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雄和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首先申明,在汉末正史里,根本不存在“温酒斩华雄”这档子事。既然是演义故事,我们分析的态度就没必要太严谨,戏说亦无妨。
在关二爷的人生履历里,值得夸耀的战绩有不少。如果,当时有简历这种东西,估计关二爷“荣誉事迹”里的第一条就是:在处女秀中干掉了大将华雄(至于斩颜良则更像是偷袭,不足以称之为荣誉)。那么,究竟是谁缔造了“温酒斩华雄”的神话呢?
似乎这个问题没啥意义,按照一般的思考逻辑,杀人者关羽,成就神话的自然是关二爷本人,靠着出色的武力值摘下了华雄首级,仅此而已。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件事是有幕后推手的。
我们且先来分析一下华雄的武力,这是重点。
笔者对三国武将的武力情况了解的比较浅显,不喜欢咬文嚼字地研究一些细节。不过,既然“温酒斩华雄”本来就是一次武力的碰撞,我也不得不略作分析,不精妙的地方还望指正。
首先便是:华雄的武力是远逊于吕布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华雄在董卓麾下期盼着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当十八路诸侯联合来讨时,华雄主动请命,希望自己能替代上将吕布。
董卓见有人主动站出来卖命,自然大喜过望,立马任命华雄为骁骑校尉。从这里可以确定,董卓对华雄的战斗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不论是华雄口中的“杀鸡焉用牛刀”还是他先前官职不高的信息,都说明了他的战斗力根本没法与吕布比肩。倘若,他在当时真的是能与战神相提并论的人物,估计早已成为大将,不会在战前才被委任为校尉。
华雄的“处女秀”,是一场防御战。对手是济北鲍信的弟弟鲍忠,当时面临围城的华雄,带着五百精兵从城里杀出,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在研究三国武将时,从没见谁拿鲍忠说事,所以,抛开社会地位来讲,在武将领域鲍忠就是个无名之辈。所以,两人之间的战斗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小说里强调了一个细节,就是“鲍忠急待退”。鲍忠看到敌军张牙舞爪地从城里杀出来,根本无心恋战,所以,调转马头准备跑路,谁知马力不够被华雄追上一刀结果了性命。追杀一个在逃跑中的武将,根本体现不出华雄的战斗力有多高明,充其量说明他胯下坐骑的脚力不错。不过,杀敌即有功,甭管华雄是以什么方式干掉了鲍忠,他的功劳都能让他升迁为都督。
别看都督这个词在三国时代很有分量,但实际上,却只是个荣誉官职(当然周瑜的“大都督”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华雄的第二次出战,敌方是孙坚。
当时的孙坚带着手底下四名大将围堵华雄,这几人全都是江东名将:黄盖、程普、韩当、祖茂。这场战斗里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值得剖析。
首先,华雄的副将胡轸主动出击,结果,被程普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刺于马下”。身为华雄身边的二把手,胡轸的武力值肯定与华雄有些差距,但差距不会太明显。毕竟,副将一般都兼任亲卫队长,如果,他战死了主将的性命便会受到威胁,但凡能担任副将的其战斗力都不会低过主将太多。
然而,胡轸在程普面前,还没能走上十招。据此猜测,华雄的战斗力,充其量也就在与程普不相上下的程度。
为什么会作此猜测呢?
我们且看胡轸被刺杀之后,华雄的反应。
在斩鲍忠时,华雄带着几百人就敢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可这次副将死了他连报仇的意思都没有,而是听从了李肃的建议,按兵不动并计划夜晚偷袭。倘若华雄战斗力高,那他绝对会找程普单挑,而不会采取偷袭这种战术。
从华雄不敢与孙坚及江东名将对垒的情况,我们就能看出他的战斗力远没有时人猜测的那么高超。
其次,也就是对东吴名将祖茂的战力判定。从表面上看,祖茂似乎是个弱将,在华雄手下走不过几招。孙坚麾下最强的四大武将之一,被华雄一刀劈了,这岂不是再说华雄已跻身一流的行列吗?非也,我们且重新梳理这段原文,便能发现祖茂的死也有华雄取巧的成分。
当天晚上,华雄的偷袭战术大获成功,两支军队的人马陷入到混战当中。将领各自为战,唯独祖茂一人尾随孙坚。华雄抓住了这一机会,带着精锐追杀孙坚。看华雄来势汹汹,祖茂提出一个妙计,就是把孙坚的标志性装饰——红头巾戴在头上,让主公借此脱身。成为孙坚替身的祖茂,将敌军引到其他地方,为主力的撤退争取时间。
这一行为可谓极其忠义,主动担任替身的战士往往十死无生。若非如此,在曹老板被打得割须弃袍时,怎会没人站出来当替身帮他解围呢?
