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不南迁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没有必要还是不想跑

众妙之门 2023-06-13 16:11:44

崇祯不南迁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没有必要还是不想跑

还不知道:崇祯不南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第一,从明朝的历史经验来说,北京城曾经被围攻过多次,其中包括瓦剌、皇太极这种比较强大的威胁,但最后都未能攻破北京城,无论也先还是皇太极,在勤王的援军到来之前,就都主动撤离了。

这种历史记录就会给当时的崇祯君臣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算你们李自成真的来了,就算朝廷没有能力在北京城下把李自成聚而歼之,只要闭门据守,李自成也是打不进北京城的,防守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主观上当时的崇祯君臣都没想跑,至少不认为已经到了非跑不可的地步。

第二,李自成从洛阳出发,一路经过太原、大同、宣府,都是当地守军直接投降了,基本上没有做什么抵抗,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强大的攻城能力,只是野战能力比较强,所以北京的崇祯君臣认为李自成也许没有能力攻破北京。

而且,在崇祯君臣看来,李自成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流寇主义的,并没有打下一个地方就开始努力经营和占领的意思,基本上都是攻破之后大肆劫掠一番,很快就撤离了。也就是说,崇祯君臣认为李自成来北京的目标不一定是攻破北京,俘杀达官贵人,而是试探性的。既然如此,只要北京坚决抵抗,李自成自然会知难而退。

第三,也就是一直有人说的问题,因为明朝一直有“天子守边疆”的传统,还没有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逃跑过,加上崇祯又是个特别爱面子的皇帝,所以他不想自己主动提出这个想法,而是希望大臣能先提出来,看看朝臣的意见。

但从大臣的角度来说,兵部尚书陈新甲因为泄露了崇祯准备与后金议和的消息,引起舆论压力,最后崇祯皇帝自己不肯承担责任,就杀了陈新甲塞责舆论。这件事当然给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即便是皇帝想做什么,也要让皇帝自己说出来,其他人不能说,说了就有可能替皇帝背锅。所以,即便满朝文武都觉得可以避一避风头,还是没有下决心。

第四,从崇祯君臣的各自利益来说,之前朝廷因为辽东军饷紧张,崇祯让大臣捐款,大臣纷纷痛哭流涕,表示自己非常清廉,无钱可捐,而崇祯自己也守着自己的小金库不肯出钱,所以,君臣之间不仅是完全离心,而且是非常不信任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从朝臣的角度来说,如果真的要南迁,大批朝臣就必须要随行,在北京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就全都抛弃了,很可惜。但是,只要他们坚持不南迁,就待在北京,就算李自成进了北京,也得招揽他们这些人,他们的家业也还是能保住。所以,他们都愿意投降,反正这国家是皇帝的,他们就是打工仔而已,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第五,以北京当时的守城能力来说,如果不出内奸,其实崇祯君臣的判断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李自成用不了多久,在北京周边抢掠差不多了,也就会撤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北京出了内奸,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

等到李自成已经入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才下决心准备突围,并且把太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亲戚,又特意安排自己的亲舅舅召集家丁护驾随行,结果他舅舅答应得很好,到了跟前却直接说自己根本没有保护崇祯突围的能力,等于坑了崇祯。当时如果崇祯能有个几百上千人的死士护驾,在乱军之中冲出去,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采取“南迁”策略?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制称王,国号大顺,并做出了攻取大明王朝首都北京的决定,向北京进军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大顺王朝上下的一致拥护,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誓师出征,从西安出兵至到达北京城下,李自成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那么,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着李自成的大兵压城,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不采取“南迁”的策略呢?

