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字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从春秋末到战国开始的,这一时期,周王室衰颓,诸侯各自为政,不再以周朝正字为宗,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1.秦系文字。平王东迁之后,将西周故地封给秦国,所以秦文字完整地继承了西周文字。加之秦国在文化上低于东方六国,文字的发展少有发挥,也完整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体系。所以学界往往周秦并举,秦系文字有时也称作周秦文字。这一体系随始皇帝“书同文”而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秦系文字。
2.楚文字。由于楚地水网密布,地下水系发达,楚地墓葬往往完全浸泡在水中,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简帛。竹简这东西,要么泡在水里隔绝空气,要么在西北大漠的干燥环境下还能保存下来,中原地区不干不湿,汉晋尚有发见,如今尽已朽烂,无从得见。所以现在看到的竹简,主要为楚简和汉简以及少量秦简,由于汉简不属于古文字材料,楚文字就成为当前战国文字研究中材料最为丰富的一系。楚人浪漫,有点像现在的法国人,所以楚文字简省较多,字形飘逸,在战国文字中独具特色。
3.三晋文字。韩赵魏原是晋国家臣,故世称三晋。三国文字同宗同源,虽有小异,不害大同。
4.齐文字。主要是齐鲁两国的文字。齐鲁两国地缘相接,文化相近,历史上往来密切,所以两国文字也基本同源。
5.燕文字。即燕国文字。发见较少,主要为玺印、泉币。
6.中山文字。中山国属狄人鲜于部,嵌于燕晋之间,后为燕赵之间,一直被中原诸夏视为心腹大患。中山国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姓姬姓,参与过合众伐秦。现在所见中山文字为中山王青铜器,战国时代,各国铸器己少有铭文,唯有中山王器上铸有大量铭文,字形风格也与春秋金文接近。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国文字虽有差异,但并没有到无法辨识的程度,毕竟都是从西周文字同源发展而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形改换。如楚文字中“馬”、“爲”等字,将下边表示动物四肢的部分,简省为两横。
2.同形异读。如“箸”字在秦文字中表示筷子的箸,在楚文字中表示书写的书。
3.另造新字。如楚文字中有一个字,上羽下能,是数字一的异体字。这样的字极为少见,屈指可数。
相较于各国文字的不同,一国之内的异写也非常的复杂,有时甚至超过了国际间的差异。总而言之,战国时代是一个用字混乱,极不规范的时期。
尽管文字分化,用字混乱,但不同文字体系所记录的语言却是相同的。当时虽然方国之言迥异,但雅言一直作为通用语。《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他老人家居家过日子说的大概是鲁国方言,但讲解经书,执行礼仪,一定是用雅言。战国时,虽王室衰微,各国之间仍以雅言为通用,士大夫在正式场合说话用雅言,著书立说当然也用雅言。
因此,百家诸子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口中所言,笔下所写,虽间或有方言词语混入,但总体而言,还都是当时的普通话,各国文字虽有不同,但彼此阅读并无大碍,所以,在“书同文”之前,是不需要彼此翻译的。
而且所谓“书同文”,也只是规范了汉字形体的书写,取缔了大量并存的异体字,并没有规范汉字的使用,秦汉时期,同一字形不同地区用作不同音义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
西方近代文化发达,文明昌盛。
倒退回去2000年,在东方和西方都出现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比如诸子百家等々。
先秦文学是指秦朝统一之前的全部文学,其保存至今的主要部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和重要奠基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社会人们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即已开始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后来的一些古籍中保存了一些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能就是一首原始的猎歌。《淮南子》、《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等故事,则是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表明最迟在商代中期已经有了比较定型的文字。文字的出现,为人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便于保存和传播的载体。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经有了一些带有文学意味的文句。但甲骨卜辞主要是占卜的纪录,一般比较简略,当时人们运用文字的实际水平当不止于此。商、周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还有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在属于西周时代的铭文中,已经可以见到篇幅较长,组织得很好的文章。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篇幅近500字,内容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文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辨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先秦时代,各诸侯国的言语是不统一的,嬴政统一六国之后,语言才开始统一了.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7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