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熙除掉鳌拜的时候都低调行事,为何在三藩问题上却大张旗鼓

众妙之门 2023-06-13 16:17:09

康熙除掉鳌拜的时候都低调行事,为何在三藩问题上却大张旗鼓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鳌拜和三藩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康熙登基以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扳倒权臣鳌拜,这让所有人都见识到,这位少年天子的魄力。鳌拜的倒台,令康熙完全夺回朝政大权,开始真正的亲政阶段。紧接着,康熙又着手准备削藩事宜。

当时的藩镇割据势力,最大问题就是“三藩”,其中又以吴三桂为首。也就是说,只要解决了吴三桂,就能进一步解决三藩问题,彻底消除隐患。而这次康熙也不再低调行事,反而大张旗鼓。

他在对付鳌拜时特别谨慎,唯恐惊动了鳌拜,让对方有所准备,因此他才故意让一些少年,在宫中作“布库”之戏。鳌拜一看,一群小屁孩打打闹闹罢了,也就根本没放在心上,更加觉得康熙“还没长大”。没想到就是这群“小屁孩”,最终将鳌拜擒住。康熙可谓是煞费苦心,好不容易才扳倒了鳌拜,也体现出这位少年天子的智慧与魄力。

但是在解决三藩问题上,康熙就变得十分大胆,一点都不惧怕吴三桂。他先是收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没收兵权。接着下令云贵的督抚,不用再听吴三桂的命令,解除其人事权。最后要求吴三桂名下的罪犯,不必再经过吴三桂的审理,直接交送中央,这是让其没了司法权。

康熙这样大张旗鼓,令吴三桂很是不满,于是他直接向中央上书,请求削藩。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试探康熙,心想康熙对三藩必定忌惮,所以不敢削藩。谁知康熙毫不犹豫,直接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起兵造反。

康熙这么聪明一个人,没道理不知道,一旦把吴三桂逼急了,他必定举兵造反,而且也很容易得到其余藩镇势力的响应。既然如此,他在解决三藩问题的时候,为何还要大张旗鼓呢?

康熙作为一国之君,看待所有事情,都要比旁人看得长远。他谨慎对付鳌拜,是为了不引起鳌拜故意,以防对方有所准备。鳌拜身在中央,又是满清功臣,战功赫赫,还是顺治钦点的辅政大臣。如果让他知道,皇帝打算对他不利,手握兵权的鳌拜,要是直接发动宫廷政变就遭了,所以康熙一点都大意不得。

但吴三桂不一样,他在地方上,要想造反,也必须一步步打过来。再说现在不进行削藩,吴三桂也迟早会造反,与其给他时间扩张势力,还不如早割掉这颗毒瘤。所以康熙才会大张旗鼓削藩,而且要速战速决。

或许有的人会说,康熙都没收了吴三桂的兵权,解除了人事权,收回了司法权,那吴三桂应该没能力与中央对抗了,为何他还能调动军队,敢直面向中央挑战呢?

其实康熙收回的,只是朝廷给他的权力。吴三桂助清军入关,在顺治朝极受优待,权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别忘了,在此之前,吴三桂就已经有自己的势力了,这些势力是他经营多年得来的,对他忠心耿耿。所以就算康熙没收一定的权力,吴三桂照样能够调动自己的军队。

随着其余藩镇势力的响应,吴三桂很快占领了西南地区,这也给康熙造成一定压力。可谁知到了长江边上,吴三桂却停下攻击,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朝廷一边加派人手,急召各地勤王,一边策反响应吴三桂的藩镇势力,吴三桂因此失败。

所以说,康熙在削藩一事上,虽然是以长远打算,但他如此大张旗鼓,还是有些冒险的,毕竟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以地方势力战胜中央的例子。好在康熙始终保持镇定,没有被吴三桂前期的势头打乱节奏,这才取得胜利,为他的千古功绩又增添了一笔。

(参考文献《清史稿》)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呢?