李自成进兵神速,二月初八就攻占了山西重镇太原,李自成在进兵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传檄而定,没有遭到较强的抵抗阻击,其原因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论述,一是大顺军深得民心,政治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战略正确,李自成亲率大军北上,攻克了宣府和大同,此两镇的兵马,为明军精锐所在,李自成此举,意在歼灭北京城外明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使得北京城外无明军精锐部队回援作战,另一路以刘芳亮为大将,沿黄河北岸攻打大名、保定等,迂回包抄北京,配合主力大军攻城,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保障下,李自成大军于三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城下,偌大一座北京城,仅两天就被攻克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历史上是令人同情的,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十七年,但始终没有实现中兴的理想,在同情的同时,笔者认为,朱由检在执政能力上,确实还是有很多问题,就比如面对着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他作为皇帝,是有可能阻止李自成,或者延续大明王朝的寿命的。

我们先来说说明朝关于“首都”的制度,列位看官应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南京的,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原因,一则是朱棣出身北京,在那里才是自家的根据地,二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抵御北方瓦剌的侵犯,迁都之举对于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显然是有好处的。

那么,南京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毕竟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是定都南京的,于是,朱棣在南京也设置了一套与北京相同的官员体制,作为陪都存在,比如,北京有尚书的职位,南京也有这个职位,当然,北京的官员是掌实权的,南京的官职更多的是一种虚衔待遇,为了纪念朱元璋出身凤阳,凤阳专门设为“中都”(名义上), 这样,明朝便形成了三个都城的局面,因此,朱由检“南迁”之后,完全有重新组织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能力。

李自成进军虽然迅速,但给朱由检的选择时间还是有的,与李自成作战,此时明军已没有这个能力,内阁辅臣李建泰曾请命阻击李自成,朱由检很是兴奋,亲自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可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李建泰听说太原失守后,竟然主动逃跑,后来在保定宣布投降,由此观之,朱由检确实无识人之明啊!

既然打不赢,那么固守可以吗?北京的城防坚固,不是一般部队就能打得下来的,满洲八旗几次破长城而入,包抄北京,均未得手,此时,能调动的明军部队其实已经不多了,因为,宣府和大同的两镇明军精锐已经被李自成消灭。

朱由检只得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身上,关宁铁骑是明军精锐,久经战阵,而且吴三桂也是明军中难得的骁将,如果吴三桂弃守山海关,进京勤王,或许能与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一战,因此,朱由检还专门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就是希望他能进京勤王。

非常可惜,吴三桂有这个心,可是朱由检硬是下不了决心,因为让吴三桂进京勤王,就意味着放弃了宁远和山海关,这对于清军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想到这里,朱由检有些舍不得,不愿意宁远和山海关,这是明摆的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暗底的意思,那就是不愿意承担丢失整个东北和放清军入关的历史责任。

后来,由于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形势已经日常严峻了,朱由检这才下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可惜,吴三桂带着人马还未到达城下,李自成已经破城而入了,吴三桂只得带着人马重新回到山海关。

而且,笔者再说远一点,明朝君臣始终抱有了一种幻想,那就是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后,明军的五十万精锐损失殆尽,瓦剌大军压境,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么,面对此次李自成危机,也会化险为夷的,这种心理实在是要不得!

可是,朱由检实在是分不清形势,李自成对大明王朝的威胁比当年也先太师尤甚,而陈演之流怎能比于谦之万一吗?从朱由检派李建泰出征,就可以看出这个皇帝识人不明,当年于谦之所以能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一则是大力发动群众,军民背水一战,二则是各地勤王兵马都在陆续赶到,于谦充分利用了时间,迅速调集人马,操练军队,在也先部队到达北京城下时,于谦能指挥的参战军民达二十二万人之众,这些都是朱由检比不了的。

李自成进城后,大肆搜拿国库、皇宫以及官员家产,所获金银不计其数,明末财政堪忧,大量的钱财被贵族、官员贪污,朱由检难道就看不出来吗?在兵临城下的特殊时期,朱由检就应该拿出霹雳手段,至少可以抄一些贪官的家,拿出一定的钱粮供应守城部队,鼓舞士气,可他没有这么做,这笔钱白白落到了李自成手里。

而且,吴三桂作为山海关总兵,他从内心里是不愿意放弃宁远和山海关的,他可不愿意背上一个“失地”的罪名,因此,此时的吴三桂更多的是在山海关观望,北京周围能调动的部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唐通的部队)进京勤王。

因此,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固守待援,对于朱由检而言都是不可行的,明军已经没有主动出击的资本了,精锐部队基本被消灭,就算让吴三桂放弃宁远和山海关回援,满洲八旗就会乘势入关,北京将面临更加可怕的局面(满洲、李自成的双重压力)。

