元241年,东吴兵发四路向曹魏发起猛攻,而此时阻挡东吴进兵的统帅自然还是司马懿,而司马懿也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司马懿的抵御之下,东吴伐魏的计划没能实现。

诸葛亮

公元244年,司马懿开始与曹爽发生矛盾,公元247年,为了对付精明的曹爽,司马懿用装病的手法来消除曹爽的忌惮,在此期间,司马懿表面上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问政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曹爽,而暗地里却在布置消灭曹爽的计划。

由于曹爽的大意,公元249年,魏帝曹芳高平祭拜祖上。而司马懿趁朝廷空虚之际,突然起兵控制了整个朝廷,从此之后曹魏大权就重新回到司马懿的手中,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高平陵之变”,同年二月份,司马懿做上丞相之职,而实权也掌握在了他的手中,最后也彻底架空了魏室。

邓艾

当年司马懿在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以后,奉命远征辽东,将近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平定公孙渊,彻底扫清辽东,然而他在此时却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儿,到底是什么呢?或许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有所听闻,公元237年,司马懿打败辽东太守公孙渊,而司马懿率领曹魏军马直捣襄平,将公孙渊势力彻底击败,进入城中之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当地15岁以下男丁,用这些尸体来筑造京观,这里的“筑造京观”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司马懿将这些尸体,筑成高台,以彰显他的战功,并以此来震慑天下及公孙渊残余势力。历史上有一句话叫“成王败寇”,虽然此话不假,但无故杀人,却是不应该的,这或许就是司马懿未能上榜“古今六十四名将”的要命原因,最终司马懿窃权,这也不是一个忠臣良将该干的事!

司马懿到底经历过什么变得那么冷血?他篡位的动机是什么 呢?

司马懿没有篡位!

对于曹家他也不算冷血呀!

历史上有名的“高平陵事件也只是把曹爽为首的一百多人都被押往洛阳北郊执行斩首。而曹爽手下那些二流人物,都被司马懿放掉,还有的依然官复原职。

篡位的是司马炎,而历史上的司马炎也不冷血,应该是很宽厚的一个人,对降王也都没杀害,只是太宽容懒散了,耳朵根又软,造成了八王之乱。

但相对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个老辈子司马懿算是最冷血的,在辽东屠城的就是他公孙渊在辽东反叛!

司马懿带兵镇压,因为大雨不断, 公孙渊死守襄平(辽宁省辽阳市)司马懿围困了半天,吃了不少苦。

不允许公孙渊投降!

第一次公孙渊主动投降

两个相国和御史大夫来谈降,司马懿说两人太老,拉下去砍了,还向公孙渊发了一道檄文,大概意思是说,以前人家诸侯国被打败了,都是国王亲自裸体牵羊出来投降的(北宋的徽宗也是被金人这样对待过,颇有古风)你只派两个老头出来见我,我已经把他们砍了,真的想投降,就派个年轻点的来。

第二次,公孙渊就派了个年轻的侍中魏演去,并讨好卖乖的发誓会马上让年轻“太子”前来做人质。

可司马懿铁了心不接受投降,反而说“公孙渊不肯投降,那就只有等死了。”

公孙渊一看投降争取生存权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只得冒险突围,可才没跑多远,就被司马懿追上,全家被杀得一干二净。

然后司马懿进城之后,下令屠城,然后把尸体堆放起来,还起了个名“京观”(此“人肉京观”司马懿是第一人,而不是赫连勃勃)

有人老拿司马懿和诸葛亮比,虽然战术上说司马懿主要是防守,诸葛亮主要是进攻,说不上谁好谁坏,但是诸葛亮政治人品司马懿比不了!

同样是征服,一个征服东北,一个征服西南。东北司马懿搞屠杀并迁走辽东剩下的汉人,然后辽东成了那些东夷游牧的地盘,而诸葛亮在西南至今少数民族把他当成神!

司马懿为什么不称帝呢?司马懿是个务实的人,当时手中的权力已经是最大了,完全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相国九锡一点儿用处也没有。

当时他已七十多岁,尽力找一个缓冲时间让儿子们上位,他现在只为他的儿子着想,做一些对儿子有利的事才是正事。

因此,他逐步把权力交到司马师的手上。嘉平三年(251年)八月,魏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司马懿死了。

给人感觉司马懿一直是个手可遮天的人物,其实不是司马懿在70岁以前,他连权臣都算不上。

在曹操手底下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最后熬死了曹操。

直到后来他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事件,这才在70岁的时候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魏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对于诸葛亮,司马懿也是靠着防守隐忍,熬死了孔明。

对于阴谋诡计,他熟能生巧,阴忍是他的特点。

在司马懿充满传奇的一生中,面对不同的敌人,在争斗的过程中,阴忍让他走到权力顶端。

最典型是“装病”这个手段,他前后一共装了两次病。

第一次装病是为了躲曹操的“征辟”,在床上躺了七年多;

第二次是为了对付曹爽

他的一生,一道在与人和众人钩心斗角的剧场里,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越常人的隐忍以及过人的智慧,与一切敌人作斗争,最后,不管是外部的敌人还是内部的死敌,都败在他的手下。

而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成就,除了本人有过人的谋略之外,还得益于自己的长寿或者说是敌人的短命

如果曹丕父子的寿命稍长一点儿,司马懿就会寿终正寝。

所以人生不管如何风大雨急,保护好自己才是王道,坚持活着总会看见对手的终结,所有的理想现实都建立在自己之上,自已才是这世界的太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