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从入学年龄、考试计分、惩罚等方面分析不同朝代的教育制度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15:55:35

从入学年龄、考试计分、惩罚等方面分析不同朝代的教育制度

教育,一直都是个核心话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学校”一词中的“校”,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夏朝。在夏朝,已经出现了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之为“校”。

那么,古人和今人上学,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呢?

撇开所学内容不谈,单从入学的年龄、是否有体罚、如何考试记分等,各朝代都有其特点。

先来看看入学年龄。

现在的制度是“一刀切”,当年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娃,只能在第二年报名入学。由此催生了一个现象,只不过比例相对不高,就是一些产妇会提前将孩子给“剖”出来。

而在古代呢?

入学年龄相对宽泛,基本在8到15岁之间。8岁入学堂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直到明清,只要不过14、15岁,基本都可以入学。也因此,在学校中8岁的小娃和15岁的大娃,同背《三字经》那是相当正常的事。

唐朝时期,入学年龄会稍早些,和现在相仿,6、7岁进学堂。那时,家里条件稍好些的,早早就开始了教育子女,如:孙思邈,7岁入学,已经可以“日诵千余言”。

不过,也有人建议入学的年龄要视人而定,可以放宽至20岁。如:明朝魏校在《庄渠遗书》所言,家中若有子弟在6、7到20岁,都要送去读书。但在历史上,真有一位大龄的小学生,北魏人刘兰,进学堂时已经30多岁了。

在古时,不好好读书,被先生体罚是很普遍的事,有时甚至连家人一并受罚。明朝黄佐在《泰泉乡礼·乡校》中就明确规定,如果无故逃学达到3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挞罚”就是体罚的意思。

然而,有罚自然有奖励,且可以“将功抵过”。明朝的沈鲤认为,勤奋、有进步、遵守校规的学生,就该得到一次免于处罚的奖励,如果遇到需要受罚时可以抵免。此外,明朝的官吏叶春及在办学时,还邀请家长参与学堂管理。

其实,学生的行为考核,也是古时教育注重的一块。

在明朝,有的学校会设立各种记录薄,将学生的平日好坏表现均一一记录。有时候会让学生自己填写,自我评价。

那时的学习,并不比现在宽松。读《宋会要·崇儒》,国子监的小学生课业也不简单,“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12岁以上继续加一大经、字200。更有甚者,1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学经外,还得练500个毛笔字。

古时的考试和现在差不多,有“日考”、“月考”和“季考”。不过,考试会根据学校而定。在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就对小学的考试时间做了规定: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出题者和监考者有两班人。

对于明朝的考试制度有了变化,各学者的看法各异。有人建议“朔望日考试”,也有人主张“三六九会课”。到了清朝基本定型,是根据所学内容及教授方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试制度。

例如:

公课和月课,就是一个月考一次。

朔望课,则是半月一考。

季课,每个季度一次,一年考4次。

还有会课,是多次考,义学是抽考。

另外是“补试”,考的不好的学生不用太担心,还有机会。

考试的“分制”,一般为“十分制”、“打勾制”和“评语制”等。而“打勾制”,不是真的打个“√”,表示优秀。一般用“○”表示很好,次一点是“△”,再次就是“×”了。

在古时,并非人人都能入学,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好学校。如:国子监的小学,面向的就是官员的子弟。

那时,没有中考的说法,读完小学,直接大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但即使在国子监读书,也只有50%名额可以读大学。

在宋朝,宋徽宗期间颁布过一条“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新生当然都在“外舍”,成绩好的会进入“内舍”,考试再好的就是“上舍”。但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使得“三舍法”一度成了当时全国小学的模式。不过,该制度很快遭人抵制,这不是变相将学生强行排出了“三六九等”吗?

可见,不止是现代,古代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很严重。

元朝时期,学校教育发展迅猛,至元28年(1293年),全国共设有学校21300余所。到了明清时期,义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为,义塾是免费的,所以解决了穷人家小孩上学的问题。

