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天师道:张道陵创办的可以与孔氏媲美的家族

人生百味 2023-07-20 16:05:22

提起孔子,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整个亚洲上千年,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孔子的儒学推崇备至,而如今的儒学已经走向世界,每个大洲都有研究儒学的机构,儒学也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实际上,儒学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当时各家都在向统治者推销自己的学说,比较成功的有法家、道家、墨家等,但是唯独儒家不受统治者待见,因为孔子推崇的是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思想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的统治者看来那就是笑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要的是霸权,国家要强大,抢地盘,兼并其他国家,孔子的政治主张简直与时代格格不入,于是孔子在周游各国的时候实际上是处处碰壁的,虽然各国的君主对待孔子都很礼貌,但是都没有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

儒家的政治主张在战乱时期不符合,在和平年代却非常的合适,所以汉朝在初期为了休养生息,采用的是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强大起来,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让儒家学说起死回生,而儒家的地位也在后世各朝各代水涨船高,历朝历代都以儒学为主要思想,吸收部分其他学说思想,为统治者服务。

而孔子的后代也因为如此受到非常大的礼遇,孔子的后代世袭爵位、曹操对其封爵,宋仁宗封其衍圣公等等。甚至宋朝在南迁的时候还不忘记带上孔子的后代,而在衢州又有了孔庙,是我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另外一个在曲阜,可见孔子在中国地位之高,随着儒学思想在全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后代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好几百万人口,遍布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地区已经到第83代,而韩国则已经到第86代。嫡系是到了80代。

除了孔子之外,其实中国还有个家族也传承了千年,只不过很低调,不了解的都不知道这个家族也是这样传承的,那就是天师道。

天师道是由张道陵创立的,又被称为正一道,其实天师道属于道教的 一个教派之一,非常巧合的是,天师道诞生于东汉末年,儒家确立为汉朝的政治主张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相差并不远。

张道陵还有个身份,那就是汉初名臣张良的十世孙,张道陵一开始是在龙虎山修行的,但是天师道的发源地并不在中原,而是在巴蜀,当时在巴蜀一带,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这些祀奉鬼妖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道陵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因此巴蜀一代的人对张道陵非常的信奉。

如果张道陵没有听说过,那么东汉末年的张鲁应该很熟悉,张鲁就是张道陵的孙子,他占据汉中,后来投诚曹操,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张鲁把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师道传入了北方地区。而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又把天师道从巴蜀地区的青城山带回来江西龙虎山,天师道开始向中国东南地区发展。

从张道陵正式创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师道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正一道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天师道虽然是宗教,但是非常的奇特,正一道的天师位置是由张道陵子孙世袭相传, 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子孙世袭相传的宗教恐怕也就只有天师道了,截止到目前为止,被宗教承认的天师道已经到了第63代。

纵观中国历史,恐怕只有张道陵的家族可以和孔子家族相媲美了,而且张道陵还是依靠的宗教力量,不像孔子依靠的学说和政治主张。

绍兴俞家和孔子家族哪个显赫?

孔子家族显赫。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绍兴俞家。但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是孔子家族。

从汉高祖刘邦册封孔子9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始算起,孔家已经坚挺传承了近两千两百年。孔子后裔,从高祖册封便开始有了了世袭的爵位。当然如果要从衍圣公这个公爵封号开始算,那是还处在宋朝时期的1055年,衍圣公便成了山东孔家的独家牌匾。

直至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嫡长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绍兴俞家历经百年而不衰,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全盘打通,家族成员横跨国民党、gc党、台湾、美国、中国大陆,囊括了曾国藩、江青、蒋经国、陈宝箴、鲁迅、范文澜、叶帅的亲情。

扩展资料: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参考资料链接:孔子家族-

参考资料链接:孔子-

参考资料链接:儒家-

道教创立与张良有关系吗?

有关:
1、张良的传承有道家色彩,且本人学仙,并传说成仙了

张良修炼得道的故事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最后成仙而去。在《仙传拾遗》这本古籍中,有一篇文章《张子房》,叙述了这一事实。

张良幼时,路过下邳地方的圮桥,当时风紧雪大,他遇到一位老人,把鞋掉到桥下,老人对他说:“小孩,去把鞋子给我取上来!”张良毫不迟疑的下桥取了鞋,恭敬的交给老人。老人伸出脚,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神意愈恭”,老人笑道:“孺子可教也!明早来此,当有所教。”

第二天,天刚亮,张良到了那里,老人早来了,说:你比我后来,“未可传道。”这样一共三次,最后一次,张良先到。老人满意了,以书授之,说:“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后人称此书为“黄石公书” 。

张良读了此书,变得很有智慧,善于应对变化多端的形势,能够驾驭各种局面。不仅如此,张良还用此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角里生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这是叙述张良用此书,指导自己修炼,达到了气力无比,轻身羽化,能进入另外空间,并与数位神仙交往的殊胜境界)

《仙传拾遗》中的那篇文章最后讲,张良后来去世,埋在龙首原。赤眉军造反时,有人盗他的墓,只见到一个黄石枕,那石枕迅速变化,飞走,就像流星一样。墓中没有张良的尸体与衣帽等物。

张良升仙后,做了太玄童子,在太清界伴随太上老君。他的孙子张道陵,后来也得道成仙,张道陵在去昆仑山朝见西王母时,张良也赶去了。那篇文章中,还有另外一些内容,兹不赘述。

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抛下一切荣华富贵,选择修炼。从张良成仙升天的美妙殊胜的结果来看,张良确实是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正是:

人生百年如汤煮,生老病痛难尽数;
万贯家财弄到手,到头还是一抔土。
不如修炼升天去,了却尘世万般苦!

3、张良是张道陵天师的祖先

张道陵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叫“留侯家庙”现在龙虎山。

张道陵的创立正一天师道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 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从东汉张道陵正式创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师道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正一道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不过也被鲁迅先生隐喻为思想毒瘤。
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即江西鹰潭龙虎山,因“丹成而龙虎现”,故改甸为龙虎山)张道陵在龙虎山用三年时间炼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还童”,像30岁左右的人。接着又在龙虎山东北边的西仙源壁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师草堂,广传弟子,为人治病,到他经嵩山二人巴蜀时,已经90多岁了。由此可见,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讲课时间长达30余年,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炼丹学道的主要时期。如今“炼丹池”、“濯鼎池”、“习升台”、“天师草堂”等遗址仍在,壁鲁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多种史籍均有记载,多处遗址历历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传》中所述:“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可见他那时的道学功底已经相当深厚了。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王长嵩山人巴蜀已过九十高龄。为什么耄耋之年还要入蜀,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要继续用符、丹为人治病,佐国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著作道书24篇,足迹遍及 巴蜀、陕西等地。他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当代二升,五斗即等于2014年一斗),“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时张陵109岁),五月一日,“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二十四治,付天师张陵奉行布化。”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自此功成道著分领二十四治,第子户至数万,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带。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陵123岁,是年九月九日,将诸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长子衡,乃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化。自“祖天师正一道”创立以来,历为道教所尊,认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诛邪伪、整理鬼气、统承三天、佐国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无二的正道。时人尊张道陵为人天之师,又称天师道。宋元以来,三山符录统归龙虎山,遂统称为正一道,以区别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关于张陵创立道教的过程,《道藏》多处记载,葛洪在其所著《神仙传》中说: “......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马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