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之大名不知道的人应该挺少的。而说李鸿章的儿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李经方。
李经方其实并不是李鸿章的亲生儿子,而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儿子。因为李鸿章年岁渐长,还一直没有生子,所以过继给李鸿章。
李鸿章在41岁的时候,生下了亲子李经述。所以从血缘亲近关系上来讲,李经述才算是李鸿章的嫡长子。
据说李经述刚刚出生,嘴里就已经有了两颗牙齿。双眼炯炯有神,看过的人都觉得十分稀奇。李鸿章的亲友们,甚至认为李经述是龙子下凡。
后来曾国藩看了李经述,也说:“此公辅器也。”认为李经述长大之后,必能有所作为。
李经述的母亲十分高行,逢人就说:“其父固亦如此,此子必肖其父。”几乎将他看作是李鸿章继承人。
年幼之时的李经述,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加之其母对他的学习监督的十分严格,所以“日必尽数卷”,有过目不忘之能。
然而小时候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李经述,却并没有往大家想的方向而去。李经述长大之后,并没有多大的成就,唯以“孝”字留名史书,入清史孝友传。
李经述读书参加科举,中举之后廷试失利,并没有考中进士,只选为内用员外郎,算是一个替补。
此次之后,李经述仍然闭门读书,希望下次考试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不过可惜的是命运弄人,最终仍未如愿。
据说第二次参加考试,李经述的卷子写的极好,成绩也不错,是入了录取一档的,甚至“拟高魁”。
但是当时他父亲前往马关议和,签订丧权条约,引发朝廷一些大臣不满。当时主考官也对李鸿章心生不满,所以在拆封登记名字的时候,一看考卷上是李鸿章儿子的大名,当即就取出来丢了,另外选了一份试卷补上。于是李经述再次落榜。
在政治上没有多大成就,但他是的确孝顺。传说其母赵氏患有肝病,找了很多办法都治不好,疼痛不止。
每次赵氏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李经述都在旁照顾,亲尝汤药。后来他听来一个偏方,说这种病需得用亲生儿子的血肉作为药引才能治好。于是李经述瞒着赵氏,偷偷从手上剪下一块肉,与药一起煎煮。
李经述的孝心并没有挽回赵氏的生命,赵氏去世之后,李经述每次想到都会痛哭不止。
后来李鸿章也患病,常常咳嗽带血,最后因病去世。父亲去世之后,李经述悲痛欲绝,多次想要身殉父亲都被家人制止了。但巨大的哀痛还是带走了他的生命。
有传闻说李经述后来选择跟随自己的父亲,于是吞金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李鸿章的嫡长子,虽不为人所熟知,但却是一位大孝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安徽合肥市肥东人,老家在今合肥市肥东磨店乡群治行政村调堂部。其祖上本姓许,系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砾坝迁来合肥,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无后,将许光照(迎溪)之四子许慎所过继为子名李慎所。这样,李心庄为始祖,李慎所为一世祖,至李鸿章为八世矣。许姓谱中的“命名宇派”为“福云庆胜,伯积善发,光祥诗礼,艳朝志士,传永远昌,才高嘉宇,显德立美,名扬孝友,开承裕英,梁必茂芳。”李氏先世光谱,亦未定字辈。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谱》,始定字辈“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四修宗谱时,合肥李氏又续增十六字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李鸿章父李文安之“文”,系辈分“规范化”后的首辈,李鸿章兄弟按命名字派系“章”辈,置姓名的第三字。李文安系道光甲午科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戊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二名进士,殿试三甲,他的六个儿子:瀚章、鸿章、鹤章、蕴章、风章、昭庆,走的都是读书做官之路。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李鸿章携包括儿子李经方、李经述在内的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船“爱纳司脱?西蒙号”,翌晨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人苏伊士运河,又由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改乘火车北上。李鸿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观愿望是联俄并促使俄、德、法三国挟迫日本放弃对我辽东半岛的占领。他在俄国拜会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巡访并向部分国家的元首递呈国书。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
李鸿章当时是内阁最高职衔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可谓“两人(慈禧光绪)之下,万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岁李鸿章”的灯花。李鸿章在诗中居然也露出“大国使臣”颇为自得的心情。这封信的墨迹在历100多年后于1998年从荷兰传回合肥。