今人读书,看似升学压力大,但看古人,在科举时代即使生于官宦家庭,没有货真价实的本领,毕业都是问题。

当然,他们是可以花钱捐官的。

根据教育学分析我国教育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

一、当前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体制上我国实行自上而下高度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教育部制定全国的教育制度、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国家颁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来指导规范全国的教师任用、教师工资水平、教育收费和对教育的投入。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实行统一的管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全国80%以上学校由政府举办,近九成的学生在公立学校就读。但是幼儿园及非普高的职业学校以社会力量办学较多。目前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基本上可以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划分。从横向上看,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差距越来越大;从纵向上看,城乡教育两极化发展,各地区市、县和乡镇的教育实力又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没有标准的教育设施;另一方面东部地区教育资源过剩,通过奥数竞赛、文体特长生等手段削尖脑袋往名校里面钻。城乡二元化的存在限制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但是却都没有中国如此严重。
  (二)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且不足
  我国实行"谁举办,谁出钱"的教育运行机制,教育部办的学校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各省和各地政府举办的学校由各自承担办学费用。义务教育的实施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2011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费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达到5836.99元,最低的贵州省仅仅为579.26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十倍。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还不足4%,直到2012年我国政府才首次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这也是相当低的水平。
  (三)教育理念陈旧腐化
  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教育体制的悲哀。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地方政府严格得将学校划分成重点与非重点。从小学到高中,教育部门对学校考核的标准唯分数论,衡量的尺寸是初中考入了多少重点高中,高中考入了多少重点大学,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来给教师发奖金,到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技能,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自然出现不了杰出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进入大学,他们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现实大相径庭,造成他们对金钱、对社会现实畸形的认识。如今,大学里陈旧的教学大纲启发学生的是功利主义,灌输的是僵硬的意识形态,根本不能培育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
  二、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多元化人才
  我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小学开始一直强调语数外物化,甚至在高中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都是理科生,往往成绩不够理想的后进生都选择文科,大大忽视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
  我们应该将强调的"不让一个孩子辍学"转变到美国教育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思路。①因此,首先应该从教育观念上改变,思想上树立新的教学目的。先成人后成才,以培养高素质,人格独立的学生为目标,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而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让每个人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政府承担更多的义务,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大量的财政支持,保障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明晰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之间的职权范围,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而在高等教育部分,政府则应该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引导,监督方面,去行政化,让内行领导内行,实行校长治校。对于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加以惩罚或者补救,以类似于社区大学作为辅助功能,放开教育的管制。
  (三)改变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在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中,利用罗尔斯的观点解释更加有利:当各方不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阶级出身、天生资质、自然能力、理智和力量等情形的时候,也没人知道其关于善的观念,其合理生活计划和心理特征,各方也不知道这一社会的经济或政治状况。
 

请问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年龄限制吗。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现"科举"后,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赵曙在位时正式确立了三年开科一次。《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记载,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

三年开科一次,古人称"三年大比",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确立,应该是受先秦时期相关做法的影响。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对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员,首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办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年考"记载。

周代时,"三年考"已出现于学生考试中。据《周礼·地官》"乡大夫"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查,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舜的"三岁一考功"和周的"三年则大比"是否属实?历史上一直有不同说法,但"三年大比"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流行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古代为什么不像现代高考一样"一年一考"?根本原因是"三年考"已能满足和适应各朝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一年一考"反而效果不佳。如唐朝和之后的五代时期,每年的会试能及第的人数很少,有时只有三四人,后梁前期一两年甚至无人应试。

当然,"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

【考试重点】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群居,你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社会公寓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原始社会教育方法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包括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

夏出现:序,校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为了加强对太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

太保,太傅,太师合成“三公”

少师,少傅,少保合成“三少”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你有了证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一,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 2.齐家治国? ? 3.光耀门楣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1.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培养

2.初步的道德教育

①孝悌

孝悌之道更是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也就成为学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②重俭? ? ③诚信? ? ④为善

三,文化知识教育

史游《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无名氏的《百家姓》

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字经》

古代家庭教育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培养。最常用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唐人李瀚《蒙求》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黄帝内经》是古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提出了“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一,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1.提倡尽早施教? ? 2.提倡威严有慈? ? 3.重视语言教育? ? 4.强调真才实学? ? 5.重视风化熏陶

一,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小学》朱熹还亲自制定了儿童学规,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

1.重视蒙养教育

2.强调学“眼前事”养成行为习惯

3.在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

4.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讽”的教学方法

他提倡把知识,礼仪等的传授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同时把儿童的身体锻炼和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传授全面的教育,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

?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奉命草拟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此学制虽经颁布,并未实施。

?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确定了更为详备的近代学制系统

《学校系统改革》“壬戌学制”才有美国的“633”学制,确定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体系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设蒙养院为学前教育机构

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机构有两种

1.日本式的? 2.宗教式的

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思想的首倡者

《大同书》论述了儿童公育的方法。育儿之法和育幼之法以“开儿知识”为目的,旨在“养儿体,乐而魂”。

《大同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的约束,以及传统的封建家庭教育不合理的教养方法,对儿童的影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

蔡元培制定和颁布了“任子癸丑学制”将学堂更名为学校,蒙养院改称蒙养园,收未满六岁的儿童。

1928年10月,有陈鹤琴和胡叔异负责,着手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拟定工作。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方面内容。

一,私立民办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有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

2.熊希龄在北京香山创办北京香山慈幼院

3.南京鼓楼幼稚园是陈鹤琴先生在1923年创办

4.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立于1927年11月,陶行知主办,办园宗旨是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5.上海大同幼稚园,在1929年,周恩来

