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时期周昭王对楚或荆,发动的战争。见于文献记载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
西周早期,在江汉地区的虎方和荆楚始于周人分庭抗礼,公元前1002年,即昭王五十一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击了楚国的东进势头,但由于轻敌等原因,周昭王在战争中溺死,周国核心武力“六师”也全军覆没。战后,继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训,将国防的重心转向南方。
楚曾是周的附属,出的先祖鬻熊“子事文王”并参加了灭商战争,成王举行“岐阳之搜”时,楚君熊绎也前来参加在西周早期,周,楚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不过,这时的楚国实力不足,还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的正式会议,只能与鲜卑等蛮夷一起看守“燎祭”的火堆。在周朝建立的政治体系中,楚国只相当于一个子男之国,地位很低。但此后,楚国在南方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方国,这时,他对王朝的号令开始不认真遵守,周昭王为了维护周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和王朝既定的政治秩序,先后两次发动对楚国的征伐。
(1)第一次南征发生于昭王16年,昭王亲自率领大军渡过汉水,缴获了大批战利品,但是并没有彻底压服楚国。
(2)第二次南征发生在昭王19年,第二次南征却使周人遭到重大损失,特别是昭王在北还的途中,淹死在汉水中,但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南征,周王朝还是达到了压服楚国,稳定王朝南部局势的目的。因为在周穆王即位以后,没有对荆楚进行报复性的征伐。周穆王一生对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都发动大规模战争,唯独没有向荆楚进攻,显然不是由于荆楚力量过于强大使得穆王不敢南征,而应是西周王朝对南方的拓展,已由昭王完成。
西周初年,由于楚国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与周王朝的臣属关系,周、楚关系尚较缓和。至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公元前977年)时,楚人经长期“筚路蓝缕”,国家渐呈勃兴之势,已难为周王朝所容忍。 已经羽翼丰满的楚人对广阔的江汉平原垂涎三尺,又毗邻鄂东产铜区,面对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楚人不甘心于偏居鄂西山地。然而,商代开辟的南方铜路,到周初又分封汉阳众多同姓诸侯国加以保护,使源源不断的铜料运到王室的手工业基地。势力壮大起来的楚,必然要和周王室争夺铜料,这可从后来楚公逆出征汉东得到印证。楚公逆钟铭文载出聪“多擒,钦蚍内乡赤金九万钧”,战败的钦蚍向楚公逆进献“赤金九万钧”,约合270万斤。楚国的行动对周王室战略物资来源构成极大威胁,而此时恰逢国力鼎盛时期的周昭王,他要“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
同时,周昭王为了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域,同时攫取长江中游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如铜矿资源,对于侵犯王室权益的楚国,必然要给予坚决的打击。 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
继承康王位的周昭王是一个好战的帝王。他在位的中期,荆楚一带的报国发生叛乱,组织了一些小邦国与中央政权抗衡。前985年,昭王带兵跨过汉水,进行了第一次征讨,取得完全的胜利。传世的宗周钟记载了这次征讨的辉煌战绩。但是,在8年之后,以报国为首的那些邦国再次叛乱。昭王愤然起兵,进行第二次征讨。在渡过汉水的时候,上了船夫的当。
这些船夫,不知因为是报国的同盟者,还是厌恶昭王的连年征战,就在昭王率军渡河时,献上了所谓的胶舟,即用胶粘接的、而不是用铆钉固接的船只。当船行到河中央时,胶液被水溶化,船只解体,昭王溺水而亡,楚人乘势进攻,周军损伤过半,大败而归。此次征伐的失败,不仅未能及时平定叛乱,反而使周王室的力量和声威大受折损,成为西周王朝走向衰败的开端。
周昭王
周朝,在经过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爷三个苦心经营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国策后,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
然而,繁华的外表,掩盖不了没落的颓势。
周天子谁不听话就打谁
周天子拥有天下最多的部队,拥有14个师15000个人的兵力,应该算超级军事大国。
在国内,诸侯不敢违背天子旨意。诸侯必须定期向天子朝拜、进贡,按照天子的旨意,打击周边少数民族。如有违背,后果很严重:要么被削藩、撤藩,要么被割地,要么就是被剿灭。长期以来,诸侯国都比较听话,坚守天子规定的红线,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国际上,周天子组织诸侯国,讨伐蛮夷戎狄。如齐国、鲁国,都是打击华夏周边少数民族的典范。
昭王为夺回铜矿不惜一战
康王死后,儿子昭王继位,这是周朝第四位皇帝。昭王继位初期,野心勃勃,欲继承和发扬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
这时的楚国,并不是周的封地,在国际上是和周平起平坐的。已经羽翼丰满的楚人对广阔的江汉平原垂涎三尺,又毗邻鄂东产铜区,面对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楚人不甘心于偏居鄂西山地。
然而,这是周封给汉阳众多同姓诸侯国的封地,是周的重要的铜料工业基地,对昭王讲,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周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
再说,铜作为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亚于现代社会的钢铁,对于周,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用来做礼器和兵器的。
作为当时最大的超级大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土地、人口、资源都是我周昭王的,作为拥有15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岂容南蛮小国挑衅,面对楚国东进的野心,周昭王大怒,一拍桌子,“打他!”
