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之袁绍时代

人生百味 2023-07-20 16:21:56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其高祖父袁安在汉和帝时担任司徒,从袁安开始,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豪族。袁绍母亲是婢女, 为了摆脱庶出的身份,袁绍礼贤下士,很多士人都归附于他。大将军何进提拔袁绍为御史,不久升迁为中军校尉,一直做到司隶校尉。

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清除宦官,太后不同意,于是二人召董卓进京,想以此威胁太后。宦官们听说此事,都去何进处谢罪,袁绍劝说何进将宦官杀死,但何进不同意。后来,宦官们借召何进入宫议事之机杀死何进,劫持少帝逃走。袁绍率兵抓捕宦官,无论大小全部诛杀。有些没有胡须的男人为了防止被误杀,看到袁绍的士兵就脱下裤子露出下体。

董卓进入洛阳后,想废掉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与群臣商议,袁绍当面反对董卓。董卓按着剑柄呵斥袁绍:“小子,你怎敢放肆!天下大事,完全在我,我想做的,谁敢不从?你以为我的刀不够锋利吗?”袁绍勃然大怒,说:“天下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公?”于是把佩刀横过来,向众人鞠躬后离开,把司隶校尉的官印挂在门上,离开洛阳前往冀州。董卓担心袁绍利用家族的影响力起兵反对自己,赦免了袁绍,封他为渤海太守。

《三国演义》中,袁绍说的是:“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更加针锋相对。

正如董卓所料,袁绍在渤海起兵,自号车骑将军,号召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关东诸侯响应袁绍的号召,结为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与冀州牧韩馥要拥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但是刘虞坚决不接受。董卓畏惧关东联军,迁都长安,讨董联盟随之解散。

赶走了共同的敌人董卓,关东联军开始互相兼并,袁绍计划以冀州作为根据地夺取河北。袁绍曾问曹操:“假如大事不成,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操说:“足下的意思呢?”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方依靠燕代地区,团结少数民族,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派出荀彧的哥哥荀谌游说冀州牧韩馥让出冀州。荀湛对韩馥说:“公孙瓒向南进攻,袁绍向东进攻,我们觉得您很危险。”韩馥说:“那我该怎么办呢?”荀湛说:“公孙瓒锐不可当,袁绍一时豪杰,都不愿久为人下。冀州是天下重地,如果公孙瓒和袁绍合兵一处,兵临城下,就大难临头了。袁绍是将军您的故交,而且曾经与您结盟讨伐董卓,不如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得到冀州,必定厚待将军。冀州交给好友,将军有让贤之名,比泰山还安稳,不要犹豫了!”韩馥生性怯懦,在荀湛的游说下,让位给袁绍,袁绍成为冀州牧。

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为袁绍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沮授说:“将军20 岁就在朝中做官,名扬四海,董卓乱政之时,愤然反抗,单骑出走,董卓畏惧。您北渡黄河,渤海投降,率领一郡士卒,聚合冀州人马,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然黄巾军狡猾,黑山军跋扈,但如果举兵东进,青州可定,回军征讨黑山军,张燕可灭,再率兵北上,公孙瓒可败。这样,戎狄匈奴等少数民族也会归附于您。横贯黄河之北,聚合四州之地,招揽英雄之才,拥有百万之兵,把汉献帝从长安接回来,恢复洛阳的宗庙,号令天下,征讨叛逆,谁与争锋? 数年之后,大事可成。”袁绍大喜,说:“正合我意。”此后,袁绍的行动基本按照沮授的计划展开兼并河北的战争。

更多>>(接下文评论)

为什么袁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

弟北兄南竞效尤,邺中半邺半青州。袁绍为司空袁逢之子,出身于名门望族汝南袁氏,家族中四世三公,地位显赫。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袁绍以其家族的威望,成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首领。之后袁绍奋发图强,剿灭公孙瓒、韩馥等,逐步占领冀、青、并、幽等州,同一北方绝大部分领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然而骁骑校尉出身的曹操,不甘示弱,也在家乡招募人才,逐步发展壮大,并逐步占领兖州作为根据地。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趁着献帝逃离李傕郭汜的魔爪,投奔长安之际,率领军队将献帝挟持到许昌,开始了长达多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并借天子以自重,占领今河南大片土地,各路诸侯也纷纷投奔。众望所归,曹操逐步击败袁绍袁术等,同一了北方,建立曹魏政权。然而有人认为,曹操当时的势力并不如袁绍,为何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袁绍听从了田丰的建议,养兵屯田,逐步占领中原。献帝逃亡洛阳的时刻,袁绍距离献帝是最近的,身为大将军,他却没有迎接。反而是曹操,长途跋涉千余里,从许昌赶来“救驾”。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听取了田丰的建议。演义中这样记载,袁绍召集文武商议是否迎接献帝。谋士许攸认为献帝是个宝,只要拥有皇帝,就可以号令天下。图谋中原,统一天下便指日可待,因此许攸积极建议袁绍迎取献帝。