康熙对于鳌拜始终心存愧疚,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鳌拜虽是权臣却绝非逆臣,死的多少有点冤枉。所以到了康熙晚年,他用实际行动为鳌拜平反,在客观上承认了鳌拜是满清帝国的功臣。可惜鳌拜已经作古多年,不能亲眼看到皇帝的惺惺作态。

受各种清朝影视剧的影响,人们印象中的鳌拜基本都是个大白脸奸臣,?铲除鳌拜?也自然成了千古圣君康熙的英明之举,和?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格尔叛乱?一同成为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但历史上的鳌拜,却至始至终是螨清王朝的忠臣、功臣。

鳌拜出身于镶黄旗,父亲、叔伯都是满清(当时为后金)重臣,他自己也很早就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因为作战勇敢十分受皇太极的赏识,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的勇猛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从他攻打明朝的战略要地皮岛,就能略窥一二。

皮岛就是今天的朝鲜椵岛,当时后金攻陷了辽东,明朝大将毛文龙带着部队退守到了皮岛,和兴城、锦州一带的明军互为犄角之势,不停地袭扰后金军队,皇太极前期派出命贝子硕讬等人渡海攻击皮岛,却根本拿毛文龙没辙。后来鳌拜跟着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亲哥哥)出征,亲自带领士兵乘小船涉海攻击,冒着明军的猛烈炮火和如雨弓箭,冲上岛和敌人近身肉搏,最终攻克了皮岛。

此后鳌拜更是屡立战功,在对明军作战、追击李自成、张献忠等等战斗过程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其本人也成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成为满清军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皇太极赏识鳌拜,鳌拜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无论皇太极生前还是死后,他都竭尽全力地维护皇太极的利益。在皇太极猝死之后,多尔衮想自立为帝,以鳌拜为首的正黄旗与镶黄旗将领们则坚决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并且为此不惜调动部队威胁多尔衮。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由皇太极的九儿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鳌拜虽然捍卫了皇太极的利益,但由此也成为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有事没事就给他穿小鞋,期间甚至几次差点被迫害致死,日子过的十分憋屈。

不过鳌拜运气还是不错的,多尔衮还没搞死他,自己年纪轻轻就归天了。顺治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鳌拜这个有拥立之功的忠臣自然也就迎来了春天,官职、爵位就像穿天猴一样呼啸着上升,成为顺治的心腹重臣。顺治皇帝对鳌拜极为重视,有一次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皇帝甚至亲自去鳌拜家探视,这种举动对于皇帝来说,可是极其罕见的。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治皇帝临终前指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顺治选这四个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是出身正黄旗或镶黄旗,是皇家嫡系人马,忠诚方面没有问题,而苏克萨哈出身正白旗,是从多尔衮阵营反水投诚的,对上面的三个人又能起到制约作用。这种权力安排无疑对皇权是最有利的。

不过顺治皇帝算盘打得叮当响,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期。鳌拜在军队系统影响力巨大,并且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军人的果断和勇武,所以权力日盛,四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和遏必隆都退避三舍,唯独苏克萨哈经常和鳌拜对着干,这让鳌拜心里十分不爽,总琢磨着搞死苏克萨哈。

时间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已经满14岁了,而当年顺治皇帝就是这个年纪亲政的。已经走到人生尽头的索尼放出了一个大招:他临死前上书请皇帝亲政。鳌拜虽然意图阻止却没有理由,只能默认了康熙皇帝亲政的现实,不过他还是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不放。就在这时候,苏克萨哈也出手了,他坚决要求辞掉辅政大臣的职务,自愿去给顺治皇帝守陵。

苏克萨哈这招狠就狠在要和鳌拜同归于尽:皇帝已经亲政了,咱们都是辅政大臣,我辞职了你辞不辞职?如果你辞职了咱们就都颐养天年,如果你不辞职就是恋栈权力,不想让皇帝掌握实权。可以说,苏克萨哈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做赌注,要彻底把鳌拜拉下马。

苏克萨哈图穷匕见,鳌拜自然也不是吃干饭的,他马上发动党羽对苏克萨哈展开了攻击,并且给对方罗织了24款罪名,不仅要杀苏克萨哈,还要灭了他的全族。康熙皇帝此时虽然已经亲政,也知道苏克萨哈罪不至死,但在鳌拜整天撸胳膊挽袖子气势汹汹的威逼之下,也只能杀了苏克萨哈的全家。