当然,即便十死无生,人的求生本能尚在。祖茂不会洗干净脖子乖乖等死,他钻进了一片小树林,将红头巾绑在树上,自己则躲在某处准备偷袭华雄。华雄十分聪明,带人追到这里后,根本没上当。他命令手下万箭齐发,确认绑着红头巾的并不是人而是树后,这才带人进去搜索。本着“杀一个不亏”的想法,走投无路的祖茂跳出来和华雄拼命,没想到被华雄一刀劈死。
由此看来,华雄斩祖茂算不上单挑,体现不出祖茂和华雄的战斗力。疲于奔命的祖茂早已心力交瘁,他满心想着如何杀掉华雄换命,所以才不顾一切地跳出来杀向华雄。华雄看到绑在树上的红头巾时,心里早已明白这就是祖茂做的一个局,这种套路又怎会让他上当呢?杀敌心切的祖茂对上了早有准备的华雄,自然难有胜算。
再来看看华雄的谢幕战,也就是与十八路诸侯的决战,总共分为三场。
在第一场之前,已经有不少“无名之辈”死在了华雄刀下,具体数字不详。因为没有人能打败华雄,所以各路诸侯才会集思广益,选出出战对敌的猛将。第一个被挑出来的,是袁术帐下的骁将俞涉。能配得上“骁将”这一称呼的,总是有点儿水平的。可谁都没想到,俞涉在华雄手下连三回合都没挺住。看来,这俞涉或许是个欺世盗名之徒,没什么真本事。
第二个出战的人比较有意思,上将潘凤。在出战之前,各路诸侯都对此人十分有信心,潘凤表现得十分威风,拎着大斧走出营帐。他与华雄之间的战斗,书中并未描写,只是说“去不多时”,潘凤的脑袋就被华雄割走了。相比于俞涉之死的“即时报来”,“去不多时”的时间显然要更长。显然,潘凤的武艺比俞涉高了一截,能与华雄切磋几十回合。
击败了潘凤,华雄的声威抵达巅峰。“众皆失色”一词可以看出,各诸侯要么藏私不亮底牌,要么是折服于华雄高超的战斗力。然而,华雄出道以来,所面对的对手都不是什么名将,所以他的武艺究竟有多强,仍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一个武将之所以被评价为名将,是因为在他的交手记录中胜多败少。遗憾的是,与华雄交战过的将军,我们看不到他们的交战记录。
那么,对于读者而言,他们不就是“无名之辈”吗?
第三战,华雄面对的是一位红脸大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华雄老哥的好运走到头了,他的人生只剩下一盏酒的时间。
很多人都觉得,关羽与华雄的一战是在一瞬间结束的,算是“秒杀”,实则不然。
具体关羽杀华雄用了多久,还得看“温酒”这一时间量词究竟代表多久。曹操为不出名的关羽倒了杯热酒,请他暖暖身子。关二爷推过酒杯:“不忙,杀了华雄再喝不迟。”
结果,等关羽凯旋归来时,酒还在冒热气。
书里面没说两人之间的这场恶战发生在什么季节,但在喝热酒这一行为来看,多半是在秋冬两季。一杯热腾腾的酒,由热转凉,用不了几分钟。而且,书里用到的形容词是“尚温”,只是说明酒在让人能喝下的温度罢了,略微冒点儿热气。
诸侯们的营帐,自然有保暖措施,至少温度不会和室外一样低。按照正常情况,一杯热水起码要二十分钟才能变成温水。而且,书里还对这场激战有侧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两人击鼓交战,一番缠斗,士兵们摇旗助威,显然“秒杀”的情况是不现实的。
所以,两人之间的战斗应该在几十回合左右。加上关羽出战和回营的时间,大概在二十分钟以内。能与关羽过上几十招,这华雄虽无法跻身一流,但足可担起名将的评价。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
温酒斩华雄的主人公是关羽。
温酒斩华雄是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故事情节,主要讲述了,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在潘凤等大将被华雄斩杀,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时间内斩杀华雄。
华雄为董卓帐下都督,先后斩杀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以及袁术部将俞涉等人,最后被关羽斩杀。
关羽字云长,在桃园三结义之后就开始追随刘备,他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
是假的,只是为了给关羽做铺垫。
历史上华雄是孙权和孙策的老爸孙坚杀的,《三国志》记载: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huà)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
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