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原文内容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大概内容就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
不孝有三:据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无后为大”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
而自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一种传统思想,就是寄希望于后代人身上,让前人某种思想或者意愿得到延续,如果没有孩子,那就意味着死后无人奉祀,也意味着自此生命彻底断绝,所有就会有不努力娶妻生子导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曾参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意思是: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虽然在今天看来为了俸禄走向仕途似乎没有骨气。为了有足够的资本侍奉贫苦的双亲,也要去为三斗米折腰。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人口数量不多,人的死亡率很高,如果人们都不结婚生子,人类还能延续下来吗?所以当时的他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
老祖宗传下来的《孝经》在新时代应该赋予新的意义,如今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社会上也衍生了很多职业,只要勤奋,每一个正当职业都能养活自己且侍奉父母。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其实不然,儿孙满堂是父母对我们的期许,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如果我们连让父母高兴都做不到,和谈孝?
年轻人的思想更新迭代,说这父母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会拿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逼迫你结婚生子?他们想要在活着的时候看到你有个圆满的家庭,这样,他们就放心若他们不在时,你也不会孤独寂寞。
不孝有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无后为大。
解释1: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解释2: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
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1.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是个虚数还是确有所指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 离娄篇》。根据赵岐所作的注,“不孝有三”,在古代确实指三种具体的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至于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
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2.五行为什么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这一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列入这五大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五行有着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关系。这与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例如木可生火(木生火)、火后有灰烬(火生土),矿石原料来自地下(土生金),金属遇冷则有水露(金生水),水能滋长植物(水生木)以及水灭火,火冶金,金伐木,木犁破土,筑土御水等等,体现的正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它们在性质上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顺序按相克排列是“水火金木土”,按相生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主要是民间流行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上口吧。
3.古人称妓院为“秦楼楚馆”,这跟秦国、楚国有什么关系吗?
妓院也被称作秦楼楚馆,这种说法的来历的确和秦楚两国有瓜葛。秦楼确实是秦国的楼台,而楚馆也真是楚国的馆舍。
《列仙传》中记载: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好吹箫。有一个叫做萧史的男子,也善吹箫,并能作鸾凤之鸣。秦穆公便将弄玉嫁给萧史为妻,并为他们建筑凤楼居住,凤楼也被称作秦楼。楚馆则是指楚国的章华宫,这是楚灵王专门为细腰美女修建的宫殿,被后世称为楚馆。
帝王的宫室富丽堂皇,内部设施华美精致;娼家为了招揽生意,也往往建筑的金碧辉煌。于是后世便将妓院和歌舞场所也称作秦楼楚馆。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柳永词作《西平乐》中:“奈阻隔、寻芳伴侣。秦楼凤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此后,秦楼楚馆这个说法便广为流传。
4.祸起萧墙里的“萧墙”是什么墙?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
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当时的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季孙氏想要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的宫内,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
后世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如《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5.七十岁为什么被称为“古稀” ?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曲江二首》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十分稀少。“古稀”其实就是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义。杜甫的这首诗就是把古稀看作七十岁的最早记录。
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伯虎自己虽然已经活了七十多岁,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我们认真核对史书会发现,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确实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过七十岁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唐寅已超过古稀,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著名书画名家,扬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龄均超过了七十。
现代社会中,活到七十岁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这句话仍在流传,只是语境有所变化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7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盘点中国古代六大杀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