于是,周昭王率领国防军、诸侯军,浩浩荡荡地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想教训教训这个不懂事的蛮夷之邦。
昭王骄兵必败,落了个喂鱼的下场
据记载,昭王第一次南征荆楚,行动计划还算认真周密,经由唐(湖北随州西北)、厉(湖北随州北)、曾(湖北随州)、夔(湖北秭归东),王室军队在诸侯军的配合下,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为此特地铸器铭功。
一次讨伐不足以平昭王心头之恨,又过了几年,昭王率领镐京的西六师再伐荆楚(昭王共有14个师,这次,动用了6个)。
一开始,照王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楚王以“失败者”的身份向昭王赔罪,昭王怒斥了楚王一番后,掠夺了楚国的大批珍奇异宝,以“胜利者”的姿态,又一次浩浩荡荡地班师回朝了。
然而,归途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周昭王回到汉水边的时候,强征民船,以游览当地风光。
当地老百姓痛恨周人的骚扰,气都牙痒痒,于是暗中使坏,给周昭王一艘用胶粘合的大船,结果船行至核心解体,周昭王溺死,周国核心武力"六师"也全军覆没。
周天子14个师的部队,6个师全军覆灭,这次,对周来说,绝对算伤筋动骨,一时难愈。
由想打谁就打谁到被楚民喂鱼
"昭王南征而不复",对周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周再也不敢跑到汉水南面来惹事生非,只能东征淮夷了,周防御的重点也改向南方。
昭王南征荆楚的失败,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昭王第一次南征,在战略战术上高度重视,又得到各路诸侯的支持与配合,大获全胜。
然而,骄兵必败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昭王率领六师第二次南征荆楚,趾高气扬,直扑汉水,表面风光,在归途中只落得个溺水而亡,可悲可叹。
结语:
没必要胜者王侯败者贼。昭王能御驾亲征,这一点难能可贵!周昭王充其量算个庸君,说是昏君未免牵强。昭王的韬略不高是失败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就是昭王没有父辈幸运,少了如姜子牙、周公旦式千古大贤式的高级智囊的辅佐。
两次南征,从战略意义上讲,打击了楚国东进的势头;"昭王南征而不复",也彰显了楚人彪悍的性格,是难以制服的。
昭王死后,周的国运一路走低。继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训,将防御的重心转向南方。周厉王的时候,周朝风雨飘摇,大厦随时倾覆。虽然后来的周宣王时期有短暂恢复,但也最多算回光返照。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更是彻底地宣布西周灭亡。
作为周朝的后半段,东周时候的周王朝,周天子几乎就名存实亡了。这时,各路诸侯纷纷崛起,春秋争霸开始了。
【上一章】
为了整个周朝的国家稳定,周昭王发兵震慑东夷,南征荆楚。周昭王为了能够打击荆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可就在第三次出征的时候,史书记载,周昭王南巡不归,也就是说,第三次攻打荆楚之后,周昭王再也没有回来,消失了。
史书这样写的,周昭王第三次征楚,天有异象,周昭王南巡不归。整个周朝的军队全军覆没,周昭王也消失不见了。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谜题,也没人知道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整个周朝期间,对待这件事情也是闭口不言,更加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当时肯定也有言论,有知道真相的人,只不过通讯不够发达,只能靠人口相传,到最后难免变味,反正周昭王就那么不明不白的消失了,用现代话说就是失联了。