戊戌变法前后,李鸿章已意识到“穷则变,变则通,但端在人心相通”但他却曾举棋不定。当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时,他曾向管学大臣孙家熏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党”图谋加害康有为时,李鸿章暗地向康有为通风报信。当慈禧完全占了上风,光绪帝被软禁后,李鸿章又由徘徊观望到缄口不言。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军攻进北京,帝、后西逃西安。由两广总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又为清廷这所“破屋”充当起“糖糊匠”之责。但回天乏术,不久他自己却死于内外交困中。
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作为一个朝堂重臣,尽其所能地照拂着兄弟同族,这在当时无可厚非。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淮军后勤或洋务重职也都有亲族把握,保证李鸿章的嫡系生存。
李鸿章画像
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死后不久,长子李经述在守孝期间也逝世了,唯有李鸿章的幼子李经迈承担起李家朝中的力量。李鸿章对于幼子极为喜爱,因此李经迈受到李鸿章余荫清 *** 做到驻奥匈帝国大臣、民政右侍郎等职。李经迈是最为理解父亲的人,所以他曾一度为父亲鸣不平,深悔看错他人、错信朝廷。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极为颓唐,家中唯有长孙李国杰稍缓他的情绪。李国杰极为著名,和军阀段祺瑞等人交好,在北洋时期和民国初期占据高位,长期掌握轮船招商局。李国杰出手阔绰,与杜月笙、黄金荣等相交甚密,曾经救济抗日志士王亚樵。蒋介石上位后,李国杰因洋务运动和满清遗产与蒋介石交恶,且并未看透政治大局,在日军侵华后不久,被蒋介石指使军统暗杀。
李鸿章的曾孙一代随着李国杰的死亡和日军侵华而逐渐没落,或隐姓埋名,或专于学术,多数生活在上海或安徽合肥。在现代中国,李鸿章的后代多为道字辈和永字辈。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句古人的谚语在李鸿章后人身上完全应验,自李鸿章的从孙开始,他们不再拥有贵族的骄傲,依靠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知识素养,为自己而活。
晚清臣子李鸿章的女婿是谁
李鸿章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北洋大臣,他一生有两个女儿,其中他的大女儿李菊耦的丈夫是晚清名臣张佩纶。
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照
张佩纶是李鸿章为女儿亲自挑选的女婿,由于张佩纶比李菊耦大将近二十岁,而且张佩纶相貌粗陋,所以当时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很不同意将女儿嫁给张佩纶,可李鸿章很赏识张佩纶,所以不听夫人的劝告促成了这门婚事。事实证明李鸿章眼光很好,张佩纶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他一心想要入仕。在李鸿章的举荐下做了清朝主将,与张之洞等齐名,同时他和他的夫人也就是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的姻缘故事也被广为流传。
张佩纶能和李菊耦成亲确实是姻缘造化,李菊耦并不是张佩纶的第一位妻子,张佩纶一生娶了三位妻子,李鸿章的女儿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当时张佩纶戍边回来投靠李鸿章,李鸿章知道他是个有才之人所以对他很赏识,刚好那时张佩纶的妻子过世了,所以李鸿章就做媒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他做续弦,这件事一开始受到了李鸿章夫人的极力反对,李菊耦却对父亲的安排很满意。张佩纶做了李鸿章的女婿后,两人在政局的交流和合作也多了,而且张佩纶和妻子虽然相差二十岁,但夫妻二人相处和睦,可惜张佩纶58岁就过世,留下李菊耦守寡,当时的李菊耦年仅38岁。
李鸿章很有眼光,虽然张佩纶年纪大相貌不好,但是李鸿章看到了他的能力和学识,所以他才决定不顾妻子反对把女儿嫁给他,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张佩纶不仅仅是个好臣子好丈夫,更是一个好女婿。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汉臣,他是慈禧太后手把手提携起来的。作为满清政府的全权代表,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那么李鸿章果真是卖国贼吗?他的子孙后代又是怎么样子的呢?
李鸿章是卖国贼吗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随着大量的洋纱和洋布来到中国市场,我国的手工业者就破产了,为了生存,他们都加入了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很快就席卷了半个中国。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清政府决定让地方官员组织团练,自己训练军队,于是李鸿章就组建了自己的军事队伍淮军。
李鸿章的淮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此以后他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欢,官场越来越顺利,最后成为了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全权代表。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从此也背上了卖国贼的称号。那么李鸿章果真是卖国贼吗?