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南迁”,当时有官员向朱由检提过这样的建议,结果被内阁里诸如陈演、魏藻德等“先生”驳斥了一顿,认为这是“逃跑主义”,对于政治道德意识比较严重的朱由检来说,他打心眼里不愿意,但是,他分析了形势之后,他意识到,只有此举是能够延续大明王朝寿命的。

但是,对于这么重大的历史责任,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依然不愿意负这个责任,他推给了内阁,内阁首辅陈演直接表态:“不同意南迁!”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由于双方都不愿意负责人,这么重要的选择只能如此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一次续命的机会。

从“南迁”之后明朝的实力而言,江南还有左良玉的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和李自成部队一战,而且满洲八旗入关后,只会与占领北京的李自成交战,这样直接回避了与满洲八旗的交战,明军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嘛!

很多人可能会说,“南迁”会导致宋室的覆辙,笔者认为,“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若是“南迁”,确实会导致宋室的覆辙,景泰帝朱祁钰是不会真心实意迎回前任正统皇帝,现任太上皇——自己的哥哥朱祁镇的,就如同宋高宗赵构不愿意迎回钦徽二宗一样,因为一旦迎回,势必影响自己的统治,巩固统治地位是皇帝最大的政治,于谦也会成为与岳飞一样的角色,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迎回朱祁镇,对其态度可以看出,他是很反感这个哥哥的,所以将他软禁在南宫七年之久,果然,在朱祁镇复位以后,于谦也难免一死。

如果朱由检“南迁”,就没有这些复杂的政治问题和帝王情感,只要有朱由检这个明朝皇帝在,就算会出现党争,但在收复河山这一点上,应该是有共同点的,而且这是明朝最大的政治,明朝内部将出现团结的局面,满朝文武同心协力收复河山一雪前耻是唯一的路,否则大家都等着一起完蛋吧!因此,“南迁”的结果会与宋室正好相反。

可是,朱由检不愿意承担“南迁”的政治责任,而此时的明朝也没有于谦这样的能臣挺身而出,于是,朱由检只能“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了,他的自杀,明朝的灭亡,让后世嗟嘘不已!

崇祯如果逃到南方,肯定比南明的那些帝王有作为,他为何不跑?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君主都非常的有傲气,他们都奉行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理念。他们认为逃跑是非常可耻的,而且他也为了让自己的妻儿不受到敌人的凌辱,他也将自己的妻儿杀死,自己选择自尽。当然就算是他逃到南方也并不会成功,因为当时南方藩王众多,他们都不会听从于崇祯。

主要是因为当时明朝的君主都非常的高傲,有一股气节,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但是他们的民族气节并没有丢,对于国破家亡,他们选择与国同死可以说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所以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怀念明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先进或者是多么强大,反而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股民族气节,然而这种民族气节在后来很多时候并没有展现出来,所以这也使得人们都纷纷怀念明朝。

当然就算当时崇祯跑到南方重新建立政权,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当时南方的藩王众多,而且各个手底下都拥有非常多的兵权,在北方崇祯已经调动不了他们,更不要说到了南方那些藩王的地盘手里了。当然崇祯可能会有一个新的作用,就是成为这些藩王的工具,成为他们征兵讨伐的傀儡。当然这是崇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他才会选择自尽,以保证自己的名节。

当然在当时一个动乱的时期,崇祯无论逃到哪里都不可能会有太大的作为,因为崇祯他的能力非常的有限,并不能和他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样拥有文采武略,所以就算他拥有非常多的军事人才他,也不可能重新获得成功。

崇祯为什么不跑

崇祯放不下身段和面子,执拗不想承担逃跑的罪名。

其实崇祯是想跑的,他想找个好借口华丽的转身,又不想担当逃跑的历史罪名,他想让大臣们给他个借口和台阶,背个黑锅,这样就可以逃跑啦!

只是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大臣对待崇祯就像对待仇人一样。其实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城的几个月里,崇祯就想逃跑啦,他把所有的官员召集上朝,商量逃跑的事。下面的官员都是人精,知道崇祯向大臣们给出逃跑的理由,承担逃跑的罪名,崇祯就顺杠而下,就逃出去了嘛。

崇祯简介: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1 -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他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他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最终这位比前朝几代皇帝都要贤明的君主,“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