6.上海劳工幼儿团,是1934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建立

是没幼稚师范学校于1927年9月1日创立,他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

一,公立幼儿师范学校的诞生

1.1940年十10月,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_-----江西省立实验幼儿师范学校,校长是陈鹤琴

一,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学

陶行知,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具体做法如下

1.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 ? 2.建设省钱的幼儿园? ? 3.建设平民化的幼儿园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是创造教育首创者

1.解放儿童的头脑? ? 2.解放儿童的双手? ? 3.解放儿童的嘴巴? ? 4.解放儿童的空间? ? 5.解放儿童的时间? ? 6.解放儿童的眼睛

一,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需要充分的营养? ? 2.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 3.需要因材施教

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稚教育师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和论述了“生活知教育”“社会级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基本观点。

毛泽东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张雪门提出行为课程概念

一,幼稚师范教育的实习和见习

张雪门认为,主要有四种实习基地,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教保园和小学。

陈鹤琴《家庭教育》

针对幼儿园发展提出了15条主张

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2.幼稚园要和家庭合作3.凡是儿童能学的而又应该学的,我们都应教他们4.幼稚园的课程应该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5.课程设置应该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6.课程首先应该考虑到小儿童的健康7.幼儿园应特别注意音乐8.幼稚园应有充分适应的设备10.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11.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应多采用小团体式的教学法1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

陈鹤琴指出,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五指活动包括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

一,“活教育”理论

1.“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张宗麟,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男性幼稚园教师

张宗麟提出幼稚园课程概念,他认为幼稚园课程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1.以儿童活动分类2.以学科分类

幼稚园课程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学习者本身2.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

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即《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幼稚园”为“幼儿园”。

1952年7月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归程》规定:师范学校得附属幼儿师范科,师范速成班,短期师资训练班等,同时还规定“应设附属小学或幼儿园为实习场所”。

由于政府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视和制定了切合实际需要的多种政策,是正规幼儿师范学校与各种培训相结合的手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造就了一批中等和高级的幼儿教育的生力军。

199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该规程确定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教师资格,应该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

一,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培养幼儿的宗教意识,并不是为了继承传统或是振兴民族。

古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

1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2.佛教的幼儿教育

一,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培养军人

斯巴达教育的总特征为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和性格训练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性格坚强,英勇善战的军人。

一,雅典的幼儿教育

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并且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一,古希腊的幼儿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优婚优育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首次论述“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教育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译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在教育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英国的学前教育

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怀尔德斯平1820年怀尔德斯平在伦敦斯平脱地区开设了一所幼儿学校

怀尔德斯平提出了“开发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五个方面1.激发好奇心2.通过感觉教学3.从已知到未知4.让孩子们独立思考5.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

怀尔德斯平还设计了“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置换价”等教具

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1.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存在着两种并立的制度:一种是原来以收容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种是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2.幼儿园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福禄贝尔精神渗透到幼儿学校中,如开始减少读,写,算训练的时间,从而增加游戏的时间,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法国的学前教育

奥柏尔林的“编制学校”1770年创设的

法国的幼教机构开始向双轨制方向发展

最早将福禄贝尔幼儿园引进法国的是别劳夫人,他是福禄贝尔的得力助手

1881年,法国通过《费里教育法》,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化”三条原则。同年8月,将托儿所等要叫机构统一改称“母育学校”并将其并入公共教育系统。1881年的教育法令基本上确立了法国的近代幼儿教育制度。“母育学校”作为法国统一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一,德国的学前教育

巴乌利勒保育所

福禄贝尔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幼儿园”。创制出一套称作“恩物”的教学用品

一,俄国的学前教育

别茨考伊无“莫斯科教养院”

1866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杂志——《幼儿园》。

乌申斯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人事教育的对象》

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 2教学论思想

一,美国的学前教育

1855年,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茨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瓦特镇创办了一所幼儿园,德语幼儿园

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是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创立的,他是美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因此,它被美国人尊为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

1873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建立,这实际上是在一所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创立者是当时的圣路易斯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

一,日本学前教育

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国立幼儿园是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1893年,民族人士赤泽钟美夫妇在新泻市创立了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托儿所,专门为看管平民的子女而开设的

1899年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这是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一个有关幼儿园的综合而详细的法规

除了中村正值外,日本的关信三,饭岛半十狼等在传播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他提出的教育主导原则,这原则贯穿于夸美纽斯整个教学思想之中

在《大教学论》中构筑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男女儿童四级单轨学制

论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正确的准备应该是1.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唤起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2.要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换起儿童学习的兴趣。3.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任感和爱戴。

洛克《教育漫话》洛克受培根思想的影响,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要“归于自然”《爱弥尔》

卢梭指出,人要接受的教育有三个,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