实际上李鸿章之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采取避战求和的策略,那是因为他知道北洋军舰已经很久没有维修了,战斗力已经很弱了,即使和日本火拼也无法取得胜利。
而且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对于日本提出4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非常气愤,多次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交谈,希望可以减少赔款。但是日本人坚决不理睬,甚至还想要狮子大开口。
结果在谈判的最后一天,李鸿章坐轿子来到伊藤博文的办公场所,就遭到了日本浪人的袭击,整个左脸都被穿透了,好在没有生命危险。此时伊藤博文问怎么处理?李鸿章说只要战争赔款减半就可以了,于是我们只需要交纳战争赔款两亿两白银。
在1900年的时候,西方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留下李鸿章代表自己全权处理各项事宜。此时的李鸿章已经78岁了,他周旋在列强中间,希望列强能够给清政府一个面子,希望可以减少一些赔款。
在谈判的时候,李鸿章由于身体不好,多次咳血,有时候也故意把自己装成病病殃殃的样子,就是想要得到八国联军的同情,然后可以尽快退兵。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为了国家利益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好像不是卖国贼。
李鸿章的长子,著名外交官李经方
在晚清时期,李鸿章除了是朝廷中响当当的人物以外,还是有名的商人。在西学中用的思想推动下,李鸿章参加到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系列军用和民用企业,赚取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全部留给了子孙后代。那么李鸿章的子孙后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鸿章一生娶了很多个妻子,但是直到40岁还没有一个儿子。他的六弟害怕他会断子绝孙,于是就把他的儿子过继给了他,这个儿子便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
李经方是李鸿章的老来子,从小就得到了很多宠爱,而且饱读四书五经。所以在1882年的时候,就顺利的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清朝的一名官员。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主要是从事各种各样的外交活动,先后担任日本和英国的大使馆使者。
1901年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方作为家中的长子辞去所有的官职,护送自己父亲的棺材从北京到安徽。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李经方决定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后,李经方担任英国大臣,具体处理与英国的各项外交事务。1911年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罢免了李经方的一切职务。
从此以后,由于自己身份的特殊,李经方不再参与政治,偶尔做点儿小生意,平平淡淡的度过了自己的最后岁月。
李鸿章命运坎坷的次子李经述
李经方来到李鸿章家里以后不久,李鸿章的亲生儿子李经述就出生了。虽然是家中的长子,但是只能居于次子地位。他从小也受到李鸿章的重视,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并且一直跟随在李鸿章的身边。
当1901年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述非常的伤心,久久都无法从失去父亲的悲伤中缓过来,在3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李经述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儿子叫做李国杰,由于父亲的去世,只有21岁的李国杰就继承了李鸿章的爵位。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以后,想到到自己的老上司李鸿章的照顾,于是特别重用李国杰,让他成为自己在外交上的代言人。
但是李国杰的命运非常坎坷,由于自己是外交官的身份,多次与外国人交流接触,受到的诱惑也非常大。在1931年以后,李国杰由于没有扛住诱惑,与日本人撕扯在了一起,最后就被暗杀了。
小结
李鸿章到底是不是卖国贼?我认为李鸿章虽然作为清朝的全权代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深的危害,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虽然这些条约全部是李鸿章签字的,但是李鸿章作为清朝的全权代表,是根本没有办法拒绝这一使命的。而且在签约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为了减少列强对中国的影响,李鸿章差点儿失去了生命,可见他还是非常正义的,并不是卖国贼。
提到晚清名臣,无一例外想到的便是李鸿章。虽然他签订了丧失主权的不公条约,但也无法磨灭他对清政府做出的贡献,以及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同治元年,常熟太平军投降,乘此机会,李鸿章率领部下进攻常熟,且在常熟一战胜利后接连攻占下数座城市,为平定太平军叛乱立下汗马功劳。次年,李鸿章再次与太平军交战,这一次他采用计谋,诱杀了八降将,并且遣散了他们的余众,成功打压了太平军。往后几月,他的军队百战百胜,攻无不克,并在同治三年取下太平军大将的性命。在平定了太平军的叛乱后,李鸿章开始镇压捻军,如同镇压太平军一般,出色完成任务。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华,李鸿章很快成为了清政府的中流砥柱。
众所周知,手握重兵的大臣最容易被君王忌惮,可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早已没有了约束能力。若是李鸿章抱着不臣之心,只怕清政府早就岌岌可危了。可就算清政府表现出如此的颓势,李鸿章也没有半点的觊觎之心,在最鼎盛的时期解散了自己手下的士兵,这无异于壮士断腕,可他却毫不在乎,只因担心功高盖主。
虽然李鸿章没有觊觎之心,可外国列强却对中国垂涎已久。在那段屈辱的岁月之中,中国饱受各个国家的欺凌,被迫签下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所有人都知晓若是签下这样的条约,自己一辈子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所以在那时清政府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代表清政府去和外国的列强交涉,在危急关头,李鸿章挺身而出代表中国去签订条约,并且用最大的努力为清政府争取最大程度上的利益,可他死后,清政府究竟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呢!