权臣的势力侵害了皇权,这如果是一般的庸主,可能就变成鳌拜的傀儡,但康熙皇帝毕竟是有气运在身之人,又才略过人,面对鳌拜的咄咄逼人自然不会甘心就范,于是就有了康熙八年的?布库少年擒鳌拜?,最后这次冒险的行动竟然一举成功。不过康熙也知道,没有鳌拜的忠心就没有顺治的皇位,自然也就没有他的今天,所以对鳌拜手下留情没有要他的性命,只是禁锢起来。鳌拜英雄一生却虎落平阳,心中自然郁闷到了极点,同年就病死了。

鳌拜虽然权力欲强,但却绝对不是逆臣,不然也就不可能在危急时刻仍忠心耿耿地效忠死去的皇太极,而他对康熙皇帝的态度,更类似于以监护人兼功臣的身份自居,所以行为难免跋扈嚣张。他错就错在成了皇权的绊脚石,没有急流勇退,最后落得个凄凉下场。

这一点康熙皇帝自己也心知肚明,到了鳌拜去世44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给鳌拜追赐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相当于一等男爵。康熙自然不能说是自己当年做错了,而是以?念其旧劳?的理由做了这件事,但实际上就是为鳌拜平反。到了雍正、乾隆两朝,也都相应地给予了鳌拜公正客观的评价。