在周昭王伐楚这件事情上,不光是君主消失这件事情有特点,甚至就是伐楚到底是打的谁,到现在都有争议,没有定论,有的说,就是打的后来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前身,也有的说,只不过是打了定居于荆楚之地的楚蛮。这两个难道不是一个部落吗?要说是一个很牵强,要说不是一个,似乎也不对。真正意义上的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封的熊绎,知道去年特别火的《芈月传》吗?芈姓的始祖就是熊绎。当时受封的时候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就算是经过了康王和昭王时代的发展,也不可能壮大成一个给周王朝带来威胁的部落,况且周王朝有恩于楚国部落。在受封之前,荆楚之地应该就已经有部落在居住了,因为中原的人对汉水以南不了解,所以称之为楚蛮,也只有他们才能给周王朝带来威胁。现在一般也都认为当时周昭王攻打的就是这个楚蛮。楚蛮也不是一个单纯的部落,而是很多个部落和方国的统称,当时的情况肯定也是他们一直在不断的骚扰周朝,才让周昭王亲自出征。
那么,失联的周昭王是怎么回事儿呢?一个一国之君在征战途中突然间失踪,并且全军覆没。这本身就很不可思议,没有人知道周昭王的下落,就算是全军都掉到了汉水里,总归会有生还的人吧!可是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现在的推测是周昭王带领军队回汉水的时候,遭到了楚蛮的反抗,加上极端的天气情况,导致了全军覆没。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简单,可能是周昭王在攻楚的时候深入楚国腹地,整个军队被全歼灭了。所有的正史当中都没有提到过周昭王的死,包括周昭王的逝世都没有告知各个中原的诸侯,帝王更替和生死可都是大事件,这样的事情都不发布通知,反而给周昭王的死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周朝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既然周昭王失联了,那么就由周昭王的大儿子姬满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穆王。据史记记载,周穆王继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并且在位五十五年,也就是说周穆王活了一百零五岁。不过我觉得这个不是真的,首先就是那个时候物质贫乏,生活质量不高,就算是贵为天子也不如现在社会的小康家庭,人应该没有那么长寿。还有就是如果周穆王五十岁才继位,比周昭王小十六岁左右,那么,周昭王往前那几代君主又都对不上了,历史的记载在这里应该有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现在也没有定论,这三个朝代的记录确实是非常的难以断定。
第五代君主周穆王不再像是周昭王那样,先打击外敌,到处南征北战,他认为抵御外族入侵必须先整理好自己内部的事情,应该由内而外的治理,只能说,这个思路没毛病,很正确。很多的朝代更替并不是由外面的入侵打败的,而是从自己的内部开始瓦解的。他命令吕侯作了一个法典,算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法律法规吧!叫《吕刑》,以此来约束作奸犯科的人,这个是很重要的,在之前没有帝王真正的颁发法典。还有一位大臣伯臩,写了一部《臩命》,用来控制王公大臣。这两部周朝的公务人员教科书给周穆王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贡献,这样一来,内部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周穆王不愧为一代明君啊!
内部问题解决了,国家安定了,可是周边地区不够稳定啊!还有些不服的,也不来进贡的诸侯国,甚至有的在外围一直不断的骚扰周朝的边境。周朝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经常看的电视剧那样战火连天,那个时候顶多就是来边境抢东西,抢资源,他们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不会真的伤及人命,周朝还是一个奴隶制的王朝,征战带来的俘虏之类的都是奴隶,但是不会直接杀死他们,侵犯的时候也只是抢东西,甚至抢奴隶,可是不会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五常。我们经常说,人命关天,在那个年代更是如此,不会直接杀人放火的。
可是周穆王持续不断的受到边境国家的骚扰,就像是我们身上触及不到的痒,挖不到,但是浑身难受,周穆王打算弄个痒痒挠来治治周王朝的心头之痒,要保国家平安,必须要把经常来骚扰的那些驱逐,于是大手一挥,西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5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