李鸿章一辈子有五位子嗣,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最大的儿子是从自己的弟弟那里过继来的。
这个孩子名叫李经方,本是李鸿章弟弟的儿子,因为李鸿章年过四十没有子嗣,故而将他过继来给李鸿章当儿子,这个孩子虽然是过继来的,可也受到了李鸿章的优待,自小被送入优等学府,在那里接受教育。纵然在他过继之后李鸿章又生了两个儿子,可他也没有因为亲生子的缘故对这个孩子苛待,反而着重培养。于是乎,在李鸿章去世之后,清政府命令长子扶灵回乡,并且授予李经方官职,且在民国建立之前,他都在清政府内部担任官职,这与他的父亲李鸿章有一定的关系。
李鸿章的二儿子名叫李经述,他的母亲是赵夫人。据说他一出生便长了两颗牙齿,故而他的母亲逢人便说;”这个孩子有他父亲的风范。虽然这句话有博取李鸿章宠爱的意味,可这位公子却没有像母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和父亲一般的名臣,且他一辈子的官运似乎都不是很通顺,仅仅也只是靠着父亲的面子在朝廷做着一些小官。若非要提及一些贡献,那便是陪着李鸿章,出访外国。虽然这位公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可自身的文化修养颇高,曾得到曾国藩的嘉奖。但可惜的是他的才华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才被人发现。
虽然李经述是富家公子,但他一点都没有富家公子身上的毛病,反而对父母极为的恭敬,他的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作为儿子他一直贴身看护,但可惜的是母亲还是离开了。母亲离开后,李经述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些损伤一直伴随着他。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经述一直陪伴在父亲左右,但可惜的是李鸿章还是魂归故里。父亲的辞世让李经述分外的自责,于是在父亲辞世一百天后,他随着父亲离开了人世。清政府在听到消息后,感慨万分,对他的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下旨让他的长子继承了李鸿章的爵位。
李鸿章的小儿子名叫李经迈,他虽然是李鸿章之子,但因为是侧室所出,故而在家中一直不受重视。虽然在清政府任有官职,但大多都是些没有实权的职位,仅有一个驻奥地利大使的职务还有些实权。虽然相较于自己的两个哥哥来说他在政治上,学术上没有大的建树,就连父亲的爵位都被侄子继承,可他却是家族中最会经商的那一个。
在分家的时候,李经迈小五岁的侄子欺负他是庶出,只将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分给他。对于家族中的事情,李经迈早就看淡,对于家族中分到手的东西他并不在乎。就算是处于如此境地,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以及出色的英语为自己博得了另外一番天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智慧经商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较于儿子,李鸿章的两个女儿就不是那么突出。大女儿名叫李经溥,一生平淡无奇,在历史中没有留下多少笔墨。
二女儿名叫李菊耦和李鸿章的二子是一母所出。虽然是个女儿,但李鸿章却没有重男轻女,对二女儿给予了教育。纵然如此,这个女儿还是没有逃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被自己的父亲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很多的男人,并且这个男人早逝。年纪轻轻,李菊耦便成了寡妇,可谓是人生大不幸。
历史功过无人评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没有人在能去掀开扉页去评断那些是是非非,我们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便是他们留下的那些史书典籍,从那些只言片语中找到些许当年的痕迹。
后人无法去评价先人,一个时代有一个的标记,众多名人也不过是那些标记中的沧海一粟,在那个时代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强大的人也都会归于尘土,回归寂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卖身葬父算什么清朝人连老婆都能出租
下一篇: 乾隆3次出对联戏谑别人都碰了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