纵观鳌拜一生,不失为一名满清忠臣,尤其是他对皇太极的忠诚,的确令人嘉许。

三藩之乱不仅是对清朝社会的再调整,而且是康熙不信任汉臣的根源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帝王之一,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盛世的开创者,一方面他德才兼备、勤勉治国,在他的盛世时期,清朝达到了王朝生命周期内的极盛;另一方面,他厚德载物,包容并施,满汉文明在民族融合方面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盛世的背后并不能隐藏康熙的功过,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康熙这位后世看来如此「 ”开明”的帝王一朝,发生的文字狱事件竟然多达13宗,仅次于雍正一朝。但即使像雍正一朝,尚且还有张廷玉、李卫这样让雍正极为信赖以至于寸步不离的汉臣。而康熙一朝,虽然汉大臣参与其中,却远没有达到雍正那样给予汉臣的信任程度。即使像施琅这位康熙所谓「 ”极为信任”并全权授予征台的大将军,康熙对其一举一动都保持时刻的警惕。 任何事都是事出有因,任何人的思想观念定然有其根源所在,或是出于后天教育,或是出于环境的影响,但绝不会无中生有。凡人常是,帝王也是如此。 康熙对于汉臣的警惕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其根源正是来源于三藩之乱,这场康熙刚刚亲政不久就爆发的叛乱。所谓旁观者清,很多人把三藩之乱仅仅看作一个政治现象或政治事件,但其对于康熙的影响,尤其对于其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于汉臣的看法却是硕大无朋。康熙后来对于 *** 官员的不信任态度,正是来源于三藩之乱在他早期执政时期造成的深刻影响。 三藩之乱爆发于康熙亲政四年之后,距离康熙三年清廷完成对大茅山农民军的围剿尚不过十年,大规模的武装对抗虽然已经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已经缓和。 康熙八年以前鳌拜集团执政,清廷的大政方针及各项政策,其宗旨在于巩固满族的统治民族地位,政治体制以恢复关外旧制为准则。这一时期的社会弊端,广大民众的沉重负担,较之顺治一朝并无改善,民族征服政策的延续,必然使清政权中的满汉对立进一步加深。 康熙逮治鳌拜后辅政体制结束,终止了四辅臣时代在民族关系上的倒行逆施。但是康熙在宣扬所谓的「 ”朕满汉一视”、「 ”满汉内外无异”时,仍然不忘武备,谨遵开创之初的「 ”重骑射”,即恪守满族马上治天下的传统。 可见,亲政后的康熙对于汉族的习俗还是十分有芥蒂的。 在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曾感叹道:「 ”幸上天眷佑,祖宗福庇,踏平逆贼。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 可以分析得出,「 ”将若之何”暴露出康熙当初对战争生父并无把握,若清廷一方失败,康熙将不得不为自己的轻率撤藩承担全部责任。康熙此话不仅公开承认吴三桂叛乱出乎自己的意料,尤可注意的是,他在无意中流露出,清廷赢得战争是出于侥幸。 康熙死后被尊为圣祖,以平定三藩和歼灭噶尔丹为其开创盛世的两大功绩。其实,就对康熙的思想心理冲击而论,其他任何事件都远不能与三藩之乱相比。 清廷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本原因在于未曾料到人心向背具有那么巨大的力量。清廷定鼎北京三十年之后爆发的三藩主乱,迅速扩展成一场全国规模的反清斗争,完全出于满族统治者的意外。 明末镇将在社会动荡中逐渐形成为各地的军事集团,是社会的赘瘤,又是不安定的根源。他们无确定的政治目标,投靠满洲贵族,甘为其效命疆场,不过是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利益。而清廷正好借他们来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彼此利用而已。 换言之,三藩势力的膨胀,既是满族征服者征服全国的产物,也是清廷自己培植的逆种。当全国财政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时,满族统治者决定断然抛弃三藩,以保证其征服者地位的巩固。 因此在我看来,康熙撤藩仍含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征服的目的。三藩本身的兵力,远不足与八旗和绿营抗衡,康熙贸然撤藩,很可能就因只看到了这种表面的兵力对比,而忽视了各地官吏将士以及广大民众的政治倾向。也就是说,从康熙亲政后的种种表现看出,康熙的内心对于汉族和汉文化从根本上就有一定的隔阂,而这种隔阂经过三藩之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放大,并影响其一生。 而吴三桂进军之速,也出乎清廷意料之外。起兵不到一年,八省俱陷。如果考虑到河南和安徽等地的叛乱,最为严重的时候,叛乱竟蔓延十五省,半壁河山非清廷所有。西起陕西,经湖北、湖南,东至浙江,皆为双方反复争夺、僵持数年的前沿阵地。形势之严峻,在清朝建国历史以来前所未有。 最为康熙所担心的,是各地民众重新蓄发易服,以反清复明相号召武装起义,与三藩遥相呼应。清军处处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各地民众武装的掣肘。康熙即使城府再深,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反叛、各地民众的反清及大量官员附逆,也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 在这场三藩叛乱中,各省布政使以下,与叛贼有联络的有783名,其中从逆的官员522名,近70%。其比例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如果考虑到叛军未曾进入到的各省,则从逆官员的比例将更大。 在地方官首鼠两端,甚至大批叛清附逆的形势下,如何笼络控制朝中汉官,使之与清廷休戚与共,便成为康熙面临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每汉大臣有丧,康熙则派满大臣赐茶祭奠。每汉大臣有疾,则派满大臣到私宅问候。后来甚至破例允许 *** 官员入宴乾清宫。 而康熙最富象征意义的举动,还是每日坚持经筵日讲,显示崇尚儒道,以满足汉族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实现所谓的「 ”君德成就在经筵”,竭力将自己打扮成中原王朝正朔的继承者。 然而在这表象的背后,康熙处于对于三藩主乱的后怕始终未曾消除对于汉官的猜忌,心中始终记着汉官「 ”背主”和「 ”叛国”两大罪。后来康熙甚至怀疑朝中汉官为叛逆暗通机密,不惜又加「 ”通敌”一罪就是有力代表。 尤其在三藩结束之后,康熙秘密派遣身边侍卫秘密监视朝中大臣,无论在官在家,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康熙如此神经过敏,其对汉官的处处防范和监视,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统治的不自信,更是三藩主乱对其一生留下的后遗症。 三藩之乱后对 *** 官员外表的亲昵与内在的猜忌之间的额矛盾冲突,造成了康熙心理上极大的紧张,而且正因有表象的缘饰,其内在的真实倾向才愈加顽固和隐蔽,更加难以消除。 因此,从这一点可以分析看出,三藩之乱与康熙不信任汉官有着十分紧密的因果关系,对于康熙以及整个康乾盛世都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