然而谋士田丰却认为献帝是个累赘。在他看来,袁绍当时已经拥有北方四州,根基稳固,国富民强。只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袁绍将成为最为强大的一个诸侯,根本无需献帝。再者说献帝毕竟是皇帝,而袁绍毕竟是汉臣,田丰认为臣必然斗不过君,况且一山不容二虎,如果迎取献帝,袁绍将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很有可能被献帝制约。因此田丰认为献帝是个累赘,果断建议袁绍不要迎接。而袁绍当时觉得田丰说的很有道理,也就放弃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

其次袁绍有帝王之志,急不可待,并不想受献帝的拖累。袁绍占领了北方四州,佣兵几十万,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随着势力的增长,袁绍的野心也随之增大,再加上汉室的权势急转直下,袁绍更加无视献帝,便认为袁家受命于天,本应该做皇帝。而如果迎取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仍需发展多年,再次抛开献帝之后,才能实现帝王之志。作为首屈一指的诸侯,拥有百万民户,袁绍自己也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因此他才没有迎接献帝。

再加上曹操只拥有兖州,可以说袁绍根本就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因为当时的袁术势力与袁绍旗鼓相当,孙坚盘踞江南,更有荆州刘表,而曹操的势力确实一般。因此袁绍认为,即便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才放弃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

在东汉末年,精兵强将众多的军阀袁绍最后是什么结局?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各路诸侯纷纷而起,他们都想要讨伐董卓,但是最后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来群雄并起,汉室衰颓,各个军阀开始割据一方,争夺天下。这军阀中有一个人最具有优势,出身四世三公的名门,而且手底下精兵强将众多。

本来他是最有优势夺得这个天下的,最后却一败涂地,令人叹息。这个人就是袁绍。



袁绍出身于名门望族,这在门阀制度的东汉是一个天然的优势。所以刚开始董卓作乱,各诸侯结盟的时候最先就是把袁绍推举为盟主,那就是因为他的身份背景和军事实力。他的手底下精兵强将无数,最后却一败涂地,不得不说这是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袁绍刚开始已经消灭了辽东的公孙瓒,占据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个地方,而且还有十万的精兵,而且马匹和粮草都十分充足。如果就这样下去,哪怕什么也不做就能支撑十年。



可以说他是当时实力最好的军阀,那么后来他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呢?

首先就是性格。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虽然当初诸侯结盟被推为盟主,但自己并不具备领导的才能。至于盟主也并不是依靠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出身和军事实力。袁绍本人是一个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人。



作为一个统治者,他可以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谋略,但一定要善于纳谏。如同当初的刘邦,他就是善于纳谏,最后打败了刚愎自用的英雄项羽。而袁绍本身没有项羽那样的勇力,却有着刚愎自用、不纳谏的致命缺点。

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这也是袁绍命运的转折点。当时许攸因为族人受贿和审配等人发生了矛盾,大敌当前,袁绍应该做的就是先安抚好他,不要让自己的内部出了什么差错。结果袁绍不但不安抚他,甚至还出言讽刺,让这样一个了解自己底细的人去投靠了曹操。



结果许攸就向曹操献计,帮助曹操袭取乌巢,把袁绍的粮草辎重烧了个精光。而且还有张郃,袁绍从来不采取张郃的建议,结果乌巢失守。紧接着他还派张郃和高览一起去进攻曹操的大军,张郃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于是只能投靠曹操。袁绍等于又损失了一名大将。

袁绍不纳谏,而且对于手底下有人才而不能用,就会让那些人才心灰意懒,感觉得不到重用。许攸和张郃都是例子,提出正确的建议他不能采纳,反而让两个人都去投靠了自己的对手曹操。结果军心涣散,袁军全线崩溃,原本非常有优势的官渡之战就此失败。



而且袁绍是个一个目光比较短浅的人。当初袁绍只顾着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坐看着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当时虽然汉室已经衰微,但是汉献帝是正统,还是天下百姓都知道的皇帝。

一旦迎接过来皇帝,不管怎么说都有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声。所以曹操最开始做的就是“奉天子”,只不过后来才发展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当曹操把汉献帝掌握在手里,就等于大权在握,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那就是朝廷的命令。



这一点在当时非常重要。袁绍既不能知人善用,而且目光短浅,刚愎自用。这样的人即便是有再好的资本,也会被消耗殆尽。陈寿最后在《三国志》总结的就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9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