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典故的由来: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从而后:子路从孔子行,相失在后。 遇丈人:遇者,不期而相值。丈人,长老之称。 以杖荷蓧:蓧,竹器名。荷,担揭也。丈人以杖揭一竹器箩簏之属在道行,子路借问见夫子否?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说:分,借作粪。丈人言,我四体不及勤劳,五谷不及粪种,何从知汝夫子?或云:五谷不分,指播种迟早燥湿当一一分辨。】或说:此丈人讥子路,值乱世,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行,孰为汝之夫子而向我索之乎?据下文,丈人甚有礼貌,似不邂逅子路即予面斥。当从前两说。 植其杖而芸:芸,去田中草。植,竖也。丈人既答子路,行至田中,竖其丈插土中,俯身芸除田中草。 拱而立:拱,叉手,古人以为敬。
子路知此丈人非常,故叉手旁立以观其芸,亦表敬意。 止子路宿:时值日暮,此丈人止子路且勿前行,宿其家。 见其二子:丈人杀鸡,作黍饭享子路,又介绍见其二子。 至则行矣:子路反至丈人家,而丈人已出。 子路曰:此乃子路对其二子言。所言大意,当即孔子所授,欲以告丈人者。
不仕无义:仕非为富贵,人之于群,义当尽职,故仕也。 长幼之节不可废:丈人之见其二子,是不废长幼之节。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亦如何可废。 洁其身而乱大伦:大伦即指君臣言。一世浊乱,欲自洁其身,隐而不出。苟尽人皆隐,岂不乱君臣之大伦?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行否属命,人必以行道为己责属义。虽知道不行,仍当出仕,所谓我尽我义。
以上三章,紧承孔子去齐去鲁两章后,见孔子虽所如不合,终未恝然忘世。然味此四人之言,想其清风,亦足起敬。彼等于孔子尚所不满,置身世外,真如凤翔千仞之冈,自非孔子,焉得而轻议之?子路从行,落后了,遇见一老者,杖头担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子路问道:“你见我的先生吗?”老者说:“【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哪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过夜。杀一鸡,做些黍饭,请子路,又叫他两个儿子来和子路见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辞,见到孔子,把昨日事告诉了。先生说:“这是一个隐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见他。
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门了。子路和他二子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义的呀。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又如何可废呢?为要清洁己身,把人类大伦乱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尽他的义务罢了。至于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钱穆《论语新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原意: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哪是你的先生呀!
后来衍伸为特指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整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形态。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选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
释 义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 处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示 例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用 法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 例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近义词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反义词 孜孜不倦、不辞辛劳
摘自
拼音:
sìtǐbùqín,wǔgǔbùfēn
解释: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例句: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
拼音:sì tǐ bù qín wǔ gǔ bù fēn。
释义: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液简拦、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译文: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六十多岁了,还在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哪一国诸侯的聘请。孔子同子路等学生到处奔波,迷过路,断过粮,还几乎被害,旅途十分辛苦。有一天,子路跟随孔子游学,落在了后面,在子路急忙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挑着农具的老农,子路便上前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老农向子路望了一眼,冷冷地说:“既不劳动,又无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子路觉得老农的话很有道理,便对老农表现出很恭敬的态度。老农见子路是知书达理之人便让子路留宿,在自己家里款待子路。
第二天早上,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人,就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孔子想和他谈谈,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当他们去的时候,那位老农和他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子路叹息道:“有才能而不作为算是不义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只懂得小节啊;所谓大义,可不能够丢弃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忘记了大义。君子应该以成为国之栋梁为目标而造福一方。独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扬正道的,哎,我已经知道那位老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8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